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磷去除

氮磷去除

氮磷去除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0680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0年年会、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氮磷去除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飞、王增长、余勇等。

氮磷去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0680 占比:99.93%

总计:130768篇

氮磷去除—发文趋势图

氮磷去除

-研究学者

  • 李飞
  • 王增长
  • 余勇
  • 侯明明
  • 冯含宇
  • 刘乐然
  • 刘汝亮
  • 刘洋
  • 史云娣
  • 吴义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伟; 许海; 詹旭; 朱广伟; 王裕成; 韩轶才; 王子聪; 朱梦圆
    • 摘要: 为探索生态浮床对较清洁型湖水的氮磷去除效果,以华东地区最大深水水库千岛湖为例,选取浮叶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沉水植物绿色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为材料,采用氮磷浓度相对较高的库尾湖湾湖水进行生态浮床静态模拟试验,测定浮床植物生长及水体氮磷浓度变化,并利用膜接口质谱仪测定水体溶解性氮气(N_(2))含量,研究浮床植物体内吸收、反硝化脱氮等综合脱氮除磷能力.结果表明:①浮床植物的氮磷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浮床植物长势、氮磷去除效果、反硝化脱氮能力均高于秋季;②不同水生植物间的氮磷去除能力差异显著,试验水体中黄花水龙和绿色狐尾藻的总氮(TN)、总磷(TP)去除效率分别为2.22、0.07和2.89、0.08 mg/(kg·d),绿色狐尾藻体内吸收氮、磷最多,植物干质量的氮、磷含量分别为12.44~15.57和0.96~1.95 g/kg;③植物的生长大大增强了水体的反硝化脱氮能力,黄花水龙、绿色狐尾藻、菖蒲与空白对照组溶解性N2差值(净脱氮差)分别为0.16~22.35、-4.14~24.63、-0.26~15.74μmol/L,水生植物生物量是影响浮床系统反硝化作用的最关键因素.研究显示,生态浮床是较清洁型湖水氮磷削减的一种可行技术,浮床植物组合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季节生长特性和反硝化脱氮能力.
    • 周陆; 张国奇; 孙真; 张友良; 来琦芳; 周凯
    • 摘要: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溶解氧(DO)和酸碱度(pH)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集污系统可通过吸取和沉淀将鱼类排泄物分离出池塘,养殖水体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9%和63.42%。沉淀池的TP、SS、COD_(Mn)含量高于养殖池上游的,最高时分别高出221.85%、241.67%、102.18%。养殖池上游的TN、NH_(4)^(+)-N含量与沉淀池没有明显差异,但NO_(2)^(-)-N和NO_(3)^(-)-N含量频繁高于沉淀池。水源、养殖池上游、沉淀池水体中的SS、pH、COD_(Mn)、TP、TN、NO_(3)^(-)-N有显著差异(P0.05)。水源的SS、COD_(Mn)、TN、TP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的(P0.05)。水源SS、COD_(Mn)、TN、TP极显著低于沉淀池,而NO_(3)^(-)-N极显著高于沉淀池(P0.05),NO_(3)^(-)-N则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处(P<0.01)。总体而言,集污系统在污染物降解和水质调控方面能发挥较有效的作用,但基于水质净化体量较大的现实,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对COD_(Mn)、NH_(4)^(+)-N、TP的降解效率。
    • 郁颖; 吴磊; 李先宁; 林超; 郑天怡
    • 摘要: 为探讨在不同的藻菌配比下菌藻共生系统中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和对水产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在实验室搭建了小球藻和细菌的共生反应器,按照COD;、总氮(TN)、总磷(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0、10.0、1.0 mg/L配制了模拟水产养殖的废水,进行小球藻和细菌的配比分别为1∶5、1∶2、1∶1、2∶1和5∶1的5组光照生长试验,试验周期为7 d。试验结果表明:当藻菌配比为5∶1时,藻类生长情况最好,叶绿素a含量最高可达753.18μg/L,废水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DCOD;)、总溶解性磷(TDP)、总溶解性氮(TDN)、氨氮和硝态氮(NO_(3)^(-)-N)去除率分别为68.90%、90.83%、87.18%、99.97%和98.11%。藻类的吸收、同化作用是主要的磷去除机制。微生物脱氮和藻类吸收同化作用为主要的氮去除机制,分别占总去除率的51.10%和48.50%。
