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形成C49相的TiSi2膜;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的Ti膜;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本发明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形成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在亚微米/深亚微米电路的制造过程中,缓解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条效应问题;工艺简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032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385947.5

  • 发明设计人 陈海峰;聂圆燕;洪根深;郭晶磊;

    申请日2011-11-29

  • 分类号H01L21/28(20060101);H01L21/283(20060101);H01L21/265(20060101);

  • 代理机构32104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曹祖良

  • 地址 214028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长江路21号信息产业园A座203室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55: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0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L21/28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0609 申请日:2011112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7-31

    授权

    授权

  • 2012-06-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21/28 申请日:201111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4-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尤其是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克服常规Ti-Salicide工艺形成的TiSi2膜层均匀性差、界面粗糙以及随着特征尺寸减小方块电阻变大等问题的工艺,属于集成电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随着电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互连线电阻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器件尺寸进一步缩小到亚微米以下时,结深小于0.2μm时,接触孔也更小,此时不仅栅和互连电阻是限制电路速度的主要因素,而且浅结源、漏区扩散层电阻和接触电阻也成了限制电路速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发展了自对准硅化物MOS技术(即SALICIDE技术)。这种技术同时降低了栅和扩散区的薄层电阻,提高了布线能力,并大大减少了小孔的接触电阻。

许多难熔金属被研究拥有适应SALICIDE技术,目前最为成熟的是Ti-Salicide工艺。但是随着线宽(W)的减小,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逐渐增大。在W大于或等于1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稍有增加,但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在W<1μm且W大于或等于0.2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而明显增加;在W小于0.2μm时TiSi2薄膜的方块电阻随线宽减小而急剧增加,这就是Ti-Salicide工艺时的窄线宽效应。

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如图1~3所示:

(1)、第1步如图1所示,形成MOS器件的栅及源漏区;

(2)、第2步在圆片表面淀积一层常温Ti膜如图2所示;

(3)、第3步如图3所示,圆片进行第一次低温RTP退火形成相对高阻的C49相的TiSi2,并选择性腐蚀掉Ti/TiN;

(4)、第4步,圆片进行第二步高温RTP退火形成稳定低阻的C54相的TiSi2

上述方法的缺点是反应形成的TiSi2膜是一种表面粗糙的不均匀的膜,且随着工艺线宽的减小,TiSi2膜的窄线宽效应越来越明显,不能达到减小栅区薄层电阻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其工艺步骤简单方便,能缓解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的窄线宽效应以及TiSi2膜不均匀表明粗糙的问题,降低相转移温度,能克服窄线宽效应。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预非晶化注入的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所述自对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

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源极区及漏极区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

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

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形成C49相的TiSi2膜;

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的Ti膜;

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

所述衬底的材料为硅。所述非晶化离子包括Ar或As。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为Ar离子时,注入Ar离子的能量为40Kev,剂量为1×1014~3×1014个/cm2

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温度为200~300℃。所述步骤d中,进行低温退火的温度为640℃。

所述步骤f中,进行高温退火的温度为850℃。所述步骤c中淀积Ti膜的厚度为300à。

本发明的优点:在淀积Ti膜前通过非晶化离子注入的预非晶化处理,可以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预非晶化后,高温淀积Ti膜,并通过两次退火过程形成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在亚微米/深亚微米电路的制造过程中,使用本发明可以有效的缓解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条效应问题;工艺简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图3为常规Ti-Salicide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

图1是栅及源漏区形成后示意图。

图2是Ti膜淀积后示意图。

图3是TiSi2形成后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非晶化注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栅极区、2-源极区、3-漏极区、4-场隔离区、5-Ti膜及6-硅化钛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能够使得自对准硅化物工艺中降低窄线宽效应,同时解决TiSi2膜方块电阻不均匀及界面粗糙问题,本发明的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衬底,并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

如图1所示:本发明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工艺步骤与现有工艺相一致,衬底的材料为硅;在硅上通过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形成MOS结构;

b、用注入机对上述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表面注入所需的非晶化离子,使得上述衬底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

如图4所示:所述非晶化离子包括Ar(氩)或As(砷)。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为Ar离子时,注入Ar离子的能量为40Kev,剂量为1×1014~3×1014个/cm2;所述注入非晶化离子剂量和能量根据衬底以及衬底上的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设置进行相应设置,只要使得衬底表面的硅和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即可;衬底表面的硅为形成源极区2及漏极区3后的硅表面,多晶硅为形成栅极区1的一部分;当上述表面的硅及多晶硅处于非晶化状态时,由于非晶化硅及多晶硅的特性,能够更容易与下述要淀积的高温Ti膜5反应得到TiSi2膜6,能降低反应和转移温度,能得到表面平滑的TiSi2膜6,降低窄线条效应的影响;

c、对上述非晶化过的衬底表面淀积高温Ti膜5;

所述淀积高温Ti膜5后,形成的结构与图2中的结构相一致;所述Ti膜淀积于衬底对应形成栅极区1、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表面;源极区2及漏极区3的外侧设置场隔离区4;淀积Ti膜5的温度为200~300℃,所述Ti膜5的厚度为300à;

d、对上述衬底进行低温退火,以使上述Ti膜5形成C49相的TiSi2膜6;

所述低温退火的温度为640℃;所述低温退火与高温淀积Ti膜5是在两个不同设备中进行;所述Ti膜5在低温退火时,对应于与硅接触的表面形成,TiSi2膜;由于场隔离区4为二氧化硅,因此覆盖于场隔离区4上的Ti膜5材料依然为Ti或TiN;

e、去除衬底表面未形成TiSi2膜6的Ti膜5;

如图3所示:由于低温退火时,高温Ti膜5与下方的Si能反应生成TiSi2膜6,而高温Ti膜5不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TiSi2膜6;因此,场隔离区4及栅极区1两侧的Ti膜5(主要成分为Ti或TiN)被除去,能够得到位于源极区2、漏极区3及栅极区1对应表面上的TiSi2膜6;

f、对上述衬底进行高温退火,以使上述TiSi2膜6形成稳定C54相的TiSi2膜6;

所述高温退火的温度为850℃,通过高温退火后使得TiSi2膜形成稳定相对低阻C54相的TiSi2膜6,完成高温Ti自对准硅化物工艺。

采用本发明可以降低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表面光滑的均匀的TiSi2膜且有效的缓解窄线条效应问题。如针对厚度为300à的Ti膜5,采用常规Ti-Salicide工艺其相转移温度为720℃,而采用本发明其相转移温度为640℃;针对0.35μm的条,常规Ti-Salicide工艺窄线条效应明显,而采用本发明的技术,用PAI(非晶化注入)技术与高温Ti淀积结合,则没有出现窄线效应问题。

为了使Ti-Salicide能够在工艺线宽减小时发挥作用,引入了预非晶化工艺和高温Ti淀积工艺。采用Ar离子的PAI技术使硅化钛膜的相转移温度降低80度,大大促进了相转移;高温Ti淀积和PAI技术的Ti-Salicide工艺能够很好的解决Ti-Salicide技术的窄线宽效应,还可以改善常规Ti-Salicide工艺形成的TiSi2方块电阻不均匀以及界面粗糙等问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