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相关文献在201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9篇、专利文献91373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产业与科技论坛、交通企业管理等; 新冠病毒的相关文献由3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艾顺、王应明、胡超等。

新冠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9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91373 占比:99.61%

总计:91732篇

新冠病毒—发文趋势图

新冠病毒

-研究学者

  • 金艾顺
  • 王应明
  • 胡超
  • 韩晓建
  • 李婷婷
  • 王建为
  • 董金华
  • 李胜龙
  • 陈晖
  • 李海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荣欣; 刘晓; 车津晶; 黄仁亮; 齐崴
    • 摘要: 自新冠病毒发现以来,新冠肺炎在社会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传播能力相较于其他冠状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灵敏检测和早期诊断是实现新冠病毒COVID-19有效阻隔和治疗的关键环节,传统的PCR等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COVID-19的诊断与检测当中,但其仍存在着定量困难、耗时长、成本昂贵等缺点.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无标记和快速的实时分析工具,可用于特定蛋白质、核酸和病毒粒子的定量检测,在COVID-19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夹心法在内的SPR传感器对COVID-19的定量检测与诊断研究进展,对固定配体进行分类,研究目标分子包括COVID-19的核酸分子、抗原、抗体及病毒粒子.同时,也从传感器设计、表面修饰、检测性能等方面对SPR传感器进行了介绍,总结了SPR传感器针对COVID-19检测的开发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另外,SPR传感器可以通过其独特的亲和力动力学分析实现分子间KD值的计算,对SPR传感器在COVID-19潜在药物评价方面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和展望.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和开发新冠病毒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并为相关治疗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 吴迪; 石荣
    • 摘要: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跨境电商影响巨大,中国在出入境、物流、海关等方面监管趋严,这些变动都对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产生巨大挑战.文章主要根据疫情下中国跨境电商的现状、特点以及中国跨境电商自身存在的问题,论证疫情对中国跨境电商行业造成的影响,以及跨境电商在疫情下如何应对困难和优化自身发展路径.
    • 包仁中; 钟蔚; 黄泽和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菲律宾籍,4月8日收入我院隔离治疗。主诉:检测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38 h。现病史:38 h前在海关咽拭子送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无呼吸道症状,体温正常、大小便正常。流行病学史:2021年3月29日在新加坡登货轮,4月8日靠泊钦州港码头,该船同时发现有2名海员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既往史:无慢性病及传染病史。
    • 卞金磊; 张立翱; 徐熙; 李志裕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迫切需要有效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疫苗、抗体和小分子药物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成本低、易生产、方便运输等优点,已成为开发抗COVID-19特效药的焦点。近日,有两款口服小分子药物成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早期轻症COVID-19患者,这为全球COVID-19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打了一剂强效“加强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当前口服小分子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简要梳理了治疗COVID-19口服小分子药物的开发策略,挑选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临床试验的治疗COVID-19口服小分子药物,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口服小分子抗COVID-19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 单思思; 王若珂; 张绮; 张林琦
    • 摘要: 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对中国及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亟需高效的药物和疫苗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预防。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及腾盛博药于2020年年初合作,从上百株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人源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一对活性较高、具有互补作用的候选中和抗体,通过改造获得了半衰期更长的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该抗体组合对目前已有的SARS-CoV-2突变株包括德尔塔突变株、奥密克戎突变株等均显示出较好的中和活性;且全球多款中和抗体参与的国际临床试验ACTIV-2研究的Ⅲ期分析数据显示,该抗体在临床试验研究中显示能够在疾病进展高风险的新冠肺炎门诊患者中,使住院及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降低8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12月8日应急批准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该药物将可能满足我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需求以及作为预防SARS-CoV-2感染的候选药物,使我国更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疫情。
