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6-09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近年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作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属公益一类的省级地质博物馆,日常面对社会化服务的一些做法、实践经验,就科普活动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就如何加强公众化、公益性对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近年来,本馆充分利用展示形式,展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与根本,服务社会公众的有效方式,大力创新科学普及形式,有力促进了博物馆持续快速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博物馆形象。本馆创新科普形式、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多角度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展示地学科普知识、系统编制出版科普读物、多渠道丰富藏品、广泛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传统博物馆因为受空间限制,很多展品不能展现,而利用数字技术,则无限放大了这一空间,使海量的藏品得以展现,而且藏品的信息也可以更详尽地介绍给观众,除了展示藏品、介绍展览外,还为访问者提供了不少方便,省时又省力,还可以保持难得的心境,所以会赢得更多观众青睐。博物馆在建设、管理与发展中。积极与社会各方面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科普新方法,逐步建立浓厚的博物馆科学普及氛围,让科普真正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乡村、走进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
  • 摘要:当代博物馆不再限于传统的藏品陈列展示,而是需要主动走出去,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做好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我国有一些古生物类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活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里归纳了科学实验、野外实践、科普剧场几类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的典型案例,为广大古生物类博物馆策划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普信息化、智慧化城市建设与博物馆公益事业等重视,以及新时代父母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将迎来以体验式科普教育和智慧化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数字媒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今天的博物馆寓教于乐型体验式科普形式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人们与展品之间无缝交流,展品与展品之间互联互通。另外,传统的博物馆与科普企业之间基于甲乙方关系进行的项目委托或者工程承包合作模式带来了诸多弊端,本报告将探讨几种已经和诸多博物馆进行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模式,以便更加有利于博物馆与科普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数字新媒体技术、智慧科普的概念之后,论证了'数字新媒体科普'处于智慧科普金字塔的顶端,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表达能力和传播效果,论证了古生物科普之一的智慧科普完全可以引入这一顶端模式.接着,论文阐述了在古生物科普中,展示和运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向谁“普”?“普”什么?谁来“普”?论文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数字新媒体技术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已经达到的国内前沿的制作水平,科普的内容面广而通俗。
  • 摘要: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省收藏最为丰富的一家综合性博物馆,藏品涉及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宗教、陶瓷、自然标本等多个领域,其中约3000件化石占馆藏藏品不到2%.博物馆展览以云南历史发展为展览主线,其中介绍自然历史的'远古云南'展览是馆四大常设展览之一,展品以化石为主.云南省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其观众数量多,宣传推广相对容易,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强,多元化的学科和文化可以相互交叉、融合和创造,这些优势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古生物科普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和激发观众的兴趣是科普工作的方法和目的。云南省博物馆策划的“化石猎人营地”永久公众平台是博物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的一项计划,目前正在设计中。将“化石猎人营地”建设成为云南省的化石大资源库,将云南省的零散化石资源整合起来,弥补博物馆化石藏品和古生物资金不足的劣势,为博物馆古生物科普奠定基础。作为省级博物馆,宣传推广模式多种多样,并拥有大量的观众资源和社教活动,是“化石猎人营地”的绝佳载体;多元学科促成多元文化,基于“化石猎人营地”的展览、书籍、活动、文创产品设计将比专业博物馆更有可能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有人文内核的科普将对公众更有亲和力。
  • 摘要:古生物学是以古生物及其相关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在科研和生产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有重要的科普意义.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古生物学研究条件,世界上许多重要古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全球重大地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古生物资源的发现和研究.长时期以来,科普期刊是古生物科普文章的主要载体。除了《化石》、《恐龙》和《生物进化》这3种专业性科普期刊外,《科学》和《大自然》等综合性科普期刊常年关注并报道古生物领域科学知识、方法和科研进展,在古生物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综合分析其中古生物科普文章所占比例、选题等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古生物科普工作特点和成效,为改进工作方法,开拓科普工作思路,更好地促进古生物科普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笔者统计分析了2015年(含)以前《科学》和《大自然》刊发古生物科普文章的情况,并与《大自然探索》等科普期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我国综合性科普期刊中的古生物科普工作特点和存在问题。
