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急性乳腺炎

早期急性乳腺炎

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专利文献2739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母婴世界、光明中医、河南医学研究等; 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沙沙、张婉玲、李素玲等。

早期急性乳腺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7396 占比:99.72%

总计:27473篇

早期急性乳腺炎—发文趋势图

早期急性乳腺炎

-研究学者

  • 于沙沙
  • 张婉玲
  • 李素玲
  • 王贤芹
  • 盛芳
  • 胡庆芳
  • 贾长辉
  • 邱建华
  • 鲁杰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雅; 江雪娟
    • 摘要: 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好发于初产妇的乳腺疾病,大多数患者发生于产后3~4周内发病,多由于乳汁淤积以及排乳不畅引起乳腺管内乳汁郁积,引起致病菌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 。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结块或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因抗生素存在对母婴的潜在危害,影响哺乳,应用受限 [2] 。传统中医将该病分为郁滞期(气滞热壅型)、脓肿期(热毒炽盛型)、溃后期(正虚邪恋型)3 期,重在早期干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早期疗效满意 [3-4] 。笔者运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现总结如下。
    • 王淑霞
    • 摘要: 分析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效果.选择6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根据随机盲选法分为个体组和参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个体组的发热、乳房烧灼痛、局部肿块、寒战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个体组发生菌血症、脓肿、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改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张莹
    • 摘要: 目的:评价舒适化护理对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抽选出100例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接受普通护理和舒适化护理干预,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乳房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乳房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实施舒适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产妇的乳房肿痛感,促使其身体尽快良好康复,尽早行母乳喂养.
    • 张婉玲; 李素玲; 余文洁; 骆国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乳腺病防治中心收治的90例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手法按摩排乳治疗:年龄(29.0±4.2)岁,病程(3.2±1.2)d;观察组在手法按摩排乳基础上应用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年龄(29.9±4.7)岁,病程(3.4±1.5)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患乳肿块、体温、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改善情况、治愈所需天数等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经过3 d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0%(46/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9%(1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 d,观察组患者自觉患侧乳房无疼痛者分别为87.0%(40/46)、97.8%(45/46)、100.0%(46/46),对照组分别为11.4%(5/44)、20.7%(9/44)、38.6%(17/44),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2±0.71)d、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至正常参考范围为(2.03±0.64)d、中性粒细胞比值改善至正常参考范围为(3.01±1.18)d,对照组分别为(3.92±1.01)d、(4.78±1.32)d、(5.93±1.4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7,7.98,8.75,均P<0.01).(4)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05±0.83)d,较对照组的(6.91±0.97)d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P<0.01);观察组无不良情况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进展为乳腺脓肿,予外科干预后好转.结论 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疼痛、体温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相关症状,促进患乳肿块消散,有效缓解炎症,疗程短,治愈率高,治疗过程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贾长辉
    • 摘要: 目的探讨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研究组疼痛及发热、乳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1、2.961、6.247,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0.056、0.013,P=0.456、0.478、0.49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参照组,且CRP、IL-6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2、8.251、12.182,P<0.05)。结论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显著,可同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刘爱霞; 荆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瓜蒌连翘汤联合针挑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7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5例)和研究组(8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接受瓜蒌连翘汤联合针挑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超声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7 d后临床症状评分、炎症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29%)较对照组(85.88%)高(P0.05).结论 瓜蒌连翘汤联合针挑疗法应用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 贾长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5,P=0.032);研究组疼痛及发热、乳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1、2.961、6.247,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0.056、0.013,P=0.456、0.478、0.49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参照组,且CRP、IL-6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2、8.251、12.182,P<0.05).结论 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显著,可同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汪孟瑶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及护理组各57例,其中对比组实施常规性护理方法,护理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结果 护理组的各临床症状改善用时均低于对比组(P<0.05);护理组的有效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法,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恢复用时,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有效率较高,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 唐燕
    • 摘要: 目的 本文研究在应用舒适化护理后,观察分析其在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的时间选择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之间,实验对象则选择我院抽取的共计120例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60例.实验过程中为两组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方案,研究组为舒适化护理,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结果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95.00%,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80.00%,两组数据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适化护理能够为患者起到极为显著的康复效果,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应该大力推广与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