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490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大观周刊、产业与科技论坛、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等;湿生植物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上房园艺、修粤、刘兴剑等。

湿生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905 占比:99.93%

总计:104977篇

湿生植物—发文趋势图

湿生植物

-研究学者

  • 上房园艺
  • 修粤
  • 刘兴剑
  • 刘琳
  • 刘贵华
  • 周冀琼
  • 周雯
  • 唐一月
  • 孙飞达
  • 宋垚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汝梦; 杜勇; 张剑波; 叶晓馨
    • 摘要: 为探究近水湿生植物对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以湿地常见滩涂植物陌上菅(Carex thunbergii)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化感效应。陌上菅浸提液的浓度和藻类的初始密度在化感过程中皆具有显著效应。与对照组相比,陌上菅浸提液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1.67 g·L^(-1)陌上菅浸提液处理抑制率最大,可达59.6%。陌上菅浸提液处理15 d后叶绿素a(Chl a)含量显著降低,初始藻密度为5×10^(5) cells·mL^(-1)时,3.33 g·L^(-1)陌上菅浸提液处理下Chl a含量仅为对照组的28%。陌上菅浸提液处理的斜生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斜生栅藻细胞内正常酯酶活性的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凋亡细胞率较对照显著上升,最高可达27%(1.67 g·L^(-1))。研究显示,相较直接导致藻细胞凋亡,陌上菅可通过削弱一系列斜生栅藻正常生理生化活动从而抑制斜生栅藻种群增长。
    • 郑培儒; 尚晓; 叶春; 李春华; 郑向勇; 戴婉晴; 魏伟伟
    • 摘要: 自然滩地型湖滨带是湖滨带修复的基本参照类型.自然滩地型湖滨带的陆向辐射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湖泊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一定范围的区域.陆向辐射带有水陆生态交错带的复杂性、过渡性,致使其宽度难以界定.为了探索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的界定方法,以太湖、长潭水库和下渚湖为例,基于对湖滨带空间结构特征的理解,以湿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计算平方欧氏距离(SED),采用移动分割窗技术(MSWT),界定上述湖泊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并对影响宽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长潭水库、下渚湖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分别为15~19、19~31、17~21 m.对陆向辐射带宽度与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与土壤营养盐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与湖滨带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显示:移动分割窗技术可用于界定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自然滩地型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的主要因素,陆向辐射带坡度通过影响土壤含水率,进而影响湿生草本植物分布,是自然滩地型陆向辐射带宽度的次要影响因素.
    • 卜鹏图
    • 摘要: 以抚顺社河湿地4种常见水生植物为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与持水能力.结果表明:0~2 min不同样地入渗速率最大,10 min内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趋势;各土层之间的入渗速率存在差异,芦苇0~10 cm土层入渗速率最大;针蔺以20~30 cm土层的入渗速率最大,该土层是限制土壤入渗速率的关键土层;扁秆藨草10~20 cm土层入渗速率最大,而香蒲20~30 cm土层的入渗速率最大.土壤持水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减小的变化特征.0~1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表现为扁秆藨草>芦苇>香蒲>针蔺,而土壤萎蔫含水量则以芦苇和香蒲最高,针蔺最小.土壤滞洪库容表现为扁秆藨草>芦苇>针蔺>香蒲,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2倍;土壤有效水库容差异较大,其中针蔺最大1873.58 t·hm-2,香蒲最小1018.28 t·hm-2.
    • 苗肥
    • 摘要: 通过对辽宁省盘锦市苇田区植物资源进行群落分析,评估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策,为该地区生态建设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 陈雪冬; 商雨情; 唐琳; 赵玉鑫; 高冠群; 吴孔阳
    • 摘要: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明湿生植物芦苇、菖蒲根际AM真菌定殖状况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洛阳师范学院月明湖湿地为样地,分别对淹水区和湿土区芦苇及菖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根系AM真菌侵染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发现:湿土区芦苇根际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湿土区菖蒲,但淹水区芦苇和淹水区菖蒲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并无明显差异;不同水分环境下芦苇和菖蒲根系AM真菌侵染率差异不显著,但湿土环境下芦苇和菖蒲的根系AM真菌侵染率要略高于淹水环境;土壤速效钾与AM真菌泡囊侵染率显著正相关,而且土壤速效钾对AM真菌泡囊侵染率具有直接影响.
    • 周慧; 寇太记