  • 摘要:传统的博物馆知识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展览说明、现场讲解、宣传出版物等载体.展厅里的说明文字是博物馆知识传播中最为直接和普遍的方式,但往往因为太简略而缺乏扩展性和延伸性;无论现场的人工讲解还是语音导览讲解虽然拓展了博物馆知识,但其缺乏保存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成为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新媒体。运用数字导览系统的博物馆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扩大博物馆知识传播的范围。同时,网上博物馆可以将博物馆因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展出的藏品,从“深闺”中发掘出来,使得湿度、温度、光线等问题不再成为制约其展示的障碍。系统还可以帮助解决很多博物馆由于展示空间有限,使得大量藏品没有机会示人的问题。技术需求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集藏品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和展示于一体,服务于文物展示、管理和利用工作,主要提供了一下应用需求。
  • 摘要: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上海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学教育是其社会基础性工程.作为上海科普公共设施,上海自然博物馆肩负着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使命和责任.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强化创新、优化布局、开放共享、增强能力、深化改革为原则,形成了“3+1”教育框架,以观众研究和学习评量作为各项工作的评估和决策的基础,以展览教育项目、拓展教育项目、网上博物馆为三个主要方面,开发探究课程、基于常设展览的教育项目、公众教育项目、学校项目、科普衍生读物、馆内宣传项目、志愿者项目、内部培训项目、观众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通过线上与线下、室内与户外、场馆与学校的融合,推进科普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 摘要: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体,承载着收藏、展览、教育和公共服务等诸多功能.无论是行业博物馆或地域博物馆,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行业或本地域的文明高度.为此,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馆方、行业或者区域文明的高度.作为一家专业的科学艺术研究机构,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从2010年开始启动“重述地球”研究项目,旨在基于最新的科学进程与人类文明共识展开一项长达60年的科学艺术创作计划。部分研究成果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的建设、展览及文创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本报告就“重述地球”项目的研究进程及与博物馆合作的部分实例进行分享。
  • 摘要:2012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利用科普基地育人资源,精心策划了'地球小卫士'的育人活动项目,获得社会和各界好评,引起社会更多层面的广泛关注和参与.2013年荣获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育人项目二等奖.“地球卫士”科普活动创新科普方式,形成科普教育合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和参与,特别是一批高等院所专家学者、院士、千人加入“地球卫士”,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并获得越来越多政府部门认可和支持,“地球卫士”科普活动是一项具有示范引领的科普活动。
  • 摘要:实物标本是博物馆的生命之源,而社会教育则是其生存之本.随着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开放,其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趋提升,这场由政府买单的文化盛宴吸引了大量公众,博物馆一改门前冷落车马稀为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不少场馆的观众涌入博物馆常常形成了'井喷'之现象,利用闲暇节日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大众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等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进一步突出博物馆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计研发丰富多彩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等指导思想,以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有效实现其“文物与公众对话”这一教育目标,以博物馆面向未来开展教育创新为切入点,以青少年最感兴趣主题之一:古生物为例,通过多渠道发掘和利用各类资源,贴近青少年需求、贴近学校教育课程,研发系列特色教育活动等成功经验的探究,提出了学校教育“校本化”与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互补效应,馆内外资源优势与教育服务触角的聚合效应,教育资源“课程化”与教育活动特色化的孵化效应等三大方面的思考与策略,从理论与实践中诠释了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研发的重要性和前瞻性,以求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在当今时代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为博物馆同行乃至馆际、馆校联姻开展社会教育带来示范效应与引擎效应,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 摘要:当前博物馆现状剖析:博物馆方面以实物、标本、展板、视频为主,较为传统.而年轻受众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希望能有全新的互动、学习、科普形式.常州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注册成立,是一家以恐龙科普文化、动漫影视、文化演艺、旅游体验类产品研发等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多年来,恐龙园公司致力于“科普、文化、科技、创意”的相互融合,遵循“形象、内容、渠道、体验、衍生”的文化创意发展链条,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科普教育、旅游发展、动漫创作与演艺推广聚力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普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在科普工作方面,恐龙园公司不拘泥于已经成熟完善的以中华恐龙园,特别是中华恐龙馆为核心,通过内部科普文化环境营造、科普主题活动组织,外部全面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外展的形式。而且更加积极围绕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科普需求,结合实际,积极创新,通过打造自主IP 形象,融合科技,以恐龙园四款恐龙宝贝形象为基础,在动漫创作、文化创新、科技研发等不同的领域衍生发展,打造专业团队、创作核心品牌产品、融合科普文化内涵、研发新型技术,全面扩大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服务范畴。
