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梅花拳

梅花拳

梅花拳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51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文史哲、民俗研究、武当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等;梅花拳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广超、韩建中、周伟良等。

梅花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5.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51 占比:94.08%

总计:3562篇

梅花拳—发文趋势图

梅花拳

-研究学者

  • 曹广超
  • 韩建中
  • 周伟良
  • 唐韶军
  • 李建新
  • 马爱民
  • 程元江
  • 程鹏宇
  • 刘志国
  • 张士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状状
    •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的起源、变迁及传承发展现状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垣市梅花拳的发展存在下滑状态;梅花拳独有的器械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能开展,部分已逐渐消亡,随着梅花拳师年龄的增长面临着传承人匮乏,练习者减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吴启琳
    • 摘要: 邢台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流行于翼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按照《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的相关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邢台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正式传播民间,邹宏义亦被后世弟子尊为“梅拳始祖”。梅花拳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七代,并有拳谱存世。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
    • 杨彦明
    • 摘要: 梅花拳是一个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的优秀传统拳种,习练时以五种姿势进行,并且呈梅花状,故称梅花拳。内黄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传人邹志刚、孟友德传入内黄的。他二人一个传拳,一个传掌。清朝顺治年间,内黄后化村的王登榜、内黄丁庄的杨炳先后拜梅花拳四代传人邹志刚、蔡光瑞为师,正式习练梅花拳。同出一门、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杨炳师兄弟,经常在一起交文习武,切磋技艺,拳术长进极快。杨炳得梅花拳真传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一身好武艺。
    • 刘龙琦; 袁凤梅
    • 摘要: 佛汉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与梅花拳相比,佛汉拳的研究、传承发展与在国内的影响都逊色很多.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比分析东明县佛汉拳与梅花拳的传承现状、传承方式、习练者的练习现状等情况,探究总结东明县佛汉拳在传承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同时也提出佛汉拳今后的传承和保护的积极建议,为东明县佛汉拳文化大品牌发展提供参考.
    • 杜鹏跃
    • 摘要: 长期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的梅花拳,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相当开放性的武功体系,它不仅是指一种有别于官方体制的民间组织形式,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包括宇宙观、人生理想、社会伦理、处世原则等在内的文化模式,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层累的叙事景观.
    • 张凯; 袁英华
    • 摘要: 梅花桩拳也被称为梅花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拳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梅花拳是一项瑰丽的艺术瑰宝,也是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聊城梅花桩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梅花桩拳不仅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播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因此,对梅花拳的历史传承、发展及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桑全喜; 樊国栋
    • 摘要: 满足大众需求是任何一种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中得以发展传承的动力源和催化剂,面对当前社会的和谐、安定局面,武术作为一种肉身搏击技术显然没了用"武"之地.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时代非遗拳种——梅花拳的民间传承现状及困境进行了梳理,并为其提出了新的传承路径.研究认为:目前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学校教育仍有不足,对于民间传承的优势吸收不够充分,没有形成新的模式且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主体效能.从文化差异、社会变迁、政府调控以及各拳种发展失衡方面讨论了梅花拳的现代发展走向,并提出了确立武术文化地位、规范拳种内容体系、满足传承主体需求以及拓宽传承空间等新的观点,为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提出了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突破路径:学术交流模式、"互联网+武术"模式、网络销售模式、影视系列模式以及特色旅游模式,让传统武术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发展传承.
    • 张士闪
    • 摘要: 近现代冀南乡村灾乱频发,流民现象周期性出现,梅花拳以师门、教门为纽带,自觉建构地方社会秩序并努力维持,由此形成了"在乡的江湖"的社会空间.梅花拳精英通过对"天地君亲师"等符号的活用,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在对自身体系予以神圣建构的同时,操持乡村社区公益,体现出地方尚武习俗与信仰活动的相互嵌入,可以视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礼治传统的一部分."在乡的江湖"的凸显,是近现代以来国家力量介入乡村程度日益加深、农民的社会流动加速的一种文化反映.循此路径,或有助于推进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理解.
    • 赵景磊; 郭玉成
    • 摘要: 对梅花拳代表性传承地河北、山东、河南等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资料、口述史等研究方法,探析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梅花拳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传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身份认同特征,但在当代社会出现文化变迁现象:交往对象由以熟人为主到生人增多;维护机制由个体主导到协会填补;行为意向由人情维护到利益倾向;规范模式由严格要求到自由显现;信仰方式由传统权威到现代理智.梅花拳传承中身份认同的变迁既受科技、文化、经济等发展的影响,也受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国家政策指引的外部导向,以及习练人群减少、存在价值动摇的内在制约.提出发展策略:适应时代发展,辩证对待传统革新;明确本质属性,维护集体主义功能;增强精神动力,传承守护传统文化;依靠社会合力,强化国家政策引导.
    • 李海云
    • 摘要: 近现代冀南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社会动荡不已,而梅花拳作为一种男性结社组织,长期与庙会、醮会、香社等共同运作社区公益,以为立身之本,成为乡村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补充.梅花拳组织由武场和文场组成,有分有合,既注意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又能因应地方社会变迁而自我调适.透过梅花拳的历史脉络与当下传承,观察其在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生活之间的角色扮演,对于探索中国乡村社会中"自治"与"礼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乃至理解"中国原理",或将有所助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