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贫血

慢性贫血

慢性贫血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684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家庭健康、人人健康(医学导刊)、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等;慢性贫血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运波、周根新、宋修芳等。

慢性贫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684 占比:99.34%

总计:14782篇

慢性贫血—发文趋势图

慢性贫血

-研究学者

  • 刘运波
  • 周根新
  • 宋修芳
  • 张一平
  • 汪为
  • 王素萍
  • 王继耘
  • 郑旭春
  • 陈金春
  • 陈雯敏

慢性贫血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家龙; 康芳; 黄祥; 侯涛; 李娟
    • 摘要: 患者,男,55岁,170 cm,56 kg。因“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规律口服缬沙坦80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左右;痛风病史十余年,规律口服非布司他40 mg,每日1次;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数年,未行任何治疗;有慢性贫血病史;有输血史;2周前因骨痛体检发现双下肢水肿被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入住心内科。
    • 邓曦
    • 摘要: 目的评估慢性贫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选择内江地区在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的80例慢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全血治疗,观察组采用成分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和血清铁、总蛋白结合力、铁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血清铁、总蛋白结合力、铁蛋白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贫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 郑天亮; 陈小翠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成分输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水平、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水平及RBC、HCT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Hb水平及RBC、HCT,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平均输血量,且不良反应较少,从而能够改善贫血状态,促进患者机体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翟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贫血患者78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细节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贫血患者进行成分输血过程中采用细节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
    • 任亮
    • 摘要: 目的 分析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慢性贫血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予以成分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CT、Hb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RBC(3.54±0.51)×1012/L、HCT(0.42±0.08)L/L、Hb(80.59±6.15)g/L优于参照组的(2.89±0.44)×1012/L、(0.35±0.04)L/L、(71.69±6.0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1%低于参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9,P<0.05).结论 对慢性贫血患者予以成分输血治疗,其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詹晓燕; 林玉蓓; 胡杰; 鲁思文
    • 摘要: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输血治疗对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血液科就诊的108例慢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6)及对照组(n=52).对照组接受成分输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EPO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输血情况(每次输血间隔时间、平均输血量)、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评分、EPO、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水平,血液学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EPO、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水平及血液学指标(HCT、Hb、RBC)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每次输血间隔时间、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评分及血液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输血量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PO联合输血治疗对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贫血状态,恢复血液学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 程玉; 谭诗云; 李明; 马凤梅
    • 摘要: [目的]探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06-2018-06期间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癌患者与性别、年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肿瘤标志物、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72例中,胃癌39例(54.2%),结直肠癌33例(45.8%).39例胃癌患者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6±11.5)岁;3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4±13.0)岁.②x2检验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者的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直肠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患者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血清CEA、血清CA199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中,年龄≥60岁、CT阳性、Ⅲ/Ⅳ期、大便潜血阳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肿瘤直径≥5 cm、大便潜血阳性、血清CEA阴性、血清CA199阴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结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是发生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肿瘤标志物是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当患者合并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到消化道恶性肿瘤可能.
    • 李林
    • 摘要: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指的是患者机体外周血红细胞的容量大大降低,使其降低到正常范围下限。临床中对红细胞的容量测定操作是复杂的,临床中,通常用血红蛋白的浓度对红细胞的容量进行预估,临床中治疗贫血患者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对症治疗以及对因治疗,患者在发生脱水情况或者失血情况后,患者的循环血容量会大大降低,血液发生浓缩后,红细胞的容量也随之降低,但是,血红蛋白的浓度会发生增高情况,所以,临床中诊断贫血时,有较大的概率出现误诊以及漏诊情况。按小儿早期贫血进展的速度进行分类,慢性贫血:按体内红细胞的形态和情况分大细胞增生低下性贫血、正常的红细胞色素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的浓度情况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现代医学把贫血分为小细胞增生低下性贫血(小儿缺铁性的贫血)、大细胞增生低下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小儿早期的贫血以缺铁性的贫血比较多见。
    • 石礼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我院60例慢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成分输血,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RBC、Hb、HCT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RBC、Hb、HCT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分输血能有效改善慢性贫血患者RBC、Hb、HCT水平,治疗效果较好,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