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山东省规模猪场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议
山东省规模猪场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议

山东省规模猪场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2-11-03

主办单位: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会议文集:山东省规模猪场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养殖业离不开抗菌药物的使用!但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两大问题:药物残留和耐药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对养殖业的危害动物感染加重、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危害。其次,介绍了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概况,分析了国外抗菌促长剂的禁用情况、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以及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摘要:秋冬季节,气候转冷, "风寒云飞霜满天".各猪场普遍存在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及高热后遗症和僵猪增多的现象,故秋冬季节猪场管理是全年效益的关键.秋冬季节猪场管理要遵守"八项注意"即适当通风、补充营养、驱虫健胃、有效消毒、制定猪群药物保健方案、科学免疫接种、彻底消灭蚊蝇、及时更新猪群。
  • 摘要: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为减少疾病发生和流行,除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外,必须进行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猪体内长期保持抵抗强毒攻击的有效抗体,而要了解猪体内有效抗体水平,就必须检测免疫效果、病原增加、减少、净化情况.rn 对猪进行疫苗注射,猪免疫28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在对全群猪瘟调查的基础上,不要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分析猪场抗体水平是否平衡,还是高低不平,对不平衡且带毒者,应与淘汰。对后备猪要保证猪瘟抗体合格。种猪群全群采血检测猪瘟抗体阻断率大于50%种猪占总群体的90%以上且蓝耳病处于稳定状态的。对移动猪群,特别是后备种猪,需要90天以上的训化,血清学检测猪瘟抗体阻断值在50%以上、猪伪狂犬阴性、蓝耳病稳定方可入群。最后,给出了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标准。
  • 摘要:2006年日本、韩国发酵床养猪技术开始进入山东省.由于山东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养猪模式等与日本、韩国等皆不同,照搬日本、韩国的养殖技术,易导致"水土不服".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在发酵床养殖的各个环节,如菌种分离、垫料制作、发酵床管理、垫料再生等进行了系列创新性研究.rn 发酵床养猪技术将养殖生产和粪污处理两环节相结合,原位消纳了粪污,改善了猪舍环境,节约用水,提高了猪福利,促进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自2006年开始,发酵床养猪技术已经在山东省17市地全部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些特种养殖猪场、生态养殖猪场反映更加良好。受垫料成本等多因素制约,目前仍有多家猪场应用。rn 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山东省以中小规模饲养场、保育猪饲养阶段、冬季应用效果最好。全国各地在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当地资源,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发酵床养猪技术。
  • 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疾病的总称,PCV2主要侵害机体得免疫系统,能造成免疫抑制,常常与PRRSV、PPV等造成混合感染,严重影响猪体的健康及生产性能.本文对猪圆环病毒病的疫苗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的商品化疫苗、未商品化疫苗进行了介绍。对猪的病毒性传染病而言,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仍然是疫苗接种。
  •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地方猪种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地方猪种的优缺点及目前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现状,并根据中国现实国情介绍了地方猪种的保护方法和利用前景.地方种猪具有繁殖力高、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等特征。但地方猪种缺乏现代产业化生产优势,必须在保种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改造利用。通过分析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现状,明确了保护地方猪种的紧迫性。提出了静态、动态两方面的种质资源保种方法。rn 对地方猪种仅仅进行被动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挖掘利用各地方猪种的优势性状,使其适应市场和现代商品猪生产的需要,科学的进行品种选育和杂交利用,使保种与开发利用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并促进保种工作的成功顺利进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杂种优势进行品种改良、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系)培养、优良遗传资源利用、开发新用途、走优质肉猪的产业化之路。
  • 摘要:青绿饲料是我国传统养猪的饲料,在过去的农村分散饲养中被大量使用.但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的不断深入,青绿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利用已越来越少.养猪业的发展离不开饲料,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随着玉米、豆粕等价格的不断升高,如何节本增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成为当前养猪场面临一个重要问题.rn 青绿饲料鲜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是营养相对平衡的大容积饲料,在饲料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合理研究、开发、利用青绿饲料资源,对发展节粮型养猪生产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莱芜黑猪原种场就是利用发酵青饲料来提高饲料利用率,且效果明显.一般猪只的饲料利用率约为65%-70%,实践表明,发酵青饲料可以将饲料利用率提高至80%-85%.
