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变场

形变场

形变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8842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等;形变场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华、刘刚、朱凯等。

形变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842 占比:99.84%

总计:48919篇

形变场—发文趋势图

形变场

-研究学者

  • 杨国华
  • 刘刚
  • 朱凯
  • 赵龙
  • 刘国祥
  • 张中伏
  • 张静华
  • 李延兴
  • 李志伟
  • 江在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超明; 凌聪聪; 吕新强; 梁自良; 于斌; 胡金刚
    • 摘要: CORS站是提供高精度定位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对沿海区域CORS站稳定性分析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沿海区域CORS站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使用2016—2018年的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CORS站观测数据,借助GAMIT/GLOBK软件开展CORS站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ITRF2014框架下CORS站水平方向作南东东方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35.57 mm/a,与广西区域现今地壳构造运动一致;区域CORS站水平形变速率整体小于1.7 mm/a,CORS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根据形变场分析结果,建议对区域CORS站实行每年一次框架坐标更新。
    • 应时辉; 杨菀; 杜少毅; 施俊
    • 摘要: 图像配准是医学影像处理与智能分析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传统的图像配准算法由于复杂性较高、计算代价较大等问题,无法实现配准的实时性要求.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基于学习的图像配准方法也取得显著效果.文中系统总结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配准方法.具体地,将方法归为3类: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对偶监督/弱监督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各自优缺点.进一步,着重讨论近年来提出的正则化方法,特别是基于微分同胚表示的正则和基于多尺度的正则.最后,根据当前医学图像配准方法的发展趋势,展望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配准方法.
    • 李铭
    • 摘要: 为了研究2019年6月17日宜宾Ms6.0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量,在欧空局下载覆盖研究范围内的Sen-tinel-1A卫星C波段雷达影像数据,使用SRTM(3″)DEM,采用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地表形变信息的提取,对比不同相位解缠方法对研究结果精度的影响,最终得到宜宾地震在视线方向上的形变图、形变量.结果表明:双轨法D-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应用中,使用合适的解缠方法能够提高成果的精度.
    • 杨云飞; 李金平
    • 摘要: 为探索城市爆炸形变特征,通过InSAR技术分别获取了2015年天津港爆炸、2019年响水爆炸和2020年贝鲁特爆炸地表形变场,得到其爆炸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爆炸产生形变场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振荡性,与监测到的天然地震产生的具有连续性特征形变场明显不同.同时基于获取的形变值与空气冲击波超压值构建了除破坏等级在完全破坏范围以外的城市爆炸形变模型.
    • 甄洪帅
    • 摘要: 以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多基线D-InSAR技术能够在有效降低失相干现象影响的同时,抑制残余地形误差及大气条件的干扰,成为当前地表微小形变演化过程获取的重要手段.而将其应用于大范围矿区开采形变场的获取上,能够充分提高矿区沉陷信息获取的效率及完整程度.本文以加拿大RADARSAT-2卫星获取的5景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借助于多基线D-InSAR方法对济宁市梁宝寺矿区开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解译.结果表明:多基线D-InSAR技术能够很好地识别济宁市梁宝寺矿区监测时段内存在的多处沉降漏斗,为获取其沉陷影响面积及严重程度的划分提供了基础数据.
    • 甄洪帅
    •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作为一种新型微波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在大范围矿区形变场的快速获取上具有极大的监测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诸多因素对其监测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既包括与SAR影像相关的空间分辨率、时间重访周期以及传感器波长等参数,同时也与矿区自身沉陷特点及周边背景环境有关.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影响D-InSAR技术监测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为矿区沉陷监测方案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进一步加深非专业解译人员对该技术的认识.
    • 文翔; 毕熙荣; 覃坚; 柴现凡; 冯骢
    • 摘要: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7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07-15广西南丹Ms4.0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结果 表明:1)南丹Ms4.0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7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南丹Ms4.0地震前重力变化为“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发震”的过程;3)重力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表明,南丹Ms4.0地震位于重力四象限分布中心部位及面压缩峰值附近,证明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指示意义;4)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变化最剧烈地区,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位于莫霍面等深线强烈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沿主断裂存在的低b值异常区.结合地震活动图像、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 陈涛; 张锐; 黄世源
    • 摘要: 首次利用三峡重庆地区GPS、钻孔应变及数字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该地区水平形变场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各站点相对丰都龙河站运动速率在0~3 mm/a,呈现一定的右旋特征;整个区域表现为压性特征,区域主压应变方向为NW向及NE向;最大剪应变等值线在渝西南、渝东北及与渝东南分别出现高梯度带,与主要地震活动区域相对应.%Using GPS,borehole strain and digital seismic data,we study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n the Chongqing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side of the Chongqing region presents relative motion of 0~3 mm/a and presents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dextral.The region as a whole performs as pressure characteristic.The predominant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direction of the local region is in a NWW direction,the direc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direction is consistent,the direction of the part of the region near the impact fracture appears to be a NNE direction,and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contour line is southwest of Chongqing.Northeast and southeast Chongqing show a high gradient zone,and the gradient belt corresponds to the Chongqing area of the main area of seismic activity.
    • 纪静; 郭良迁; 张文朋
    • 摘要: 2006~2015年天津地区GPS连续观测站形变和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率场变化复杂,存在南北分带和东西分带特征.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场主要受控于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等多组活动断裂的切割作用.%Based on the deformation-strain calculation of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station in Tianjin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field and strain rate field are complex,with east-west zoning as well as south-north zoning.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ianjin area is locat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intersection area,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Tangshan-Cixian seismic-tectonic zone,the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tectonic zone,and other active fault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