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7-10-26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外语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视野,开拓国际移动力,特别是以外语当利器,结合产学合作,有利于公司的跨国经营.近年来教育部门强调产学合作与学生毕业后厂商对其能力的评估,往往要求外语教学必须符合应用的目的,提早塑造学生的就业能力,减少企业主的培训负担.以往外语教学较着重传统教学,且多强调文学的阅读,现今在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衔接落差下,如何在课程中让语言老师与业师的专业合而为一,且教学质量受到评估与肯定,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课程设计是搭配业界导师,提供一系列高语言程度的实务能力以及意大利在全球优势产业的基本知识,以加强外语的学习动机、补己之不足并确立就业方向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是获得企业主对毕业生之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方式,让教、学与应用互有关联,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质外语人才.据此,学用落差、外语出路以及如何充分运用业界导师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即是本文讨论的议题.
  • 摘要:英语口语教学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式课堂以及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学式课堂等,如今理性回归到探究输入质量以及输出模式问题的道路上来.笔者认为符合口语特点的、人文化的输入以及有设计的分层次的输出对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 摘要:远距教学在台湾地区大专院校已发展多年,教育部门已于2001年6月29日发布“专科以上学校远距教学作业规范”,且于2005年8月15日修订此规范.近年来,科技与因特网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对整个教育系统冲击也越来越大.网络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教学结合,提供了许多多媒体教材,更提供了许多弹性、有效的学习方针及机会,营造出多渠道、多资源、多方式的多元化学习环境.但进步的科技与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师及学生教与学的形态.传统的教学形态是以学校、教室、教师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体.近年来教育部门为活化教学,积极辅导转变学校之学与教的传统方式及态度,希望学生能养成核心关键能力,因而规划建立新一代数位学习模式,并为能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学习趋势,积极发展国际化数字学习模式,盼望借此推动建构产官学三方合作的数位学习推广平台,以达到能以适性适才为基础并顾及全民平等受教权的教育学习环境.建构一套以学生为中心、适合愈加分歧之学习特质与程度,并能提升学习成效之适性数字教材设计结合教育理念与理论.
  •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的教师、学生,甚至大学机构与学位学程等,都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流动性.这些高等教育面貌的改变,并非全然由学术界所主动引导,同时也是被动响应社会的转变与需求.在传统的出国留学、海外交换生等跨文化交流机制外,以英语授课之“国际联合教学”也应运而生.“国际联合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的新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在先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中国台湾文藻外语大学“国际事业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与法国ESTICE、俄罗斯IKBFU签订的“硕士三方学程”为研究目标,探究国际联合教学对MBA硕士生商管专业学习效能的影响.
  • 摘要:最新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知识要求: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能力要求: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看到,在这些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中,首先提到了对外国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和文学赏析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学要达到国家标准,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外语类人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突出对外国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和文学赏析能力的提高.
  • 摘要:口译是一个促进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复杂过程,口译传递的不仅仅是意义,同时也是在传达演讲者的目的和非语言因素.在中国,口译员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许多培训项目以及口译测试应运而生.测试是口译教学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译测试是评估课程项目质量以及受试者能力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从巴赫曼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在口译课程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对本科生的英汉交替传译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本文首先对口译课程测试定义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口译课程测试的特点以及在设计测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本文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巴赫曼的这一理论不仅注重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强调在一个交际的语境中对某一语言的使用.由于口译活动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能很好地指导如何评估受试者对于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能力,这也是传统语言测试方法无法实现的.同时,基于巴赫曼的交际语言测试法以及对本科生口译测试的特点和目的分析,本文详细分析了口译课程测试和评估应当具备的几个基本维度,以使得测试和评估结果能更好地指导本科生的口译教学工作.
