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创业

社会创业

社会创业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38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青年探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等;社会创业的相关文献由343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中华、刘志阳、张锦等。

社会创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8.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038 占比:91.89%

总计:3306篇

社会创业—发文趋势图

社会创业

-研究学者

  • 严中华
  • 刘志阳
  • 张锦
  • 林海
  • 王晶晶
  • 刘振
  • 李华晶
  • 梁海霞
  • 彭伟
  • 汪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小红
    • 摘要: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研究温州各高校学生公益实践以及向社会创业转化现状,通过LDA主题模型对温州11所高校33位大学生乡村公益实践活动向社会创业转化的参与者和11位相关负责团学的老师访谈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公益乡村公益实践团队宣传存在不足、难点较多等问题,需要建立专业团队、识别创业机会、平衡公益与创业,以及政府支持助推,以促进大学生公益实践向社会创业转化,从而使大学生乡村公益实践可持续性开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 刘志阳; 孙孟子
    • 摘要: 治理体系设计是实现社会企业双重目标的一种复杂制度安排。治理目标的双重性、治理结构的复杂性、治理机制的创新性和治理绩效的双元性是社会企业治理区别于传统商业企业治理的显著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企业独特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据。社会企业治理体系不仅需要遵循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制度逻辑,框定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内部员工和志愿者等多重主体的基础治理结构,更需要考量影响双重目标实现的各种悖论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基于双重目标导向的社会企业治理体系研究将为未来多重目标导向的混合组织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 韩振菲
    •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商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项目的开拓,也逐渐成为实现社会创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但这个过程中企业也会面临项目选择、改进资源架构等问题。本文选取京东农村电商项目案例,详细描述该社会创业项目中社会网络成员在价值链环节中发挥的作用,总结社会网络成员可发挥的作用,为其他企业提供选择和改进的借鉴,助力乡村振兴。
    • 钟毓
    • 摘要: 乡村振兴不仅要解决经济问题,也要解决社会问题。林下经济是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创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以社会创业方式助推林下经济发展,有助于引进各类创新主体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文章从价值导向、制度支持、运行机制、发展思路四个方面提出社会创业助推林下经济发展策略:第一,“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合璧,形成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第二,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相结合,增强制度保障功效;第三,兼顾各类生态系统要素,依托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第四,加强社会创业项目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 周堃; 林霞; 戴志民
    • 摘要: 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改革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扩大供给总量、丰富课程与教学内容、优化供给结构与促进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和学术素养。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模式,在价值目标、行动理念、组织模式、实践路径等契合了老年教育的现实需要,能够有效促进老年教育的供给主体、组织管理、供给内容等方面的建设。社会创业通过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实现的基本逻辑实现与老年教育的融合,为破解老年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新的思想资源、社会资源和行动模式。
    • 周堃; 杜若; 黄文龙
    • 摘要: 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着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资源供给贫乏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弱化三大难题。社会创业作为一种介乎于商业创业和志愿服务的新型创业模式,在产品供给、队伍结构、资源整合、对外协作等方面独树一帜,是一种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创业通过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实现的基本逻辑实现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为破解社区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行动模式。为实现两者可持续的深度融合,社会创业者仍需要处理好资源和能力、公益和市场、独立和依附的关系。
    • 李姗霖; 江迟
    • 摘要: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延伸,社会创业教育以个体在社会创业过程中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和精神等为内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社会创业意识,形成社会创业意向,培养社会创业家和变革者。高校实施社会创业教育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环节。依据上述原则,文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有益经验,构建包含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社会创业专业课程模块的高校社会创业课程体系,并对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 袁彦鹏; 鞠芳辉; 刘艳彬
    • 摘要: 在社会创业初期,创业团队脆弱性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然而,目前对社会创业团队韧性的生成知之甚少。本文以一家初创期的社会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识别其初创期经历的逆境/危机关键事件,基于单案例研究探索社会创业团队的韧性要素、生成机制及韧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创业团队的集体心理倾向性(共享价值、共享心智模式、团队心理安全、团队集体效能感)是团队生成韧性的基础要素,在逆境/危机情境触发下,通过团队内个体间互动过程(团队内部关系建构)和团队与外部互动过程(社会关系网络利用)强化团队内部合作与外部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进而生成团队韧性。社会创业团队的韧性表现为资源韧性、价值韧性、创业韧性等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社会创业者如何建立有韧性的、可持续的创业团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彭伟; 殷悦; 郑庆龄
    • 摘要: 本文以SSCI及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开展文献计量、多维尺度等定量分析,构建了以创业前因、创业过程、创业结果为体系的社会创业研究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社会创业研究的热点主题开展比较分析,梳理国内外社会创业研究的演进脉络,以期为中国未来社会创业研究提供方向指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国内研究不论在研究广度、研究深度抑或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深化发展。因此,亟须加强推进多层面视角下中国社会创业前因研究,系统探讨中国情境下社会创业的过程规律,积极开展中国情境下多元社会创业结果的研究。
    • 刘志阳; 庄欣荷
    • 摘要: 现有基于西方视角的社会企业研究普遍将社会和经济双重目标看作二律背反的悖论,强调二者的冲突性,忽略了可能的协同作用,不仅造成研究路径的多重分化,也直接导致现实中社会企业合法性获得的困难。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基于东方阴阳平衡观,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企业专项调查的数据,探讨了组织理念混合性对于使命偏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组织理念混合性能够显著抑制社会企业使命偏离的发生;(2)治理结构完备性和商业模式分化程度分别加强和减弱了上述关系。本文试图在中西方研究视角比较与对话中揭示东方管理哲学在社会创业领域的巨大潜力,是社会创业本土化研究的尝试,拓展了阴阳平衡观在新的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丰富了社会企业治理的相关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