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胎儿医学与产前诊断学术研讨会
全国胎儿医学与产前诊断学术研讨会

全国胎儿医学与产前诊断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

会议文集:全国胎儿医学与产前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各种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d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监测围产儿6518例,检出出生缺陷儿9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88﹪,其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和胎儿水肿综合征,其发生率分别为53.70/万、13.81/万、12.27/万。缺陷儿中有各种合并症者68例,占70.10﹪,存在可能致畸因素者32例,占32.99﹪。结论 孕早期是预防先天性畸形形成的关键。出生缺陷与羊水过多过少、胎儿生长受限、双胎、不孕等高危妊娠密切相关。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监护和产前诊断可早期发现缺陷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已位居我院出生缺陷的首位,应加强对其诊断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快速、稳定的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的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785例15.3~29.5孕周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抽取羊水,采取细胞瓶培养法,7~9d后用细胞刮刀分散细胞集落传代,换液培养1~2d,加入秋水仙素2~3h后,收获羊水细胞制片,G显带分析。结果 785例羊水培养成功778例,成功率99﹪。平均每例分裂相>100个,培养时间8~13d,平均9.5d。结论 该方法染色体分裂象多,细胞破坏少,染色体形态及分散性好,成功率高,出报告时间短等优点,对异常胎儿能及早终止妊娠,有实用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儿围产结局。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9月间出生于北京妇产医院的658例双胎儿病例,比较不同双胎类型、不同分娩方式、不同孕周及两胎儿分娩间隔时间对双胎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卵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双卵双胎(16/298,53.69‰vs9/332,27.11‰,U=2.35,P<0.05)。无论胎位如何,剖宫产儿各项合并症的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组。两胎儿分娩间隔≤15min组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4/68,50﹪vs18/28,64.3﹪,X<'2>=1.630,P=0.202)和新生儿窒息(7/68,10.3﹪vs6/28,21.4﹪,X<'2>=1.257,P=0.262)的发生率较>15min组低。结论 应尽早确定双胎类型,加强单卵双胎的产前保健。
  • 摘要:目的:探讨双胎两胎儿发育不同一的母儿围产结局。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11~2005.9间于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333例双胎妊娠病例,按照体重差别大于25﹪作为标准以诊断双胎是否发育一致,观察双胎发育不同一的发病情况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并进行母儿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双胎发育不同一的发生率为9.41﹪;发育不同一组的大多数母体并发症相对较高,但与发育同一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单卵双胎时,发育不同一组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小于孕龄儿、双胎输血综合征和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的发生率高于发育同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体重较大的胎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和进入NICU新生儿例数低于体重较小者。双卵双胎时,发育不同一组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颅内出血、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及进入NICU新生儿例数均高于发育同一组;体重较大儿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和进入NICU新生儿例数低于体重较小儿。结论 双胎两胎儿发育不同一母儿预后较差,应及早诊治。
  • 摘要:目的:通过对孕妇行孕中期血清生化指标筛查,发现孕期胎儿染色体及神经管发育异常,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DELFLA)Eu和Sm双标记试剂盒,测定孕妇空腹静脉血清AFP和Free β-hCG浓度,结合孕妇年龄、体重、是否双胎、有无糖尿病史及吸烟史等因素,采用随机软件计算唐氏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NTD)的风险率。结果 5457例筛查孕妇中高风险435例,(唐氏综合征391例、NTD30例、18三体综合征14例)高风险率8.10﹪。在391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孕妇中22例妊娠结局异常,其中4例为唐氏综合征患儿,其他染色体异常7例。30例神经管缺陷高风险中8例妊娠结局异常。14例18三体高风险,1例于妊娠21周时羊水过多,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多发性畸形,1例多发畸形伴脐带囊肿,终止妊娠。结论 产前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发现预期筛查的疾病,也能发现其他胎儿发育异常,但是并不能发现各种发育异常的胎儿。
