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面积

森林面积

森林面积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586篇;相关期刊619种,包括国际木业、广西林业、林业资源管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等;森林面积的相关文献由145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星、沈照仁、周吉仲等。

森林面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3 占比:5.8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586 占比:94.09%

总计:27194篇

森林面积—发文趋势图

森林面积

-研究学者

  • 李星
  • 沈照仁
  • 周吉仲
  • 孟永庆
  • 白秀萍
  • 刘万平
  • 秦凤翥
  • 兰西
  • 曹冠武
  • 杨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颖利; 关赢; 秦会艳
    • 摘要: 【目的】探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从面积到蓄积转变的重要性、难点及着力点,为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转变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补偿客体的目标实现、补偿主体的激励性和补偿资金的可持续性3个维度,对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从面积到蓄积转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以森林面积为补偿依据与补偿目标的偏差,以森林蓄积为补偿依据可以更精准地完成重点公益林补偿目标。此外,以森林蓄积为补偿依据,在激励性和市场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越性。【结论】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应该根据蓄积增量确定补偿额度,而且要充分考虑蓄积量的地区化差异,推动实施基于蓄积量的差异化补偿。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基于蓄积量的市场化补偿方案,发挥市场对补偿资金的调节和分配效率。图4参29。
    • 李宁
    • 摘要: 丹东市是辽宁省森林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但是其区域内山高峰险,现地森林资源调查困难且投入大。应用遥感的方法对丹东进行森林资源估算,可以达到节省人力物力资源、避免现地调查危险的目的。研究通过1 km×1 km公里网格布设样地,运用遥感判读的方法对丹东市2015~2018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了估算并与森林资源“一张图”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检验证实了研究结果科学合理。估算得出:2018年丹东森林面积989430 hm^(2),覆被率65%。由此可见,此估算方法适用于市级对森林资源的监测,进而可为森林经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 张晓伟
    • 摘要: 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实施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可以限制一些占用林地资源的项目发展建设,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基于此,在分析辽宁省森林面积占补平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森林面积占补平衡的路径以及保障措施,为有效保护林地资源提供参考.
    • 吴胜义; 张方圆; 王飞; 刘强生; 林双福
    • 摘要: 基于2018年底完成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成果,阐述四川省西昌市林地面积、蓄积,林种结构、权属结构、乔木林起源.分析认为,西昌市森林资源具有总量丰富,人工林占比较高(52.37%),林种结构基本合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当前存在着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森林培育任务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藉此提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及智慧林业建设等对策、建议.
    • 相恒星; 王宗明; 毛德华
    • 摘要: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实施的重要区域.系统开展东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的评估,对于工程实施效果提升与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Landsat和MODIS遥感数据源及INVEST模型,从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3个维度,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天保工程的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后(2000-2015年),森林面积增加2133 km2.2)天保工程实施后,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改善,叶面积指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3)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49 Tg,森林生态系统产水量减少3.5×109 m3,全区生境质量差的面积减少1423 km2.4)天保工程总体上有显著的生态成效,但仍有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权衡等问题,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待提升.
    • 杨凤珠; 柳艺博; 俞文政; 高子恒; 席星雅
    • 摘要: 基于Landsat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LVCF)、MODIS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MVCF)和MODIS Land Cover(MODLC)等遥感产品和森林清查数据(NFI)检测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升高,基于LVCF和MVCF的全区森林覆盖度均值分别由2000年的7.8%和9.6%增加到2015年的9.7%和13.2%.2)遥感产品估算的森林分布空间格局和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VCF、MVCF和MODLC估算的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在2000年分别为726.6×104、604.7×104 hm2和325.1×104 hm2,2015年分别为926.2×104、998.3×104 hm2和400.1×104 hm2.3)遥感产品估算的省级尺度上森林面积与NFI的不一致性因省份和年份而异,LVCF与NFI一致性整体略优于MVCF,MODLC与NFI差异最大且估算的森林面积远低于LVCF、MVCF和NFI.4)遥感产品检测的陕西和山西2省的森林面积增加值与NFI一致性高于宁夏;基于遥感产品估算的宁夏森林面积及增加幅度均远低于NFI.
    • 汪求来; 薛春泉; 陈传国; 杨志刚; 余松柏; 林寿明
    • 摘要: 在广东省2012年布设的459个2 km×2 km大样地基础上,以大样地为一个群,每个群等间距布设25个25.82 m×25.82 m(1/15 hm2)方形样地组成群团样地,对每个方形小样地的地类进行遥感判读.采用群团抽样方法分别产出2012年和2016年全省森林资源面积数据,对两期森林资源面积做动态分析,同时与2016年连清固定样地地类复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全省2016年森林覆盖率为53.18%,森林面积为940.06万hm2,较2012年分别增长1.58个百分点和27.93万hm2,两期森林覆盖率抽样精度分别为94.43%和94.53%;对比连清体系,两期群团抽样森林覆盖率较51.26%和53.00%相差0.34和0.18个百分点,两者较接近,而森林覆盖率抽样精度较连清体系低2.43个百分点;经实地验证纠正后的群团抽样结果与连清体系总体差异增大,除林地和乔木林面积成数差异分别缩小0.58%和1.17%,森林、竹林、特殊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成数差异分别扩大2.46%、3.3%、2.3%和1.89%.结论 显示,基于遥感判读的大样地群团抽样能够快速产出森林覆盖率,监测时效性和成本均优于连清体系,但对森林覆盖率变化量监测结果波动大、无精度保证.
    • 余畅
    • 摘要: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越发深入,不仅是面积,森林的蓄积量也需要纳入考虑.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就面积,蓄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对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对比分析.对影响天然林和人工林蓄积的因素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丰富人工林种植品种,对人工林地更新进行适当补偿,改进天然林经营模式的建议.
    • 孙长山
    • 摘要: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统计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并结合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比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变化量,分别根据林木权属、林种、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统计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分析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现状,探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更好的经营我国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汪求来; 薛春泉; 陈传国; 杨志刚; 余松柏; 林寿明
    • 摘要: 在广东省2012年布设的459个2 km×2 km大样地基础上,以大样地为一个群,每个群等间距布设25个25.82 m×25.82 m(1/15 hm^2)方形样地组成群团样地,对每个方形小样地的地类进行遥感判读。采用群团抽样方法分别产出2012年和2016年全省森林资源面积数据,对两期森林资源面积做动态分析,同时与2016年连清固定样地地类复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2016年森林覆盖率为53.18%,森林面积为940.06万hm~2,较2012年分别增长1.58个百分点和27.93万hm~2,两期森林覆盖率抽样精度分别为94.43%和94.53%;对比连清体系,两期群团抽样森林覆盖率较51.26%和53.00%相差0.34和0.18个百分点,两者较接近,而森林覆盖率抽样精度较连清体系低2.43个百分点;经实地验证纠正后的群团抽样结果与连清体系总体差异增大,除林地和乔木林面积成数差异分别缩小0.58%和1.17%,森林、竹林、特殊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成数差异分别扩大2.46%、3.3%、2.3%和1.89%。结论显示,基于遥感判读的大样地群团抽样能够快速产出森林覆盖率,监测时效性和成本均优于连清体系,但对森林覆盖率变化量监测结果波动大、无精度保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