  • 摘要:近几年来,猪病走向复杂化,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老病没清除,又增加了新病,并且老病发生毒、菌株变异,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继发感染、综合感染十分普遍,隐性感染的病明显增多;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饲料原料问题,饲养方式与环境条件对某些疫病的发生产生重要作用:消化道疾,呼吸道疾病有增无减,繁殖障碍性疾病,越来越普遍,成为主导地位的疾病.rn 养猪场的疾病防控要搞好科学规划、改善基础建设,做好品种选育,保持营养充足平衡、加大硬件投入,搞好环境控制,科学管理,严格种猪淘汰制度,不断提高种猪群的质量,注重环保型饲料和绿色添加剂的利用、粪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 摘要:莱芜猪是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黄淮海黑猪的典型代表,它的饲养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沿革.1982年莱芜猪被《中国猪品种志》收录,2004年取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08年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莱芜猪是全国生猪生产育种上推广利用最多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已推广到广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以其高繁殖率、较强的哺育力、耐粗抗病、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醇等特点而著称,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rn 本文详细分析了莱芜猪哺乳期的饲喂、保健预防、疾病防疫。为保持莱芜猪母猪的高繁殖率及哺育能力等优良特性,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目标就是保证母猪安全分娩,多产活仔,促进母猪产后泌乳,以使仔猪健康发育,快速生长;另一方面,要降低母猪断奶失重幅度,维持正常体况,以便断奶后及早发情,再次配种繁殖。
  • 摘要:猪胃溃疡病是胃黏膜局部组织糜烂和坏死,或自行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由此可引发胃穿孔伴发大出血或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而迅速死亡.无论何处只要采用栏圈饲养和以谷物为原料的饲料,胃溃疡就会发生.了解一些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对这种病仍显得日益重要.rn 本文依次介绍了猪胃溃疡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以及防治技术和预防措施。胃溃疡是一种很多病因引起的疾病。胃酸分泌增多和戮膜组织抵抗力降低是溃疡形成的基本条件。临床上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时要与消化不良、猪痢疾、沙门氏杆菌、传染性胃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扭转,铜中毒区别。以镇静止痛、抗酸止酵、消炎止血、对症治疗为治疗原则。
  • 摘要:我国现有的猪场大部分都还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很多猪场管理人员认为只要猪群不发病,每头母猪每年上市15-17头商品猪就万事大吉了.大部分管理人员知道生产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严重程度,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参考的评估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重成本的标准,本文推荐了一个规模化猪场可实现的数据管理模式.rn 猪场的日常记录分为人工表格记录和生产管理软件2种方式。对每日生产等数据进行采集,根据主要考核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给出了养猪场主要考核指标、后备母猪的初配目标、经产母猪配种目标、经产母猪产仔目标、保育/育肥猪生长目标。通过以上数据对母猪生产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增重成本以月或年为考核单位,饲料配方营养、饲喂量、饲料报酬、日增重、饲养天数、母猪的分娩率、窝产活仔数,成活率、环境温度对增重成本均有影响。提出通过改善管理来增加经济效益,并给出了后备母猪通过培育程序,初次产活仔数能达到11.0头、母猪群通过查情查孕程序,分娩率能达到85%以上、对母猪要关注窝产活仔数和分胎次产活仔数、非生产夭数,对断奶仔猪和保育猪要关注断奶重和生长速度,对生长育肥猪要关注生长速度和上市天数等猪群管理目标。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母猪饲养从限位栏向群养方向发展、母猪同期发情技术与三周制生产工艺、母猪分胎次饲养、仔猪断奶到育肥一体化生产、猪舍全漏缝固液分离生产工艺、猪舍空气过滤技术的应用、多点饲养生产方式的实施、性别分群饲养技术、深部输精技术的应用。
  • 摘要: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可追溯系统的定义猪肉质量追溯的内容应包涵猪肉生产链的全过程,包括从生猪的产地信息、生猪养殖、猪肉加工、直到终端用户的各个环节,形成猪肉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通过生猪活体标识,目前一般采用耳标、二维条码耳标、无线射频识别耳标进行生猪活体标识,也可用DNA指纹或眼部虹膜图像进行标识。rn 我国2006年发布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公告第67号)。我国自2004年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来,以推进农产品标志行动为抓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取得重大进展。rn 2010年农业部下发“关于开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评价调查的函”,2011年商务部与相关专家商谈生猪追溯体系建设隋况。总结了各省市追溯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客观评价追溯体系取得的成就和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猪肉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北京、山东、浙江、上海、天津、江苏等地成功建立猪肉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猪肉质量可追溯查询。猪肉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增强了猪肉产品的安全监管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了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 摘要:研究测定了大蒲莲猪与杜蒲二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rn 结果表明:与大蒲莲猪相比,杜蒲二元猪的30~100kg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分别提高47.25%(P<0.01)和20.65%(P<0.01);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81.43%(P<0.05)和17.28%(P<0.01),胴体平均背膘厚降低30.03%(P<0.01),皮脂率降低27.45%(P<0.01),胴体瘦肉率提高25.83%(P<0.01).大蒲莲猪L、a、b值分别比杜蒲二元猪提高13.86% (p<0.01)、56.51% (p<0.01)和54.01%(p<0.01),pH24、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都以大蒲莲猪较高,分别比杜蒲提高6.78%(p<0.01)、11.11%(p<0.05)和75.89%(p<0.01).每100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都以杜蒲二元猪较高,比大蒲莲猪分别提高16.67%(p<0.01)、16.11%(p<0.01)、19.92%(p<0.01)、2.76%(p<0.01);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以大蒲莲猪较高,比杜蒲二元猪提高0.55%(p<0.05).背最长肌硬脂酸含量以杜蒲二元猪较高,比大蒲莲猪提高11.68%(p<0.05),其它差异不显著.
