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军事科技>第二届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高层论坛
第二届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高层论坛

第二届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9-18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在11月2日听取张爱萍、刘西尧汇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有关情况和初步结果时指示:今年内要对首次核试验做出结论,要写出核试验工作总结报告。此后,国防科委二局的同志,在胡若暇局长的主持下,多次座谈讨论这次核试验的基本经验,并着手起草总结报告。rn 在座谈中,大家都认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是在毛泽东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周恩来总理、中央专委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各方面的大力协同、积极支援下,经过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并在取得了预演的直接经验后进行的。爆炸后,从对各种测试数据的分析看,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为2.2万吨梯恩梯当量,基本符合原设计。而且,中国的这次核试验超过了美国、英国和法国初期核试验的水平。可以说是胜利地完成了首次核爆炸试验任务。rn 大家还一致认为,周总理的直接领导,是保证了这次核试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之一。周总理对原子事业十分重视关怀,他一再强调要贯彻党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和毛主席“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及时提出在工作中“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计划科学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的要求。他经常给予指示,及时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对核试验的组织领导、弹的运输、预演、决定试验日期、场外烟云侦察、场区及附近居民的安全措施、重点工厂的保卫、政治斗争、学术斗争、保卫保密以及发生早爆或误爆时继续进行试验的方案等,做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周总理还提出一定要把工作做细致、周到、准确、及时。由于周总理身教言教,抓的紧、抓的严、抓的细,国防科委二局和核试验党委坚决执行了周总理的指示,学习了周总理的认真、实际、细致、周到的作风,使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漏洞。
  • 摘要: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新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面对世界两大阵营的"冷战"、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各种封锁与核讹诈以及后来苏联的背信弃义,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克服各种困难终于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核讹诈,提高了新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不但为新中国以前、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保障,而且研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精神不断鼓舞着中华儿女前进.本文将论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背景、经历和历史意义,希望藉此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rn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了国家安全,保卫了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rn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提高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防军事实力,发达国家不能再忽略中国的重要性,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不久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rn 原子弹研制成功,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在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而国防是牢固的后盾和最终的保障。原子弹研制成功不仅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rn 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加了新的哲学思想。研制原子弹表现的高贵精神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熠熠闪光,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rn 第一颗原子弹对中国影响重大,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摘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成功试爆,引起了世人关注.当日,中国便向世界主动公开了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等阐明了中国核试验的目的,中国在首次核试验成功当日便发表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这种公开对外宣示的方式,是中国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宣传和政治斗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击破了一切不必要的污蔑和挑拨性的阴谋,凸显了中国掌握原子弹技术的战略意义,树立了核国家通过核战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辉典范。一直以来,中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立场鲜明而坚决。中国曾在1963年7月31日发表政府声明,建议全世界所有有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但这只是“两手空空”时的建议,与1964年10月16日提出的关于召开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建议相比,利权绝然不同。因此,中国《政府声明》的发出,标志着中国在核问题上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建议的提出,是中国作为核国家在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步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足以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一枚“政治原子弹”、“威信原子弹”,其所赋予中国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掌握原子弹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就核武器问题发表意见或作出举措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分量,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和提升大国地位以及保卫世界和平所奠定的坚强实力。
  • 摘要:在中国航天近60年的风雨历程中,航天二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它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线,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n 1957年11月,二院最早前身就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此后,二院名称又先后变更为七机部二院、航天部二院、航空航天部二院、航天总公司二院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rn 虽然名称几经沿革,但二院长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却从未改变。从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到工人队伍、服务保证人员,二院人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豪情壮志,承担了多型号武器研制,完成了中国第一、二、三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的研制生产任务,为军事装备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rn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一线工人的努力和付出,也离不开默默无闻,坚持以科研生产为中心,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作用的党群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rn 如果说航天队伍是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这己经被人们所知了。那么,航天系统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这支队伍里更无名的英雄,他们无怨无悔地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只是为了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职工的满意认可。因此,有人这样形容:党务工作者就像是春风,吹暖了职工的心田,又像是细雨,滋润着航天事业发展的土地。在航天战线上,党务工作者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的岗位,用实际行动为航天事业谱写更感人、更华丽的乐章。
