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破坏
建设性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648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党政论坛、瞭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建设性破坏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骥才、华晨、吴树青等。
建设性破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6487篇
占比:99.98%
总计:456569篇
建设性破坏
-研究学者
- 冯骥才
- 华晨
- 吴树青
- 王利平
- 米登山
- 任致远
- 余干生
- 光明
- 刘亦文
- 刘博
- 刘建伟
- 刘洋
- 南燕
- 吴艳芳
- 周延亭
- 周斌
- 夏榆
- 孙海英
- 孟庆凤
- 孟庆风
- 宁佳
- 安玉源
- 宗文
- 崔勇
- 张婷
- 张岩松
- 张进
- 张鑫琅
- 戈夫
- 拜湃
- 曾宪
- 朱雪梅
- 杨美琼
- 林垚广
- 林惠花
- 梁姗
- 欧子艳
- 王(忄宁)
- 王国光
- 王寅
- 王春满
- 王虎华
- 王韬钦
- 祝一帆
- 程亚婷
- 立云
- 紫蕊
- 耿彦波
- 胡俊煌
- 舞月飞
-
-
-
-
摘要:
cqvip:近日,广州市公布了《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要建立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级管理体制,历史城区内严格控制新增建设量,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
-
张鑫琅
-
-
摘要:
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而全球化趋势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更是一把双刃剑,本篇文章主要从全球化背景出发,以敦煌艺术为例,讨论和阐述此背景下全球化趋势对敦煌艺术传承的利与弊,我们如何突破观念藩篱,破除体制障碍,适应全球化发展、技术进步与规制变革等时代趋势的要求,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在有效传承中弘扬敦煌艺术,在广泛弘扬中更好地传承敦煌艺术,在世界和国际社会中赢得应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
-
-
-
-
陶涛;
刘博
-
-
摘要: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的实物载体,受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盲目城镇化以及扶贫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升温等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数量锐减,村落内部民族特色景观建筑和人居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应充分运用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协同保护模式,合法审慎地规划城乡发展布局与建设,建立健全开发建设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良性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
-
-
-
朱雪梅;
林垚广;
范建红;
王国光
-
-
摘要:
研究从广东省古村落保护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梳理国内外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和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广东古村落展开专题调研,分析其价值特色,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广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对策与措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力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传承乡村文化,彰显广东古村落特色。%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advance of ancient villages at home and abroad,we conduct special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s in Guangdong,analyze its current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propose targete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Guangdo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strive to inherit rural culture more better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s in Guangdong.
-
-
马知遥
-
-
摘要: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桥梁,其存亡关乎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遗产与保护工作提出的前瞻性思想和观点,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他提出的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及时、深刻的,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性思想.
-
-
谢建军
-
-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更新领域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读、误解和误区,代之而来的实践或偏离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或造成许许多多难以弥补的建设性破坏。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是201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中方主策展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笔者就城市更新的系列话题对伍江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试图通过权威的视角来解读"城市更新"的科学内涵。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历史地块更新、棚户区改造、
-
-
郭敏;
骆鸣东
-
-
摘要: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 200多年建制历史,480多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客寓记录,为惠州留下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宝藏。然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在带来便捷和舒适的现代生活同时,让许多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老城风貌与文化记忆逐渐消失,成为全市人民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惠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答民之所问、思民之所想中依法履职,砥砺前行。
-
-
崔勇
- 《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中论及的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非建筑现象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建筑实践中建设性破坏城乡风貌与文化历史环境;其二是指中国建筑学术圈内部玩弄新概念与搬弄新技巧的伪现代言论及其赝品不乏其人.对这些非建现象的针砭是很有必要的,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建筑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度.
-
-
华晨;
黄杉;
郑志锋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系,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特色的保护;而有的城市虽然开展的保护工作,却把遗产当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工具。本文结合杭州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现实存在的诸如建设性破坏、破坏性保护、新的形象工程等问题,并对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做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