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13-09-12

主办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七大文化板块,其中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鲜明特征,西北地区以历史文化见长.基于当前各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本文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去伪存真、民族和谐三大开发原则,并探讨其开发秩序,认为:一是促进区域竞争走向区域竞合,规范其空间秩序;二是讲究层次分明促进开发效率,规范其经济秩序;三是摒弃劣质产品,提高产品品质,规范其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文化资源有序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清真餐饮文化符号是清真餐饮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符号面临符号系统杂乱、符号管理松散和符号解读欠缺三大现状.清真饮食文化体系的构建,对提升管理、内涵挖掘、文化传播和增加体验性都有重要的作用.课题组通过概念界定和现实分析,将清真饮食文化符号划分为四个主类、10个亚类和24个基本类型,并解析出清真饮食文化符号在顾客心中的三个印象区.最后提出统一全国的清真餐饮标志符号,挖掘清真饮食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加快清真饮食文化符号载体建设,促进清真饮食主题餐厅和主题酒店建设,加大对清真饮食文化的符号营销力度。
  • 摘要:本届论坛以“民族旅游与反贫困”为主题,主要采取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开幕式上,黄忠彩对民族旅游研究提出要关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国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本真性的大争论,从而深入研究民族旅游要不要坚持其本真性。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坚守民族旅游的本真性,着力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民族旅游所出现的三种倾向,即民族文化的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和高度同质化。要重视对民族旅游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当前存在的三种模式,即原生态民族旅游模式、异地集中构建“民族园”模式、舞台演出模式的研究。要及时、全面的总结并推介民族旅游研究的成功经验。从总体上梳理、整理总结民族旅游存在的问题,并从专家学者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桂林理工大学吴忠军、高冲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讨话语权失衡背后的权力、利益博弈,从政府和村民两个方面分析如何矫正话语权失衡,确保村民参与旅游获得合理、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长江师范学院熊正贤基于当前各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去伪存真、民族和谐三大开发原则,并探讨其开发秩序。凯里学院罗永常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体验需求,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方法。广西师范大学陆军以“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实践模式的理论思考”为题,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是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产业业态,具有多功能、多产业、多目标、综合性等显著特点。
  • 摘要: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村民和政府之间话语权的失衡就是其中之一。话语权的失衡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不平等的旅游地位、强有力的组织缺失等因素加速了话语权的失衡。村民应提高组织化程度,政府应完善收入分配方式、构建利益沟通渠道,两者共同矫正话语权失衡,确保村民参与旅游获得合理、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
  • 摘要: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一区五县,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的孪生性致使旅游扶贫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渝东南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既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政策洼地"效应、旅游区位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自然条件约束、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状况.基于此,文章提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3223"战略路径:明确当地政府、企业、居民三个角色的定位;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政府投资与民间融资两方面的结合;突出土家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在依托景区带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三种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 摘要:发展民族旅游对于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有着巨大的作用.青海省互助县小庄村作为青海省发展民族旅游的一个典型区域,民族旅游对于当地的民生改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小庄村也受到了旅游发展的一些消极影响.小庄村在旅游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都对青海省整体的民族旅游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重点体现着全民参与的理念,发展旅游业要重视村民的利益,保护民族文俗,旅游活动应体现民族文化,才图实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多方面。
  • 摘要:本文以笔者的海南旅游实际经历为例,发现海南民族旅游"反贫困"开发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在旅游景区中,部分服务人员以强买强卖的方式来销售旅游产品;为迎合游客的口味,以不真实或者扭曲的方式夸大民俗旅游文化;游客在参与体验民俗旅游的文化过程中,整体满意度低.本文提出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应该对服务人员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进行引导,并提出建立原生态环境的少数民俗风情园,加强服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以及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加强培训与引导。
  •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的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并促进当地居民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成为民俗旅游与民生改善的重大课题.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可以相互促进。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民俗旅游对于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民生改善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中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模式,那就是政府牵线引导,实现科学规划;企业投资,合理开发建设;村民支持旅游业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民族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旅游业生命力。在进行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开发有利于民生的服务业项目,增加当地就业,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梯级发展、完善信息化平台、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创新宁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旅游是展示年俗文化魅力的最佳载体,推进以年俗活动为地域分异特色的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极需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遇到了载体不足、节日活动机制缺失、节目组织主体缺位等问题,很多地方的年俗活动也缺乏吸引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比之下,山东旅游活动的开展颇有成效,山东年俗旅游活动在深厚地域文化土壤中成功开展的同时,也在国内确立了"事件经济""节事产业"的发展标杆,对其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旅游凝视理论出发,通过对旅游凝视系统中游客、东道主以及专家等利益主体权力的运作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山东年俗旅游全局化运作和政府主导的贺年会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创新民俗产品和重视游客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真实性体验的成功经验,并据此提出实现政府主导、鼓励社区参与和构建多方共赢的民俗节事旅游的发展策略.