  • 摘要:论文从人才遴选、动员、调动、组织结构、参与方式、科研氛围营造六个方面,分析了02计划与曼哈顿工程中科研人才管理的异同,指出在非集中式科研管理体制中,实施大科学项目,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弥补,达成集中、高效的目的.中国的02工程和美国曼哈顿计划,是在不同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完成的.02计划在综合国力不强、科研力量不足、生产力低下的困难时期完成,是中国科技史上辉煌的一笔.曼哈顿工程在战时资源紧张、局势复杂的大背景下进行,实施三年多制造出一颗枪式铀弹、两颗内爆式钚弹,亦是大科学有效组织的典范.两个工程在科研人才管理方面,有哪些异同;非集中型科研管理体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何种方式,实施有效性如何,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 摘要: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一声巨响,震撼了整个世界,震慑了敌对势力,从根本上打破了少数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英明决断、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忠贞爱国、矢志报国的结果,是党政军民同心同德、拼搏奋斗的结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刻总结"两弹一星"历史经验,深刻体悟"两弹一星"伟大精神,不断汲取蕴含其中的丰厚营养,对于今天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决策部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就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 摘要:中国核潜艇之路,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是自主创新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发展之路。rn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第一代开国领导集体,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核讹诈,在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用较短时间自力更生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一艇”是中华民族的国之大器,使中国拥有了“两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从而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rn 与美、俄、法相比,中国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和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的建成时间,约在原子弹技术过关后的10至12年左右,法国建成第一艘核潜艇,距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约11年。而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下水)仅用了6年多时间。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值得自豪,这个奇迹是怎么产生的?令后来人深思!本文试图以核潜艇亲历者的身份,站在国家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方位来论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成功之路。rn 为了把第一代核潜艇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传承下去,故编制了《中国核潜艇之路》一书,这是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体会谱写的一部历史文献(200多篇文章,1I0万字),是生动记载中国核潜艇事业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的一曲壮丽史歌,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伟大征程中聚集和激励前进力量的一笔珍贵精神财富。当年研制核潜艇的专家、工人、干部,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用算盘、计算尺、核潜艇玩具等落后的计算工具和简单的模型,制造出高科技的核潜艇,不畏惧科技攻关的安危和风险,不惧怕创业的艰辛,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核潜艇从设计、研制、试验直至装备海军,使中国拥有了“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是奠定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基石,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两弹一星”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座座丰碑。rn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事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核潜艇人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自力更生成功地制造了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对潜艇部队的建设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怀,亲自总结并赋予潜艇部队新的时代精神,鲜明提出要有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在今天,科研程序、科研管理规范有序,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条件下,年轻的核潜艇人,完全有志气、有能力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 摘要:本文介绍1966年以前中国科学院在两弹一星研制和相关学科方面组织编著、编译和出版的一些重要著作.其中,有译自苏联和西方的一些名著,也有我国某些相关科学和领域最早的专著.这些著译的出版,不仅传播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也为有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发展史上一个侧面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核科学和其他尖端科技早期发展的重要见证.
  • 摘要:50年前,在西北大漠中,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武器试验。众所周知,中国当初是在极其艰难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开启了核武器研制事业。相对于美苏等国先盲目扩军、后无奈裁军的核发展道路,中国走出了一条经济而又高效的核武发展之路.30年来,中国以有限的投入,形成了基本的核威慑力量,使其在国家安全中发挥了战略基石的作用.这一切不是偶然的,它归功于核武器事业有一个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导中国核武器发展与运用的战略思想最初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确立的,毛泽东对核武器性质、作用的清醒认识和定位,对核力量建设的明确规划,莫定了中国核武器事业战略材旨导思想的基础。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核武器的战略思想,不仅是对50年历程的总结和纪念,也是对今后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借鉴和启迪。rn 一是重视核力量的实力建设。尽管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大量促进“无核世界”的倡议和呼声,但鉴于国际政治现实,在可预见未来实现“无核世界”目标的可能性很低,核武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性方面的作用和需求难以消失,核武器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核武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最近一二十年来,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迅猛,其中两大发展动向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外部情报、探测、精确打击能力迅速提高,二是弹道导弹防御能力不受限制地发展起来,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有限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报复打击能力,核威慑有效性面临挑战。为了确保核威慑力继续有效,中国核力量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调整和完善,比如,在提高生存力、增加突防能力方面,在加强安全、安保和可靠性方面,在改善指挥、管理、控制系统等方面。没有一定的核实力,就没有核威慑,因此,积极提高核力量的生存与突防等实力水平,是当前核力量建设的重要任务。rn 二是重视核力量建设与核军控政策的协调发展。当今国际环境相比冷战时期有更复杂的一面:核扩散形势日益严峻,周边核态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核恐怖主义威胁逐步上升,这些都日益成为我国安全的现实威胁。而这类威胁的减小和消除,需要地区与全球的合作,这就需要核国家在核裁军、核军控方面做出行动和表率。另外,随着核大国核力量削减进程,在无核国家中间以及各种国际核裁军、核军控平台上,要求增加核透明、加快推进多边核裁军进程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这样的核军控形势下,中国在核力量发展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克制态度,需要更好地协调核力量发展与核军控、防扩散政策关系。rn 总之,毛泽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应该在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核武器事业日臻完善。在这方面,维护战略威慑力量的有效性是重要使命,维持核力量发展方面的克制则是一种明智。
  • 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中国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重要象征,不仅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同时是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厚重,文化内涵丰富,精神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利用原子城独特的文化品质、价值观念、内在精神,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高地,发挥其特具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感召力,对于在形势下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能量汇聚作用.原子城37年的光辉历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原子城建设成为全国理想信念教育精神高地、思想道德教育精神高地、科技创新教育精神高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神高地,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支持,需要相关单位的合作与帮助.建议国家将原子城列入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和中国核工业发展史、原子城发展史,就原子城建设四大精神高地制定专项工程规划,加强重点扶持,把原子城打造成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精品力作.