  • 摘要:Llevarmos a cabo esta investigación por medio del verbal-guise test y un cuestionario, para analizar las actitudes y preferencias lingüísticas de los alumnos chinos hacia las VL que cuentan con más hablantes. Para este estudio, se han tomado como referencia las variedades peninsular del norte, mexicana, colombiana y argentina.El tipo de voz y el timbre que time el locutor y la calidad de lagrabación, si bien pueden no ser factores relevantes en apariencia,afectana los informantes en el momento de evaluar.
  • 摘要:随着北外本科课程设置向学科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成为非常有必要探索的课题.本文回顾语言学模块内研讨型选修课《英语史》的课程建设中提升学生语言学学科素养的初步探索,以丰富的英语语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学的观察思考范式,鼓励他们用这些范式实践分析语言现象.实践表明,《英语史》课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学学科素养,澄清了学生对语言学的某些误解,促使学生对语言学产生兴趣,增长了学生学习语言学方向的信心.
  • 摘要:自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国内各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纷纷涌现,许多外语类大学也纷纷实施了旨在培养外语类专业拔尖人才的相关计划.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各外语专业实施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于2010年应运而生,经过6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经验,取得点滴成果,也找出问题与不足.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优化我校外语专业国际化战略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路径.
  • 摘要:多年来运用评鉴的方式,尤其是运用对学习者问卷的形式进行的评鉴调查,来改善外语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所运用的各种评鉴工具虽然一再被修正,评鉴的基本构想实质上并没有改变.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一个新的评鉴方法——复合式动力评鉴(CDE).该评鉴是一种直接融入课程教学情境与学习情境的整合式评鉴方法.CDE既可以当作改善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教学工作来运用,同时可协助参与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以此反思所得的认知作为进一步改善他们教学和学习行为的根据.
  • 摘要:随着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关系的深入发展,对高水平西语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西班牙语翻译专业硕士项目,正是为了培养翻译实践能力突出的西语人才.然而,国内高校设置这类项目的时间还比较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评估标准等方面还处在不断摸索和自我完善的初创阶段.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①是目前国际组织中语种最多、任务最重、规模最大的专业会议口译部门,语种覆盖24门欧洲语言,每天平均服务会议近60场,专职口译员500余人,兼职认证译员3000余人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欧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会议口译员培养方法和体系,得到了广泛认可.得益于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欧同传培训项目,笔者得以对欧盟口译员的培养体系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深入思考,并结合中国西语翻译教学的实际,特别是西语翻译专业硕士项目的需求,对其特色和借鉴意义进行分析.
  • 摘要:据第十三届全国翻译专业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底,全国设立翻译本科专业(BTI)的院校达到了256所,但相比翻译硕士专业(MTI),中国的翻译本科专业教育还处于试办阶段,相关教学研究亟待开展(肖维青2012).中国教育部即将颁布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翻译本科专业教育的风向标,明确指出翻译本科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思辨技能.
  •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而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一流外国语大学的首要任务。上外德语学科将以“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为基础,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确立教学科研跨文化性、跨学科性、跨领域性以及互联网+标志的指导方针,遵循“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正视问题,锐意创新,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思路,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点。
  • 摘要:自美国学者博耶(Boyer)于1990年提出“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的概念之后,中外教育者已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教学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也是其研究者.除了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之外,同行交流和评议等活动会促成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Shulman1993).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为例,研究在共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具体发展.自2011年起,该院以“人文化教育改革”为主题组织教师专场科研报告会,共有75篇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被宣读和讨论.本文选取其中的54篇全文论文,从主题、内容、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观察教师对人文化教育改革的理解过程及教学实践,探讨这一理念通过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逐步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 摘要:外语人才核心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系统.培养合格的意大利语人才既需要加强对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训练,也需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本文讨论运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意大利语教学设计和研究思路,旨在促进意大利语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支持学生进行反思,采用不预设目标的过程评价,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本研究的成果是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为后续教学实验做好研究设计.作者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性格的塑造与个人的成长.将人文化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一则回归其人文学科属性,二则也是当下英语专业教学革新与发展的方向.英语教学中的联想思维培养,是人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其本质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其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建构同情,塑造性格,实现人文化语言学习对于学生视野、胸襟与情怀的培养,将外在的教育内化到学生自身.