  • 摘要:胎儿肺发育良好与否是产后新生儿能否存活的决定性因素,肺发育不良常引起严重的呼吸衰竭,产后立即需要严密的监护,因此,早期预测和诊断胎儿肺发育不良并评价其严重程度对于产前干预和新生儿期治疗极其重要,尤其是膈疝胎儿(因其需产前干预)。但目前还没有一种产前准确评价胎儿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MRI测量胎儿肺总体积和肺肝信号强度比(LLSIR)这两个参数联合预测胎儿肺发育不良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比较经腹绒毛活检(transabdominal chorion villus sampling, TA-CVS)和经宫颈绒毛活检(transcervical chorion villus sampling, TC-CVS)两种方法在产前诊断应用中的差异,评价两者的应用价值,总结TA-CVS的操作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75例TA-CVS和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69例TC-CVS的病例资料。结果 TA-CVS组指征为孕妇高龄16例(21.3﹪),早孕产前筛查异常6例(8.0﹪),比例较TC-CVS组高[分别为6例(8.7﹪)和0(0.0﹪)]。TA-CVS组具有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指征者24例(32.0﹪),胎儿DNA检测指征者51例(68.0﹪);TC-CVS组具有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指征者8例(11.6﹪),胎儿DNA检测指征者61例(8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A-CVS组妊娠9~23周,平均12.6周;TC-CVS组妊娠6~11周,平均8.8周;TA-CVS组孕周大,适应范围广。与TC-CVS组相比,TA-CVS组穿刺次数少(1.4次:1.2次),获取的标本量多(9.4mg:15.9mg),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62.3﹪:82:7﹪)。结论 TA-CVS适应范围广,成功率高,获取的标本量多,安全性好。随着早期筛查的普及和早期诊断要求的增加,TA-CVS的应用将更广泛。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胎儿脐静脉和心脏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8例因各种原因行产前诊断的孕妇进行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和胎儿心脏穿刺术。结果 脐静脉穿刺成功率94.03﹪,胎儿心脏穿刺成功率100﹪。经胎盘穿刺36例,胎盘渗血占27.8﹪(10/36),经脐带穿刺67例,脐带渗血占26.9﹪(18/67),渗血均在30秒内自动停止。脐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胎儿心动过缓者占5.97﹪(4/67)。脐静脉穿刺术后未出现宫内感染、晚期流产、早产、胎死宫内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胎儿脐静脉穿刺术是产前诊断中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羊膜腔穿刺及脐静脉穿刺用于产前诊断的指征。方法 对1583例经羊膜腔穿刺及137例经脐静脉穿刺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的孕妇产前诊断指征分析。结果 羊膜腔穿刺发现异常核型41例(2.59﹪),羊膜腔穿刺主要产前诊断指征为高龄,唐筛高危,B超提示胎儿异常,不良孕史,孕妇本人或丈夫染色体异常,其中B超提示胎儿异常及孕妇本人或丈夫染色体异常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为8.33﹪和7.69﹪,较其他组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脐静脉穿刺检出异常核型28例(20.4﹪),检出率较文献报道者有所增高,这与我院脐静脉穿刺指征控制较为严格有关。脐静脉穿刺的主要指征为B超提示胎儿异常(包括脉络丛囊肿、颈部淋巴囊肿、胎儿水肿、心脏结构异常、脐膨出、颅内结构异常、唇腭裂等),胎儿宫内发育受限等,其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增高分别为21.3﹪和23.1﹪。结论 B超提示胎儿异常(特别是多项异常者)及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者,均应积极行产前诊断。
  • 摘要:目的:通过对短长骨胎儿进行脐血检查、骨骼X线检查,结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ibrob-1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FGFR3)诊断结果,探讨骨骼X线在诊断短长骨胎儿尤其骨骼发育异常胎儿中的作用。方法 57例短长骨胎儿最后诊断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21例,染色体异常8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原因不明24例。其中30例短长骨引产胎儿及43例正常引产胎儿进行骨骼X线检查。结果 胎儿股骨、肱骨、胫骨、第1腰椎、颅腔、髂骨等径线及胸径、腹径随孕周呈线性增长。