  • 摘要:"黑导游"横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导游角度看,薪酬社保体系不完善导致导游人员生存艰难;从行业角度看,回报率较高导致"黑导"游利润丰厚,正规旅行社不够灵活导致黑旅行社有市场空间;从旅游市场角度看,旅游市场不规范导致黑导游有空可钻,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旅游购物市场有待完善;从治理角度看,管理部门众多难以形成合力,导致"黑导游"无法拔除."黑导游"大范围存在直观反映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侧面反映政府部门的失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推行严格职业奖惩机制,同时规范导游薪酬体系,加强导游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才能彻底根除"黑导游"现象.
  •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浓郁的回族民俗特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展宁夏旅游业.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目前回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引进、申请资金,加强当地群众在民俗文化保护中的作用,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高保护文化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回族民俗文化人才,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走开发与保护齐肩并进、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龙母文化是我国南方民族以龙母祭奠活动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广泛流行于西江流域一带.龙母是梧州人民以及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精神领袖,因造福人类而得名.梧州因为龙母的诞生地而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本文通过对梧州龙母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保护的调查,详细分析了龙母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剖析了存在问题的诸多原因,提出整合营销渠道,加大宣传才度,加强景区管理,实行保护性开发,挖掘龙母文化内涵,增强保护力度,培养优秀人才,传承龙母文化,打造特色产品,突出文化主题,优化旅游线路,增加游客参与度等可行性对策.
  • 摘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关键性的要素和指标,同时这些要素与指标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学科交叉研究越发普及的趋势下,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观,以西藏自治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复杂网络研究范式的实用性,并就复杂网络范式在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相关应用谈了些基本看法,认为抛开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也应成为未来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范式.
  • 摘要:以城市旅游发展为分析切入点,对柳州旅游业发展基本脉络与特征研判后认为,旅游业是实现柳州城市转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柳州提出了有为政府、活力市场的理念,坚持工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公益性和市场性相结合,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每一阶段都有创新,为其他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参考.同时,柳州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也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在未来开拓性的发展中,要坚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突破城市旅游的屏蔽效应,城市旅游发展定位,以及文旅一体化触合。
  • 摘要:随着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传统文化发生了重构,在内容上表现在消亡、失真、扭曲、增殖和引入几方面.在此影响下,苗寨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也发生了变迁,表现为认同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和发展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而文化分界意识则在不断弱化,而这种变化趋势与旅游经济发展这一外部大环境对文化重构的导向性作用密切相关。
  •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是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产业业态,具有多功能、多产业、多目标、综合性等显著特点,以其卓越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短短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发展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而陷入了困境.本文在对国内典型个案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的历程,诠释了它的定义及基本内涵,最后解析了其实现的主要路径主要有转变发展观念是关键,综合性高规划是保证,RMTIE理击模型是其指导思想,综合运营一体化是核心,创新商业模式是前提,这为理智地投资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避免重蹈主题公园的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渔业表现出蓬勃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休闲渔业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产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向生态文明建设迈进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在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工具对宁夏休闲渔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夏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总之,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健身产业和文化传播产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系统,休闲渔业则是集旅游业、渔业为一身并与娱乐业、健身产业、服务业等融合的产业。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保护资源环境,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经济体系,建设一批生态型休闲消费设施。发展休闲渔业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把休闲渔业打造成当地生态文明的名片产业。
  • 摘要:现代酒店不仅要有高舒适度的服务设施,而且更需要渲染一种文化氛围,以满足宾客的精神和文化审美需求.本文着眼于民族地区主题酒店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从酒店文化的三个层次详述了如何营造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使酒店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高层次的顾客.并提出明确民族地区主题酒店的概念,并且正确选择文化主题,以及营造体现文化主题的顾客体验环境。对于全国酒店行业来说,民族地区主题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国酒店行业的活力,增添发展的动力;对于民族地区主题酒店个体来说,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于民族地区主题酒店的认可度、美誉度,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
  • 摘要:本文运用民族村寨和品牌建设的一般理论,对民族村寨和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族村寨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民族村寨形象定位,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开展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实现民族村寨和谐发展.