  • 摘要: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开设的“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对相关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创新品质全面检阅的有效手段之一,反过来说,恰恰也是切实培养从而有力提升学生前述诸项能力或能力综合体的基础性途径.但翻译课程又显然区分于语言训练课程,从上述能力中可加提炼的应是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在有多种素养准备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应在恰当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指导下,在必要的练习、讨论、评价和反思过程中培养形成.而翻译能力内涵的创新特质,也由之而生.翻译的基础,在于有目的性的基础训练;而翻译能力的突破,则有赖于态度、意识、方法和素养整合作用所激发的创新性.
  • 摘要:在跨文化语境下,口译员常常必须要在担任口译员的同时,扮演文化协调员的角色.口译研究也不断强调口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口译培训相关研究却较少探讨何谓口译员必要之文化素养,也较少讨论口译教师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希望了解口译教师如何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其他教师能了解如何在课程中纳入文化素养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素养,使其得以在就业后更成功地担任文化协调员的角色.
  •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涉及文学翻译中的英诗汉译,焦点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陆钰明移译的《多恩爱情诗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该书一大特点在于,译者将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创始人邓约翰(John Donne,1572-1631)的诗集《短歌集》(Songs and Sonnets,1633/1635)中55首诗作全数译出,中英并陈,并且在译诗前有长达273页的评论,无论在翻译还是评论方面,《多恩爱情诗研究》都堪称近十年来的长篇专著,值得此一领域学者多加关注.然而,若细看陆教授之译诗,则可在各处发现仍有语意不明、甚或误译的诗句,如“将输送给在最初的时候”(321页)、“几乎被爱之保障损耗”(311页)以及“因为我们的想象力有点古怪”(300页)等.本文将以邓约翰名诗“跳蚤”(The Flea)为例,列举陆译误解、误译原文之处,并仔细分析其中之各项原因,并适时提供作者自己的理解及译法,以求真实表达原诗之意,供学界、译界交流.
  •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法语教学初级阶段应以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素材为语料,不宜过早使用文学作品.这是否意味着文学作品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法语教学?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和使用作为法语教学语料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一年级视听说课程为例,介绍教学团队将法国儿童文学作品《小尼古拉》引入课程教学的尝试,并探讨文学作品在法语教学初级阶段的价值.
  • 摘要:西班牙语中的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由于论元交替而使得动词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更是加大了西班牙语作为外语的学习难度.传统语法中对不及物动词没有更细致的区分,而不及物动词的非作格和非宾格解释了一些不及物动词的特殊用法,这无疑给高级阶段西班牙语学习者带来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语境中适应和应对自如的能力,是新时期外语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作为未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当具备语言能力,更应当能综合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来实现有效的交流并具备适应多文化环境的恰当态度.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出发,归纳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文化教学与传统语言课堂中的文化教学的差异,反思高校西班牙语专业语言课堂中的文化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西班牙语课堂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 摘要:本研究基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翻译专业双语专业特点的要求以及翻译从业人员岗位实践的内容,以翻译专业阅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本科专业师生进行了阅读课程综合设置的需求分析调查.随后重点探讨了上外翻译专业的阅读教学综合设置的实践,提出了应该开设为翻译本科专业度身定做的阅读课程,既要精研外语技能,也要提高母语修养和重视学科素养;将通识类阅读与专业类阅读并重;提倡以译促读,以读代译,重点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思辨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实现读—思—练的有机结合,使阅读课程更好地实现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 摘要:中华文化圈的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有“中国文化”这一板块.中国的英语专业与英语国家的英语专业的定位与使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英语专业必然是带有中西比较文化色彩的英语专业教育.本文阐述在英语专业培养体系里增设以英文为主要授课语言的“中华文化”板块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并以上外英语学院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国学典籍翻译”为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在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国别区域研究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的体系中,进一步通过完善此类以英语为讲授语言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培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化比较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出融通中西文化的英语专业高端人才.