  • 摘要:为深入总结"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经验和科学智慧,促进武汉高新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开展地方"两弹一星"研制史料工作探索.积极组织开展搜集整理地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项目、成果与人物史料,是借鉴、传承"两弹一星"研制的经验智慧,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科技思想传播与人文历史教育工程,将存史资政育人."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是我国现阶段一支人才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和学术研究娴熟的民间智库新生力量.积极发挥"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智库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景大有可为.开展地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史料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政策性,亟待高层引导前行.主要依托全国或地方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积极调动、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和军队科期机构与军事院校等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组织开展搜集整理地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史料工作,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要完成这样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科技思想传播、现代智力研究开发工程,在组织、调动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热切期望有关高层给予研究和引导。加快总结地方“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智慧,提升新时期“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水平与智库作用及智力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增强国防军事实力。
  • 摘要:从1965年基地建设启动至1992年全部迁往绵阳科学城,九院在梓潼时间长达28年.因其院部和一些下属所及机构在梓潼,人们就把这段时期称为"梓潼时期".论文首先从科研成就核弹武器化、新一代核武器取得突破和精神成果两弹精神形成两方面,论述了"梓潼时期"的重要地位,然后回顾了两弹精神从不断概括、提炼到形成的长久过程,再重点通过事例从两弹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崇高礼赞,是凤凰涅槃的真情奉献,是自强不息的生动诠释,是同舟共济的协作凯歌,是不断超越的使命担当五个方面探讨了其内涵,最后阐述了两弹精神与优秀传统精神一脉相承、与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指出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两弹精神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一现实意义.
  • 摘要: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对中国国防建设和核领域斗争实践发挥了历史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尽管现代战争与过去的战争大不相同,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战略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没有变,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n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核领域斗争实践相结合所构成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是指导中国发展核武器、建设核力量、打破核垄断、遏制核战争的理论依据。只要核武器没有彻底销毁,核战争威胁没有根本排除,人们就应继承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精髓,科学指导中国核力量的建设发展和核领域斗争实践。同时,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在当前国际核领域斗争和核战略理论激烈交锋的复杂形势下,人们应瞄准未来核领域斗争的制高点,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把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继续推向前进,在指导中国核力量建设、发展与运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在本世纪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 摘要:为“两弹一星”事业献身的几代人,包括有名的“两弹”元勋和更多的无名英雄,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利于社会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rn 现在世界各国正在开展激烈的竞赛。这种竞赛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赛,是教育和科技的竞赛。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有知识和教养的社会群体,不仅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责无旁贷,同时也有责任推动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来创造国家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迈向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使社会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rn 半个多世纪之前,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两弹一星”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从“两弹一星”精神到一脉相承的“863”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己经有过非常系统的总结。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大家,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非常硬的软实力,是物质不可替代的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用以武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意义深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实现强军梦想的精神长城,“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 摘要: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且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反映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追求,“三个必须”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总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遵循。值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年之际,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联系核武器研制和核工业建设的实践,深感这正是我国核事业发展的胜利之本。