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

会议文集: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21世纪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为研究视角,介绍了司法现代化是法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核,法的现代化之三部曲是法制现代化一法治现代化一司法现代化,其中司法现代化是法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其本质在于司法的独立必须得到权力机构和社会各界普遍的尊重,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公信力在全社会最终确立,司法机关成为社会终极正义的最终裁判者。分析了中国语境下司法现代化的典型特征,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司法改革推动着司法现代化的进程,司法改革客观推动了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审判队伍的素质普遍提高,司法程序更为完善,社会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中国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司法改革不仅开启了当代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崭新历程,也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发展步伐。最后阐述了新一轮司法改革昭示出21世纪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前景。
  •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全球化、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新媒体、生态化.这些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因素也影响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国际化、理性审美普泛化、都市文艺成熟化、青年文化主流化、艺术传播综合化、生态观念深化等,都体现出后现代审美文化的特有姿容.
  • 摘要: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经济成就的同时形成了城市数量日渐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城市现代化的路径研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利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结论对城市现代化的特征进行阐述,并针对中国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一条可靠的城市现代化道路:对城市现代化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描述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特征;讨论中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经济运行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形象时代化。阐述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模式,工业化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持续动力;人的现代化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国内国际竞争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外在动力。论述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战略与途径,创新观念,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 摘要:介绍了珠三角世界级都会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力争用10-20年的时间将珠三角打造成具有最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大都会圈,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的国际贸易中心,世界级的航空枢纽和物流航运中心,世界级的国际教育枢纽和人才培养基地,世界级的商务休闲度假区,并且拥有世界级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分析了珠三角建设大都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对接不畅,同构化程度高,区域高端化发展步伐缓慢,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协调整治难度较大,区域重大体制改革未实现突破,区域核心竞争力不足。阐述了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大都会区的对策,加快粤港澳的融合,培育区域增长“双引擎”;促进产业经济一体化,力争达到世界级的经济水平;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全球交通信息重要枢纽;促进环保生态治理一体化,营造“绿色珠三角”;打造全球高品位的人才高地,提高人文素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都会区的发展后劲;建立协调世界级大珠三角都会区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
  • 摘要:20世纪初、20世纪末发生的两次重大社会变动引起了关于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再思考。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普遍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是理解俄罗斯历史进程特殊性的前提。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归入“国家主义现代化”范畴,即国家驱动和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一般来说,由国家的统治者推动的现代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将会随着现代化普遍性因素的渗透而逐渐发生本体的转化,即由“国家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所谓社会转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现代社会的建构,并同时形成了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但是,俄罗斯至今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化。因此,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就表现为由国家特性导致的两种结构性矛盾的复合和历史过程的循环。从俄罗斯历史提供的经验教训和长期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继续国家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未必能够走出以往几个世纪循环的历史困境。因此,在反思俄罗斯现代化道路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人们思考。第一,国家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否能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第二,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和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外向性力量还是社会的内生性发展?第三,作为必要的过渡,国家主义现代化如何在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适时地转变发展的取向以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目标。
  • 摘要:本文致力于探讨西方生态思想从近代以来所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历史形态及其基本特点,从而为当代中国的生态启蒙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照系。
  • 摘要:现代化既是我国的国家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世界科学的前沿课题.2001年是我国第三步战略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简称《报告》),迄今已有10年历史,10本报告共约686万字,发行8万多册(表1).截至2010年6月,《报告》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对《报告》进行报道的报纸有280多种;《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有16次,《光明日报》24次,中央电视台42次;在谷歌网站检索"中国现代化报告"约有96万个网页.《报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报告》的学术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反映,即被引次数、学术专栏、学术交流和专家评论等。《报告》的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反映出来:平面媒体报道、网络媒体报道、媒体评论、社会话题和后发行动等。《报告》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还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讨论或后发行动。
  • 摘要: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国内多用于科学研究的评估.为配合《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专著的推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两位年轻人在较短时间内,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化研究相关论文的分布特点。
  •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化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阐述了现代化学科建设的背景与基础。现代化学科建设的国际背景与全球基础;现代化学科建设的国内背景与研究基础;现代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现代化学科建设的路向。现代化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有助于进一步借鉴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更好地创新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使得现代化科学有坚实的立足基础,从而能够为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导航。有助于现代化科学凝聚学术队伍,扩大学术阵营,培养学术梯队,促进现代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还有很多不测因素,需要现代化科学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调整现代化建设方向。
