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闪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093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无线互联科技、气象水文装备、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电离层闪烁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甄卫民、刘钝、冯健等。

电离层闪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0933 占比:98.73%

总计:11074篇

电离层闪烁—发文趋势图

电离层闪烁

-研究学者

  • 甄卫民
  • 刘钝
  • 冯健
  • 张红波
  • 陈丽
  • 单海滨
  • 徐杰
  • 於晓
  • 盛冬生
  • 张效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勇; 张清和; 邢赞扬; 马羽璋; 张端
    • 摘要: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一种经常出现在极区电离层F层的高密度块状结构,其电子密度一般是背景电子密度的两倍及以上,水平尺度约为100~1000 km.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产生及演化过程可以示踪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过程中的能量及动量传输过程.同时,这种电子密度不均匀体(尤其是其边沿区域)对跨极盖区的无线电波传播具有很强的干扰,经常影响无线电通讯导航定位等应用.因而,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研究不仅是空间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而且也是空间天气监测及准确预报等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述了近十年来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括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几种可能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极盖区冷/热等离子体云块的分类研究;统计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依赖性;追踪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最后,讨论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引起的离子上行现象及电离层闪烁效应.
    • 李贝; 徐良
    • 摘要: 无线电波穿过不规则体传播后,地面接收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出现快速随机起伏,即电离层闪烁.闪烁可能造成卫星导航和通信等技术系统的性能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信号中断,因此,对不规则体和闪烁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前人研究表明,与电离层不规则体相伴随的总电子含量(TEC)的起伏与闪烁的出现相关.该文利用位于桂林的电离层闪烁接收台站的自主观测数据,分析了TEC起伏与振幅闪烁强度的相关性和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量化TEC起伏的两个指数ROTI和σ_(tec)都与S_(4)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反映了大尺度和小尺度不规则体一般同时存在的特征;定量关系表明,对相同强度的不同闪烁事件,ROTI与S_(4)指数的比值变化范围较大,σ_(tec)与S_(4)指数的比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小,σ_(tec)一定程度上优于ROTI对S_(4)指数的定量估计.
    • 罗小敏
    • 摘要: 电离层中小尺度不规则体会引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信号发生衍射及散射效应,导致地面GNSS接收机跟踪的无线电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与畸变,即GNSS电离层闪烁。GNSS电离层闪烁难以利用常规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处理方法予以削弱,其对GNSS服务的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产生严重威胁。
    • 陆盛; 邢赞扬; 邓忠新; 张清和; 王勇; 王成; 冯健; 马羽璋; 夏凯
    • 摘要: 电离层对流速度会显著影响电离层闪烁的发生,尤其是在具有较大对流速度的高纬极区,且其对相位闪烁指数和幅度闪烁指数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基于弱散射条件下电离层闪烁理论,初步构建了极区电离层闪烁指数与对流速度的显式关系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当相位谱指数取定值3时,相位闪烁指数和幅度闪烁指数的比值与对流速度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利用加拿大Hall Beach台站的观测数据,验证了由电离层闪烁指数比值推断电离层对流速度这一方法在极区的适用性.这不仅提升我们对电离层闪烁机理的认识,也提供了一种获取极区电离层对流速度的新途径,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我国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服务精度.
    • 於晓; 王妍; 甄卫民; 刘钝; 蔡红涛
    • 摘要: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随时间、空间、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变化.发现E区闪烁主要出现于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而F区闪烁主要出现于春秋季的磁赤道和低纬地区,受到地磁场的强烈控制.除季节因素外,太阳活动对E区闪烁的影响并不是基本的,而赤道异常和赤道附近的F区闪烁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控制:相比太阳活动低年,高年的F区闪烁强度更大,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地磁扰动时,中低纬地区电离层E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的强度总体上略有增加,尤其是凌晨时段(00:00—06:00LT);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也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强度明显增加,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尤其是00:00—06:00LT及18:00—24:00LT的太平洋扇区.两者对比表明,电离层F区闪烁对地磁活动更为敏感.将COSMIC掩星与天基原位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掩星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全球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变化特征,包括它随季节/经度、地方时、太阳活动和地磁纬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电离层不均匀体随高度的变化,这是以往的观测手段难以拥有的.
    • 王格; 王宁波; 李子申; 周凯; 刘昂
    • 摘要: 基于加拿大地区高纬度电离层观测网的电离层闪烁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8月26日地磁暴事件引发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异常变化、TEC变化率指数(ROTI)及电离层相位闪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拿大地区最大异常值约6 TECU,磁暴引发全球电离层TEC异常峰值高达20 TECU;加拿大地区电离层相位闪烁发生率最大增至12.6%,而磁静日期间约为1%;强电离层闪烁期间,电离层相位闪烁指数与ROTI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GPS双频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无闪烁期间定位误差随测站纬度的增高呈现出增大趋势,但均方根误差小于0.4 m;闪烁发生期间各测站的定位误差均显著增大,水平和垂直方向定位误差分别增至约0.9m及1.7m.
    • 赵东升; 李旺; 李宸栋; 唐旭; 张克非
    • 摘要: 电离层闪烁作为北极区域频发的一种天文灾害,会影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时空服务,需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测电离层闪烁通常需要高采样频率(50 Hz)的电离层闪烁接收机,但其分布有限,难以提供较大区域(如北极区域)的全面监测.为此本文以1 Hz GNSS观测数据为基础,详细研究了利用大地测量趋势分离、精密单点定位和小波变换等技术提取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电离层闪烁信号的相关经验参数和方法,构建了可用于监测电离层闪烁的相位闪烁因子,并利用加拿大高纬度北极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络(CHAIN)提供的11个测站188 d的观测数据对其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常用的ROTI因子相比,本文所提出的闪烁因子与ROTI均能有效地探测到电离层闪烁的发生,但是本文提出的闪烁因子与电离层闪烁接收机直接给出的相位闪烁因子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在有强电离层闪烁发生的时段,这说明该闪烁因子具有更为优良的电离层闪烁监测能力.
    • 彭定永; 温振威
    • 摘要: 分析电离层闪烁对卫星信号及定位精度造成的影响可为提高卫星导航定位性能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电离层闪烁数据、GPS卫星导航及观测数据,分析闪烁事件高发日和平静日卫星信号质量、可用卫星数和周跳频率的变化,并评估电离层闪烁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离层闪烁使卫星信号的振幅和相位无序波动;造成卫星信噪比快速抖动影响卫星信号质量;使得可用卫星数减少造成信号衰减甚至中断;强闪烁期间随着闪烁强度增大周跳增多且定位精度也随之降低,最高可降低20%以上.
    • 刘琨; 盛冬生; 孙树计; 朱庆林; 李静静
    • 摘要: 利用第24太阳活动周中国多个地区GNSS电离层闪烁监测站数据,统计分析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特性.结果显示: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分及夜间20:00-02:00 LT时段;在28°N以南地区,纬度越低电离层闪烁强度和发生概率越高;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与太阳活动呈正相关,太阳活动上升年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高于下降年;不同强度地磁活动条件下,电离层闪烁均可能发生,且与地磁活动强度整体呈负相关.通过研究电离层闪烁统计特性,可以为电离层闪烁机理的深入研究、预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