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Buck-Boost变换器

Buck-Boost变换器

Buck-Boost变换器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89957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第27届中国控制会议等;Buck-Boost变换器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树林、岳舟、徐红梅等。

Buck-Boost变换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99578 占比:100.00%

总计:2899696篇

Buck-Boost变换器—发文趋势图

Buck-Boost变换器

-研究学者

  • 刘树林
  • 岳舟
  • 徐红梅
  • 王久和
  • 祝熙彤
  • 钟久明
  • 丘东元
  • 刘健
  • 刘光远
  • 刘胜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鹏飞; 李克艰; 刘红霞; 申文娟; 刘科满
    • 摘要: 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变换器在新能源发电和直流微电网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论文在分析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升降压(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开关流图法建立变换器的模型,详细推导了变换器的稳态模型和交流小信号模型;电力仿真(PSIM)软件对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仿真结果证明论文模型的正确性。论文结果对高增益DC/DC变换器控制回路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赵永秀; 晏铭; 王骑
    • 摘要: 探究Buck-Boost变换器分断放电引燃能力及评价方法对促进本安电源在危险环境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分析Buck-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态与不同开关状态的等效电路,得出其内部分断最危险工况;在此工况下探究其分断放电电压、电流及功率极限值,并结合纯电阻电路与简单电感电路临界点燃曲线,推导出通过临界引燃功率与能量描述Buck-Boost变换器内部分断放电引燃能力的数学表达式及评价方法,指出仅当电弧功率极限值与电感储能分别小于临界引燃功率与临界引燃电感储能时,该变换器为内部本质安全。通过爆炸性试验评价证明所提出的Buck-Boost变换器内部分断放电引燃能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 梁东飞; 苏淑靖; 梁文科; 邢震震; 周广兴
    • 摘要: 为提高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的稳态精度和拓宽电压输入范围,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负载模拟变换器——AB互补型Buck-Boost变换器.新型变换器基于交错互补消除纹波的思想,设计了A型和B型两部分电路,其中A型电路采用传统的四管Buck-Boost拓扑结构,在开关周期内,通过对驱动波形的移相达到电感电流波形呈点对称的目的;B型电路在A型电路的基础上在Buck级和Boost级分别增加了一个图腾柱,通过对4个图腾柱驱动波形的控制,在开关周期内产生与A型电路的电感电流互补的点对称电感电流波形,从而实现了电感纹波的相互抵消.借助Simulink平台搭建了传统Buck-Boost变换器和AB互补型Buck-Boost变换器的仿真模型,在相同的仿真参数下对比两种变换器的电流纹波.结果表明,AB互补型Buck-Boost变换器对电流纹波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四管Buck-Boost电路,且相比普通的Boost负载模拟变换器其升压比范围从1~9拓宽到0.12~9.99.
    • 张婷; 刘亚强; 王祖良; 张善文
    • 摘要: DC-DC变换器是实现电气系统电能变换和传输的重要设备,具有加速平稳、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但在具体使用环境下,变换器负载变化将对其性能造成极大影响。以Buck-BoostDC-DC变换器为例,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模式,针对完全电感供能模式(CISM)和不完全电感供能模式(IISM),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控制策略,系统自动判别负载变化情况,实现对输出电压的快速调节,使其始终稳定在期望值。对不同模式下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很好地改善Buck-Boost型DC-DC变换器的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动态性能。
    • 吴朝俊; 张琦; 杨宁宁; 祁永伟
    • 摘要: 采用有源压控忆阻器替代阻性负载,提出了一种具有忆阻负载的Buck-Boost变换器。首先,根据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分别建立了忆阻器及忆阻Buck-Boost变换器的分数阶模型。基于不同的开关状态,在电感电流断续模式下建立了分数阶忆阻Buck-Boost变换器的电路方程。其次,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分数阶忆阻变换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揭示了忆阻负载对Buck-Boost变换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分数阶忆阻Buck-Boost变换器可以通过调整分岔参数来表现出丰富的动态特性。此外,与整数阶忆阻系统相比,分数阶系统具有更宽的稳定工作区域。最后,在PSIM平台下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实现了分数阶电容和电感的搭建,完成了分数阶忆阻变换器系统的电路仿真。不同参考电流下的相图与分岔图所描述的状态相吻合,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胡霞; 曹文章; 戴袁园
