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61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医药指南、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牛珊珊、王晓英、邱素平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615篇
占比:99.29%
总计:42921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研究学者
- 牛珊珊
- 王晓英
- 邱素平
- 付文丽
- 佟静
- 再努然·沙力
- 凌莉
- 刘新
- 刘晓丽
- 周玲玲
- 周珍
- 孙营
- 尹欢
- 崔杰
- 张万萍
- 张凯
- 张淑娟
- 张静华
- 徐琴
- 曾玲玲
- 曾超男
- 木尼热·阿不力孜
- 李海良
- 杨巧红
- 杨艳青
- 梁亚惠
- 梅中群
- 沈群
- 王晓丹
- 田晓迎
- 白阳娟
- 苏红
- 谷松岭
- 豆春霞
- 闫凤侠
- 陈燕雅
- 马培培
- 高丽萍
- 齐赛花
- 丁兰
- 丁荣荣
- 乐邱琴
- 于洋
- 于海涛
- 于淑艳
- 付德旺
- 付振强
- 付铃钰
- 付雪香
- 代莉1
-
-
肖娜;
谭朝艳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监护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实施针对性治疗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和治疗。根据收集阶段不同进行分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重症监护室护理,后期对工作进行改革和优化,观察组实施重症监护优化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较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患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较高,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实施重症监护优质护理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可确切提升患者对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借鉴并推广。
-
-
陈秀榕;
郭珍珍;
郑静云
-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护理期间应用共情模式对于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遴选本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随机对照试验,与研究需求相符合的患者共计70例,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本次对照研究分组方式将所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模式应用共情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以对照组评估结果为参照,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期间应用共情模式对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心功能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在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可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借鉴和推广。
-
-
徐威;
梁福俊;
周君
-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临床路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每组均为39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心脏不良反应(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等)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6min步行距离、平均脑钠肽水平、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平均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等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临床路径效果显著,具有缩短住院时间、不断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平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平均脑钠肽水平以及降低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等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势.
-
-
明海宁;
姜玉华
-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情况,并对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 救过程中所产生的改善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急诊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一组、二组,每组各30例。一组患者接 受传统的急救护理方式,二组患者在传统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抢 救效果进行对比及数据分析。结果:在抢救过程中,二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优于一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提升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有效缩短患者入院之后的抢救时间, 提高急诊科的抢救效率。在临床急诊方向具有非常有效的推广价值。
-
-
李丙萱
-
-
摘要:
目的:立足于临床实践,探寻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随机从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治疗 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案中抽取64例患者,基于入组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接 受急诊PCI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心脏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急诊PCI可有效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与左心室渗血症状,促使患者早日恢复,改 善预后,故值得推广应用。
-
-
赵国丹
-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这种疾病非常凶险,如 果处理不及时,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什么是急 性心肌梗死?其是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紧 急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分 为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 突发性心绞痛,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出现严重和持续性压迫 性疼痛或者憋闷感,持续时间超过30 min,且休息和服用硝 酸甘油均无法缓解症状,肩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伴有出 汗或濒死感。而非典型症状则表现为颈部持续性收缩、心 前区持续性不适,或者上腹痛,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极高的病症,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在经过医院治疗、病情好转后选择出院,虽然身体已 无大碍,但是仍需重视家庭护理。如果忽视家庭护理的重 要性,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 康。那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呢?
-
-
刘晓倩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于抢救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急诊护理干预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分值、NYHA分级、救治成功率.结果:急诊护理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分值、NYHA分级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抑郁和心功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
-
郭静
-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脂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影响,以便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40 mg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HDL-C、L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LVEDV(98.2±10.3)ml、LVESV(59.4±7.5)ml、LVEF(63.7±8.6)% 优于对照组的(115.2±12.3)ml、(64.6±8.7)ml、(56.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对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进行显著改善,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能够达到显著降脂与改善心室重构的效果,促使患者心功能的快速恢复,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
-
付振强
-
-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药物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差异与价值.方法:选取院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150例,随机划分A、B、C各50例,分别采取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剂量为20、40、80mg,对比3组治疗过程中的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差异.结果:通过研究对比后发现,3组患者在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其中1d和7d时3组差异显著(P<0.05),而30d时差异不显著;3组患者对比低密度脂蛋白,发现3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水平差异很大(P<0.05),而对比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发现3组患者差异很小.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其中,选择较大剂量进行治疗,能够促进C反应蛋白水平的控制,同时对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具有效果,但是对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影响甚微.
-
-
刘蕾
-
-
摘要: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绝对卧床期间进行舒适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一定时间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名,并将其分成条件基本一致的等人数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采用舒适护理方法,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结果:采用舒适护理的患者舒适度显著提升,身体恢复速度更快,并发症和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绝对卧床期间采用更加舒适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体感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实际应用价值比较高.