  • 摘要:法语中一些词存在“形义”关联,一些拥有相同词根、同词类的词也常拥有相近的意义,例如primaire、primitif、primordial.作为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从分析这些词的构成入手,清楚地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形义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架构自己的词汇框架.本文即以几个常用数词的词族为例,分析了这一教学法的应用.
  • 摘要:清浊音教学是日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许多中国学生难以分辨日语的不送气清音和浊音.本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思路,对日语清浊音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把清浊音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自学阶段、课堂讨论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课前自学阶段由教师制作教学微视频供学生观看和自测.微视频主要讲解日语清音和浊音的不同发音方式,自测题则可以包括清浊音听力测试题和发音测试题.课堂讨论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首先让学生朗读含有不送气清音或浊音的词语,然后以互评方式指出其他学生发音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如何区别日语清浊音进行思考,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发音方法,提出发音训练建议.课后巩固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让其反复练习,并将练习录音上传给教师,由教师做出评价.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前阶段清浊音听力测试题完成较好的学生,在发音方面一般也没有问题,但这样的学生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经过课前和课堂阶段可以理解日语清音和浊音发音方式的区别,但他们的发音不稳定,通过巩固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前和课堂阶段后仍不能明白两者发音区别,只有在多次巩固练习中逐步体会理解.
  • 摘要:认知语言学以研究语言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由于时态的产生基于人类对时间的感知,离不开人类基于认识世界的经验而形成的认知模式,因此笔者认为,深入探究时态形成背后的认知模式,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有力的认知理据,将有助于提高西班牙语的时态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钟摆理论、主体—背景理论与范畴理论为框架,探寻西班牙语简单过去时和过去未完成时这两种时态使用规则背后的认知理据,旨在建立抽象的时态学习与具体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协同,为中国课堂里的西班牙语时态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摘要:外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针对外语初学者,听力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听力作为外语学习的“输入”渠道,对学生后续的外语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意大利语基础教学为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使用原版有声材料对于外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并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旨在说明此种教学手段对于基础意大利语教学的优势与缺陷.全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明确原版有声材料的定义及范畴;第二章将运用大量例证,说明不同材料在课堂上的应用方法;最后一章则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反馈,分析使用原版有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利与弊,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 摘要:英语诗歌教学曾经因为难度和实用性被安排在大一阶段以外的教学期间,但是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英语诗歌教学在语音、语调、词汇、文化审美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中其实是不可取代的,可以通过精选篇目、中外诗歌对比、中外文化比较等方式让英语诗歌在大一阶段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辅助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教学除了培育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之外,更应以培养知识广博、沟通能力强、思辨能力佳、具有国际观及职场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外语教学中的口译课,并非以培养专业口译员为目标,而是借由口译的训练,提升学生外语的听力、口语沟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多元领域知识的扩充.为此,本文通过口译课程设计之理念、口译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教材之设计、多元评量机制及口译学习成效等方面,探讨辅仁大学法文系开设的口译课如何兼顾口译专业能力的增进与职场素养的培育.
  •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思辨能力对其学业成绩是否具有预测力.研究对象为国内一所外语类院校的本科新生.2016年9月他们入学时参加了思辨能力测试.本研究从语言类专业和非语言类专业分别选取了思辨能力测试平均成绩高、中、低的六个院系,共658人.2017年8月收集了这些学生第一学年各门课程的成绩.研究发现,思辨能力对中高级阶段的语言类课程成绩具有一定预测力,对注重思维能力发展的非语言类课程成绩有预测力,但对零起点语言类课程以及以知识传递型课程成绩基本无预测力.这一研究结果对外语类高校人才选拔及课程设置有启示意义.
