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吹风比

吹风比

吹风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55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119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吹风比的相关文献由1353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喻金明、倪祖根等。

吹风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1195 占比:98.59%

总计:11355篇

吹风比—发文趋势图

吹风比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喻金明
  • 倪祖根
  • 梁仕林
  • 郑书权
  • 宋新锋
  • 陈奕俊
  • 孙秀
  • 俞浩
  • 叶志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沛然; 戴萍; 林一帆; 张雨; 王西林
    • 摘要: 在不同吹气比时,研究了几种带有横向槽的离散孔气膜冷却结构的速度矢量分布和气膜冷却效率,分析了具有相同开槽深度的不同孔口凹槽结构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低吹风比时,斜槽具有一定的冷却优势,且斜槽出口前倾角的角度对斜槽冷却效率的影响不大。在较高吹风比时,窄槽的冷却优势明显,其次是出口前倾角较小的斜槽,而宽槽的冷却效果较差。通过计算发现,4种开槽孔的气膜有效覆盖比和平均冷却效率值与吹风比成正比,而气膜的不均匀性与吹风比成反比关系。气膜孔出口处开横向凹槽后能够有效地减小反向涡对的强度,冷气膜可以和主流发生均匀掺混,并很好地覆盖于热主流区域,冷却效率得到了提高。
    • 朱华; 严彪; 刘雨松; 李荣; 李亮
    • 摘要: 为进一步分析出湿空气作为冷却工质时气膜冷却相对于干空气气膜冷却的差异,分别通过实验与数值方法,探究了吹风比和湿空气含湿量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靶面温度,对比分析了不同含湿量与吹风比下平板气膜冷却性能变化规律,从而得到气膜冷却效率关于吹风比与含湿量的变化关系。在数值研究中,建立了具有单个气膜孔、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气膜冷却模型,利用ANSYS CFX软件数值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不同吹风比,不同湿空气含湿量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当吹风比为0.7时,靶面冷却效率随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湿量为188.9 g/kg时,湿空气相对于干空气的靶面平均冷却效率增加量最高,约为4.8%。数值分析结果和实验吻合较好。进一步的数值分析表明,当吹风比为0.7时,气膜冷却效果最好,且吹风比处于0.3~0.7之间时,靶面的气膜冷却效果均随着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吹风比大于0.7时的规律则相反。基于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拟合出靶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关于吹风比和含湿量的关联式,实验值和数值结果与关联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
    • 吴星学; 李广超
    • 摘要: 采用红外热像仪研究了涡轮叶片前缘压力面侧孔排在吹风比为1.0~2.0、雷诺数为4×105~8×105时的气膜冷却特性。结果表明:气膜孔出口面积大,冷气出流速度相对较低。气膜对壁面的附着性提升,孔下游气膜冷却效率高。K2排孔的展向平均气膜冷效在各吹风比下分别比K1排孔高71%、71.4%和36.8%。叶片前缘压力面侧孔排形成的气膜较短,展向覆盖不连续。
    • 郭云修; 李广超; 曾睿; 张魏; 朱建勇
    • 摘要: 为阐明热障涂层工艺造成的气膜孔堵塞对气膜冷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片吸力面在气膜孔堵塞比为0.2、0.5和0.8,吹风比为0.5、1.0、1.5和2.0时的气膜冷却效率变化。结果表明:堵塞比越大,气膜冷却效率下降幅度越明显,孔下游气膜覆盖面积越小;相比无堵塞情况,堵塞比为0.8时展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退化为51%~98%,堵塞比为0.5时展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退化为24%~86%,堵塞比为0.2时展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退化小于5%;中小堵塞比时气膜冷却效率受吹风比变化的影响明显,大堵塞比时气膜冷却效率受吹风比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堵塞比的增大,孔内喉部区域冷气出流时动量增大,冷气射流得到抬升,使气膜贴附性大幅变差。