-
-
李森林;
武彩虹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已成为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随之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冠心病可能造成死亡,需要终身治疗而且介入治疗费用昂贵,后续费用多,伴发冠心病的焦虑、抑郁逐年增多.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病死率增加,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心理问题,不能单独应用药物解决,心理干预作为心内科"双心模式"的干预手段,在防治冠心病焦虑、抑郁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在行急诊介入手术后出现焦虑、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探讨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性心脏(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综合处理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行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且术后合并焦虑一抑郁的患者254例,男150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6.17士17.22岁。按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符合满足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典型临床症状、典型心电图演变以及心肌标志物变化。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2例。入选标准:①急诊PCI后愿意主动、连续接受本院综合治疗和随访的患者;②有一定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③本人和家属愿意接受问卷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明确诊断合并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②年龄≥75岁。患者于介入术后1-2天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介入手术后HAMA14项评分≥14分或HANID17项评分≥17分评分的患者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一般情况。评分由经过特殊培训的心内科医生完成,必要时由心理专科医师帮助。对于经过HAMA和HAMD评分诊断为有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冠心病常规药物继续应用,实验组增加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方法是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了解有关本病的发病原因、机制、预后、治疗及不良情绪可能对疾病的影响等,共同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鼓励、启发、劝解,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急躁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内容包括对患者风险的简短个人化反馈,强调患者的责任、明确建议、同情及对患者(自我)改变的能力和治疗效能的积极看法。并根据每个患者家庭、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必要时由精神科医生共同完成。在心理干预1个月后再次评定HAMA和HAMD评分,并统计1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次MI和靶病变重建(target lesionrevascularization, TLR)。死亡包括心源性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MI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MI.TLR定义为由支架两端5mm内的病变而需要再次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行配对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介入手术后合并焦虑一抑郁的患者,主要担心的问题有支架移位、日常活动受影响、手术后长期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再次手术、长期服用药物所产生的高昂费用等,而且这种担心和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置入支架数等明显相关。经过针对患者情况进行的心理干预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在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及靶病变重建方面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通过本研究从患者主要担心的问题可以看出,许多患者对冠脉介入手术缺乏足够的了解,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置入支架数与焦虑、抑郁的发生相关,这些因素包括了经济情况和思想认识两大方面,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大部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能够改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这提醒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在注重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把心理康复作为冠心病综合康复的一部分,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促进该病的整体康复,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
越桐;
程虹;
谌贻璞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创建预警评分系统,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病例按入选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入选病例按2005年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的AKI诊断标准[Crit Care,2007,11:R31]分为AKI组及非AKI组.结果:1.入选病例总数为1429例,其中测试病例1022例,验证病例407例。测试病例的AKI发病率为14.6070,验证病例的AKI发病率为15.0070。结论:有高血压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心功能差、基础肾功能差、TNI>50ng/ml、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发生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验证该评分预警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可信区间,0.700-789),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380,具有较好的校正能力。此预警评分系统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识别高危患者,早期干预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
-
魏庆民;
张友良;
孙新鑫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后压迫止血方法.rn 方法:90例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的患者以及45例直接急诊PCI术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方法不同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和C组(45例),观察3组术后止血情况、压迫止血并发症.rn 结果:A组止血成功率未下降,但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组B、C组少(P<0.05).rn 结论: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减压方法宜定为1.5h开始逐渐减压,每隔2小时抽气1.5ml,共6次总计9ml,该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10小时即可解除压迫器.
-
-
魏庆民;
张友良;
孙新鑫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后压迫止血方法.rn 方法:90例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的患者以及45例直接急诊PCI术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方法不同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和C组(45例),观察3组术后止血情况、压迫止血并发症.rn 结果:A组止血成功率未下降,但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组B、C组少(P<0.05).rn 结论: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减压方法宜定为1.5h开始逐渐减压,每隔2小时抽气1.5ml,共6次总计9ml,该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10小时即可解除压迫器.
-
-
魏庆民;
张友良;
孙新鑫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后压迫止血方法.rn 方法:90例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的患者以及45例直接急诊PCI术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方法不同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和C组(45例),观察3组术后止血情况、压迫止血并发症.rn 结果:A组止血成功率未下降,但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组B、C组少(P<0.05).rn 结论: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减压方法宜定为1.5h开始逐渐减压,每隔2小时抽气1.5ml,共6次总计9ml,该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10小时即可解除压迫器.
-
-
魏庆民;
张友良;
孙新鑫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后压迫止血方法.rn 方法:90例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的患者以及45例直接急诊PCI术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方法不同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和C组(45例),观察3组术后止血情况、压迫止血并发症.rn 结果:A组止血成功率未下降,但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组B、C组少(P<0.05).rn 结论: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术,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减压方法宜定为1.5h开始逐渐减压,每隔2小时抽气1.5ml,共6次总计9ml,该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10小时即可解除压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