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物(VOCs)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92838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绿色科技、洁净煤技术、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相关文献由1216位作者贡献,包括修光利、叶代启、倪晓斌等。
挥发性有机物(VOCs)—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92838篇
占比:99.99%
总计:3393189篇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研究学者
- 修光利
- 叶代启
- 倪晓斌
- 刘洋
- 吴迓名
- 吴鹏
- 张凯
- 张大年
- 张晓波
- 张海明
- 张萍
- 王新明
- 王浩
- 田俊泰
- 白小春
- 秦广华
- 程燕
- 肖慧英
- 邵敏
- 韩启飞
- 高怀荣
- 魏在山
- Jang-Yeul Sohn
- Jeong-Eun Song
- Yong-Shik Kim
- 付永国
- 任爱玲
- 伏晴艳
- 何觉聪
- 侯晓松
- 党春阁
- 刘付建
- 刘伟
- 刘新宇
- 刘琼玉
- 刘笑媛
- 刘铁军
- 刘锐源
- 单丹滢
- 叶伟
- 叶凯
- 叶杞宏
- 司智慧
- 司雷霆
- 吕晓君
- 吴东升
- 吴启迪
- 吴有飞
- 吴胜
- 吴诗剑
-
-
杨延梅;
颜渝森;
刘泽伟;
黄泽春;
黄启飞
-
-
摘要:
汽车涂料废物作为有机污染物类典型固废,在全过程管理各环节都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释放的环境风险.本文选取同一涂装工段下不同漆雾捕集技术产生的漆渣与干式石灰石粉,采用环境测试舱-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涂料废物中VOCs的气相释放特征.结果表明:①相同工艺下漆渣与干式石灰石粉释放的VOCs种类相似,但漆渣中各组分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远高于干式石灰石粉.②漆渣与干式石灰石粉均在1 h左右达到VOCs的释放速率峰值,在检出的7种主要VOCs中,最高者同为正丁醇,分别为245.37、22.67 mg/(m^(2)·h);最低者同为邻-甲乙苯,分别为11.49、2.50 mg/(m^(2)·h).③经过130 h(漆渣)和24 h(干式石灰石粉)的长期散发试验,试验结束时漆渣累计释放量最大的是正丁醇和1,2,4-三甲基苯,分别为4.76×10^(3)、2.86×10^(3) mg/m^(2);干式石灰石粉累计释放量最大的是1,2,4-三甲基苯和正丁醇,分别为77.26、63.75 mg/m^(2);二者累计释放最低的同为邻-甲乙苯,分别为467.91、11.29 mg/m^(2).④两种样品中VOC释放周期均分为释放初始期(峰值期)、过渡期和缓慢衰减期(准稳态期)3个阶段.除漆渣中浓度最高的正丁醇外,其余各组分均具有一致的过渡期(1~9 h)和缓慢衰减期(9 h之后),但干式石灰石粉达到稳态的时间远低于漆渣.研究显示,干式漆雾捕集技术所产生的干式石灰石粉相较传统湿式工艺产生的漆渣,二者所释放的VOCs组分种类相似,存在相同的释放阶段,但释放周期和累计释放量大幅降低,在VOCs减排上具有显著优势.
-
-
陈立;
郑明明;
曹黎黎;
田一平;
王珂;
陈楠
-
-
摘要:
为探究鲁南地区大气中VOCs污染情况及二次生成转化特征,采用PTR-ToF-MS(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对鲁南某城市下辖6个行政区初夏(2021年5月19—27日)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走航观测,研究该城市不同区域的VOCs浓度水平、组成特征以及对臭氧和SOA的生成贡献.结果表明:①该市大气VOCs平均浓度为190.96μg/m^(3),主要由含氧化合物、烃类、卤代烃、苯系物和含硫化合物组成,其中对VOCs组成贡献最大的物种包括乙酸乙烯酯、丙醛、环己酮、戊烯等.②含氧化合物和烃类是该城市(除A区外)最主要的臭氧前体有机物,对OFP的贡献率分别达50%和40%.③除甲苯是C区SOA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VOCs物种外,二甲苯是其他各区SOAFP贡献最大的VOCs物种,贡献率在30%以上.④因存在较多大型化工企业,A区与其他区大气VOCs组成差异较大,乙酸乙烯酯和二甲苯是其VOCs主要组分,苯系物、含氧有机物、卤代烃和烃类等四类物种OFP贡献相当,均约占25%;A区大气中VOCs的SOAFP较高,约是其他区的1.5~2.0倍.⑤通过特征物种比值及走航观测分析发现,A区大气VOCs主要来源于溶剂挥发及燃烧过程,C区VOCs主要源于交通,其他区VOCs主要源于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同时,食物加工过程(如油烟)排放也是该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降低大气中含氧有机物、烃类、苯系物浓度是控制该市大气臭氧、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有效途径.
-
-
王瑞鹏;
王晓琦;
程水源;
程龙;
蔡斌;
沈泽亚
-
-
摘要:
选取河北省4类典型工业涂装行业开展车间与末端排口VOCs样品采集,检测分析了102种VOCs组分,获得了4类行业车间与排口处VOCs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由于涂料类型、使用量等因素影响,VOCs排放浓度存在较大差异;芳香烃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家具制造、车辆制造与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14.7%~88.3%与10.1%~64.7%;卤代烃在金属制品行业的占比高达59.2%~86.9%.末端治理对芳香烃的影响最大,甲苯、乙苯、二甲苯、三甲苯、乙酸丁酯与2-丁酮在排口处占比明显低于车间.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OFP)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的贡献最高,末端治理对OFP、SOAP及源反应活性(SR)具有显著削减作用.各类源SR差异明显,建议加强对SR值较大行业的管控力度.