  • 摘要:现代化理论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乃至生存方式,这一理论沿着不同的道路,通过各种思想传播到社会,成为后来各种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但是不论现代化理论如何发展,其必然的结果都是走向一门新的科学—现代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是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现代化科学是走向现代化学科的基础。现代化从理论到科学再到学科,这条道路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也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将现代化学科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使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传播扩散到更多的青年学生中间,使青年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系统知识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探索未来新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自身的价值。
  • 摘要:文章简述了现代化科学为中国复兴提供科学基础。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关于现代化的事实、特征和规律的知识体。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科学研究活动。现代化科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从事现代化研究的理性思维和方法。所以,系三现代化科学既是一门交叉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综合科学。分析了中国“四步走”的现代化战略设想以及中国怎样更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达有三个标准,即先进生产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发达首先表现为具有先进生产力,而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才是发达国家。现在还有第四个标准,即环境友好、经济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需要满足这四个条件。
  • 摘要:本文简要讨论了科技路线图的研究方法。国家都将它用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预测和科技政策的制定,并逐步形成了科技路线图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路线图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路线图研究的组织模式以及主要观点。
  • 摘要:国家创新力是指国家系统的运作不断产生商业价值与文明进步的独创效用的能力.通过大学管理培育大学创新力,用大学创新力引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创新力,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维度中对国家创新力的提升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大学创新力中对国家创新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度。中国目前缺乏的是具有原始型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管理制度必须尽快满足培养原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培养原始创新型人才探索制度路径,这是大学对国家创新力形成的一个基本责任。
  • 摘要:以民生关怀为视角,在立法价值取向上向社会立法、民生立法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立法,对公民的经济、文化权利的保障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民生立法的领域还会逐渐扩大和深入。所以,民生立法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框架性工程,也是当代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民生立法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逐渐凸显的民生立法特色,立足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对民生立法的几点建议。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民生立法,注重调整社会关系方法的多样性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
  • 摘要:实施运河战略是综合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阶段目标,协调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以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达到西方那种现代化目标时,要有超越西方传统模式的思维,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找到更符合时代趋势和自身利益的定位。能否在这场晋级概率极低的赛程上取胜,反映中华民族的活力,最后就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创新!不光是科技创新,还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国家的兴衰,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
  •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早期现代化前驱张謇开创苏北盐垦事业的探索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张謇开创苏北盐垦事业可谓江苏沿海现代化的先声,而现代的人们应当学习张謇组织大公司围海造田经验,打造东方"尼德兰",促使江苏沿海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与中国模式.政府主导的混合经济模式,二元经济结构,土地所有制,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格局。阐述了中国的发展困境。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创新不足困境”,对公权力监督制约乏力的困境,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困境。论述了规范政府行为。只有严格限制政府的行为,使各级政府的行为都建立在严格依法的轨道上,中国模式发展的困境才能克服,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完成。
  • 摘要:现代化以往主要被看做是客观社会历史事件,实际上它同时也是一个哲学事件.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的确数度出现重大和深刻的哲学危机,旧哲学宣扬的理念或信念甚或其所支持的信仰都遭到了怀疑、否定甚或摈弃,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体系发生严重的动摇.反过来说,如果要真正切实地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理解和克服哲学危机的努力也就必不可少.“中、西、马”三种哲学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但却都具有难以替代的建设功能和积极意义。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演进道路理应是促成“中、西、马”之间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质的差异互补结构,以此扬弃和选择性地包容“儒释道互补结构”,而从总体上则予以全面替代。这是现在可以期待的、为数不多的最近将来的哲学事件。
  • 摘要:“交通现代化”就是交通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对交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能引导生产力布局,使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文分析了交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交通基础设施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基本实现运输一体化、服务优质;基本实现快捷、先进、高效、安全、可靠;基本实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阐述了中国交通现代化的愿景和主要特征。论述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发展和管理理念难转变;资金约束难以消除;全民素质难以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难消除。总结了浙江省2009年交通现代化实现度的测算以及结果。
  • 摘要:本文以近10年广东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面临的挑战进行凝练,为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优化提升进行先期探索,为加快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新特征。继续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普遍性转型;打造由前现代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实现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并进交织的关联性转型;发生社会各层面快速推进矛盾凸显的整体性转型;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本(以人为本)性转型;更加突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模式性转型。阐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公众参与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表达自身要求和意愿的一种政策行为;有序的、有效的公众参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公众参与能够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强化权力制约、提高行政效率;公众参与的模式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新要求;公众参与需要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的两种路径正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有机统一的趋势。论述了公众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民主化;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法制化;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化;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多样化;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开化;公众参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正化。