rn 凝聚中国力量,关键是要把中国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在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中,大家深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国家安危盛衰密切相关,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命运、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于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巨大的合力,攻克一个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一个一个事业的成功。rn 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回顾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历程,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符合实际。如今面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要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军民融合,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把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 摘要:50年前,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精心指导下,采取了公开宣传的办法,积极打好政治仗、宣传仗、学术仗,明确阐述了中国的核政策、核战略,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意图,较好地主导或者疏导了国际舆论,为中国核政策、核战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展现了高超的国际宣传和国际斗争艺术。rn 50年来,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而这一切都建立在50年前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掌握核武器,并正确阐明中国核政策、核战略的基础之上。50年风云变幻,50年沧桑剧变,但中国的核战略、核政策仍然是50年前所奠定的。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上个世纪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的风险和挑战。人类要更好地利用核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并提出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rn 中国的核政策、核战略,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并行不悖的。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和中国的核政策、核战略,必将为维护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 摘要:东方红二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它是“331”卫星通信工程的配套项目,与其它系统配合完成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射试验和卫星通信试验与试用任务。rn 卫星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及定点以后,又成功地进行了通信、电视和广播试验,圆满地完成了飞行试验大纲所规定的任务。rn 首次研制、试验就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卫星研制和试验过程中下列几点经验是值得记取的:选定目标,起点要高;明确试验通信卫星的使用方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结合特点制定方案,采用适合具体情况的新技术;严格按研制程序和规章制度办事;充分重视大总体各系统间的协调和联试;充分做好各种地面试验;自始至终把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放在工作首位;研制人员深入发射试验和卫星运行管理的第一线;要有充分的故障预想和完整的对策方案。rn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和试用,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全面衡量,与国外当前的研制水平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主要表现在技术指标低,研制周期长,经济效益差三个方面。如何改善技术指标,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既是个技术水平问题,也是个管理水平问题。总之,这是今后应重点解决的重大课题。rn 后来将把卫星天线波束改为国内波束,增加二路转发器,即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以提高通信容量来满足国内卫星通信的需要。
  • 摘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现在,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在研究时,把核武器的理论、实际工作当成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来做,要研究原子弹整个动作过程、运动规律,1960年,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有效的数学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原子弹的过程。研究人员就用初步的方法,自己动手,把描绘原子弹整个运动过程复杂的方程加以简化,然后用最普通的计算尺,把整个原子弹动作过程粗略一步步算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通过这样的计算,不仅得到了结果,而且了解了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这样就对整个核武器动作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rn 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一年多一点时间里,笔者突破了氢弹研究,然后不断地根据实战需要,在核武器的性能方面有所提高,设计出了具有特殊性能的核武器。把核武器理论设计当成一项科学研究工作,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对待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不清楚的一定要弄清楚,决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把工作中的问题、疑点毫不掩饰地向领导、向群众讲清楚,一个方案哪怕有90%的把握,也要指出10%的薄弱环节。对每一个数据都要求反复核实,仔细推敲。做一次核实验,往往把方案交出去以后,还要不断计算,仔细推敲每一个因素的影响,直到试验成功。
  •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科学传播,实现"两弹一星"精神从价值抽象向实践展开的转换,必须牢牢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科学传播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坚持实践性原则,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两弹一星"精神生产和传播的活水源头,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民创新创造;二是坚持理论性原则,"两弹一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两弹一星"精神大众传播和科学传播;三是坚持民族性原则,不仅要关注"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过程的历史沉淀和价值积累,更要深入挖掘这一文化体系蕴藏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四是坚持时代性原则,赋予"两弹一星"精神以时代意蕴和现实意义.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维度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传播统一于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之中.