    • 摘要: 以电流可逆斩波电路为基础,通过滑模控制方法 构建了Buck-Boost变换器,实现了一个拓扑结构电流双向流动的电池模拟器,以此来模拟电池充放电过程。通过控电压的方式进行调节,当电容电压大于电池电压时为电池充电形成Buck电路,当电容电压小于电池电压时电池放电形成Boost电路。通过将滑模控制与传统的PI控制相比较,验证了在负载波动时滑模控制的调节时间优于PI控制,有着更好的鲁棒性、动态性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仿真软件得到了实验结果。
    • 王路; 王久和; 赵燕; 李建国; 张雅静
    • 摘要: 针对Buck-Boost变换器的PI+PBC(passivity-based control)控制器多个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Ⅲ即NSGA-Ⅲ(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Ⅲ)算法进行参数多目标优化,可使变换器获得良好的动、静态性能。首先,建立Buck-Boost变换器的欧拉-拉格朗日EL(Euler-Lagrange)模型,设计PI控制与无源控制相结合的控制器;选用时间乘绝对误差积分、输出电压的超调量、电感电流的超调量作为目标函数,注入阻尼、比例系数及积分系数这3个参数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参数优化模型。然后,采用NSGA-Ⅲ算法对参数优化模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并与NSGA-Ⅱ算法、PESA-Ⅱ(Pareto envelope based selection algorithmⅡ)算法进行比较,用Hyper-volume指标来评价各解集质量。最后,仿真结果表明,NSGA-Ⅲ算法收敛性与分布性都优于NSGA-Ⅱ和PESA-Ⅱ算法,可使变换器获得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 皇金锋; 李林鸿; 任舒欣; 刘树林
    • 摘要: 应用于煤矿、石化等危险环境的Buck-Boost变换器不仅要满足本质安全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电气性能指标如纹波电压的要求.现有本质安全开关变换器参数设计依据理想纹波电压表达式,但实际上受寄生参数如电容等效串联电阻(ESR)的影响,按照理想公式设计的电容无法满足纹波电压指标要求,通常要选择2~4倍的裕度,这样会增加变换器短路时爆炸风险.电容的ESR不仅会引起开关变换器纹波电压波形畸变,同时还对纹波电压的大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本质安全Buck-Boost变换器的参数设计,该文分析电容ESR引起变换器纹波电压畸变的机理,建立考虑电容ESR的Buck-Boost变换器纹波电压精确数学模型及峰值电感电流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在输入电压、负载电阻及电容ESR变化的动态范围内本质安全型Buck-Boost变换器的参数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选择1.2倍裕度的电容即可满足Buck-Boost变换器纹波电压及输出本质安全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变换器的本质安全性能.
    • 张泽旺; 黄荣赓
    • 摘要: 在Buck-boost电路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虚拟开关量构建Buck-boost电路连续导电模式和断续导电模式的合并状态方程,在合并状态方程基础上采用等效控制法推导Buck-boost变换器的PWM滑模变结构控制方程,将指数趋近率应用于控制方程,并将等效控制变量作为PWM控制的占空比,得到基于指数趋近率的PWM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仿真实验和实测验证结果表明:Buck-boost变换器的PWM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能使Buck-boost变换器快速达到稳定状态,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和鲁棒性.
    • 成蒙; 肖伸平; 岳舟
    • 摘要: 单级四开关三相Buck-Boost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在较大直流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的新型拓扑结构,除了升压/降压能力外,该拓扑还具有实现DC-AC转换的功能.此外,与传统的四开关三相逆变器相比,该新型拓扑结构获得的输出电压正弦性良好,且不需要任何输出滤波器.新型拓扑结构使用较少的开关器件、电感和电容,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尺寸.将滑模控制与神经元P ID控制分别应用于所提四开关三相Buck-Boost逆变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P ID控制比滑模控制更能够消除初始误差,使系统在初始时刻达到稳态值,因此,输出电压超调很小,到达稳态值时间短.数学分析结果说明了该拓扑的工作原理,并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和样机试验对其输出结果进行了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