    • 摘要: 为探讨湿生观赏植物水生鸢尾、美人蕉、再力花、千屈菜和蒲草的抗重金属Cd污染能力,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浓度Cd处理对5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浓度处理下,5种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的Cd积累量的高低顺序依次是美人蕉、千屈菜、蒲草、水生鸢尾、再力花;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湿生植物美人蕉、千屈菜、蒲草、再力花中SP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水生鸢尾总体呈现缓慢的递增趋势;相比再力花中Pro含量随Cd浓度的增加所呈现的先增后减趋势,美人蕉、千屈菜、蒲草、水生鸢尾中均呈现递增趋势.5种观赏植物叶片中MDA含量和REC随Cd浓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征,在重金属Cd胁迫下,植物体内MDA和REC变化较强的同步性,而SP、Pro含量变化同步性较差,抗重金属镉能力大小依次为蒲草、美人蕉、水生鸢尾、千屈菜、再力花.
    • 姚丹丹; 梁英辉; 穆丹; 李青楠
    • 摘要: 香蒲属植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水生经济植物,因其具有适应性强、观赏性好、经济价值高等特性,是日常生活和园林景观建设中常见的重要材料,目前被大力推广种植.但由于极端环境会对香蒲属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等造成严重影响,故研究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特性尤为重要.对国内外香蒲属植物的耐盐性、抗旱性、耐涝性、抵御重金属胁迫以及富营养水体净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阐述,可为香蒲属湿生植物引种驯化、抗逆品种选育以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 欧阳键; 刘贵华; 周雯
    • 摘要: 沿长江中下游(宜昌-铜陵段)13座城市共37个位点,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岸带的湿生植物进行调查,从物种和系统发育2个维度研究群落的构建机制,并结合环境和空间因子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丰水期湿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高于枯水期,且丰水期α多样性主要与水分条件呈正相关,而枯水期则主要与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有关.(2)丰水期的系统发育结构指数呈聚集趋势,暗示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而枯水期的NRl(net relatedness index)和NTl(nearest taxon index)呈不同趋势,暗示存在近期的群落分化.(3)群落的α多样性在物种层面和系统发育层面存在显著关联性,其多样性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征.(4)长江中下游沿岸湿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丰水期的群落构建是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环境筛选作用占主导,而枯水期的群落构建仅在物种层面受一定程度环境筛选作用的影响.(5)大生境的温度变化、微生境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岸带湿生植物群落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 欧阳键; 刘贵华; 周雯
    • 摘要: 沿长江中下游(宜昌-铜陵段)13座城市共37个位点,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岸带的湿生植物进行调查,从物种和系统发育2个维度研究群落的构建机制,并结合环境和空间因子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丰水期湿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高于枯水期,且丰水期α多样性主要与水分条件呈正相关,而枯水期则主要与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有关。(2)丰水期的系统发育结构指数呈聚集趋势,暗示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而枯水期的NRI(net relatedness index)和NTI(nearest taxon index)呈不同趋势,暗示存在近期的群落分化。(3)群落的α多样性在物种层面和系统发育层面存在显著关联性,其多样性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征。(4)长江中下游沿岸湿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丰水期的群落构建是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环境筛选作用占主导,而枯水期的群落构建仅在物种层面受一定程度环境筛选作用的影响。(5)大生境的温度变化、微生境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岸带湿生植物群落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 王宠
    • 摘要: 以抚顺社河湿地4种常见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模拟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不同湿地植被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能力,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都能较好的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磷含量,试验组的去除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扁秆藨草(65%)>香蒲(62%)>针蔺(60%)>CK.对氨氮的去除率依次为:芦苇>扁秆藨草>香蒲>针蔺>CK,试验组均能较好的去除氨氮含量,其中芦苇的效果最佳.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最高,为77.64%,其次为:芦苇>香蒲>针蔺>CK,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