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观测
地磁观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电工技术、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8599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地震学报、四川地震、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等;地磁观测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滕云田、蒋延林、张秀霞等。
地磁观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99篇
占比:99.09%
总计:18770篇
地磁观测
-研究学者
- 滕云田
- 蒋延林
- 张秀霞
- 杨冬梅
- 陈俊
- 何宇飞
- 张素琴
- 李琪
- 詹志佳
- 赵卫红
- 高金田
- 朱兆才
- 刘红飞
- 应允翔
- 张涛
- 张策
- 李德前
- 李瑞芬
- 王建军
- 罗俊秋
- 范晓勇
- 陈传华
- 吴琼
- 唐波
- 姚休义
- 孙伶俐
- 徐学恭
- 李西京
- 杨艳芳
- 汪继林
- 王新胜
- 王晓美
- 谢凡
- 赵从利
- 赵永芬
- 邓娜
- 高伟
- 高玉芬
- 高祥真
- 万保权
- 于洪池
- 刘庆生
- 刘长发
- 吴江星
- 姚同起
- 姜永涛
- 岳庆祥
- 张子月
- 张小武
- 张建功
-
-
周云良;
杨艳艳;
朱劼;
熊超;
王丰珏;
泽仁志玛;
申旭辉
-
-
摘要:
本文利用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我国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所观测的地磁数据,反演了赤道电集流(EEJ)电流密度的纬度剖面;通过选取的4729个清晰的EEJ事件,分析了在地方时(LT)14∶00附近的EEJ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平静期间,CSES卫星观测的EEJ电流密度的峰值位于磁赤道附近,其平均幅度约为27 mA·m^(-1).该幅度小于CHAMP和Swarm卫星的观测结果,这与2018—2019年期间太阳活动水平较低(平均F 10.7指数约为70 sfu)有关,此外也与CSES轨道所处的地方时相关.平均而言,EEJ的主瓣宽度约为4°,主瓣和旁瓣的峰值电流密度之比约为2.7;在本文所关注的事件中,东向EEJ事件约占83%,西向EEJ事件约占17%;这个比例与CHAMP卫星的观测结果稍有不同,与14∶00 LT附近西向EEJ出现的概率较低有关.东向EEJ的峰值电流密度对经度、季节和太阳辐射水平有显著的依赖性.EEJ峰值密度随经度变化呈现明显的4波结构,可归因于低层大气非迁移潮汐的作用.EEJ峰值电流密度有明显的季节依赖,其幅度在春秋分较大,冬夏季较小.在2018—2019年期间,尽管太阳活动水平较低,EEJ峰值密度随太阳辐射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
-
罗宾生;
白永祯;
晁增辉
-
-
摘要:
青海地磁观测资料受4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分别为海驻线、哈郑线、昌宣线、酒湖线。采用多台数据对比的方法,通过对2019~2021年青海地区9个地磁观测资料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影响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郑线出现干扰最多,海驻线最少,干扰形态为变形的方波;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对影响范围内的台站干扰具有同步性,变化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定则,其中Z分量变化幅度最大,干扰幅度随台站离干扰线路的变远而减弱。通过对不同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的综合分析,给出了判别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干扰方法以及处理方法,为今后日常预处理地磁数据以及分析提供了依据。
-
-
郭灏明
-
-
摘要:
以盐城台地磁观测为例,具体分析了地磁观测中的各类干扰因素及其记录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盐城台地磁观测受到的干扰因素主要有磁暴、高压直流电、噪声、车辆和基建等,干扰形态主要表现为单点突跳、多点突跳和突跳台阶等。通过分析盐城台地磁观测中常见干扰因素及其形态变化特征,可以有效排除观测数据中的可控干扰源,为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提供保障。
-
-
张建涛;
王明贵;
陈星星;
周超
-
-
摘要:
利用应城地震台2018—2022年地磁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地铁对Z分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应城地震台地磁Z分量背景噪声约0.13 nT,自2019年2月开始受到武汉地铁影响,干扰时段数据出现微小的高频突变。干扰强度与地铁的距离、牵引电压、走行轨的绝缘性等有关,距离越近、牵引电压越高干扰幅度越大;多条线路造成的干扰可能存在叠加。采用直流750 V牵引电压的地铁在80 km外干扰强度小于0.2 nT,而采用直流1500 V电压的地铁在相同距离干扰强度大于0.6 nT。
-
-
廖绍欢;
李雪浩;
魏嘉曦
-
-
摘要:
利用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及其下属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分类统计了八套GM4仪器出现的各类干扰,并对干扰数据的预处理办法进行了研究.这些台站目前存在的地磁干扰主要有空间电磁影响、直流高压输电、地电阻率、地铁轻轨、电源故障、仪器故障、雷击、人为、车辆和基建工程干扰.通过利用预处理方法,可以剔除观测数据中特定的干扰信息,从而提高数据质量,为震情跟踪分析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
-
郭亚亚;
张玉林;
任俊峰;
杨东辉
-
-
摘要:
近年来,承德地球物理台网观测数据受到高压直流输电和车辆等场地环境干扰.以承德和丰宁地震台FHD-2B质子矢量磁力仪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影响分量、多台站对比、查询方式等识别干扰源,分析2种影响因素的特点,结果显示:①高压直流输电主要影响垂直分量Z;车辆干扰时,磁偏角D、垂直分量Z、水平分量H均可能受到影响;②高压直流输电会影响沿线多个台站,且曲线畸变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车辆干扰一般只影响附近单个台站;③高压直流输电影响可在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网站查询;车辆干扰可通过查看监控、询问门卫、每日巡查场地等方式核实.