    • 陈军亮; 许凤玲; 陈家颖; 陈芊芊; 李梦芸; 李林锋
    • 摘要: 以向日葵为人工湿地植物,通过构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探究其对模拟生活污水氮磷和COD的去除效果,并评价其作为人工湿地植物的适用性,为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ρ(COD_(Cr))、ρ(NH_(4)^(+)-N)、ρ(TN)、ρ(PO_(4)^(3-)-P)和ρ(TP)的进水浓度分别为96.0~210.0、19.8~42.2、37.6~94.7、3.1~7.6和3.7~8.3 mg/L的条件下,向日葵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_(Cr)、NH_(4)^(+)-N、TN、PO_(4)^(3-)-P和TP平均去除率为75.9%、99.3%、98.7%、65.6%和66.6%。在一个生长周期(从幼苗移栽到开花)的运行期内,通过测算向日葵对模拟生活污水中N、P的直接吸收作用占人工湿地系统对TN和TP去除总量的9.2%和16.7%。向日葵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直接贡献虽小于香蒲和芦苇,但远远大于茭白、梭鱼草、水葱和美人蕉等常见人工湿地植物。因此,向日葵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湿地植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姜伊凡; 杨艳玲; 李星; 刘永旺; 赵锂
    • 摘要: 用于景观水回用的屋面收集雨水水质需严格控制氮、磷含量,以避免富营养化和藻类滋生现象。文中针对活性氧化铝的氮、磷吸附作用,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改性活性氧化铝,表征了改性活性氧化铝的氨氮吸附规律、理化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了改性前后活性氧化铝单独吸附和协同吸附的氨氮和总磷的吸附效能。结果表明:改性活性氧化铝的酸性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多、离子交换能力提高,氨氮吸附容量增大了17.39%;活性氧化铝和改性活性氧化铝的氨氮吸附特性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规律,高温更有利于改性活性氧化铝的氨氮吸附,弱酸性至中性是氨氮吸附效果最佳pH,当有机物与氨氮同时存在时,会发生明显的竞争吸附现象。改性活性氧化铝单独吸附与协同吸附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氮、磷协同吸附时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达55.46%和97.22%,比活性氧化铝提高了14.05个百分点和5.01个百分点。研究成果为屋面收集雨水的高效净化技术及其在景观水体的安全回用提供了参考。
    • 程铁涵; 周昕彦; 曹玉成; 俞佳铭
    • 摘要: 本文探究了在不同氮形态下沉水植物的氮磷去除效果及沉积微生物群落结构。以15 d为周期,进行4个周期的采样,分析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苦草,马来眼子菜,仿生水草均在NH_(4)^(+)-N:NO_(3)^(-)-N为2:0的处理中对于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了85.6%,82.1%,91.3%。(2)3种沉水植物在不同处理中对于总磷的去除率相差不大,但是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对于总磷的去除效果远优于仿生水草。(3)不同氮形态配比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不同处理组中沉积物的微生物OTU数目、多样性、及微生物种类都有差异,沉积物中的主要菌门如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等均在NH_(4)^(+)-N:NO_(3)^(-)-N为2:0的处理中丰度更高,且NH_(4)^(+)-N:NO_(3)^(-)-N为2:0的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生长更好。
    • 刘丽平; 李赟; 潘鲁青; 邱若怡; 宋佳琦
    • 摘要: 本研究针对集约化海水养殖引起的氮、磷污染问题,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分离自养殖池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SD148BN14构建了一种微藻-细菌复合体系。该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合成废水中90.66%的总氮和93.04%的总磷,氮、磷去除性能优于单独使用小球藻或菌株SD148BN14。藻-菌复合体系产生的生物量达0.44 g/L,且复合体系生物量中蛋白质和脂质占比显著高于小球藻生物量中二者占比。小球藻与菌株SD148BN14在细胞生长、光合活性和物质交换等方面表现出以协同为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温度20~35°C、盐度10~40、光照强度4000~16000 lx、pH6~9、碳氮比1~10、氮磷比4~10、氮浓度1~20 mg/L条件下,藻-菌复合体系具有稳定、高效的氮去除能力。使用藻-菌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实际海水养殖水中92%以上的总氮和总磷,去除实际海水养殖废水中95%以上的总氮和总磷。生物安全性实验初步验证了菌株SD148BN14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氮磷去除性能和生物量生产能力,兼具良好的海水养殖环境适应性,具备治理海水养殖氮磷污染的潜力。
