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93132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花卉、绿色科技、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第三届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等;下沉式绿地的相关文献由562位作者贡献,包括苏坤、刘文、周双喜等。
下沉式绿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93132篇
占比:100.00%
总计:2393251篇
下沉式绿地
-研究学者
- 苏坤
- 刘文
- 周双喜
- 姚志勇
- 揭保如
- 揭建刚
- 李珏
- 王思思
- 钱胜
- 陈玉春
- 陶武金
- 余雪松
- 侯茵
- 刘名坚
- 刘学应
- 刘瑞菊
- 刘通
- 单爽爽
- 叶丹晨
- 叶睿超
- 叶霓
- 叶静
- 吴潮丰
- 吴程
- 周一勤
- 周福灿
- 姜展超
- 孙彩歌
- 张茜
- 徐国金
- 方涛
- 曲超
- 曾福安
- 李小飞
- 李岩
- 杜双双
- 杨志龙
- 杨雪娟
- 林晓
- 柴啸
- 武俊举
- 汤文健
- 汪佳伟
- 潘永梅
- 王刚
- 白雪
- 秦雨涵
- 程荣
- 翁学润
- 聂新玲
-
-
李顺
-
-
摘要:
以合肥市某工业园区部分区域为对象,研究LID措施对雨洪的消减效果。采用SWMM模型模拟分析了绿色屋顶和下沉式绿地措施中的敏感参数最佳取值范围,LID措施之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屋顶的土壤厚度控制在105~135mm效果最佳;下沉式绿地的表面层深度=110mm,土壤厚=290mm时接近最佳值;上游LID措施会持续促进下游LID发挥更大作用。
-
-
王超
-
-
摘要:
通过对下沉式绿地的定义及其作用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明确了下沉式绿地的主要施工内容,并针对下沉式绿地施工中地形营造、铺装、景观植物种植等关键工序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以期利用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优势来缓解城市建设与区域雨洪管理之间的矛盾。
-
-
许可;
刘萌;
李盛;
田文迪
-
-
摘要:
【目的】针对目前传统道路雨水排放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体工程提出海绵城市道路的整体规划和雨水径流处置方案,对植草沟的各结构层进行改良和优化。【方法】应用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对海绵城市道路实体工程的雨水径流处置效果进行评价,对传统道路及海绵城市道路两种开发模式下雨水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峰值流量、径流总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海绵城市道路开发模式下的峰值流量仅为传统道路开发模式下的47.94%,且峰值流量出现时间比传统道路开发模式下的延后1.00h;雨水径流总量为传统道路开发模式下的86.52%。【结论】海绵城市道路开发模式更有益于保护城市道路的水文生态环境。本研究提出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可为海绵城市道路开发模式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
曾汉良
-
-
摘要:
就目前的情况看,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深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并且许多城市都相继着手开展雨洪管理体系实践,这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将城市绿地景观和有效的雨洪蓄渗措施紧密结合,进行资源的深度整合,在此基础上打造新型海绵城市.通过实践表明,下沉式绿地的修建,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自身排涝能力,满足地下水补充,同时发挥雨水净化功能,作用十分显著.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下沉式绿地的相关设计指标,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以便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
-
宫萍
-
-
摘要:
市政雨水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雨水系统的通畅对道路交通、排水防涝以及城市形象都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严重损害了城市经济、人民财产甚至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因此,保证雨水系统畅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沉式绿地作为减少径流量、调节存储雨量并补给地下水的一种方式而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城市雨水系统升级改造中.
-
-
靳咏睿;
钱可敦
-
-
摘要:
海绵城市措施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是海绵城市措施能够真正用于施工的重要前提,深刻理解海绵城市的设计方法,摒弃传统的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海绵措施用于景观的设计,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还能节省建造及运行维护费用.