-
-
应允翔;
车濛琪;
刘红飞;
陶方宇
-
-
摘要:
该文通过选取安徽省地磁观测资料、包括蒙城地震台相对和绝对观测资料、金寨地震台和泾县地震台的地磁相对观测资料,运用单台绝对差值检测法和多台相对差值检测法等方法以及通过绝对观测方法的改进,分析安徽省地磁观测资料质量.结果表明:蒙城台地磁观测系统仪器运行较为稳定,金寨台和泾县台地磁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
-
-
-
王仲康;
马佰顺;
公续生;
胡尊迎
-
-
摘要:
通过对近几年马陵山台地磁观测三套仪器(M15、GM4、FHD)受干扰的原始数据的研究分析,总结马陵山地震台地磁观测典型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种:磁暴干扰、雷电干扰、台站自有地电观测手段对地磁数据的干扰、观测室空气湿度对不同地磁仪器产生的干扰、台站改造大型金属车辆靠近地磁观测室造成的干扰.经过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为今后提高观测质量、更加精确地进行数据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
刘连光;
刘春明;
王建格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输电系统对地磁观测、无线电导航等设施的影响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紧张,直流输电的影响问题无法躲避,因此如何防治是电力和地震等部门的共同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国直流输电发展、建设中发现的对地磁观测的影响事件,分析了直流输电的运行特点和对地磁观测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电力部门和地震部门可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
-
黄迅;
郭慧;
郅红魁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经过多年观测经验,研制出一套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
-
-
尤伟;
施发奇;
张勇;
汪志民
-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 2012年
-
摘要:
介绍了磁偏角的测量原理,提出了磁偏角测量过程中的3个主要误差来源,即用CTM-DI磁力仪测量的磁北方向、标志方向的误差及GPS测量的测点与标志间的方位角误差.运用误差传播定律对各方向观测的精度进行分析,并推导了磁偏角测量的中误差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目前所进行的地磁3分量测量中磁偏角的观测精度。结合观测实践,对提高磁偏角观测精度给出了几点建议。
-
-
-
-
杨涛;
刘庆生;
李西京;
曹国栋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 2005年
-
摘要:
地磁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地磁场的变化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是一个由规律成分和随机成分叠加而成的时间序列过程,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相似的分形特性,已有的研究表明连续变化的地磁场具有分维结构.这使得我们有可能把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如非线性科学中用赫斯特指数H(Hurstexponent)刻画时间序列的重标极差法(R/S)引入到对地磁场变化规律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本文试图应用R/S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泾阳、乾陵和周至三个地磁台的地磁场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地磁场赫斯特指数H变化与1998年1月5日泾阳地震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线性R/S方法在提取震磁异常方面的应用效果.
-
-
袁伊人;
李琪
-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滇西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大陆强震孕育环境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理想场所.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研究思路的不同,对滇西北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根据以上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以及高导带的分布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中尝试对高导带的成因做一定的分析论证,并认为高导带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和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上地幔上隆及热物质入侵可能成为滇西北地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
-
-
袁伊人;
李琪
-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滇西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大陆强震孕育环境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理想场所.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研究思路的不同,对滇西北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根据以上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以及高导带的分布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中尝试对高导带的成因做一定的分析论证,并认为高导带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和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上地幔上隆及热物质入侵可能成为滇西北地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
-
-
袁伊人;
李琪
-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滇西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大陆强震孕育环境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理想场所.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研究思路的不同,对滇西北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根据以上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以及高导带的分布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中尝试对高导带的成因做一定的分析论证,并认为高导带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和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上地幔上隆及热物质入侵可能成为滇西北地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
-
-
袁伊人;
李琪
-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滇西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大陆强震孕育环境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理想场所.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研究思路的不同,对滇西北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普遍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根据以上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以及高导带的分布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中尝试对高导带的成因做一定的分析论证,并认为高导带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和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上地幔上隆及热物质入侵可能成为滇西北地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