  • 摘要:当前,我国人民按照现代化水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发展转变时期仍然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变,仍然存在,而且还比较突出.因此,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就是指整个现代化特别是经济现代化。而人口的现代化首先是人口城市化,不能脱离国家总的战略性调整,同样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市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化的目标虽然不变,但因城市化的问题和弊端正在加剧,城市化的发展方式也要加快转变。
  •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作为目标,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促进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的实现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过程,它是以各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为基础向这一远大目标发展的过程。阐述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高等教育规模指标、高等教育质量指标、高等教育结构指标、高等教育投入指标、高等教育观念指标。提出了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封闭的教育体系向开放合作转变;处理好高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重视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着力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上早己起步的发达国家相比,和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展望了中国现代化的前景。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先进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清除自己队伍中的变节分子(放弃共产主义理想)、投机分子(人党是为了捞取个人好处)和腐败分子(以权谋私),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才能团结全国人民顺利推进现代化事业。
  • 摘要:我国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现代化具有三大特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和城镇密集区域;城市群是我国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发达区域;城市群是我国生态环境日趋现代化区域.城市群是一个城市分布的区域系统,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如下: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不是城市单体,具有更广泛的空间网络结构性,主要反映在地区内各个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群网的密度及城市之间相互组合的形式上。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祸合而成的综合集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 摘要:现代化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一个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经济发展程度是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文章分析了中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阐述了“中原经济区”的基本内涵,"中原经济区"的提出,不仅对促进河南和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提升全国现代化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论述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推动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能推进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推动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全国现代化的发展。
  • 摘要: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大困惑与危险,中国现代化在当前最大的困惑与危险,莫过于评价现代化的标准比较混乱,而这种混乱之根源在价值观的混乱。文化现代化,主要是合理化,由文化一元主义转变为多元主义,由文化垄断转变为文化开放。这个标准,是得到国际认可的。阐述了文化现代化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华民族千年不败、多劫又重生的动力;人民大众对文化更新所能接受的“底线”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要特别警惕“文化返祖”的陷阱。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与障碍性。“人治思想”、“一元化教化”、儒家的等级观念等是现代化的阻碍因素。
  • 摘要:文化是成套的价值系统,它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现代化实质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文化观念和制度设计取代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发展方式.梳理文化传统,通过创新与博采众长使之发扬光大是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创新是一种在固有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的作用寻求有效变化的能力.博采众长会使这种能力大大强化.
  • 摘要:分析了发达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机遇,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方针,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动态过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了城市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阐述了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论述了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确定战略定位和规划思路,在全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定位,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优化放在突出位置,更加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核心。
  • 摘要:基于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内在素质的提升以及城市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扩张核心,而且是国家现代化的先驱和榜样。国家的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为主体,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介绍了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现状特征,城市空间形态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体发展转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国际普遍现象和共同发展规律。城市发展目标从单一发展经济向“以人为本,科学和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城市增长方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即增长方式从粗放的浪费型向规模集约化和生态低碳化转变。城市建设观念从单一需求向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城市转变,各大城市运用自身的品牌和价值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以武汉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独特成就为例,分析了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前景展望,城市功能稳步提升、完善,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论述了关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前景的若干思考。
  • 摘要:城镇化的过程会给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来全面的发展,包括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城镇化、城市建设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还会对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环境友好和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 摘要:通过对北美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考察,北美现代化的确是一部成功的历史,美国和加拿大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创新,同时发挥本国的各种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但是,北美现代化模式并不具有普世性。虽然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社会未必像美国例外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在道德上高于其他国家,但其现代化道路确实与众不同。也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认为,北美现代化模式对于“后发”国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后发”国家并不具备北美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更何况北美现代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弊端,留下了值得反思和汲取的教训。各个国家只能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居民生活的改善。
