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交度

混交度

混交度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专利文献14293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林业调查规划、林业科学等; 混交度的相关文献由524位作者贡献,包括惠刚盈、郑小贤、冯仲科等。

混交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42932 占比:99.89%

总计:143087篇

混交度—发文趋势图

混交度

-研究学者

  • 惠刚盈
  • 郑小贤
  • 冯仲科
  • 夏富才
  • 赵中华
  • 张会儒
  • 李建军
  • 李际平
  • 胡艳波
  • 关庆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晨辉; 许嘉巍; 靳英华; 陶岩; 张英洁; 刘丽杰
    •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空间结构与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有明显区别,云冷杉针叶林发生程度最重,其次为长白落叶松林,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发生程度最轻;树种混交度与虫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混交程度越低,树种组成结构越简单,越易发生虫害;大小比数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生长优势度低,林木抗性差的幼龄林更易受到虫害干扰;各森林类型竞争指数与虫口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林木密度大,对空间、光照竞争激烈,自身抵抗力受到影响,易引发虫害。
    • 高秀华
    • 摘要: 本文利用小兴安岭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分析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40,林分整体上处于聚集分布;平均混交度为0.539,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为0.497,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庸状态。(2)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占57.74%;处于中度以上混交的个体数量占66.66%;林分中不同大小比数林木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3)角尺度和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二元分布中随着角尺度等级的增加,对应的大小比数/混交度的相对频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中,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关系不明显。(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0.679,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为0.630。
    • 谢伊; 杨华
    • 摘要: 【目的】混交林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探究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对促进林分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混交度(M)和大小比数(U)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用2块云杉蓄积占总蓄积比例分别为0.1~0.2(1成云,1P)和0.4(4成云,4P)固定样地的5期监测数据,采用4株相邻木法计算空间结构三参数,绘制多元分布图,分析了1P和4P内各径级云杉、臭冷杉和红松在不同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胸径生长量变化规律。【结果】1P和4P均介于中度和强度混交(M分别为0.625和0.657)且呈随机分布;臭冷杉和红松的生长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25~0.50),云杉在4P内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48),在1P内介于中庸至劣势状态间(U=0.70)。云杉和臭冷杉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P<0.05);随对象木混交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小径级云杉和大中小径级臭冷杉与混交度呈显著相关(P<0.05);云杉、臭冷杉和红松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对象木大小比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中径级木与大小比数呈显著相关(P<0.05)。云杉在1P内的年胸径生长量低于4P,红松相反。【结论】不同径级下林木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降低大小比数的同时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林木的胸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竞争不同导致了不同径级林木对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响应的差异,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长期的稳定发展。
    • 武秀娟; 奥小平; 赵育鹏; 崔雪晴
    • 摘要: [目的]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结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 950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
    • 武秀娟; 奥小平; 赵育鹏; 崔雪晴
    • 摘要: 【目的】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结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950 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
    • 杨启运; 施凯泽; 施俊美
    • 摘要: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混交方面呈现零度到弱度的空间隔离程度,树种混交程度较低,存在相同树种聚集生长现象,随着径阶组由小到大,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混交度逐渐由高到低,表现出由中度混交到弱度混交再到零度混交的趋势;在林木生长竞争方面,研究区思茅松天然林林木主要呈现中庸状态.
    • 薛卫星; 郭秋菊; 艾训儒; 黄阳祥; 李玮宜; 罗西
    • 摘要: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 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 张科; 冯思思; 黄浪; 李建军
    • 摘要: 树种空间隔离程度是研究林分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用混交度来进行描述.现有的各种混交度指数在描述对象木与最近邻木为其他种的概率时只有相同种或不同种两种结果,不能完全说明树种的混交程度.在传统混交度的基础上结合树种谱系关系提出树种混交度的概念,以湖南省内5个林区的25块样地数据,对传统混交度与树种混交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使用树种混交度进行了林分模拟优化.结果表明:树种混交度与传统混交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能进一步细化结构单元中树种的隔离程度,可运用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评价与优化.
    • 卿东升; 张江; 李建军; 彭进香; 刘帅
    • 摘要: 为了厘清林分混交度在不同相邻木选择方案下的差异,寻找不同相邻木选取方案适用于哪种林分类型的混交度求解证据,为林分空间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聚集分布林分、随机分布林分、均匀分布林分及稀疏分布林分类型,在南洞庭湖区的龙虎山设置了31块样地,分别使用基于"1+4"最邻近相邻木、基于半径R(R=3.05 m)圆及基于Voronoi图的方法求解了各样地的单株相邻木数、单株林木混交度及林分平均混交度值,并探究了不同方案在不同林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1)从总体林分平均混交度的角度上看,实验样地中除了稀疏分布中基于半径R圆的相邻木选择方案求得林分平均混交度的值偏低之外,其它几种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值差别均不大.2)从单株的角度上看,不同林分类型中对象林木的混交度值在不同相邻木选择方案下存在差异.3)基于"1+4"最邻近相邻木与基于Voronoi图的相邻选取方案在不同林分类型中的相关性相对较高.不同的相邻木选择方案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下虽各有优势,但从总体上看,使用基于"1+4"最邻近相邻及基于Voronoi图的相邻选取方案在求解不同类型林分混交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相对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