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8048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新闻研究导刊、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技术交流会等;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余艳、刘然、周国宏等。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048篇
占比:99.85%
总计:68152篇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研究学者
- 余艳
- 刘然
- 周国宏
- 巨克英
- 张梅
- 张立平
- 曾付宝
- 李冬梅
- 李婷婷
- 白秀梅
- 秦祥士
- 许明荣
- 贾峰
- 陈正
- 韩隆青
- 马毅
- 马秀清
- 丁建武
- 丁锋
- 严玲
- 于德强
- 于旻
- 于艳
- 冯智
- 刘亚玲
- 刘华
- 刘彦
- 刘新苗
- 刘昕
- 刘春红
- 刘林霞
- 刘祖仑
- 刘菁菁
- 卢家麟
- 卢雪香
- 原文国
- 史成
- 叶晓歆
- 吉海燕
- 吴春兰
- 吴琼
- 周士茹
- 周庶
- 周忠宁
- 周武
- 周静
- 唐昌秀
- 姚国友
- 姚浪
- 姜红
-
-
-
-
王亚同;
孙克斌;
安晓东
-
-
摘要:
以传播气象信息、服务人民群众及社会各行业为基本理念和初衷的甘肃省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它为甘肃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活福祉安康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甘肃省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不断地改进创新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尽可能保持和提升观赏性及收视率,努力扩大受众覆盖面.
-
-
叶晓歆
-
-
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部门集体遭遇收视率下降,制作节目量锐减的问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节目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制作者体会到重重困难,发展瓶颈现象凸显,同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发现在新环境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具备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
-
-
-
白雪莹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电视不再是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首要途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天气预报制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实际操作经验发现,对气象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更生动的图形化表达是提升节目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力度也是节目在各媒介高度融合的当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渠道。本文主要探讨以传统媒体为播出平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寻求创新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
-
赵嵘;
陈琛
-
-
摘要: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图形以其专业性强、追求时效性为最主要的两大特点,这也使其在电视节目图形设计、开发方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在虚拟演播室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气象节目图形的表现形式急需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
-
刘新苗;
陈琳;
吴春兰
-
-
摘要:
随着气象科技的深入和普及,气象文化已经延伸到方方面面的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帮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气象科学的宣传平台,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编写出令观众喜爱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演播稿,能够有效提高观众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度,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
-
-
吴琼;
白秀梅;
王铁群;
张立平
-
-
摘要:
随着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关注,而如何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更好的服务百姓则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从黑龙江省气象影视中心当前的节目现状入手,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如何评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策划,整理出一套科学实用的系统内部质量评比方案,以期达到充分发挥编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气象影视节目的良性发展,促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
-
余艳;
罗柳君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由于具有影音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一直是人们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我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都拥有很高的收视率,节目具备较高的"必视性"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受到挑战,因此节目不仅须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图形图像和视觉感受等形式上也应继续提高,以增强节目的"可视性".
-
-
-
沙柏宁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从无到有已近20年,气象节目制作方式,演播方式一成不变.本文从"主持人整体融合形象","个性化的形成"和"形象的包装与经营"三方面人手,在气象节目时长短,信息多,演播形式单一的客观条件下,就如何完善主持人整体融合的个性演播形象塑造作出了探讨.
-
-
刘亚玲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交互界面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让用户关注他们想看的内容,目前通过iPhone、ipad等的应用,"人与屏交互"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触摸屏和控制器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互动方式也为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这种人屏交互的方式为传统电视天气预报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内容和技术创新的方式,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实现主持人与气象信息之间实现无缝表达的参考依据.互动触摸屏在演播室的应用是气象信息在短时间内表达出去的有效途径,不仅让气象信息更加“鲜活”和“主动”“重点突出”,而且让气象信息“重点突出”,凸显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凸显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
-
-
-
张广梅;
马东雷;
赵凡;
林毅
- 《2011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技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解说词被广泛使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电视解说词所带来的弊端,阐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作为天气预报节目的灵魂,不应该被解说词的文本框框所束缚,不应该依赖于电视解说词;而是应该在节目中融入个人即兴的智慧,让即兴成就与众不同的主持人,进而成就与众不同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国气象频道应该拥有自己的电视气象脱口秀节目.
-
-
朱光宇;
李三角
- 《2011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技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从气象编导节目制作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建立气象编导素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针对整个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整个素材库的管理和存储上提出了分布式和开放共享的理念.相信在新媒体时代这样一个素材库的建设,将会使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上更加快捷,特别是对于各种突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都能够在节目中通过和历史素材的比较进行科学生动地解释.随着素材库的不断积累,其重要地位将愈显突出.
-
-
刘然;
孟京;
杨新霞;
马毅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传统演播室技术与色键抠像技术、摄像机跟踪定位技术和三维图文技术的结合.而如何实现节目录制过程中虚拟演播室机位和摇臂机位精准地跟踪定位是实现前、背景图像完全同步联动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华风集团虚拟演播室跟踪定位系统的介绍,提出了针对机位初始化和跟踪两难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结合华风集团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虚拟场景的案例,详细展示了跟踪定位技术的实现过程.
-
-
刘然;
孟京;
杨新霞;
马毅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传统演播室技术与色键抠像技术、摄像机跟踪定位技术和三维图文技术的结合.而如何实现节目录制过程中虚拟演播室机位和摇臂机位精准地跟踪定位是实现前、背景图像完全同步联动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华风集团虚拟演播室跟踪定位系统的介绍,提出了针对机位初始化和跟踪两难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结合华风集团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虚拟场景的案例,详细展示了跟踪定位技术的实现过程.
-
-
刘然;
孟京;
杨新霞;
马毅
-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传统演播室技术与色键抠像技术、摄像机跟踪定位技术和三维图文技术的结合.而如何实现节目录制过程中虚拟演播室机位和摇臂机位精准地跟踪定位是实现前、背景图像完全同步联动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华风集团虚拟演播室跟踪定位系统的介绍,提出了针对机位初始化和跟踪两难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结合华风集团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虚拟场景的案例,详细展示了跟踪定位技术的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