  • 摘要:文章介绍了《报告》出台的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第三步战略的呼唤,二是知识经济的新机遇,三是作者作了三年的预研和准备。回顾了关于《报告》的历史过程,第一,起步很平凡。第二,得到的支持是多方面的。第三,研究形成了四个特点。展望了关于《报告》的前景,第一点是《报告》的目标,第二点的内容设计,第三点是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仅简要论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现代化科学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现代化科学的基本原理,一是现代化科学的主要内容;二是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第三部分是现代化科学的实际应用。一是现代化与国家发达,二是国家发达的基本原理,三是国家发达的一般方法,四是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五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六是中国发达的战略选择,七是对中国现代化的三个建议。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构建新学科体系的意义。从现代化角度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学科体系的探索,既是现实的变革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研究和世界史研究学术史发展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分析了探索中的问题与超越。如何从根本上清除传统世界史体系中的“欧洲中心论”影响,仍是现代化史观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避免把现代化的历史写成人类“直线进步”的历史,克服“直线进步观”的片面性;以及如何准确地评价殖民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现代化的影响,是学术界久存争议但至今仍未完善解决的学术难题。
  • 摘要: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2004年开设了“现代化概论”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的定位。本课程主要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中国进程三个层次阐释现代化的宏观与微观层次的若干问题,侧重解析中西方主要的现代化理论思潮与流派,并在全球视野下尝试运用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阐述了“现代化概论”课程教学的几个突出特点。提高“现代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开设现代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培养现代化研究与教育的高层次人才,联系实际问题的讨论应该有重点、有选择。
  •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本文提出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相关的七省三市分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达到整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就此给出了一般性分析框架;并以浙江省为例,重点提出和阐述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和动力模式,以期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东部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地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 摘要:现代化从来不是一个先验的从抽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理论概念,应当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考察其内容,探寻其本质。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发展对现代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由科学技术引导的生产力发展与对人及其生存环境的关怀结合起来,才能说明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反复申明的“三步走”战略、以经济建设即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和谐社会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其核心和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化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三步走”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
  • 摘要:中国发达的战略选择可分"四步走".第一步,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世界排名进入前60名;第二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世界排名进入前40名;第三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排名进入前20名;第四步,达到世界前列,世界排名进入前10名.该报告还具体提出中国发达的三项建议:一是实施小康工程,在10年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发放年度小康券(食物券)、提供教育帮助(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年度小康券旨在为人均收人低于小康水平的家庭提供爱心帮扶,其一次性使用,有效期1年,限用于生活用品、农用等范围,经费来源可为中央财政80%、省财政20%;二是组建中国战略技术研究院,为提高中国企业生产力、竞争力提供公共技术平台;三是组建中国现代化研究院,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科学支撑。
  • 摘要:本文讨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科技革命的历史启示;科技革命的范式转变。分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创新。人类生存的四种形式—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一项预测;改变世界的五大技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技术预测。阐述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科技革命的机会成本;中华复兴的战略呼唤。
  • 摘要:应用技术类学会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自愿结合而成的柔性学术组织。文章分析了应用技术类学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一般功能。应用技术学会具有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具有人才集聚培训功能,具有检测诊断评价功能;具有决策咨询服务功能;在促进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具有成果转化服务功能;具有科技推广普及功能。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类学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的发挥情况。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科技交流和专题研讨,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开展软课题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决策咨询。阐述了上海应用技术类学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的瓶颈和问题。学会没有把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任务;学会会员中企业家和企业专业人员太少;学会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能力相对薄弱;学会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作用不够突出;学会的组织构架不适应。论述了促进应用技术类学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增强产业技术决策咨询能力;增强产业技术项目研发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增强产业技术人才开发能力;增强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建设能力;增强学会自身改革发展能力。
  • 摘要: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法的精神(或观念、意识)到法的制度的整个法制体系逐渐反映、适应和推动现代文明发展趋向的历史过程.因此,以现代文明为基础的法制现代化包括法律精神的现代化、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具体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以及法律技术手段和物质设施的现代化。只有实现法律精神的现代化,以及在其推动、促进之下的整个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现代化。本文分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和近代两次大规模法制现代化运动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阐述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前景。国家与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建立现代型的法律秩序,建立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价值体系。
  •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的诞生为现代化奠定了新的政治经济基础。阐述了突破“贫困陷阱”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论述了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总结了经过新中国建立之后62年的探索,中国的现代化终于完成了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转型,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是可以与时俱进并且有着巨大优越性的。这种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其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机地融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并获得共赢,而且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发展动力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上。