-
-
袁超
-
-
摘要: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8家印刷企业,分别对有组织废气排放口和车间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研究了印刷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印刷行业VOCs排放主要集中在印刷和烘干以及清洗工艺段,不同的油墨类型对企业VOCs浓度影响较大;OVOCs和烷烃是印刷行业VOCs特征组分;异丙醇、丙酮和甲醛为印刷行业特征污染物;印刷行业在不同地区的排放特征不同。
-
-
-
侯晓松;
王欣;
郭斌;
任爱玲;
谷丹丹;
刘晨星
-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主要的生物法联用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技术,包括光降解-生物联用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生物联用技术、吸附-生物联用技术、化学氧化-生物联用技术、燃烧-生物联用技术以及生物组合联用技术,重点阐述了生物联用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此类技术的发展前景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
于广河;
林理量;
夏士勇;
朱波;
黄晓锋
-
-
摘要: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
-
姚震;
吴宇峰;
杜展霞;
王效国;
安小栓;
聂磊
-
-
摘要:
国外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减排经验表明,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作为主要溶剂使用源,需要对其排放的VOCs进行管控,为研究国内该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及管控对策,依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选择了大豆油加工行业中的两家典型企业,对主要排放环节的排放强度及组分构成进行采样分析,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核算了行业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结果表明:所选两家大豆油加工企业浸出工艺段、精炼工艺段及其配套污水处理厂均存在高浓度VOCs排放节点,各采样点位VOCs浓度范围为42.3~5134.3 mg/m^(3),两家企业VOCs浓度最高的采样点位均出现在浸出工艺段的石蜡油吸收塔排气筒;浸出工艺段各采样点位的检出组分主要为正己烷、3-甲基戊烷、甲基环戊烷、2-丁烯醛,精炼工艺段检出组分中己烷及其同分异构体和2-丁烯醛同样占比较高,同时还检出了戊烷、乙烷、乙烯、1-丁烯、丙烯醛、苯和甲苯等组分;浸出工艺段和“浸出+精炼”企业精炼工艺段的OFP值分别为2.64和4.31 g/g,2-丁烯醛是首要活性组分.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具有较大的VOCs减排潜力,建议根据行业排放特征明确行业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出台大气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加强对自身VOCs排放的控制.
-
-
张美然;
杜昭;
刘振冲;
李沅宁
-
-
摘要:
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法治理VOCs的进展,综述了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以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和与金属离子协同在生物法治理VOCs中的应用和优势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表面活性剂去除VOCs的机理分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和多样性应作进一步研究。
-
-
陈纯;
李鹏钊;
董瑞泽;
闫良玉;
刘丹;
郝新奇;
毛景
-
-
摘要:
为评估河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选取某典型企业进行调研.采用气袋、苏玛罐和吸附管进行采样,通过气质联用(GC/MS)和高效液质(HPLC/MS)联用分析方法对117种VOCs物种排放水平进行监测,并计算本地化VOCs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识别OFP贡献率较大的物种.结果表明:①主排放口实测的VOCs总浓度为4.28 mg/m^(3),VOCs排放量为3.5 t/a,计算的VOCs排放因子为0.016 g/kg(以垃圾计,下同).②MIR系数法计算的有组织OFP总排放量为9.3 t/a,对应的MIR系数平均值为2.67.③排放量占比较大的VOCs组分依次为芳香烃(38.37%)、卤代烃(28.79%)、含氧化合物(14.32%)和烷烃(12.75%).对OFP贡献率较大的VOCs组分为芳香烃(53.91%)和含氧化合物(28.16%),OFP贡献率排名前5位的VOCs物种分别为乙醛(20.5%)、间/对-二甲苯(20.2%)、正丁烯(6.2%)、1,2,4-三甲苯(5.4%)和正丁醛(4.9%).④固废间、锅炉房、锅炉房外、渗滤液泵房及房顶采样点测得的VOCs无组织排放总浓度分别为83.6、6.19、1.24、5.71、1.79 mg/m^(3).研究显示,该垃圾焚烧发电厂固废间VOCs浓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提高车间内VOCs收集率,以减少无组织VOCs排放,同时可在主排放口安装合适的VOCs去除装置以进一步削减VOCs有组织排放量.
-
-
张铁山;
王子健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美国EPA标准524.2方法,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中几个不同工艺段排水和以回用为目的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水中VOCs物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小河污水厂的总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达到76.30μg/L;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三类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满足我国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限值.
-
-
张铁山;
王子健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美国EPA标准524.2方法,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中几个不同工艺段排水和以回用为目的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水中VOCs物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小河污水厂的总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达到76.30μg/L;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三类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满足我国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限值.
-
-
张铁山;
王子健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美国EPA标准524.2方法,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中几个不同工艺段排水和以回用为目的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水中VOCs物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小河污水厂的总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达到76.30μg/L;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三类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满足我国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限值.
-
-
张铁山;
王子健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美国EPA标准524.2方法,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中几个不同工艺段排水和以回用为目的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水中VOCs物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小河污水厂的总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达到76.30μg/L;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三类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满足我国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