  • 摘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仍有不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或学习动机有待提升,故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过去数十年间被开创出来.翻转教学即为其中之一,并且带给教育者和学习者一个全新的教育观点.过去很多学者已经研究了翻转教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及其对学习的益处,然而,仅有少数文献研究外语学习者与翻转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调查学习者对通过翻转教室教育模式学习第二语言的感知.457个大学生参与本研究并填写了一份关于翻转教室的问卷(16个5分量表及5个开放式题目).在资料分析方面,5分量表的问卷结果先以叙述性统计呈现,并通过皮尔生相关系数检视不同题目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显示:(一)学生对于翻转教学的认知及印象普遍是正面的;(二)学生表示在翻转教室中,由于有更高的自由度来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故更能吸收知识及掌握自己的学习;(三)学生表示如果翻转教学课程能被妥善地运用在网络社群平台上,他们更有通过翻转教室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因此,建议语言教育从事者及教育者在将来的教学中能运用翻转教学模式,以助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是西班牙语语言及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文学领域,甚少涉及专业西班牙语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西班牙及拉美各个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交往和合作也在日益扩大,对既精通西班牙语又掌握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需求也变得日渐迫切.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企业管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专业习得过程、学习效果、专业西语学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等角度,通过具体的分析数据,开展中国学生对于商务西班牙语学习的需求分析,从中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商务西班牙语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希望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商务西班牙语教学领域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 摘要:中国大学本科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日本近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从而在课堂上正式开始日本文学的教育.从目前选用的教材来看,基本以日本初高中国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篇目为主,例如:夏目漱石的《心》、森鸥外的《舞姬》、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等.因此,日本初高中国语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人文学科是以人为中心,集中体现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英语专业过去长期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偏离了人文学科属性的要求,导致了英语专业的危机.新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增加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并明确规定了修读学分的最低要求,标志着英语专业人文学科意识的增强,同时,也是英语专业破除“英语工具论”、彰显自身专业品质和作为人文学科独特教育价值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体现专业内涵的人文课程不应是简单的人文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这些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思想能力和学术能力,如此才能达到英语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基本要求.
  • 摘要:阅读在外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掌握新词汇、习得表达方式、提高语感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准确度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致力于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研读的精读课一直是主干课型之一,课时分布相对较多,也备受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阅读从本质上来讲是由读者个人完成的自我对话的过程,课堂上讲授精读课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高效地组织精读课堂值得每一位精读教师深入思考.对此,本文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关于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的定义、阅读理解的过程以及阅读文本的分类,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中高级日语精读课为例,探讨精读课的课堂设计以及相应的课堂策略.
  • 摘要:借由分析英语系九篇以“家乡”为题所写的英文作文,讨论之后的教学资源分配.依据文章的流畅性、因果关系与适时分类,发现前三篇与中三篇作文较有组织与文采,认为,这是因为以英语为主修的新生大多有正确的语法结构与足够的词汇表达,代表一半以上的英语系新生程度差距不大.后三篇的作文词汇重复,语法等错误较多,显示其英语能力较低.总体而言,建议教师多在后段学生身上下功夫,若能在大一时期就将他们的能力拉上来,预期之后会有更多的英语输出/输入课程,可让英语教学质量与成效大幅改善.
  • 摘要:网络技术与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提供了更为丰富时效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固化陈旧;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笔者曾于2005年指出学习中大环境因素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在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今天,笔者以高级法语课程设计为例,探讨思考如何利用移动网络社交平台构建起课堂内外连通的学习环境,服务外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 摘要:本文从语法定义的变化入手,论述了语境对于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的影响,探索了如何将英语语法教学融于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中,结合语境知识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语境化语言练习形式,以帮助学生在观察到语言结构的特点的同时,真正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和实际用法.
