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探测
相干探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2803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二〇〇八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等;相干探测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宁、胡以华、潘静岩等。
相干探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803篇
占比:99.86%
总计:82923篇
相干探测
-研究学者
- 何宁
- 胡以华
- 潘静岩
- 张旭苹
- 赵楠翔
- 刘波
- 周鼎富
- 雷武虎
- 廖欣
- 张益昕
- 张鹏飞
- 眭晓林
- 董光焰
- 陈卫标
- 刘毅
- 夏岚
- 孙建锋
- 成远
- 李广
- 梅亮
- 蔡晓春
- 雷述宇
- 颜子恒
- 佟首峰
- 侯天晋
- 侯霞
- 刘继桥
- 夏海云
- 孙东松
- 孙华燕
- 张亮亮
- 张存林
- 张宇昊
- 张明浩
- 张道
- 张颖
- 张骏
- 曹昌东
- 李道京
- 杨苏辉
- 杨馥
- 潘龙
- 熊文龙
- 王峰
- 王怡
- 赵中华
- 赵延仲
- 赵长明
- 邓陈进
- 郝士琦
-
-
王朝晖;
张峻;
郝培育;
蔡猛;
井晨睿
-
-
摘要:
首先推导了角度失配情况下的相干效率,然后对最优相对孔径与相干效率的关系以及相干效率与失配角的关系进行仿真,最后对本振光离焦对相干效率和接收视场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理想情况下相干探测的天线口径与接收视场成反比,而且本振光离焦情况下的接收天线总体性能不会优于同等有效相干效率下的小口径接收。研究结果可为相干探测系统与光电系统性能指标的匹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相干探测的接收光学系统设计、装调和测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高晓梅;
邢甜;
高婉倩;
董可;
柯熙政
-
-
摘要:
与直接探测相比,相干探测具有响应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和滤波性能好等优点,是提高无线光通信系统接收灵敏度的关键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在无线光通信系统相干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西安理工大学在相干探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与无线光相干通信有关的大气湍流抑制、到达角起伏、振幅起伏、信道噪声、光信号偏振、本振光功率和光源线宽等因素对相干探测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副载波调制非光域外差探测系统在理想信道和非理想信道的性能分析。最后,对无线光相干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崔桐;
陈相成;
戴光耀;
张洪玮;
王琪超;
吴松华
-
-
摘要:
为实现近场风场的非接触式高分辨、高精度测量,弥补脉冲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在近场风场测量存在盲区的缺陷,选用对人眼安全的1550 nm工作波长的高功率连续波光纤激光器作为光源,基于激光多普勒相干测风原理,通过改变连续波激光聚焦位置实现风场不同位置的风速探测。为提高系统的信噪比(SNR),优化选取了当前系统本振光功率参数;并通过优化设计“有效频谱质心”算法,对连续波测量体积内存在多个速度分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数据反演精度。使用该激光雷达系统与超声波风速计进行对比实验,风速数据相关性为0.98,标准差为0.16 m·s^(−1)。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激光雷达系统进行长期风速观测实验,选取不同天气气溶胶含量差别较大的多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近地面及近建筑物风场内风速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局地风速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激光雷达系统的风速测量区间为0.3∼18 m·s^(−1),风场测量位置2∼30 m,能够实现风场风速梯度的连续测量。
-
-
王东双;
苏娟;
谭为
-
-
摘要:
太赫兹波独特的性质使其在物理学、生物学、医疗诊断、无损检测、无线通信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共振隧穿二极管(RTD)是一种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半导体器件,利用其负微分电阻和直流非线性特性,可以分别实现太赫兹波的产生和探测,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RTD的太赫兹探测器具有可室温工作、体积小、易集成、灵敏度高等特点,使其在未来短距离、超高速的太赫兹无线通信及万物互联等场景具备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太赫兹RTD探测器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展,并对后续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
-
艾则孜姑丽·阿不都克热木;
陶志炜;
刘世韦;
李艳玲;
饶瑞中;
任益充
-
-
摘要:
激光在大气传输过程中其相干特性受湍流影响而下降,进一步影响相干探测过程的效率和性能.本文定义大气相干时间描述激光经大气传输后接收光场的起伏速度,大气相干时间与相干过程持续时间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相干探测过程的性能.本文基于多层动态相位屏技术仿真激光大气传输过程,并系统研究大气参数、收发参数、波长等对大气相干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指出大气相干时间与波长、接收口径、大气相干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反比;通过改进光学设计、光束整形、激光选频等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湍流扰动的影响,提高接收光场的稳定性,进而改善湍流对相干探测过程的不良影响.大气相干时间是衡量湍流对相干探测影响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可为评估大气对相干探测过程的影响提供有力参考.