    • 单思思; 杨子卿; 张林琦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全世界迫切需要有效、安全的新冠肺炎(COVID-19)治疗及预防药物。疫苗、抗体和小分子药物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由于抗体药物特异性强、安全性好等优点,现已成为开发抗COVID-19特效药的焦点。目前,全球已有美国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巴尼韦单抗/埃特司韦单抗(Bamlanivimab/Etesevimab)鸡尾酒疗法、再生元制药公司的REGEN-COV抗体鸡尾酒疗法、Vir公司与GSK公司共同开发的索曲韦单抗(Sotrovimab)、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的Evusheld抗体鸡尾酒疗法共计4款针对SARS-CoV-2的抗体药物获得美国FDA的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治疗早期轻症COVID-19患者、暴露前预防或暴露后预防,这为COVID-19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打了一剂强效“加强针”。本研究基于这4款抗体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梳理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对SARS-CoV-2抗体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 蓝蕾; 邓姚; 瞿心远; 应曜宇
    • 摘要: 目的:应用PDCA循环优化医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流程,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以满足疫情防控和临床患者的需求。方法:应用PDCA循环,分析核酸检测流程存在的问题,建立标准化的核酸检测体系。同时,收集2020年10月至12月(优化前)和2021年10月至12月(优化后)的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PDCA循环的优化效果。结果:经过PDCA循环优化后,总检测中位标本数从20307个增加至71403个,优化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中位送检时间从224分钟缩短至208分钟,中位检测时间从234分钟缩短至151分钟,中位报告时间从461分钟缩短至371分钟,优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能够制定并持续完善标准化的核酸检测流程,有助于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
    • 宋凯; 冉从敬
    • 摘要: [目的/意义]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给全球各国造成了严重损失,在疫情爆发初期忽视大规模的病毒快速检测以及并未采取防控措施切断病毒传播,是导致疫情快速蔓延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病毒快速检测,提升病毒检测效率,并精准定位感染者展开救治、降低感染范围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方法/过程]本文以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追踪为切入点,提出构建病毒快速检测追踪平台的方案设想。综合考虑社区封闭式管理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降低人员流动,减少人群感染风险,本文将生物传感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能力、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区块链的信息传递能力、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设计以社区为中心的病毒快速检测追踪平台方案。[结果/结论]通过对方案的分析,以社区为中心的病毒快速检测追踪平台具有快速检测,智能诊断,信息共享、安全、可溯源,以及全维度分析的优势,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期望本研究能为全球疫情防控智能化提供创新方案。
    • 陈莹; 段元昊; 陈黔豫; 王艳鹏; 苏银磊; 尚坷欣
    • 摘要: 由于海外愈加严重的疫情形势以及传播能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我国的复工复产复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新冠病毒的常态化防控中,体温测量是最简单而且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测量需要耗费过长的时间且因接触需要反复消毒,体温枪又无法对测量的体温数据进行记录保存。本系统以STC8A8K64S4A12单片机为核心,MLX90614温度传感器为测温器件,同时搭载无线连接、语音播报和显示多种模块,可读取学生卡信息,确认学生身份,可无接触进行体温测量,上传至上位机进行结果记录,还可实现体温超限报警等功能。经实验证明,本系统可在1-2秒内完成体温测量。测量值在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内准确度不低于99.5%。具有速度快、测量准等优点,弥补了水银体温计,红外测温枪等传统测温仪器的不足,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了强而有效的工具。
    • 袁亚婷; 张孝斌; 魏小杰; 明全; 彭秋萍; 曾惠清; 江兴堂
    • 摘要: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中阿比多尔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3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由国家援鄂福建医疗队收治的确诊为新冠肺炎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46例患者均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以及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分为阿比多尔组115例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131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次要终点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结果:246例患者中,男132例(53.66%),女114例(46.34%),年龄为20~82岁,平均年龄为(53.58±15.19)岁。阿比多尔组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7 d转阴率分别为46.1%和50.4%,14 d转阴率分别为96.5%和9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比多尔组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患者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均为治疗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阿比多尔组11例(9.6%)、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13例(9.9%)患者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P=1.000)。结论: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阿比多尔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7 d和14 d核酸转阴率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