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小比数

大小比数

大小比数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专利文献1366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等; 大小比数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惠刚盈、夏富才、张会儒等。

大小比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13667 占比:98.91%

总计:13818篇

大小比数—发文趋势图

大小比数

-研究学者

  • 惠刚盈
  • 夏富才
  • 张会儒
  • 赵中华
  • 郑小贤
  • 刘素青
  • 李际平
  • 胡艳波
  • 关庆伟
  • 张星耀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晨辉; 许嘉巍; 靳英华; 陶岩; 张英洁; 刘丽杰
    •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空间结构与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有明显区别,云冷杉针叶林发生程度最重,其次为长白落叶松林,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发生程度最轻;树种混交度与虫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混交程度越低,树种组成结构越简单,越易发生虫害;大小比数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生长优势度低,林木抗性差的幼龄林更易受到虫害干扰;各森林类型竞争指数与虫口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林木密度大,对空间、光照竞争激烈,自身抵抗力受到影响,易引发虫害。
    • 高秀华
    • 摘要: 本文利用小兴安岭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分析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40,林分整体上处于聚集分布;平均混交度为0.539,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为0.497,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庸状态。(2)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占57.74%;处于中度以上混交的个体数量占66.66%;林分中不同大小比数林木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3)角尺度和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二元分布中随着角尺度等级的增加,对应的大小比数/混交度的相对频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中,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关系不明显。(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0.679,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为0.630。
    • 谢伊; 杨华
    • 摘要: 【目的】混交林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探究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对促进林分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混交度(M)和大小比数(U)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用2块云杉蓄积占总蓄积比例分别为0.1~0.2(1成云,1P)和0.4(4成云,4P)固定样地的5期监测数据,采用4株相邻木法计算空间结构三参数,绘制多元分布图,分析了1P和4P内各径级云杉、臭冷杉和红松在不同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胸径生长量变化规律。【结果】1P和4P均介于中度和强度混交(M分别为0.625和0.657)且呈随机分布;臭冷杉和红松的生长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25~0.50),云杉在4P内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48),在1P内介于中庸至劣势状态间(U=0.70)。云杉和臭冷杉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P<0.05);随对象木混交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小径级云杉和大中小径级臭冷杉与混交度呈显著相关(P<0.05);云杉、臭冷杉和红松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对象木大小比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中径级木与大小比数呈显著相关(P<0.05)。云杉在1P内的年胸径生长量低于4P,红松相反。【结论】不同径级下林木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降低大小比数的同时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林木的胸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竞争不同导致了不同径级林木对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响应的差异,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长期的稳定发展。
    • 武秀娟; 奥小平; 赵育鹏; 崔雪晴
    • 摘要: [目的]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结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 950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
    • 武秀娟; 奥小平; 赵育鹏; 崔雪晴
    • 摘要: 【目的】分析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当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经营和相似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5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Picea spp.天然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群落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海拔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平均角尺度为0.51~0.5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但聚集程度较低,优势树种在林分中属于随机分布;各海拔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整体均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较小,华北落叶松的大小比数小于云杉,表明华北落叶松的竞争力较大;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林木空间隔离程度呈下降趋势;林分空间结构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低海拔林分的整体结构较其他海拔更好。【结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均处于演替后期阶段,海拔1950 m处林分的空间结构最好,稳定性最高。
    • 杨启运; 施凯泽; 施俊美
    • 摘要: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混交方面呈现零度到弱度的空间隔离程度,树种混交程度较低,存在相同树种聚集生长现象,随着径阶组由小到大,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混交度逐渐由高到低,表现出由中度混交到弱度混交再到零度混交的趋势;在林木生长竞争方面,研究区思茅松天然林林木主要呈现中庸状态.
    • 赖敏华; 赖日文; 胡仁杰; 叶伟
    • 摘要: 基于南平松溪林场九个人工杉木林标准地的实测数据,对人工杉木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了评价和相关性分析,为制定杉木林和其他纯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整措施奠定基础.采用n=4确定林木的空间结构单元,用大小比数、角尺度和竞争指数等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杉木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9个标准地的杉木林大小比数都接近中庸状态,林木个体差异不大,林木分化不严重;角尺度处于均匀和随机分布状态之间,与水平分布理想模式存在一定差距;竞争指数较为稳定,没有因为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大小比数U和竞争指数H间为中度相关,大小比数U和角尺度W,以及角尺度W和竞争指数H间几乎不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 王奕茹; 李际平; 曹小玉; 唐涛; 颜佳睿; 王雪
    • 摘要: 为了探讨杉木-闽楠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和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的关系,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的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Winkelmass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将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两两联合,分析杉木-闽楠混交林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杉木-闽楠混交林9块样地林分的混交度-角尺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均以角尺度0.5为分界线,呈显著的正态分布,表明角尺度太大或太小均不利于增强林分混交度,团状分布制约林木胸径生长;混交度-大小比数的二元分布,随着混交度的增大,大小比数总体上表现出增大趋势;杉木-闽楠混交林林分整体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混交度不高,应补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进行密度管理.
    • 丛健
    • 摘要: 以长白山南部地区次生林冠下栽植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对林分树种组成的调查和对开敞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量化指标的比较,开展了该区次生林冠下红松人工林空闻结构调整的研究,结果表明:柞木林和杂木林下红松高生长模型分别为y=1.013 0 x+0.033 5和y=1.042 7 x+0.050 8,R2分别达到0.990和0.992(P<0.001);通过树高生长模型,确定柞木林下栽植的红松应该在生长第13年末进行第1次上层林木的调整,生长到第17年末进行第2次上层林木的调整;杂木林下红松应该在红松生长第13年末进行林分调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