-
-
黄嘉琦;
金鑫;
吴金洋;
王元祥;
杨奇;
戴潇潇
-
-
摘要:
为了维持发射机的稳定,以保证输出信号的质量,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导频的自动偏压控制方案,可用于高阶调制格式。文章所提方案要求向调制器加载正交导频,并将经过移频的本振光与调制器输出的信号光相拍以实现相干探测。通过相关运算并监测相关系数值的方式,实现对偏置电压的控制。此方案将相干探测和相关检测技术结合,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并通过仿真对此方案在高阶调制系统中的可行性以及对灵敏度的提升进行了充分验证。
-
-
张鹏飞;
潘静岩;
范杰平
-
-
摘要:
针对现有的单频率脉冲相干探测激光雷达的高精度测量矛盾,研究采用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方式实现相干激光雷达对目标的高精度测距和测速.文中介绍了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原理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并结合相干激光雷达系统的特点,并对系统的实现方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
-
许炜梁;
周擎奕;
王继宽;
邹昱聪;
张教;
朱敏
-
-
摘要:
随着5G甚至是6G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演进,数据通信流量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频谱资源紧张,对通信大容量、高速率和低延迟等需求逐渐迫切的现状,探寻新的频谱资源,提升系统性能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于是,毫米波和太赫兹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未来万物互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强度调制和外差相干探测仿真实现100 GHz相位不敏感PAM-4信号的产生和无线传输,用离线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有效提升误比特率(BER)性能,并全面比较和分析三种比特率情形下各个设备参数与BER性能的关系,这对光子辅助的太赫兹波段电光器件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李彬;
雷宏杰;
靳文华;
岳亚洲
-
-
摘要:
相干探测系统受光电探测器非线性效应作用,难以达到散粒噪声极限下信噪比,存在最佳本振光功率使得系统信噪比最大。针对系统最佳本振光功率难以确定的问题,首先分析基于平衡探测器的最佳本振光功率理论,提出基于互相关法和频谱法直接测量外差信号并计算信噪比以确定最佳本振光功率,搭建实验完成了三型光电探测器对应的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测量的信噪比随本振光功率的变化曲线与理论基本吻合,可以准确得到不同探测器对应的最佳本振光功率。本文方法可用于确定相干探测系统最佳本振光功率以及提高系统信噪比。
-
-
杨吴昊;
张普;
杨新锋;
陈启敏;
赵卫
-
-
摘要:
基于风场探测的需求,采用1 550 nm波长连续激光种子源搭建了一套全光纤结构多普勒相干测风雷达系统。从雷达方程出发,对连续激光相干雷达载噪比方程和不同雷达收发望远镜聚焦位置下风速合成权重进行了分析。针对测风雷达要求设计了5~200 m的变焦激光收发望远镜模块。扩束系统采用伽利略折射式结构,发射光束准直下扩束比为23,光学质量接近衍射极限。标定测试通过对旋转电机圆盘转速测量完成。转盘转速范围为-3 000 r/min到+3 000 r/min,转盘直径为26 cm。在视向速度多普勒频移分别为正向和负向时,雷达系统速度测量结果与通过圆盘转速计算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与0.993,标准差为0.151 m/s和0.229 m/s。使用该测风激光雷达开展室外大气风速探测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
-
刘延文;
张传亮;
周永波;
李绍辉;
梁垚;
王可;
李玉莲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风是大气探测中非常重要的气象要素,它影响着大气能量循环,化学污染物的扩散,以及水汽和气溶胶粒子输送,风也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动力,对天气和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当前能够进行大气风场剖面探测的仪器有无线电探空仪、微波雷达、多普勒声雷达探空火箭和多普勒激光雷达等,多普勒激光雷达通过测量大气中随风场移动的气溶胶和分了后向散射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实现对晴空大气风场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精度,而且探测范围大,响应速度快,可以得到风场的三维信息,但地基和机载的激光雷达的探测区域有限,无法得到全球风场,所以发展星载激光多普勒测风雷达十分重要。按照探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干探测和非相干探测。
-
-
-
Keshu Zhang;
张珂殊;
Guangzuo Li;
李光祚;
Ran Wang;
王然;
Ning Wang;
王宁;
Di Mo;
默迪
- 《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激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是一种全新的高分辨远程主动成像系统.基于合成孔径技术与相干激光雷达技术,使得激光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能够突破传统望远镜孔径的限制,获得与距离无关的高分辨率图像.本文介绍了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论述了SAL成像基本原理与机载SAL样机系统,设计并完成了机载飞行成像实验,并进行了数据处理,成功获得了对数公里外合作目标亚分米级分辨率成像图像,展示了SAL在远程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有潜力,最后对下一步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的工作,为后续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实现对空天目标成像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
Keshu Zhang;
张珂殊;
Guangzuo Li;
李光祚;
Ran Wang;
王然;
Ning Wang;
王宁;
Di Mo;
默迪
- 《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激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是一种全新的高分辨远程主动成像系统.基于合成孔径技术与相干激光雷达技术,使得激光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能够突破传统望远镜孔径的限制,获得与距离无关的高分辨率图像.本文介绍了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论述了SAL成像基本原理与机载SAL样机系统,设计并完成了机载飞行成像实验,并进行了数据处理,成功获得了对数公里外合作目标亚分米级分辨率成像图像,展示了SAL在远程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有潜力,最后对下一步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的工作,为后续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实现对空天目标成像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
Keshu Zhang;
张珂殊;
Guangzuo Li;
李光祚;
Ran Wang;
王然;
Ning Wang;
王宁;
Di Mo;
默迪
- 《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激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是一种全新的高分辨远程主动成像系统.基于合成孔径技术与相干激光雷达技术,使得激光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能够突破传统望远镜孔径的限制,获得与距离无关的高分辨率图像.本文介绍了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论述了SAL成像基本原理与机载SAL样机系统,设计并完成了机载飞行成像实验,并进行了数据处理,成功获得了对数公里外合作目标亚分米级分辨率成像图像,展示了SAL在远程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有潜力,最后对下一步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的工作,为后续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实现对空天目标成像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
Keshu Zhang;
张珂殊;
Guangzuo Li;
李光祚;
Ran Wang;
王然;
Ning Wang;
王宁;
Di Mo;
默迪
- 《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激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是一种全新的高分辨远程主动成像系统.基于合成孔径技术与相干激光雷达技术,使得激光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能够突破传统望远镜孔径的限制,获得与距离无关的高分辨率图像.本文介绍了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论述了SAL成像基本原理与机载SAL样机系统,设计并完成了机载飞行成像实验,并进行了数据处理,成功获得了对数公里外合作目标亚分米级分辨率成像图像,展示了SAL在远程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有潜力,最后对下一步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的工作,为后续激光合成孔径雷达实现对空天目标成像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