  • 摘要:文章简述了文明类型以及文明类型的研究。研究继承了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研究的遗产和遗愿,借鉴汤因比、亨廷顿等西方学者对世界不同文明的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到了不同文明内在机制上的差异—主导性整合要素的差异。分析了中国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提升。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一是把政治进一步提升为最大程度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的为公政治和为民政治。二是把经济进一步提升为最大程度实现了市场化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三是把中华文化进一步提升为最大程度实现了科学化、大众化的重伦理文化。
  • 摘要:文章分析了系统提出竞争力战略的国家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阐述了重点领域提出竞争战略的部分大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从各国的国家竞争战略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特别注重改善市场和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本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都强调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并高度重视科技产业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竞争的关键所在;都强调经济体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协同性,尤其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成为各国国家竞争战略所关注的重点;都充分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提到要通过实现有效密切的国际分工合作来体现自身的国家竞争力;都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内容,旨在为国家发展制定公正的游戏规则,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未来发展中,中国也应当综合分析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学习借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先进举措,正确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国家竞争力提升战略。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误区与经验教训。即认为现代化是可以限期完成的政治任务,存在简单化、低指标、急于求成、以行政手段代替客观规律、以迎合领导新口号替代科学分析的严重问题,这使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浪费与损失.阐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选择性和地区不平衡性。论述了按国际贫困标准,中国2005年贫困人口为2.54亿人,消除贫困是极大难题。中国粮食增产依赖化肥,线性相关系数达0.977,世界7%耕地用了世界35%化肥。水资源将制约中国粮食的增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是逆差,大豆进口4255万吨。总结了现代化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人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农民最缺失的是现代国家所赋予的平等的国民待遇、公民权利和人的尊严、公平、自由。在走向现代化的艰难的长征中,不要急于求成,满足于与陶醉在不准确的统计指标中,切记苏东教训:不公正的改革,将导致对改革的革命;切记中国的教训,好事想一天做完,打着上天堂的旗帜进入了地狱。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模拟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性间题。鉴于中国一般均衡模型多部门(137个部门)、动态化的科学模拟机制,结论的可靠性较强。从模拟结论上看,中国工业化发展应当采取各工业部门均衡发展模式,在此种发展模式下,工业化进程速度快,效率高,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势头强烈。单一模式的工业经济增长,总体上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能力比整体工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弱。即便是这样,重化工业经济增长仍表现出比计算机制造业经济增长带动力强的特点。从部门角度看,计算机制造业经济增长条件下,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协调发展的能力强于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增长。
  • 摘要:本文诠释了现代海洋经济内涵:“战略一骏马效应”结构。分析了海洋经济现代化:“战略-骏马效应”特征解构。要切实增强蓝色国土意识,树立“陆海天下”的国家理念,各沿海省区应根据自身的地理、产业状况制定具有竞争性的海洋发展战略,抢抓机遇,科学定位,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切实实践“蓝色经济发展观”,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现代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以实现海洋现代化。
  •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指标体系的含义。一个社会指标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要综合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问题,就需要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评价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各个侧重面,以利于综合分析和评价。分析了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创新发展、建立和应用过程。提出了创新与发展的几点经验与体会。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用指标体系推动和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做好专题性指标体系,紧跟形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积累资料,与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各种形式及时发表研究成果,做好推广普及工作。
  • 摘要:本文分析现代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演变情况,进而分析现代化与国民收人分配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通过优化国民收人分配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完成“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三步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离不开国民收人结构的合理调整,但是劳动者报酬的提高与居民收人的增长不能仅靠分配结构调整,要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优化“蛋糕”分配结构,尤其要注意实行科教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 摘要:本文简要讨论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科技、文明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科技发展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是文明和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文明进步和现代化既依赖于科技进步,又对科技发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动,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展望21世纪世界前沿的科技需求和科技革命,人类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是全方位的,但只有部分需求可以引发科技革命。引发科技革命的科技需求,可以并且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它与人类文明的前沿特征有关,与科技革命的判断标准有关。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影响。科技革命是一种历史现象。关于科技革命的历史影响的分析,可以加深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理解。一般而言,科技革命必然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改变科技结构和世界结构,影响文明进程和国家兴衰等。
  • 摘要:简述了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问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分析了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变迁。收人分配理论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两条线索,即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和西方收人分配理论。前者涵盖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对收人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后者涵盖了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凯恩斯再到当代西方众多思想家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改革意义。提出了战略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 摘要: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其在山西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深入分析太原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科学定位其发展目标,找准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加快太原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对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