  •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菌种来源的纤维素酶组合对杜×鲁烟白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首先通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对不同菌种来源的纤维素酶进行体外组合评定试验,筛选出最优纤维素酶组合比例.rn 选择120头健康、初始体重(25±1.5) kg的杜×鲁烟白生长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在5.8%酸性洗剂纤维(ADF)水平的高纤维日粮中将纤维素组合酶添加水平分别设定为0%、0.05%、0.10%、0.15%、0.20%,饲养试验时间为30d.结果表明,0.15%酶组能显著提高的杜鲁烟白生长猪的日增重(P<0.01);料重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最优纤维素酶组合比例为3∶3∶2,其在杜×鲁烟白生长猪5.8%酸性洗剂纤维(ADF)水平的高纤维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0.15%.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垫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研究使用微生态垫料与水泥地饲养条件影响仔猪结肠菌群变化的程度,揭示微生态制剂对猪肠道菌群的调控规律.rn 方法:无菌采取仔猪结肠粘膜,提取DNA,采用微生物组学方法454测序法测定细菌种类.rn 结果:使用微生态垫料后21天、42天后,21天试验组(J111)有效序列分别为5435个,OUT为757个,21天试验组J212有效序列为5298个,OUT为655个,42天对照组(J121)有效序列为5480个,OUT为937,42对照组(J222)有效序列为6514个,OUT为907个.占主导地位的细菌有弯曲杆菌、螺杆菌、毛螺菌、乳酸杆菌、RC9肠道菌、瘤胃球菌、螺旋体以及未确定种属的细菌.通过比较21d、42d仔猪结肠菌群数量,发现弯曲杆菌比例试验组中增加,而对照组降低;乳酸杆菌、螺杆菌比例试验组降低,而对照组升高;瘤胃球菌比例试验组基本不变,而对照组略有升高;毛螺菌、RC9肠道菌群、螺旋体、未确定菌比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下降.埃希氏—志贺菌比例在试验组降低,而对照组基本不变.rn 结论:微生物制剂垫料影响仔猪结肠菌群变化,细菌多样性降低,常见细菌比例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一致,但部分细菌呈现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不一致,且尚未确定的未培养细菌种类比例较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科技迅速发展,养猪技术、设备等日趋先进完善,但老病未除,新病又现,母猪利用年限、母猪年生产力(PSY)等指标反而大不如前.疫苗现已成为人们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对疫苗的错误认识和不合理使用,有时非但未能阻止疫病发生,反而干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猪只健康与生产,诸多教训值得反思.人保健与疾病防治理念和养猪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维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平衡稳定,才是保障机体健康之路.rn 本文分析了疫苗的免疫功能以及副作用。从人过敏防治研究中得到过于清洁乃至洁癖对健康无益的启示。提出了疫苗选用原则、器具消毒、冷链运输、使用剂量、接种时间、饲养管理、等确保免疫质量的措施。最后指出尊重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猪选择性免疫功能、创造通风、干燥、清洁、适宜温度的猪舍环境是防病与治疗的前提、剪牙、断尾、限位栏弊大于利,还猪运动自由、规范生产以及疫病净化才能达到猪健康养殖的目的。
  • 摘要:07年以来,大家对生猪产业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生猪产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规律,加上人为因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干预,这个周期性波动有些方面打破了以往3-8个月一个周期的规律.目前生猪和猪肉都比过去更稳定,猪肉市场价格也不会出现大起大落.6月份,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较稳定.rn 展望未来,我国生猪的发展可能长期面临着生猪保障有效供给、生猪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养殖用地资源紧缺的约束、饲料原料供求紧张、猪养殖与环境污染、市场波动、疫病防控七大挑战。总体来看,中国生猪业正在步入稳健发展轨道。今后关键还是科技进步、育种、饲料等等。现状是人才培养速度要跟上发展的速度。
  • 摘要:根据几位大型养猪集团提供的信息,2011年10月到目前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e Diarrhea,PEI)病毒导致的腹泻率在浙江已经达到100%,广东90%以上,造成大面积的初生仔猪死亡.由于此次流行性病毒毒性高于2011年,因此导致仔猪死亡率更高,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寻求针对当前乳仔猪流行性腹泻新的有效防控措施和手段.rn 本文详细介绍了返饲方法。在腹泻很严重的猪场,可以把发病后ld-2d的仔猪淘汰剖杀,收集肠道作为制作材料。返饲病料中未必含有目标病毒,所以使用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反复发病。返饲最好选择发病后17h-18h的病料,此时病料中的病毒繁殖力最强,作为返饲效果最佳,但考虑到安全性,最好用福尔马林灭活后使用。rn 将收集的小肠剪碎并加入250m1灭菌的蒸馏盐水,混合后会形成混悬液,加入抗生素(硫酸粘杆菌素、硫酸新霉素或庆大霉素)以防止其他细菌感染。返饲主要针对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母猪群,应分2批次进行。对怀孕的后备和经产母猪进行攻毒,即饲喂制备的“混悬液”1次/d,连续饲喂5-7d,30-50m1/次。母猪出现拉稀后停止饲喂。及时处理掉使用完剩下的自家苗存,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感染不必储存。使用返饲推荐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猪场的经济损失,并预防再次暴发。又提出了使用猪传染比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者弱毒苗按照规定程序和剂量进行免疫、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产房乳猪针对性治疗等流行性腹泻其他综合防治措施。
