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龈

排龈

排龈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专利文献10963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北京口腔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等; 排龈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伟浩、李美英、林丽婷等。

排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09638 占比:99.90%

总计:109747篇

排龈—发文趋势图

排龈

-研究学者

  • 严伟浩
  • 李美英
  • 林丽婷
  • 肖亦芳
  • 贺维
  • 邹波
  • 丘媚
  • 倪小兵
  • 冯荣梅
  • 冯菊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李利
    • 摘要: 目的评价Er∶YAG激光排龈联合止血凝胶在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患有龈下楔状缺损的患者40例,共78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36颗,对照组42颗。对照组选用规格合适的排龈线排龈后光固化流体树脂充填,试验组使用Er∶YAG激光排龈联合止血凝胶处理后光固化流体树脂充填。随访6个月,评价其临床疗效、牙龈健康状态、牙本质敏感状态。结果试验组成功率(97.1%)高于对照组(82.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牙牙龈状态A级率及牙本质敏感A级率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的患牙,利用Er∶YAG激光排龈,联合止血凝胶止血后流体树脂充填,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徐军义; 王壬; 许颖
    • 摘要: 目的:探究全瓷修复体粘固前排龈对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的美容修复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2020年2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26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全瓷修复体粘固前不排龈)和观察组(全瓷修复体粘固前排龈),每组63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及龈沟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咬合力、咀嚼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PD、PLI小于对照组,观察组PES及WE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给予全瓷修复体粘固前排龈治疗,可提高牙龈健康水平及美观度,减轻牙周炎症反应。
    • 高健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排龈方法在口腔固定瓷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口腔固定瓷修复)24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厚龈患者120例,薄龈患者120例,选用随机分配法,对各组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三组,组别名称为a组(n=40)、b组(n=40)及c组(n=40),对三组分别利用单线法、双线法以及排龈膏进行排龈并灌注模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薄龈患者中,a组、c组、b组排龈效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厚龈患者中,c组患者排龈效果相比a组、b组,差异明显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用排龈膏进行排龈能够提升排龈效果,减缓患者的疼痛,值得在口腔固定瓷修复中应用.
    • 王吉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排龈技术结合制备洞缘斜面对楔状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龈下楔状缺损患者90例(患牙200颗),随机分为A、B、C、D组.A组:行常规牙颈部表面清洁制备;B组:排龈术处理牙龈,并行常规牙体表面清洁制备;C组:在楔缺牙体洞缘的龈壁及切壁上分别制备洞缘斜面;D组:在楔缺牙体洞缘的龈壁及切壁上分别制备洞缘斜面并配合排龈术处理牙龈.四组均采用改良自酸蚀粘接技术,3M Z350纳米树脂分层充填.结果:充填后6个月复查:牙周组织炎症、充填物脱落、树脂与牙齿相延续处颜色改变三个方面,A组、B组、C组、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C组未用排龈线,充填物悬突的比率显著高于B、D组(P<0.05).充填后12个月复查:A组、C组在牙周组织炎症、充填物悬突的比率显著高于B、D组(P<0.05);A组充填物脱落率显著高于B组、C组、D组(P<0.05);A组、B组在树脂与牙齿相延续处颜色改变显著高于C、D组(P<0.05).树脂充填治疗后、充填后6个月、充填后12个月,B组、D组牙齿冷诊无敏感性比率显著高于A组、C组(P<0.05).结论:使用排龈技术结合制备洞缘斜面能显著提高楔状缺损的治疗效果.
    • 丘媚
    • 摘要: 目的探讨排龈操作对全瓷冠粘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8年12月至我科就诊的单冠粘接患者90例作为对象,按就诊时间将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直接粘冠清理法,观察组给予排龈后粘冠清理法,比较两种方法对全瓷冠粘接的操作时间、牙周组织健康情况及两组探诊深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全瓷冠粘接所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探诊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排龈操作用于全瓷冠粘接,可大大缩短对全瓷冠粘接的操作时间,提高对全瓷冠粘接的效率,能有效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申林; 褚煜; 汪婷婷; 张放; 谢慧
    • 摘要: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排龈用于后牙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60颗患牙)行龈下边缘单冠修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半导体激光排龈,对照组采用排龈线法排龈,排龈并全冠修复后对比两种排龈方法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排龈效果,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排龈后7 d和3个月的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度(PD),评价牙周健康状况.结果:两组疼痛VAS评分中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47,P<0.05);两组患牙在牙体预备控制的准确性、模型上基牙边缘完成线以及边缘密合性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达到满意效果,但在排龈后牙龈出血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7,P<0.05);两组患牙术后7 d及3个月PD值均≤3 mm,无附着丧失.两组治疗后7 d,PD值相较于治疗前均有增长,但观察组PD值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62,P<0.05).观察组牙龈的恢复水平更快,而两组GI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冠修复前应用半导体激光排龈较常规排龈线法排龈对组织损伤小、易操作且疼痛程度更轻,患者满意度高,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 赵晓; 亓霞; 王淑欣; 吴峻岭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种机械化学排龈法对龈下边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32例龈下边缘单冠修复病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A、B、C三个组.A组使用排龈线+25%氯化铝凝胶,B组使用Traxodent止血排龈膏,C组使用排龈线+Traxodent止血排龈膏.排龈后分别制取硅橡胶印模、对印模质量进行评价;请患者对疼痛程度进行VAS评分;选取10名不同职称的修复医师分别应用A、B、C三组的排龈方法在仿头模上进行排龈操作,然后对三种方法的操作可控性进行打分.结果:印模质量评价:C组明显优于A、B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B组明显低于A、C组(P<0.05),A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操作可控性:B组明显优于A、C组(P<0.05),A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龈下边缘进行排龈时,排龈线与排龈膏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印模效果;而单用排龈膏时,患者疼痛度低、操作可控性高且印模质量可以接受.
    • 沈银环; 李雅娟; 刘玉凤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的排龈方法 在老年人前牙龈下根面龋充填治疗过程中的排龈效果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0例老年人上前牙颊侧龈下根面龋,窝洞预备后龈壁边缘位于龈下0.8~1mm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充填前采用不同方法排龈.A组采用单线排龈,B组采用排龈排龈,C组采用单线排龈排龈膏,3组均使用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C组排龈效果优于A组、B组(P<0.05).1年后C组修复体脱落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边缘适合性、边缘着色、牙龈反应、牙髓反应,C组优于A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继发龋和新发缺损方面,3组无差别.结论 单线排龈排龈膏法应用于老年人前牙龈下根面龋充填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分开患牙游离龈,避免窝洞污染,提高临床充填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