  • 摘要:本论文旨在阐述为德文系学生所开设之选修课“德国日常生活法律常识”的课程理念与设计.少子化及就业市场条件的转变使台湾地区德文系面临转型问题,一方面必须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必须为学生做更完善的就业准备.毕竟支付大笔学费,且对选填志愿拥有高度影响力的父母,还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到实用的内容,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能派上用场.然而纯语言的课程内容很难达到前述的目标,因为台湾地区的就业市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给只有语言专业的德文系毕业生,而多数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其实是在商业领域.因此德文系也提供越来越多和经济及其他实用内容相关的语言课程,正如同在德国,法律知识课也出现在其他为数众多的系所课程当中一样.本文的论述由探讨台湾地区大学生所处的情况及对法律课程的需求开始,接着剖析课程的教学对象及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该课程与开设在法律系及经济系的法律课程做合理的区别,说明如何针对教学对象适度调整课程内容.该课程传授学生们将来在各大公司任职必备法律相关知识,如缔结和约、追讨债务及诉讼程序.现有的教材过度专注于语言习得,缺乏必要的法律背景知识,但那些实务工作必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的.此外,该课程也以通识教育的方式传授法律知识,因为台湾地区媒体关于法律问题的报道通常水平都不是太高,且充满了一般性的错误.较可惜的是,授课过程中仅有少数学生有意愿钻研艰涩、抽象且非本科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表示课程过于困难,因此教师在学期中逐渐简化教学内容,扩大通识教育部分.本课程的设计理念虽是以台湾地区大学生的需求为依归,但其所依据的问题——以实务为依归的教育及就业准备——也同样存在于其他的国家或地区.
  • 摘要:科技发展在外语教学上的应用,长久以来就是一个受到密切关注的议题,相当程度上也左右了外语教学现场的作为.外语教学现场的教师必须密切跟随技术的进步,导人新科技,调整教室内的教学作为,达到教学目标.从先前的电视录音机、之后的录像机投影机等视听设备,到近日的计算机信息与网络科技,硬件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外语教学领域的教师当然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步创新外语教学方法,让外语教学作为产生更大的效能.
  • 摘要:ACTFL-OPI由美国外语教学学会开发,适用于测试任何一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本文认为这一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将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国内没有规范的、科学的口语测试方法以及评价标准这一难题,并能以此准确、客观地测试出日语学生现阶段日语口语的真实水平,发现其口语上的问题与不足,并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 摘要:慕课(MOOC)是2012年在美国诞生的新事物,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外知名高校纷纷在Coursera、Udacity和edX等慕课平台(机构)上发布课程,供全世界所有人免费学习.2013年,国内知名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行列.越来越多的著名教授开始以这种模式设计课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慕课的热潮.
  • 摘要:外交外事活动模拟是外语教学中可运用的重要训练形式之一,但是在法语专业教学中鲜见系统的尝试.本文主要阐述本系新开设的法语外交实践课程的思路和设计,包括情景设计原则、主题和语料选择、学生参与模式等内容.同时,本文也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进行反思,旨在不断完善外交外事活动模拟在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程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 摘要:本人讲授大一英文课程已四年有余,一直为如何教好这门课伤透脑筋.该课程为校必修、两学分之学年课;学生来自不同系所,兴趣、专长、程度各有不同(尽管按照入学英文成绩分班,差异仍不小).如何能在每周短短的100分钟内,给予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长足进步,极具挑战;教科书的选用也是一大问题.数年摸索后,翻转给了答案.如何翻转呢?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惯例,不再光上一本教科书,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将知识强塞入学生的脑袋中,不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本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收知识.课前预习(观看当周在线教材),充分准备;课堂上针对学习单问题,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及撰写学习单;课后缴交讨论与学习的成果;课外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自选时事讨论(及随后之口头发表),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评量方面采取互动评量,增加小组内互评及同学间互评与自评.改变教材教法,实施翻转教学后,学生学习兴趣与实际成效也明显翻转:课堂互动增加了,学生上课变专注了,打瞌睡、滑手机的现象大幅减少.作业、考试成绩及课堂口头报告表现皆显示学生英文持续进步,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平均发展,学习成效卓著.然而课程中仍有一些学生无法确实做到课前预习、看完指定的网络教材,以致上课时无法跟上讨论.如何改变这些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及持续改善课程,当是施行翻转教学以来最大的挑战.