    • 赵洪利; 来永超; 魏凯; 郑涅; 陈天铭
    • 摘要: 为了研究某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动叶吸力面的气膜冷却特性,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SST κ-ω湍流模型,分析了高压涡轮动叶在静止和旋转条件下,吸力面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静止条件下,相同主流湍流度时吹风比对吸力面气膜冷却效率影响显著,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而减小;在小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效率随着主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大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效率随着主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湍流度和转速下,随着吹风比的增大,气膜向高半径偏转程度减小;在相同湍流度和吹风比下,随着转速的增大,气膜沿流向上的气膜覆盖面积减弱.优化结构的扇形气膜孔对叶片吸力面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 戴萍; 林一帆; 张雨
    • 摘要: 在不同吹风比下,对新型缩放槽缝孔和新型月牙孔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动过程和气膜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常规圆柱孔进行了对比,以揭示新型孔改善气膜冷却效果的机理.在所研究吹风比的范围内,两种新型孔的冷却效果都好于圆柱孔,且其冷却效率曲线上移的幅度与吹风比成正比关系.高吹风比时,缩放槽缝孔在气膜孔下游中心线x方向上的冷却效率曲线和两个气膜孔之间z方向上的横向冷却效率曲线上移显著.通过优化气膜孔的结构,新月牙形孔可以有效降低反向涡对的强度,从而削弱了气膜对主流的穿透力,气膜冷却较好.新型缩放槽缝孔在绝热壁面上形成了一对与反向涡对不同的耦合涡,这对耦合涡使气膜的贴壁效果更好,提高了气膜孔的冷却效率.
    • 付仲议; 余强
    • 摘要: 为了获得涡轮导叶吸力面不同位置处单排簸箕形气膜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在短周期跨声速换热风洞中接近真实气动条件下分别测量了涡轮导叶吸力面3排簸箕形气膜孔的冷却效率.结果表明:在各个气膜孔后的大部分区域,吹风比增大会使冷却效率先升高后降低,最佳吹风比在1.2左右;由于吸力面凸面处的表面曲率和主流加速度都较大,使得孔排2在各个吹风比下,孔后的整个区域都能有较高的冷却效率.
    • 任慧
    • 摘要: 为了研究垂直辅助孔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采用湍流模型及fluent软件,对不同吹风比、单孔结构以及不同位置的垂直辅助孔射流气膜的流场、温度场、冷却效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垂直辅助孔位置的不同影响主孔射流在y方向动量和出口展向速度,当辅助孔位于x/D=-1结构对肾型涡压制效果最好;大吹风比时,垂直辅助孔结构中肾形涡得到有效压制,辅助孔位于x/D=0结构冷却面平均冷却效率最高,较圆柱孔均匀排布结构面平均效率提高了20.7%.
    • 张子寒; 何坤; 晏鑫
    • 摘要: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吹风比条件下造型凹坑孔深度及张角对壁面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圆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凹坑深度的增加,冷却射流沿展向的动量降低,沿周向的动量增大,在壁面的覆盖范围扩展、抬升位置延后,气膜冷却性能得到提升,且提升幅度随吹风比的增加而增大;相比于常规圆孔,最优深度造型凹坑孔(d=2.3D,M=1.5)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在冷却孔下游X/D<3区域提高了近500%,在3
    • 高凌涛; 羌晓青; 滕金芳
    • 摘要: 气膜冷却作为涡轮的主要冷却方式之一,如何提高其冷却效率是当前研究重点.本研究在涡轮前缘构造结状凸起结构,采用源项技术模拟气膜孔,研究吹风比分别为1,3下,前缘结状凸起对单排气膜孔冷却效率的影响,详细分析温度以及涡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单排气膜孔处于相同吹风比时,改型叶片并没有比原型叶片带来更好的改善效果;单排气膜孔吹风比呈交叉排列时,在波谷布置大吹风比的气膜孔,在波峰布置小吹风比气膜孔能够提高10%的冷却效率.其原因在于大吹风比下波谷处会形成反肾型涡,从而抵消肾型涡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