  •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20世纪从事伟大“两弹一星”事业中升华出来的崇高精神。rn 199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精辟地把“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并强调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现实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rn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直接延续和继承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这些正在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再次探求“两弹一星”的无穷威力,再次回忆创造“两弹一星”前辈们的光辉实践和丰功伟绩,愈加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n 目前,中国从中远程潜地导弹起步的固体弹道导弹事业,依靠自力更生的奋斗,不但在中远程固体导弹领域内成果累累,而且在射程上已经扩展到近程、中近程、远程和洲际领域;在性能上不但比肩于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而且在一些方面己经领先全球,创造了公认的世界第一。中国的固体弹道导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发挥应尽的力量。
  • 摘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rn 中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发展核武器,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完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完全是为了自卫防御,为了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也一定能消灭核武器。rn 首次核试验的成功以及发展的“两弹一星”技术,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rn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伟业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起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地看出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 摘要:成立53年来,三院历届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立足飞航事业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紧紧围绕导弹武器科研生产这个中心任务,带领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成为集预研、研制、生产、保障于一体,配套完备、门类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承担着实现中国飞航事业新跨越的历史使命,传承飞航精神,共筑中国梦、强军梦、航天梦,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价值创造,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 摘要:面对西方核大国的封锁和威胁,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必须抢时间,加快发展速度。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妄图阻碍中国核武器发展进程。1963年7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研究地下核试验的问题。同年12月,中央军委要求安排进行地下核试验。1969年中央决定在国庆20周年大庆之前,进行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并强调要保证安全和成功,核试验要防止误爆和哑炮,要严防冒顶和放枪。rn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很快开展起来了。然而,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文化大革命己使得科研思想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核武器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专家、工人们都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地下核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rn 1969年9月23日,在国庆20周年之前,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是一个攻坚战,是真正攻下来了以前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地下核试验技术的关键问题.1976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这次实验更为理想,彻底解决了抗干扰的问题。几十个记录系统都记录到了数据,测到了中子、γ射线和x射线的时间谱、能谱、强度等预想的数据,这次试验获得了全面大丰收。rn 由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技术路线正确,也由于核武器研究队伍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热情忘我的工作、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取得了比西方大国快得多的发展速度,这是党中央领导的结果,也是两弹精神巨大威力的表现.
  • 摘要:"两弹一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从一开始就把选择和培养人才工作放在首位来抓,人才为本、人才为先.不失时机地创办我军第一个综合性的导弹专业培训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她标志着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突击训练和独立训练等方式,在一年七个月的时间里为我军培养出第一批2500名导弹专业技术骨干,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导弹航天事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导弹部队的高层领导干部.文中较详细地阐述了长辛店教导大队严格挑选学员和专业技术培训的全过程.这是一次在严格保密条件下进行的被称为"神秘的学习".长辛店人把攻克尖端技术视为党和人民的信任,感到无尚光荣,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求知欲、刻苦的学习精神,克服了文化低、基础差,不懂外语、没有教材,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较好地掌握了导弹操作技术和维护保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堪称导弹部队的"黄埔军校",导弹科研院所和战略导弹部队的摇篮,并第一次接收和管理从苏联引进的导弹武器装备,第一次探索和实践了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军事技术训练的程序和方法,第一次探索和实践了战略导弹部队的编制体制,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战略导弹部队建设.本文最后提出要发扬长辛店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努力为导弹航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 摘要:2014年,是中国首次核弹试验成功50周年。当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来纪念这一令20世纪的中华民族无比自豪的重大科技成就时,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思考:如何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大师,再创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rn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被视为科技精英的典范,近年来,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们成为科技精英的原因、规律,希望从中获得启示。在此,笔者也加入这一行列之中,通过若干新发现的文献史料,重点分析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所呈现出的特征性,以此反观当今的教育目标、方式和体制。rn 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到之后进入制度化的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教育,23位元勋一直获得了精英化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科学教育方面。这使得他们的教育起点很高,并且后来一直呈不断累积的优势。而到留学时期所接受的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学术训练,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累积优势。科技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一斑。rn 以23位元勋为代表的这一批科技人才的成长,还与他们的际遇环境有关。他们生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自近代以来一次次救亡图存的浪潮之中,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他们的个人命运、职业前途始终与民族危亡交织在一起,这使得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科学技术于民族存亡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成为他们普适的价值观。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内化为了他们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精神动力。