  • 摘要:本文分析了母猪的乏情机理、造成母猪乏情的原因,详细分析了后备母猪和母猪的选留以及母猪的妊娠期、哺乳期、断奶后的饲养管理。有些后备母猪和断奶后的母猪在经过上述措施后仍表现乏情,可以采用混群、转移圈舍措施,井在混群后的第3-4天放入发情状态良好的母猪,让发情母猪追逐爬胯未发情母猪,同样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 摘要:猪场稳定生产是检验疫病防控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淘汰带毒种猪是猪场稳定生产的基础、控制好病毒是猪场生产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病毒病的防控关键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就能确保猪群安全无虞:选择质量信的过的企业的产品。采用符合猪场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操作要规范。rn 猪场稳定生产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线,这个“线”的主轴就是疾病防控,而疾病防控这个主轴是由一个个技术“点”组成的,如果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把每个“点”都做的很好,疾病防控中就可以避免一些人为的“漏洞”,这样整个疾病防控“线”就会流畅,自然而然的猪场生产就会稳定。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规范,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按规范,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同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每个技术点踏踏实实的做到位,每个技术点做到位,则整个疾病防控体系,就完善,猪群自然而然就稳定。
  • 摘要: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猪、牛、羊等多种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其传染性极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FAO/OIE)将其列为必报疫病之首,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rn 本文简要分析了口蹄疫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重点分析了口蹄疫的防治策略、预防措施。猪口蹄疫传染性极强,仔猪患口蹄疫后通过继发感染死亡率极高,且目前无有效治疗的药物,所以在猪口蹄疫的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实施有效的免疫接种,控制猪口蹄疫的大规模流行。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先进养殖观念,保持猪舍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多饮水,加强猪舍消毒,并防止飞鸟啮齿类动物进入,树立立体防控意识,切断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
  • 摘要: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EH)是由猪附红细胞体(Eperyzthrozoon suis)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病,主要侵害动物的红细胞和造血组织,表现黄疸性贫血,发热,呼吸困难,虚弱,腹泻,流产,产死胎、弱胎等症状.不同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多宿主感染性,且危害逐年加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972年在我国江苏南部发生一种猪的"红皮病",后被证实为猪附红细胞体病.1990年后,我国陆续有26个省在猪体中发现该病.rn 本文依次介绍了猪胃溃疡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技术和预防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因为对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不能及时作出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导致猪只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由于其机体免疫机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弱,因此死亡率较高。患过附红细胞体病的耐过猪康复后易成为僵猪,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流行与动物之间接触感染,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以及饲养方式、气候的突变等各种因素有较大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附红细胞体,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多与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弓形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摘要:广义的种猪性能测定包括测定及对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猪只进行遗传评估选留.本文从组织管理、测定设施、测定性状选择、测定人员四方面入手对如何开展种猪场内性能测定工作,做到分工细化、执行有效,以获得准确的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和育种进展进行分析。场内测定是我国种猪性能测定的主体,也是种猪企业实现育种进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说,种猪场内开展性能测定是有效评定种猪生产水平、品质优劣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开展种猪选种选配实现育种进展的基础性工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