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33793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兽医导刊、今日畜牧兽医、畜禽业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牛流行热的相关文献由5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花、巩福忠、赵振冰等。
牛流行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3793篇
占比:99.88%
总计:234071篇
牛流行热
-研究学者
- 刘艳花
- 巩福忠
- 赵振冰
- 方美行
- 严隽端
- 关大沛
- 刘思当
- 岳瑞超
- 张新长
- 惠冰
- 王光娥
- 程子龙
- 黄流明
- 丁建平
- 何凤仪
- 凡华
- 凡有文
- 凡辉
- 刘文利
- 刘旭光
- 刘霞
- 叶国材
- 叶树生
- 向湘春
- 吕尊周
- 吕明斌
- 吴清明
- 周庆福
- 宋晓华
- 屈亚锦
- 张罗群
- 朱琳
- 李如焱
- 李小莉
- 李生涛
- 杨宗照
- 段洪峰
- 江洪
- 燕磊
- 王宇
- 王玲
- 肖喜东
- 芦嘉佳
- 董振光
- 许文汉
- 谷根林
- 贾敏
- 郭杰
- 郭爱珍
- 铎亚东
-
-
侯晖
-
-
摘要:
牛流行热又称为“三日热”,具有发病突然、传染性强、感染率高和死亡率低等特点,对肉牛危害较大,不仅影响体重还影响牛只正常运动,严重者出现瘫痪症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首先对牛流行热病毒和疫病流行病学进行概述,然后具体分析病牛的发病症状和解剖变化,最后提出临床鉴别诊断、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以期为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
渠拥军;
王越;
程飞鹏;
赵付良
-
-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侵袭后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在发生后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四肢疼痛和大便干燥等情况,严重的病牛可以出现瘫痪甚至是死亡。处于妊娠期的母牛还会出现流产和死胎等。本病的发生可以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牛流行热的全面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为广大养牛场提供一些防治本病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
-
胡晓波
-
-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又名牛暂时热。以突发高热、呼吸急迫、严重卡他和运动障碍为特征。本病一旦发生,流行范围较大,大批牛发病,多为良性经过,但也会给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
-
牛金鹏
-
-
摘要:
牛流行热(BEF)又称为“三日热”,发病后表现为高烧,并在2~3天内消退。该病由牛流行热病毒(BEFV)感染牛引发,症状与牛流行性感冒类似,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口鼻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跛行以及产奶量明显下降等多种症状。该病感染牛群后多数病牛预后良好。但是,由于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牛群较高的感染率,往往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重视该病的诊治及防控。
-
-
顾晓青
-
-
摘要:
牛流行热是盛夏季节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也是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危害相对较轻,一般高热症状持续3~5天之后就会逐渐消退。但是,大面积感染会引发牛群生产发育不良,出现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应掌握和了解流行热的发病流行特点,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发病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确保病害不发生流行。
-
-
张彩华
-
-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库蠓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速度快、病程短,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分析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理变化、诊断情况等,提出几点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相关的防疫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
郭俊梅
-
-
摘要:
目的:为了解和研究青海省门源县阴田乡的牛流行热流行与分布,并依据牛流行热地方流行情况提出有效的牛流行热综合防控措施。方法:本文选取2016~2021年青海省门源县养牛场采集的牛血清病例1200份。所有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牛流行热病毒抗体检测。通过检测统计,统计分析门源县阴田乡牛流行热的地方流行情况。结果:阴田乡牛流行热病毒抗体阳性样本检出59份,检出阳性率4.92%。其中牛养殖散户病毒抗体阳性率检出率为3.08%,规模化牛养殖场阳性检出率为1.83%,牛养殖散户与规模化牛养殖场牛流行热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研究牛养殖散户的牛流行热感染率高于规模化养殖场。
-
-
郭力伟;
程亚辉
-
-
摘要:
牛养殖中在春季阶段由于气温变化较为剧烈,牛只容易出现机体应激的状况,进而引起病原菌易感,所以通常牛养殖在春季患病较为常见,常见的春季疾病主要包括牛肺疫、牛流行热及牛病毒性腹泻等,均会导致牛只机体健康状况显著下降,同时生产性能和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该文将对春季牛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
-
措姆
-
-
摘要:
牛就行热又被称为暂时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牛流行病毒引起.主要的特点有高热和呼吸急促,同时会造成消化系统障碍和行动障碍.牛流行热在每年的夏秋季节比较常见,因为该季节的蚊虫比较多,很容易引发该病.此外,牛流行热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牛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为此,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很关键.
-
-
姜玲玲;
杨伟;
贡献;
徐雨;
余国富;
余波;
刘镜;
吴位珩
-
-
摘要:
为了解贵州省牛场病毒性腹泻、流行热及口蹄疫3种主要病毒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及口蹄疫免疫抗体保护水平,本次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从贵州省黔西、清镇等7个县采集的780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抗体阳性率14.10%、牛流行热抗体阳性率43.59%,口蹄疫O、A、Asia I、3ABC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77%、84.10%、79.49%、62.05%.结果表明,贵州省7个县的牛只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牛流行热病毒感染,而口蹄疫可能存在较高的野毒感染.
-
-
侯佩莉;
王洪梅;
何洪彬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牛流行热病毒(BEFV)可引起牛流行热,尽管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病毒侵染宿主后能够引起易感细胞的一些调控基因差异表达及其所介导的信号通路改变,造成细胞生理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本研究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利用RNA-seq表达谱测序,检测BEFV感染MDBK细胞24h后mRN表达,进行羞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发现3076个上调基因和3299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表明,羞异基困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有催化活性、结合活性、酶调节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免疫过程、生物调节过程、代谢过程和应激反应等。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所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自噬、凋亡、NF-Kll、mTOR信号通路及P3MAPK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利用q-PCR方法对筛选得到的与细胞自噬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同时对牛流行热病毒不同时相感染易感细胞的miRNA的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19个差异表达miRNA,参与调控多种细胞代谢通路。本研究从病毒感染的宿主基因水平阐述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研究宿主调控病毒感染、复制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线索。
-
-
岳瑞超;
程子龙;
刘思当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根据2013年9月份本实验室某奶牛场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病原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确诊为牛流行热。通过及时治疗的病牛一般不会死亡。然而该牛场病程接近1个月,病死率高达11.25%,经序列分析表明该感染毒株与与北京JB76H分离株同源性最高,达99.4%,变异不明显。说明该场死亡率较高主要与其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当和细菌继发感染有关。在随后某发病牛场的防治过程中,通过卡巴匹林钙和氟苯尼考混合饮水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饮水该药省时省力,避免了因防治带来的应激反应,值得推广。目前免疫牛流行热疫苗的牛场极少,缺乏对该病的防范意识。因此,建议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强对该病发生流行的监督、通报,一旦发现该病发生流行,对受威肋、的牛场及时采取紧急免疫。
-
-
-
-
-
-
-
兰天飞;
石长庚;
屈德胜
- 《第十一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
摘要: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促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该病的大部分病牛经3日~5日即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该病在宣汉县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每4年发生1次,虽然死亡率较低,但病势迅猛,发病率较高,对养牛业发展危害严重,为此,对蜀宣花牛牛流行热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控进行探讨意义重大.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隔离、疫苗接种、注射高免血清等方式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