他们虽生于动荡年代,虽然是在战火与颠沛流离中求学,但政府与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使得各级教育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依旧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水准,也就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由此反观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大革命”,却是彻底打碎了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体系,造成了一段时期内人才出现断层。教育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之重要,在此体现得尤为充分。rn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基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郭永怀一进入南开大学便师承饶毓泰,周光召在北大读研究生直接跟随彭桓武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以及彭桓武和程开甲先后师从于M.波恩、钱学森和郭永怀以冯.卡门为师、钱三强师从小居里夫人等等案例,均一一证明没有传承便没有创新。而传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为人导师者将科学的精神、品质和方法传之于青年。rn 如何创造和保持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稳定环境,是中国教育界、科技界都须面对的难题。
  • 摘要: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开拓者。从新中国诞生时的艰难岁月起,来自强敌的战争威胁一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我国战略力量,打造出了能够有效维护我国安全环境的强大国防力量。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在毛泽东同志决策与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强大国防及其“两弹一星”事业,是留给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遗产。rn 以战略核力量为支柱的我国国防力量,为中国取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rn 国家的安全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没有自我防卫能力,没有对领土和主权安全的自信,难以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强大的国防,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好的国家和平环境。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期,义无反顾地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得以全面推进,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管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我基于强大国防为后盾的对外开放政策,始终不动摇。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n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理念的必然,是符合当今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理性选择。它既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非安全因素。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库,仍具备足够毁灭地球许多次的威力。某些大国己建立或正在加强的军力部署和军事同盟,明显针对着中国。因历史和现实利益矛盾引发的地区或国家间冲突,难以避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依然严重存在。国际敌对势力针对我国家安全策划和制造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跨国犯罪活动有加剧势头。“台独”势力仍在猖狂挑战,严重阻碍着中国的统一大业。这一切对我国安全环境的现实挑战,严重地干扰着我国的和平发展。正是我国具备了以战略核力量为后盾的强大国防,才能有力地维护着我国和平发展事业的持续推进。rn 以战略核力量为支撑的我国国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国际较量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n 随着“两弹一星”事业等重大国防工程的成功开展,我国建立起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部门,开辟了原子能、飞机、电子、光学、舰船、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了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大批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不言而喻,“两弹一星”事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迈向科技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武器研究的综合设计法。两弹的突破及以后的武器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加数值计算模拟、再加实验三大科研支柱上,这是当代最先进的科研方法,此为“综合设计法”。就是给定的战标再进行理论建模,用理论指导提出模型和指标,再进行数值计算,通过数值计算给人们揭露运动的很多过程和细节,并且给出准确的数值定量结果。大量工作都是在计算、理论和数值计算的循环中进行。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核试验成功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是世界上最高,速度最快,也是最节省的,花钱最少的。这种方法,在80年代首次应用在了常规武器研制,大获成功,引起轰动。rn 继承和发扬九所优良传统。理论基础、基本功、“粗估”本领、分析能力、数值计算,任何时候都是搞好科技不可缺少的;特别重视好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的关系。因为今天计算机条件非常好,现成软件很多,而且数值计算也已经很普遍了,许多问题几乎不用作深入的分析就可以动手计算。可是这也引发了不好的苗头,没有理论分析的计算,将陷入数据的海洋,弄得晕头转向不得要领,甚至是越算越糊涂,这样人就变成计算机的奴隶。没有理论分析,也无法判定计算结果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有理论分析为指导,让计算机更有效地为科研服务。要发扬九所好传统,做计算机的主人,不做计算机的奴隶。
  • 摘要:有关美国对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对策研究,自1990年代末美国解密相关档案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讨论已有十余年。在美国的对策方面,学者们倾向于用更多的笔墨描述以军方代表的激进派是如何试图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的。然而恰恰与事实相反,以国务院为主的务实派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并最终影响到了总统约翰逊,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学术界对务实派的分析仍存在一定的不足。rn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国家档案馆最新解密文献,考察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的美国决策过程,着重分析务实派在美国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探讨为什么美国没有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而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一个核中国的现实,希望能够对这一课题进行有益的探索。rn 首先从成本收益来说,美国军事打击方案得不偿失。政治上,在没有中国明显军事入侵的前提下进行军事打击,肯定会遭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即使是盟友,估计也很难取得认同。此外技术上,由于美国无法掌握中国核计划的准确情报,不可能在第一次军事打击中全部摧毁中国的核武器能力,这必将导致中国的报复,甚至是核报复。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甘冒政治与军事双重风险完全没有必要。其次是国内大选的因素。由于1964年是大选年,共和党候选人戈德华特(Goldwater)在越南战争以及中苏等问题上态度强硬,约翰逊总统试图在选民中树立一个爱好和平的形象,因此他不希望由于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而导致大选的失败。第三是越南战争因素。当时约翰逊政府正处于越南战争的关键时期,总统及其高级顾问都极力避免美国采取过激行动,从而刺激中国卷入越南战争,就如朝鲜战争那样。越南内战导致中美直接军事对抗,这是约翰逊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rn 因此对于约翰逊政府来说,最终选择罗伯特·约翰逊方案,默认中国成为第五个核大国这一客观事实,实属无奈。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反映了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进入到了死胡同,此后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提高,改变僵化的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实际上为美国政策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虽然约翰逊政府并没有完全改变对华的敌视态度,但是其后期实行的“遏制而并不孤立”的政策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中美关系的改善埋下了伏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