  • 摘要:本项研究探讨了交替传译中自我监控的外在表现,即自我修正模式,详细分析了从学生口译考试语料库中收集的共1004个错误及222个自我修正.学生口译考试表现中的自我修正模式分析旨在探索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相较一语言语产出中自我监控机制和自我修正模式的大量研究,相关研究在交替传译中鲜有发现,使之成为口译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方面.本语料研究基于Levelt关于一语自我修正分析的三阶段理论框架,即打断、编辑和修正,得出如下结果:立即打断和延迟打断尊重边界完整的程度近似并且对错误的打断比对不恰当表达的打断要早;口译过程中学生对于编辑用语的使用的控制更严,因此流利程度似乎更高;与一语说话者50%的错误修正率相比,学生在口译考试中的自我修正率仅为22%;一语言语产出中几乎所有自我修正的类型都在学生交替传译考试语料中得到发现,发现新的自我修正类型包括信息错误修正、词素错误修正、搭配错误修正、时态使用错误修正、其他语法错误修正、信息不恰当修正和语言不恰当使用修正;词汇错误的自我修正占所有外显修正比例最高,其次是发音错误修正和信息错误修正,而自我修正比例最低的对象为不恰当的表达模糊、搭配错误和时态使用错误.本文讨论了交替传译过程中自我监控机制的运行以及交替传译训练的教学启示.
  • 摘要: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往研究广泛讨论了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起到的重要影响.全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水平测试(EEE)是大规模、高风险语言水平测试,考生为高校西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本研究分析高校西语专业水平测试的阅读部分认知诊断反馈结果以及教师访谈提供的质性数据,旨在探索该语言水平测试在课程设置、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相关领域的反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西语语言水平测试对改革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近年来台湾社会不断要求学校教育应与社会联结,人才亦须立即为企业所用,以达到产学“无缝接轨”的状况.辅仁大学为配合此社会呼声,要求全校各科系于课程设计中导入“核心能力”概念.在此社会风潮下,笔者一直深思大一核心课程的“基础日语”该如何因应此教育方针.本研究将侧重在教学策略与学习成效层面的考究,希望探讨基础课程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具体的考查对象为2016学年度笔者任教的两组“基础日语”课程,借此分析不同班级运用相同教学策略所呈现出的学习成效及核心能力达成度差异,反思既有的教学策略,以及探讨能够培养面对社会或全球化“核心能力”的教学策略,试图为学习成效与教学策略定位.
  • 摘要:本论文以大四的翻译课程为对象,通过课程中的法文语言专业之学习与应用,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及语言专业能力的应用性.首先,以课程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作为探讨,从中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再者,通过课程安排的业师协同教学,探讨语言对应职场的应用性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兴趣与能力养成;最后,综合分析与探讨语言学习的核心之定位,参照对学习者的问卷分析结果,希望能够提供在第二外语教学上的有效参考与反思.
  • 摘要:本文是一份有关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法语二外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通过对学习法语二外的英语学院2015、2016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试图分析上外法语二外教学的现状,并对二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做出一些提议.
  • 摘要:对于外语院校的外语学习者而言,二语、三语习得非常常见,而不同语言之间的干扰现象也随之而来.本文以日英双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为对象,围绕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截至目前,上外日英双语专业(以下简称双语班)本科生母语均为汉语.在受测的2015级4班和2016级4班中,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为日语.双语班每位同学英语学习时间长短不一,日语则进入大学阶段起步学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