-
-
吴友炉;
李宜斌;
谭广文;
陈蓉
-
-
摘要:
对广州市主城区9处下沉式绿地植物种类及其配置进行调研,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植物生长势、观赏性2个方面的11个主要指标,来构建植物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在34种草本植物中筛选出生长势强、观赏性好、抗倒伏、虫害少等优良性状的8种植物:芦竹(Arundo donax)、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玉蝉花(Iris ensata)、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翠芦莉(Ruellia brittoniana)、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和山菅(Dianella ensifolia),建议将此优势种类作为广州下沉式绿地建设的优先选择植物.此外,还分别针对不同类型下沉式绿地给出植物配置建议.
-
-
刘亚琼;
王艳
-
-
摘要:
郑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工程车辆基地周边市政管线尚不完善,为减少车辆基地雨水外排流量,车辆基地根据海绵城市相关要求,设置下沉式绿地及蓄水池,并结合车辆基地各部分功能及雨水流量特点进行分区,雨水量分区内部消化,多余水量统筹调蓄,调蓄后车辆基地雨水出口流量在市政雨水管线承受能力之内.
-
-
戎航;
金琦
-
-
摘要: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用,能够通过对先进的雨水洪水管理技术应用,在实现城市下沉式绿地的合理规划与优化设计基础上,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在对海绵城市与下沉式绿地的有关概念分析基础上,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
-
李荣杰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第三届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许多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加深,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建设下沉式绿地,实现防治内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基于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参数.在壤质砂土地区,绿地下沉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条件下,绿地率为20%、30%、40%时,合理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深度分别为200、120、75mm.最后介绍了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景观美化、植物淹水时间的优化设计方法.
-
-
朱来福;
吴巍;
郭梦京;
魏英建;
刘文波
- 《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分析设计暴雨雨型对下沉式绿地改造效果的影响,本文基于整体模式耦合了一维雨水管网、二维地表漫流、城市湖泊模型,以西安市雁塔区某典型区域为例,对不同重现期和雨型的设计暴雨条件下添加下沉式绿地前后的地表产流、径流、出流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场次径流体积控制率、下沉式绿地改造效果以及城市雨水管网达标率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雨峰后移,地表产流量逐渐减小,均布雨型的产流量普遍更小,且研究区下沉式绿地对产流量的控制随雨型的变化不大,都保持在12.7%左右;重现期越小(p=1a),雨峰越靠前,下沉式绿地对出流量的控制效果越好,径流体积控制率越大,均布雨型最差,而重现期越大(p=5a),雨峰靠中间时,下沉式绿地对出流量控制较差,径流体积控制率越小,均布雨型相对较好;下沉式绿地对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有所改善:重现期越大,雨峰系数靠前的雨型改善效果较好,均布雨型最好;重现期越小,雨峰系数靠后的雨型改善效果越好,均布雨型最差.分析揭示了设计暴雨雨型对下沉式绿地改造效果的规律,为城市雨洪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
李博宇;
陈韬
- 《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嘉兴市范蠡湖实验初中位于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城中片合流区域,是最早的城市所在地,四周以环城河为界,本工程占地面积5.12hm2.在设计时充分利用现状绿地并加以改造,从源头、过程、末端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综合控制,采用了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潜流湿地等设施.通过监测结果可知,本区块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达到80%以上,SS和COD削减率可以达到50%以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
-
柴培宏;
乐绍林;
朱慈祥;
王伟
- 《中国首届“与自然和谐”国际水环境生态建设技术发展会议》
| 2018年
-
摘要: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尊重自然,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与自然和谐共建,尽可能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存积、渗透和净化,更加注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的保护.本文以南充天乐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为例,对项目中采用的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旱溪、雨水湿地等海绵城市相关技术,在施工设计及难点分析、施工要点、后期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
-
张仲良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老旧街区普遍存在建筑密度大、绿化空间少、管道老化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难度大,是下一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以湖塘老街为例,针对雨污合流、管道堵塞等问题,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通过扩大管径、设置截流沟等提高排水能力,避免街区积水;根据当地的降水、土壤、水系、地下水位等因素确定LID改造目标,筛选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蓄水池、雨水罐6种技术,并结合现状用地、地形、路面、屋面等条件进行具体应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结合,当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排水管网标准高于3年一遇,有效解决了内涝问题,可以为老旧街区的LID改造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