  • 摘要:博物馆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教育.在博物馆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博物馆活力的体现.博物馆需要借助热点策划活动、突出特色设计活动、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强化宣传扩大影响。随着自贡恐龙博物馆文化与科普品牌的成功打造,博物馆“粉丝”越来越多,越来越强。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与宣传推广,使公众对博物馆原有的严肃古板印象发生了彻底变化,他们发现博物馆也是有趣味、有温度、有爱的,是可以亲近的,从而让博物馆的魅力得以彰显。
  • 摘要: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目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新媒体一般是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与分析等IT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网站网页是博物馆应用新媒体的最早尝试,发展了第一批博物馆的粉丝。深圳博物馆2009年10月12日开通微博,成为最早的微博尝试者。国家博物馆于2012年底开通了官方微信。相对于博物馆业内人士而言,应当顺应时代科技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手段更好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地选择,也使博物馆许多服务的理念和愿望成为现实,结合新媒体的4个特点,具体应用方向可概括为5点: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发布信息;与公众互动,倾听公众的声音;在参观中发挥移动终端的导览作用;通过趣味游戏娱乐拓展博物馆科普服务功能;建立科普粉丝社区,在线交流学习。通过以上5点的实践应用,博物馆在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满意度和参与度,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 摘要: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同专业公司合作,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本文就开展活动的一些具体做法,运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对办法,以及从活动中得到的一些启发,同博物馆的同行进行交流.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同行交流合作是关键,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服务社会,成功决定于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
  • 摘要:中国古动物馆隶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中国古动物馆是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于实物化石展品只能在一个物理位置陈列,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化石展品来讲,它与同时期相关生物群中其他门类的物种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它在整个生物演化链条上所处的位置等信息就很难表现出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展示技术被应用到古生物科普展览的制作中,克服了实物化石展品的局限性。展品将科普资源展示给更多的社会公众,使科普展品本身发挥最大传播效能的同时,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营造良好的科学普及氛围。
  • 摘要:博物馆作为大众科普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任.随着国民的科普意识日渐增长,简单的开放参观已不能满足市民对博物馆的科普需求.针对大众的科普活动,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知识背景及不同的科普诉求来设计科普活动。探索科普形式,利用大众媒体传播科普,树立良好形象,打造博物馆科普活动品牌.
  • 摘要:近年来,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各类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博物馆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更是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自然博物馆,有收集保存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宣传教育三大基本任务。这三者相互补充,不可偏废。而科普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与宣传活动,是增强博物馆宣传和专业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给予观众调查来进行博物馆宣传教育研究,围绕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来馆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对各类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思考,以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及公共服务水平。
  • 摘要: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加快了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速度,也催生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STEAM就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教育实践形式.STEAM教育模式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多学科融合下的创新教育模式,博物馆作为教育的独特载体,既不等同于学校教育,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是面向大众的社会性科普教育,而在STEAM教育实践中,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不是努力成为STEAM教育的主导和中心,而是要深挖角色定位中的优势资源,积极寻找新的途径,不断扩充资源,通过建立博物馆各环节与外界多方因素相联结的大科普教育阵营,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形成通向STEAM教育实践的阶梯.
  • 摘要:移动终端又称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主要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俨然成了随身携带的信息桥梁,成为人与物、人与系统、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 摘要:所谓走出博物馆的科普实践,即指馆外科普,故在本博物馆进行的以及与其他博物馆交流的展览应排除在外.本文所列的科普实践形式,是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新馆自2007年5月1日开放后进行的.包括推向社会的展览、馆外教学、馆外科普创作、以志愿者为组织者的活动、针对中小学生的活动等.
