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科学、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295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管理观察、中国金融电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7年年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等;科技风险的相关文献由287位作者贡献,包括毛宝铭、艾志强、许志晋等。

科技风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295 占比:98.97%

总计:25558篇

科技风险—发文趋势图

科技风险

-研究学者

  • 毛宝铭
  • 艾志强
  • 许志晋
  • 周新成
  • 张海柱
  • 杨文晓
  • 沈元军
  • 刘松涛
  • 王香兰
  • 谢科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伟
    • 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金融科技布局,加速推进金融数字化应用,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成效显著。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相伴相生,其跨界化、去中介、分布式、智能化等特点既给社会带来便利,也放大了金融隐患,给基层央行维护科技信息和金融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强化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风险的监管,实现对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穿透式理解、监管,是金融监管机构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全球对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及模式选择、我国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探索基层央行如何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郭美玲
    •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且频发的公共危机,如何做出既发挥科技价值又规避其风险的决策以有效治理公共危机,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早期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科技风险决策陷入决策群体存在科技风险认知偏差、科技群体参与决策缺乏独立性与多元性、科技群体与决策群体互动的制度化水平与透明度低的困境。需要从完善决策机构内部的风险决策体系,推进科技群体参与风险决策机制制度化,构建公众风险沟通及参与决策机制三方面优化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科技风险决策机制的路径。
    • 曾粤兴; 高正旭
    • 摘要: 对人工智能进行法律治理的难点,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相对独立于自然人的智能属性。鉴于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未能脱离智能工具的范畴,法律规制的重点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是人工智能背后相关法律主体的行为。刑法需要把握算法这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与核心,并以算法安全为纽带构建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主体的刑事归责路径。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上,需要厘清刑法在人工智能治理活动中的功能与定位,避免出现过度纠结于技术逻辑的证明,或将刑法功能与前置法之功能相混淆的误区。
    • 胡丽云; 王安轶
    • 摘要: 20世纪初,伴随着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迅速医用化,镭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受到公众的追捧。“一战”时期美国镭公司(United States Radium Corporation)将镭应用至夜光产品的生产上,并雇佣大批女工进行产品涂装。由于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该公司大批女工出现镭中毒症状甚至因此死亡。事情一经公开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史称“镭姑娘事件”(Radium Girls)。该事件是科学家和公众对放射性认知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激发了人们对新兴科学及其潜在应用风险的伦理思考,成为了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科技伦理案例。研究认为:在新兴科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各群体应充分考虑科技伦理责任,积极防控和处理新兴科学的潜在风险,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新兴科学的应用。
    • 胡一诺; 王冬至; 张冬燕
    • 摘要: 5G、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逐渐成为推动世界格局变化的主导力量,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文章深入分析科技风险的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改善科技环境、增强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提高科技实力3个方面提出了科技风险的防范对策。
    • 任志宽; 李栋亮; 谈力
    • 摘要: 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认识未来将面临的科技风险,展望2035年,采取德尔菲法和扎根理论方法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 曾鹏; 程寅; 魏旭
    • 摘要: 伴随城市群发展,各区域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不断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承担区域科技创新风险,从而实现科技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几何推导对城市群科技脆弱性波动规律进行分析,运用VHSD-EM法计算城市群及群内城市科技脆弱性,同时,利用ArcGIS10.2进行空间趋势面分析以及分级后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进而对城市群科技风险联合防控需求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运用Matlab进行波浪收敛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科技脆弱性呈波浪性收敛特征并存在联合防控门槛限制,同时,各城市群科技脆弱性收敛曲线相似性较大、模拟效果较好。
    • 张军
    • 摘要: 科技在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力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如蕴含争议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弱化情感交流风险、伦理风险和审美风险等多重技术关联性风险.对科技伦理的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的伦理挑战、全球科技伦理的发展诉求等不断呼吁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立.要从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引导、切实发挥制度化伦理辩论基础作用、主动把握科技政策公共导向、批判借鉴国际科技伦理经验四个方面,科学建构应对科技风险的伦理治理系统.
    • 张海柱
    • 摘要: 在科技工业设施选址建设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忧虑引发了公众的邻避抗争。由于风险的未来指向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对科技风险的界定和评估成为邻避冲突中的关键问题。基于风险的建构性属性,"风险建构"是公众抗争的起点与重要行动,而这又受到抗争"机会结构"的影响。对青岛市H小区基站抗争案例的考察发现,抗争过程包括"动员""投诉"与"施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上抗争居民的风险建构经历了由"科技风险"(辐射健康危害)向"法律风险"(违建)以及"政治风险"(政府不作为)的转变。这种风险建构的变化是抗争机会结构影响下的结果,而策略性的风险重构则实现了抗争资源与机会的重新组合,最终营造出了有利的机会空间并取得了抗争的成功。抗争过程中科技风险的"隐匿"现象导致了"成功的邻避抗争"与"失败的风险治理",从而彰显了进行风险沟通等治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 张海柱
    • 摘要: 在科技工业设施选址建设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忧虑引发了公众的邻避抗争.由于风险的未来指向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对科技风险的界定和评估成为邻避冲突中的关键问题.基于风险的建构性属性,"风险建构"是公众抗争的起点与重要行动,而这又受到抗争"机会结构"的影响.对青岛市H小区基站抗争案例的考察发现,抗争过程包括"动员""投诉"与"施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上抗争居民的风险建构经历了由"科技风险"(辐射健康危害)向"法律风险"(违建)以及"政治风险"(政府不作为)的转变.这种风险建构的变化是抗争机会结构影响下的结果,而策略性的风险重构则实现了抗争资源与机会的重新组合,最终营造出了有利的机会空间并取得了抗争的成功.抗争过程中科技风险的"隐匿"现象导致了"成功的邻避抗争"与"失败的风险治理",从而彰显了进行风险沟通等治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