    • 彭彬; 胡思源; 王铸; 徐国良; 莫凌梓; 李玉坤; 利曼琳; 李杏子
    • 摘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基于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工艺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对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取广州市增城区某村的厌氧+人工湿地工艺、珠海市斗门区某村的土地渗滤工艺、中山市横栏镇某村的MBR工艺和佛山市顺德区某村的A2O工艺,进行定点检测,分析4种工艺对生活污水COD、NH4+-N、TN和TP的处理情况,探讨4种工艺的运行效果及其成因.结果表明,4种工艺总体上污染指标进水浓度波动较大,存在明显的峰值特征,去除率日变化系数较大,大部分污染指标的日均去除率低于60%.4种工艺的COD处理效果基本达标,但是氮磷超标较多,A2O工艺和厌氧+人工湿地工艺的出水NH4+-N、TN和TP浓度未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MBR工艺出水TP浓度未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其原因与C/N过低、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不善等有关.研究表明,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使用中应加强处理设施维护管理,提高生活污水氮磷处理效率和长期持效性.
    • 陈昱; 才硕; 时红; 文阳平; 黄纯轮; 吴彩云
    • 摘要: 农村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导致河道水污染情况愈发严重.以南昌县向塘镇礼坊村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为例,研究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技术在农村河道污水治理中的应用.通过模拟试验和实地应用对活性生物炭复合剂不同投加量条件下的污水治理研究得出: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对富营养化污水中氮、磷元素的去除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模拟试验中,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与河道污水的投放质量体积比为1:150时,净化效果最佳.在第5天时,T3处理对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1.77%、14.32%和23.05%.实地应用中,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与河道污水质量体积比为1:200时,处理效果最佳.在第9天时,M2处理对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05%、55.46%和72.84%.由此可知,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推荐适宜用量在1:150~1:200之间.
    • 周琼芝; 郑伟东; 贺众; 张楠
    • 摘要: 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中,致使我国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产生富营养化,严重威胁水生生态平衡.藻类具有高效吸收氮磷的能力,并能将其转化为自身复杂的有机质.然而,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态物质往往与有机污染物共存,如有机磷农药等.该文以草甘膦为有机磷农药的代表,普通小球藻为受试藻种,研究草甘膦对小球藻生长的生物量、氮磷去除率、主要生化组分(叶绿素、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酸性磷酸酶)的毒物兴奋效应.结果表明,在实验第7天时,草甘膦在低浓度(0.25 mg/L、0.50 mg/L)情况下,对小球藻的生物量、氮磷去除率、主要生化组分和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在0.50 mg/L时出现最大刺激效应;在高浓度(1 mg/L、5 mg/L、15 mg/L、30 mg/L、45 mg/L)情况下,对小球藻的生长、氮磷去除率和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小球藻细胞膜通透性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草甘膦浓度上升,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受到的损伤加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