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矢状窦旁脑膜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4174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全科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实用癌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德馨、刘涛、刘继伟等。

矢状窦旁脑膜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174 占比:99.85%

总计:54254篇

矢状窦旁脑膜瘤—发文趋势图

矢状窦旁脑膜瘤

-研究学者

  • 任德馨
  • 刘涛
  • 刘继伟
  • 卢亦成
  • 史益民
  • 尤宇
  • 张勇
  • 徐义昌
  • 徐庚
  • 徐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代娟丽; 聂荔
    • 摘要: 单侧下肢无力以足下垂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背伸无力(主要是胫骨前肌)。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腓总神经麻痹、L5神经根损害、肌病等。但是中枢性原因导致的足下垂较为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43岁患者以孤立性足下垂为主要表现,在经过相关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磁共振成像(MRI)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矢状窦旁脑膜瘤。此类病因引起的孤立性足下垂较为罕见,需引起同行重视,以免延误病情。
    • 许新强; 张斌; 马龙君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显微切除术后脑水肿形成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确山县人民医院行显微切除术治疗的8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其随访6个月,统计所有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脑水肿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临床资料调查表,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对其随访6个月,8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显微切除术后,发生脑水肿12例,发生率为13.95%.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损伤、高血压史、术中脑出血量≥40mL、肿瘤直径≥4cm是导致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显微切除术后发生脑水肿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显微切除术后发生脑水肿可能与患者静脉损伤、高血压史、术中脑出血量≥40mL、肿瘤直径≥4cm等因素有关.
    • 祝启海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3例.开颅组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显微组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显微组术中失血量较开颅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显微组四肢运动、癫痫、感觉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与开颅组对比,显微组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较优;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颅组低;术后1年,显微组复发率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对比,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能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肿瘤切除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 祝启海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3例。开颅组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显微组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显微组术中失血量较开颅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显微组四肢运动、癫痫、感觉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与开颅组对比,显微组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较优;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颅组低;术后1年,显微组复发率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对比,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能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肿瘤切除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 徐瑞堂
    • 摘要: 目的:分析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切除术后脑水肿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8月采取切除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70例,统计患者切除术后脑水肿发生状况,并分析术后发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率为21.43%;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在矢状窦后2/3、术中静脉损伤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切除术后发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部分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切除术后存在脑水肿发生风险,肿瘤部位在矢状窦后2/3、术中静脉损伤可能会增加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切除术后脑水肿发生风险,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早期评估及干预,以降低术后脑水肿发生风险.
    • 吴进松; 郭孝龙
    • 摘要: 目的 探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对环氧化酶-2及症状改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45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环氧化酶-2水平,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四肢运动、感觉障碍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4%、2.2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5.56%、24.4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环氧化酶-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Simpson Ⅰ级、Simpson Ⅱ级、Simpson Ⅲ级切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2.22%、癫痫发作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26.67%、癫痫发作率20%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2.22%(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环氧化酶-2水平,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 蔡伦; 熊左隽; 幸标; 李俊; 蔡琴
    • 摘要: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并发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术后复查CT示脑水肿,加强脱水利尿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复查CT示瘤腔内少量出血伴重度脑水肿,激素治疗并加强脱水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复查CT示脑内血肿伴中线结构移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有轻偏瘫及癫痫,经功能锻炼后肌力在Ⅲ~Ⅳ级。结论术中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术中按临床分型充分保护静脉、术后规范化管理,可降低术后脑出血和脑水肿发生率。
    • 田海龙; 危兆胜; 钟原; 刘斌; 王超超; 王志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 2018年6月采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治疗的31例累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切除程度:Simpson 1级切除16例(51.61%);Simpson 2级10例(32.26%);Simpson 3级4例(12.91%);Simpson 4级1例(3.22%).肢体麻木无力改善12例,2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头痛症状持续,余5例症状消失;2例癫痫症状完全缓解,余1例需持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检示Simpson 1级切除患者病理分级均为WHO分级Ⅰ级;Simpson 2级切除中,2例为WHO分级Ⅱ级,余8例为WHO分级Ⅰ级;Simpson 3级切除中,3例为WHO分级Ⅱ级,1例为WHO分级Ⅲ级;Simpson 4级切除的1例为WHO分级Ⅲ级;15例未达到Simpson 1级切除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放射治疗.随访3 ~ 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个月,复发1例,为WHO分级Ⅱ级,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已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对肿瘤及肿瘤基底部硬膜全切,术后有较低复发率,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可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切口范围,为掌握肿瘤基底部矢状窦特征,术中处理矢状窦附着处肿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