  • 摘要: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发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员的低生产能力和高的预期管理成本,使旅游部门等正规部门不愿意雇用贫困人员,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也使贫困人员难以获得有利机会,这些都制约了贫困人员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民族地区的非市场经济文化使当地贫困人员难以及时抓住有利机会,资本缺乏,难以承担失败风险,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民族地区贫困人员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因为旅游部门对资源的争夺,促进资源价格上涨或垄断资源,导致贫困人员生产成本上升,甚至失去资源;而旅游造成环境污染,使贫困人员的生产能力下降,医疗成本上升,产出能力下降,这些都使得贫困人员在旅游扶贫后生存状况更加恶化.为此,提出提高少获民族贫困人员的素质,针对贫困人员的特点开发旅游项目,发挥其特长,降低用工企业雇用民族员工的预期管理成本,打破传统信息传通方式,以及为贫围人员参与非正规部门工作创造条件。
  • 摘要: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创新的扶贫形式,具有投入较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优点,给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本文结合广西龙胜宝赠侗寨旅游扶贫规划案例的分析,对旅游扶贫规划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旅游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并且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徒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立接参与形式。
  • 摘要:在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旅游业能够吸纳当地的农村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使旅游扶贫的功能得以发挥.然而,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受众多因素条件的制约,旅游这一经济行为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对当地乡村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广西龙胜平安壮寨为调研对象,通过考察平安壮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对平安壮寨乡村旅游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从当地政府、社区、旅游公司三大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解析,通过对不同主体的具体分析,探索适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和路径。
  • 摘要:近几年,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宁夏六盘山地区重要的扶贫手段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潜质和极强的生命力.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阻碍了旅游扶贫的深入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能否将旅游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有宁夏特色的可持续扶贫的道路,是值得思考的.本文以宁夏六盘山地区的可持续旅游扶贫为研究对象,将与旅游扶贫利益密切相关的群体分为三部分,即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旅游扶贫效益可持续的因素,并提出政府方面破旧立新,与时俱进,科学管理,确立政府主导。社区居民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且突出特色,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 摘要: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以前的民族医药主要服务于少数民族民众的保健和医疗,现在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民族医药作为专项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藏医药旅游是藏区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藏区因其独特的高原气候与地质地貌和水文土壤环境,蕴藏着许多与内地迥异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类医药资源,再加上藏区独特的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这些都成为吸引旅游者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藏医药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开始亲密结合,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结合旅游开发品质独特、包装精美的旅游藏医药产品,开展丰富的高原生态旅游、医药主题旅游.藏医药旅游,这不仅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还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客观上抢救了藏医药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沟通了民族之间的感情,沟通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大量的外地和外国旅游者的到来,使相对闭塞的藏族地区的民众切实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博大精彩,激励他们走出家门看世界、闯世界.近年到西部地区旅游的人数在持续增长.许多人对藏地独特的医药技术深深着迷.完全可以预言,藏医药旅游的前途无可限量.
  • 摘要:侗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且丰富浓郁,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当前侗文化圈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产品同质化问题,诱发了区域内旅游市场的潜在竞争.本文在介绍侗文化圈概况的基础上,认为造成同质化的原因主要是侗族文化共性强,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创新,缺乏区域联动,资金困难和旅游产品需求市场的不成熟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摘要: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族村寨日益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如何围绕体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盘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体验需求,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文章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该通过"主题提炼—形象塑造—场景设计—氛围营造—项目安排—意象设计—宣传营销"等步骤,建立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帮助游客实现"意象建立—购买冲动—参与互动—深刻体验—达到预期"的过程,不断提高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旅游效益.
  • 摘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旅游产品.原生态文化的旅游开发就是将原生态文化中有充分吸引力的、有卓越声誉和影响力的生活方式转化为一种游客可以体验、感知、消费的产品.对原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是原生态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和后现代时代,这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正视民族地区的古老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显在的发展优势,将古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应该是当下的重要工作。
  • 摘要:三亚不但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主战场,而且是国内外旅游者极其关注和向往的主要景区.三亚应该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三亚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和全面整合;树立精品意识,对黎、苗、回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强化其精神表现力和感染力及市场竞争力;政府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加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投入;要强化保护意识,在挖掘开发利用中对民族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 摘要:壮族女性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可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主要有民间文学、女性服饰、民俗节日与娱乐习俗、婚恋习俗和民间工艺等.壮族女性民俗文化具有艺术审美、历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等多种旅游价值,可以通过多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让游客参与体验,设计开发特色旅游工艺产品等多种途径,对壮族女性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 摘要:当前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贫困和增强软实力的有效战略.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创意活动,而创意活动的成功则需要旅游者需求、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和资金技术等相关要素形成良性循环体系.本文在阐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其次探讨了新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现状,接着对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时所遇到的问题做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找准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切入点,打造知名品牌,挖掘保护创意人才,加强民族文化创新力量,构建产业链,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创新管理机制,营造文化旅游产业环境。
  • 摘要:在旅游场域这一背景中,民族村寨传统文化正在进行再生产、变迁、调适与重构.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民调研,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重构体系分为传统文化惯习、有形文化遗产、展演类文化遗产、乡土观念、信仰与仪式、生计文化、社会行为规范、旅游负面影响八大因子.民族旅游已经深深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变迁,重构起了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旅游文化体系.
  • 摘要: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阿博览会")是我国对外战略性国际交流大型展会,对提升宁夏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城市会展业在学术界逐渐从定性向定量研究发展,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区域会展业竞争力举足轻重.本文试图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依托宁夏中阿博览会的背景,通过对业内专家学者展开访谈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修正中阿博览会背景下宁夏会展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结论.本文将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为会展业提供有效的评价体系参考和实践例证.并提出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完善政府管理及行业协会职能,鼓励相关产业发展,以及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 摘要:通过宁夏旅游业现状回应现实问题,这对突破旅游区位非优区,实现超常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非优区可从区位重构、资源整合、交通网络优化、景区再造与寻求舞台真实等方面尝试寻求突破.需要重读"宁夏影视城"现象,再现宁夏影视景区的舞台真实,以促进影视景区再造与寻求舞台真实之间的和谐共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