  • 摘要:古生物的科普一直以来都是以展示和科普教育为主,而公众的印象也一直都停留在博物馆里的化石陈展或者是一些关于古生物的科普讲座.相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仅仅是以科普展示为目的和手段的展陈方式也是乏善可陈,同时在藏品和科普活动的丰富度的不足,使得盲目追求数量而缺少质量,科普活动千篇一律.本文将结合自己在科普活动和展陈方式上的新经验,从丰富度、时效性和信息化三个方面做出研究,反思以往工作和展陈方面的不足,根据不足去探讨如何能够深化科普工作,在保证原有基础的稳定上创新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的观众来到古生物类博物馆。
  • 摘要: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由之路,它与科技创新好比鸟之双翼,车子双轮,对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普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科普事业的助推器.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科学普及事业中,势必为博物馆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极大地促进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科学普及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博物馆要顺势而上,大有可为、努力建成符合我国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博物馆,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进行管理,实现博物馆的开放交互,让博物馆的展品和藏品真正“活”起来;实现博物馆的跨界融合,为博物馆的发展开辟新渠道,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效应,从而实现博物馆运作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创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重视信息化在提升科普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关注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打造科普信息化平台。古生物博物馆将积极打造科普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之路,大力引入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顺应博物馆智慧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大趋势,努力为培养和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改善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享有'东方龙宫'美誉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上修建的一座专业性遗址博物馆,同时也是展示和收藏中侏罗世恐龙化石最丰富的科普场馆,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是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自贡恐龙博物馆自建馆就十分重视发挥恐龙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由于古生物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属性,加之我国在地质古生物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展,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普事业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蓝图不断展开,让中国的古生物科普工作走向世界舞台,已成为我国古生物科普工作者一项新的光荣任务.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在国外联合举办古生物化石展览及参加在国外举办的科普活动的点滴经验,笔者拟提出以下几方面体会,供大家参考:1、主办或联合主办(或参与)国外古生物化石展览,应有明确的展览和科普目标,坚持以科学为主,以宣传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目的;2、有高水平的专家作指导,化石展示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介绍为陪衬,辅之以科普或学术报告等,以中国的化石+高水平科研+新的展示手段等打动和吸引国外观众(听众);3、遴选优秀的国外合作伙伴(如先进的博物馆及科研单位等)开展国际性科普活动,一般不参与由国外私人主办和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展览等活动;4、认真学习国外在开展科普工作(包括博物馆建设等)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并积极将赴国外开展科普与自身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紧密结合,用以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5、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文件的相关指示精神开展工作。
  • 摘要: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由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更名而来.在19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设之初,就基于各学科实习室标本,逐步充实,成立了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1934年馆址由景山东街北大二院迁至沙滩地质馆,为独立馆址,该馆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校长蒋梦麟奠基,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52 年院系调整,馆藏全部并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勘探学院。1955 年北大地质学系恢复招生,陈列馆也重建于燕园。1991 年新地学楼落成,地质陈列馆迁址于新地学楼,至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世纪之交,为配合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立研究型大学,以及地质学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将发展方向明确为建设科研型博物馆。以博物馆为载体,收集地质学第一手珍稀研究资源,规范馆藏,使之成为北京大学的重要资源,成为北京大学地质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地质学前沿研究的重要基石。在北京大学211 工程支持下,博物馆建成设施完备的地质档案馆,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项目和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放眼未来,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将继续以建设科研型博物馆为目标,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在各地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项目中发挥作用,同时收集更多的研究资源,并做出特色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争取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地理研究探索项目、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基金项目等,以馆藏特色的中国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研究为基础,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对比研究,探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三叠纪生物圈复苏、三叠纪生态系统重建过程生物多样性演化、古环境变化、古地理迁移等国际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争取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研究中心。
  • 摘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科学普及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作用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领导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主席给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的贺信,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要求博物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充分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切实做好科普工作。建议转变地学科普理念、创新地学知识传播方法、丰富地学知识传播内容。
  • 摘要:近年来,各地兴建了一大批化石展览馆、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展陈了大量古生物化石,为大众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素材.这也为科普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但是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更应该将高深的科学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让科学成果最终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科普工作的真正意义.本文提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个性化的公众讲解的工作方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