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
生产队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农业经济、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18078篇;相关期刊856种,包括江汉论坛、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农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生产队的相关文献由2673位作者贡献,包括宁云刚、曹多勇、任兆祥等。
生产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18078篇
占比:99.69%
总计:920934篇
生产队
-研究学者
- 宁云刚
- 曹多勇
- 任兆祥
- 莫言
- 冯积岐
- 崔保兴
- 顾文显
- 曹德禄
- 林华玉
- 梁衡
- 江义高
- 阿桂
- 陶立业
- 小米
- 张鸿欣
- 潘永翔
- 赵盛基
- 铁凝
- 陈开心
- 顾振威
- 高凤成
- 丁辉
- 何刚
- 何玉茹
- 何申
- 冯伟山
- 刘寿彭
- 吴长海
- 墨白
- 朱树元
- 朱真
- 李光彪
- 李新勇
- 柳苏
- 梁健
- 楼忠盛
- 毕风
- 汪振海
- 王东
- 王应良
- 王建中
- 田禾
- 赵明
- 陈孝荣
- 韩东
- 丁东
- 丁永良
- 上海理论工作干部人民公社调查组
- 严俊昌
- 乐胜龙
-
-
左毅夫
-
-
摘要:
小的时候最期盼的事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裳穿、有足够的时间尽情地玩。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劳作,收成有限,物资短缺,但是过年人们还是很重视的。
-
-
朱艳红
-
-
摘要:
脚板薯是去年秋天从菜市场买来的,买多了,余下一个,太小,炒不了一盘,就一直搁在餐厅门边的袋子里。时间放久了,脚板薯起了皱,我舍不得扔,本着节约的原则,准备种到地里。儿时,见过家里种脚板薯,记忆中好像可以将脚板薯切成若干块。脚板薯喜荫,外公常常将它种在生产队用来堆放牛粪的场地边,一块属于我家的三角形地里。这块地另外两边,一边是别人家的二层砖瓦房.
-
-
曾庆棠
-
-
摘要:
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家杨家寨生产队连年获得小麦丰收。一夜南风起,小麦满冲黄,社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作为一个农家孩子,每当放学归来,我最喜欢跑到小麦田间,一边看着金灿灿的麦浪随风翻涌,一边吮吸着那成熟麦穗散发出的清甜如饴的气息,内心顿时充盈起一种无比的甘美。
-
-
彭振林
-
-
摘要:
我出生在湖北潜江境内的国营总口农场。第一次见到手表那年,我还没有上小学。我们生产队有个上世纪60年代就出去的大学生,分配在城里工作。每次他从城里回农场看望父母,左手腕上都戴着一个银晃晃的圆东西。看到他回来,我都会跑过去凑热闹。每次我都瞅见他会时不时地看一下那个戴在手腕上的圆东西,引得我和同伴们都投去十分艳羡的目光。
-
-
陈茂生
-
-
摘要:
老于年过花甲,年轻时是生产队里的农活好手。退休了没啥其他嗜好,到规定日子就到银行门口排队,退休金在手里过一遍才觉得心安。有人说这又何必呢?“老人说的,要落袋为安。”老于回答得理直气壮。另一个爱好就是每天早上往自行车两个筐里放些自家菜地摘的新鲜蔬菜,到农贸市场的指定摊位蹲半天。
-
-
湛鹤霞
-
-
摘要:
这个故事有点久远,从发生到结束,整整40年。1978年,我姑姑刚满20岁。姑姑名叫杨春燕,是我们生产队里长得最漂亮的姑娘,追求我姑姑的人很多,但姑姑都不同意,因为她想找个有正式工作的人,那年春节一过,媒婆就来说亲了。男的吃国家粮,是县副食品公司的正式职工。那个男人叫田多福,从订婚到结婚那段时间,田多福一直在外出差,从来没有登门拜访过。
-
-
于东兴
-
-
摘要:
一沟、二沟、三沟、四沟,是唐山丰南沿海一片草泊的名字。一至四沟,越往里,路越窄,沟越密,草越深。60年前,从草泊附近的戟门村,成建制迁出一个生产队,到三沟建庄,从此,“三沟”又成了村名。许多年过去了,三沟村不少人家的院子里,还长着芦苇,院子里的芦苹长高了。
-
-
金培付
-
-
摘要:
小时候,每年深秋,等到生产队空旷的晒场上所有农活儿收尾之后,忙碌了快一年的人们终于得闲休养生息。于是,一场场大戏也在渐凉起来的秋风中等待着上演。
-
-
李辉
-
-
摘要:
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在我出生之前,还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时候,他当过农村生产队的大队书记,后来我出生后,又到乡里工作如果算他的党龄,估计应该是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
-
-
孙虎原
-
-
摘要:
缺什么,盼望得到什么,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在我儿少的记忆中,家乡沙梁薄地,再加生产队体制和种植技术的制约,粮食产量极其有限,稍有不慎就得饿肚子。因此,填仓节父母虔诚的祭祀,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
-
冯裕强
- 《2017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
摘要: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广西华六大队的第十生产队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的档案资料,研究发现,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表面看起来低,但实质上却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农业生产之外的工分拿回农业之内进行分配,从而导致工分被稀释、分值下降,最终影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稀释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大量征收的公购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教育事业、队干的补贴工等.在农业生产内,生产队不仅负担大量社员的生活,还给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援.而在农业之外,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提升了人们的“软实力”,为改革开放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