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区发现

社区发现

社区发现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89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5647篇;相关期刊198种,包括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全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第33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NDBC2016 )、第四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社区发现的相关文献由207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羽中、郭昆、郭文忠等。

社区发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3.2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5647 占比:96.69%

总计:16183篇

社区发现—发文趋势图

社区发现

-研究学者

  • 陈羽中
  • 郭昆
  • 郭文忠
  • 丁楠
  • 刘小洋
  • 周斌
  • 王志晓
  • 贾焰
  • 黄发良
  • 杨旭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钱爱娟; 樊昕; 董笑菊; 褚衍杰; 袁晓如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应运而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问题,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网络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其中网络异常检测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多年来,虽然已有许多异常检测的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发现和抵御网络攻击,但是有些方法难以适用于无标签的数据集,有些方法则训练成本过高,无法应用于实时场景.此外,对于细微异常的检测也是现有方法面临的一大问题.考虑到模型可解释性对于很多场景的必要性,本文以可视分析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社区发现的网络异常检测方法,通过一个较为合适的粒度来提高系统对于细微异常的检测能力.该方法首先使用多层常量玻茨模型(CPM)算法对移动时间窗内的网络数据检测社区,并以社区为单位提取特征向量,然后用社区匹配方法将相邻时间步的社区关联起来,通过监控各社区特征的变化情况来检测异常.这种方法既考虑了网络数据作为动态图的特性,又能从一个比较合适的粒度提取特征.此外,系统提供可视化界面来帮助用户确认异常点前后的网络情况、关联异常事件.通过在Vast Challenge 2013挑战三的NetFlow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更加细微的网络异常,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皇甫斐斐; 杨阳; 邓晓懿
    • 摘要: 社区发现能够揭示真实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重要节点。由于具有线性时间复杂度,无需定义目标函数及目标参数,标签传播算法(LPA)作为经典社区发现算法被广泛应用在学术和实践领域。针对LPA算法更新顺序的无序性和标签选择的随机性,提出基于节点影响力的理性节点标签传播算法(RLPBNI)。将节点影响力排序作为更新顺序,引入理性节点概念进行标签选择,并定义重叠度进行社区再降维。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对比算法相比,RLPBNI算法不但可有效提高社区划分精度,且更容易发现混合程度较高的网络中隐藏的社区。
    • 昌阳; 马慧芳
    • 摘要: 社区发现是一个基础性的且被广泛研究的问题。现有的社区发现方法大多聚焦于网络拓扑结构,然而随着真实网络中实体可用属性的激增,捕获图中结构和属性的丰富交互关系来进行社区发现变得尤为必要。据此面向属性图提出了一种基于染色随机游走的可重叠社区发现算法OCDC,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的基于随机游走的社区发现算法利用结构转移矩阵造成社区发现效果不佳的问题。具体地,首先利用经典的初始种子策略选出网络中差异度较大的节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种子替换策略,挖掘网络中质量更佳的种子替换路径集合对初始种子集合进行替换;其次构建结构-属性交互节点转移矩阵并执行染色随机游走过程得到高质量种子节点的染色分布向量;最后基于融合结构和属性的并行电导值对社区进行扩展。在人工网络和现实网络上的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属性社区并显著优于基准算法。
    • 王本钰; 顾益军; 彭舒凡; 郑棣文
    • 摘要: 社区结构作为复杂网络的一个重要属性,对于了解复杂网络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解决复杂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动态距离和随机竞争学习的社区发现算法(Dynamic Distance Stochastic Competitive Learning,DDSCL)。该算法首先结合节点度值和节点间的欧氏距离来确定随机竞争学习中粒子的初始位置,使得不同粒子在游走初期不会在同一社区内进行竞争,加快了粒子的收敛速度;然后结合动态距离算法,将节点间的动态距离融入粒子优先游走过程中,使得粒子的优先游走过程更具方向性,减小了随机性,并且粒子游走的过程也会优化动态距离的变化;当粒子达到收敛状态时,节点将被对其具有最大控制力的粒子占据。最后网络中每一个粒子对应一个社区,根据各粒子占据的节点来揭示网络的社区结构。在8个真实的网络数据集上,以NMI和模块度Q值为评价指标,将DDSCL算法与现有的代表性算法进行实验比较,发现DDSCL算法整体上优于其他算法,其不仅降低了随机竞争学习中粒子优先游走的随机性,而且解决了动态距离算法中出现的碎片化社区问题,提高了社区发现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 郑裕龙; 陈启买; 贺超波; 刘海; 张晓雨
    • 摘要: 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因其有效性和易解释性强被广泛应用于社区发现领域。然而,现有大多数基于NMF的社区发现方法都是线性的,无法有效处理复杂网络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导致社区发现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增强的非线性NMF社区发现方法NMFGCN。NMFGCN包含两个主要模块:GCN和NMF,其中GCN用于学习网络节点表示,NMF将节点表示作为输入获得网络的社区表示。此外,提出一个联合优化方法以训练NMFGCN,不仅使得NMFGCN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示能力,而且可以使得GCN和NMF相互促进并获得更好的社区划分结果。在人工合成网络和真实网络上进行大量实验,结果表明NMFGCN优于目前基于NMF的社区发现方法,从而证明NMFGCN确实可以提高NMF社区发现方法的性能。此外,NMFGCN还优于DeepWalk和LINE常用图表示学习方法。
    • 何亦琛; 毛宜军; 谢贤芬; 古万荣
    • 摘要: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通过矩阵分解来将用户偏好以及物品属性用隐变量来表示,但现有的矩阵分解算法很难应对个性化推荐系统中严重的数据稀疏性以及数据变化性所带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双边块对角矩阵的矩阵分解算法。首先通过基于社区发现的点割集图分割算法将原始的稀疏矩阵转换成双边块对角矩阵,将具有相同偏好的用户以及相似特征的物品归并到同一个对角块中,然后将结构中的对角块和双边拼接成数个密度较高的子矩阵。实验结果表明,对这几个密度有提高的子矩阵进行并行分解,基于其分解结果进行原始矩阵的预测,能够有效缓解矩阵分解中数据稀疏性所带来的问题,既能提升预测的精度,又能提高推荐结果的可解释性。同时,每个子对角块都能并行独立分解,能达到提高算法效率的目的。
    • 刘井莲; 于丽萍; 吴亚明; 李显凯; 赵卫绩
    • 摘要: 标签传播算法是一种重要的社区发现算法,具有不需要先验知识、时间复杂度低的优点.针对传统标签传播算法随机性强导致社区发现结果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共同邻居相似度的改进标签传播算法LPACN,在选择邻居节点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签时,将邻居节点与该节点的相似度一并考虑,降低了标签选择的随机性,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在4个基准网络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共同邻居相似度的改进标签传播算法能够得到更好的社区划分.
    • 郑文萍; 王英楠; 杨贵
    • 摘要: 针对基于网络嵌入的社区检测算法中节点嵌入和聚类过程独立进行时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双监督网络嵌入的社区发现算法.首先利用图自编码器,得到可保持网络的一阶相似性的节点嵌入.优化模块度,发现拓扑连接紧密的社区.采用自监督聚类优化,发现嵌入空间上相似的社区.引入互监督机制,使发现的社区在模块度优化和自监督聚类这两个角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极值.4个真实网络上的对比实验表明,DSNE性能较优.
    • 伍杰华; 程智锋
    • 摘要: 针对相似度预测算法无法同时嵌入局部和全局信息并提高运行速度等问题,融合社区发现和影响节点识别技术提出一个通用可扩展的链接预测模型。对网络进行社区划分,分别计算局部共邻节点的社区参与度和全局影响力得分,集成到统一的相似度框架中。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给出在加权和无权下多个局部密集结构和影响节点识别指标的定义。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可快速实现通用可扩展性的预测任务,结果也普遍优于基准算法。
    • 郑文萍; 毕欣琦; 杨贵
    • 摘要: 发现由相似功能的个体所形成的社区结构是复杂网络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三角形割的重叠社区发现算法,首先根据社区内三角形连接情况对社区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节点与社区的三角形连接定义了节点对社区的归属度和连接强度.考虑到网络不同部分连接密度的差异,在将节点从社区中移除或加入社区的过程中,为每个节点分别设置了不同的移除阈值和扩展阈值,以提高社区发现质量.将每个节点与其邻居节点组成初始社区,将归属度低于移除阈值的边缘节点从社区中移除,将连接强度高于扩展阈值的外围节点加入社区,社区节点移除和扩展阶段迭代进行直至社区结构趋于稳定,最后去掉重叠率过高的社区得到最终结果.在7个带社区标签的网络上将所提算法与其他7个经典重叠社区检测算法进行比较,通过重叠标准互信息和F;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较好地发现不同规模网络中的社区结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