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因骨骼异常的不同类型有各自特异性改变;非致死性骨骼异常胎儿以腰椎椎弓根间距减小或无增宽最为常见,其次为骨端杯口样扩张和骨质钙化减少,致死性骨骼异常胎儿以水平肋、胸廓狭小最为常见;21三体胎儿可出现第五指小指中节发育不全、鼻骨骨化不全等X线征象。结论 骼X线检查是确诊骨骼发育异常胎儿的主要依据,对短长骨胎儿进行骨骼X线检查可有助于骨骼发育异常的分型,并对染色体异常胎儿的诊断具有补充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母儿围产结局及孕期处理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研究双胎妊娠中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者24例,将不合并TTTs的328例母体及644例双胎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母儿围产结局;比较单卵双胎妊娠中不合并TTTs组与TTTs组的预后差异;比较TTTs组中供血儿和受血儿预后的差异;探讨孕期处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资料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2﹪;与所有双胎妊娠相比,TTTs组中大多数母体并发症相对较高;胎儿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与非TTTs的单卵双胎组相比母儿预后也较差。最初诊断时Ⅲ级及以下者预后优于Ⅳ级和Ⅴ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胎妊娠合并TTTs者母儿预后较差,应及早诊治。
  •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性胎粪性腹膜炎胎儿产前超声征象与产后结局的关系。方法 20例产前超声诊断复杂性胎粪性腹膜炎、出生后经影像学检查或开腹手术确诊的胎儿,产前行动态B超监测,其中3例大量腹水胎儿行腹水减量。新生儿怀疑肠梗阻或穿孔者,行剖腹探查术。结果 复杂性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声像包括腹腔内钙化17/20(85﹪)、羊水过多13/20(65﹪)、腹水11/20(55﹪)、肠管扩张8/20(40﹪)、胎粪性假性囊肿3/20(18﹪)。出生后手术率为11/20(55﹪),新生儿术后死亡率20﹪(2/10)。顽固性腹水或肠管扩张或假性囊肿预测生后手术灵敏度最高(91﹪,P=0.01)。KamataⅠ型和Ⅱ型较Ⅲ型生后手术率更高,分别为71.4﹪和41.7﹪,但无统计学意义(P=0.22)。KamataⅠ型和Ⅱ型较Ⅲ型生后死亡率稍高,分别为14.3﹪和8.3﹪,但无统计学意义(P=0.61)。结论 产前超声能预测胎儿复杂性胎粪性腹膜炎新生儿期手术风险。三级医院分娩、生后禁食、对有手术指征者及早手术有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 摘要:目的:观察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221例先兆早产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加硫酸舒喘灵常规治疗组119例,和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组102例。两组孕妇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E<,3>,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孕酮水平。观察两组孕妇用药前后复查E<,3>、孕酮的变化及治疗效果,以及分娩启动先兆早产与E<,3>、孕酮的关系。结果 (1)硝酸甘油组:先兆早产孕妇在72h内宫缩消失,有效率94.12﹪。延长至37周分娩的孕妇为95.3﹪。治疗后宫缩消失时间(31.07±31.68)h。常规治疗组:先兆早产孕妇在72h内宫缩消失,有效率90.4﹪,延长至37周分娩的孕妇为86.9﹪。治疗后宫缩完全消失时间(63.6±32.64)h。硝酸甘油组延长先兆早产孕妇孕期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组(P<0.01)。(2)常规治疗组孕妇血浆中E<,3>水平由治疗前的(76.43±47.89)ng/l,显著下降至治疗后的(65.85±28.5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治疗组孕妇血浆中E<,3>水平治疗前(74.84±35.85)ng/l,治疗后上升为(86.78±52.2)ng/l。差异无显著性(P>0.05)。(3)硝酸甘油组孕妇血浆中孕酮水平治疗前(109.83±39.89)ng/l,明显上升至治疗后的(129.95±38.5)ng/l。常规治疗组孕妇血浆中孕酮水平治疗前(109.38±38.29)ng/l,治疗后显著上升为(117.08±37.79)ng/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先兆早产与E<,3>水平的升高、孕酮水平降低有关。硝酸甘油静脉注射后,孕妇血中E<,3>水平降低,孕酮水平增高达到治疗先兆早产的目的。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早产药物,其作用机理可能与E<,3>水平的增高,孕酮水平的降低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症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收治的233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清白蛋白检测结果将其分成低蛋白血症(A组,133例)和非低蛋白血症(B组,90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 A组孕妇浆膜腔积液、肝酶异常、肾功损害及并发症(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B组(P<0.05),围生儿死亡率以A组为高(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症可造成母儿的不良结局,应积极防治。充分细致评估母胎状况,尽可能延长孕周改善新生儿结局,若孕妇重要器官受损或并发难治性浆膜腔积液应适时终止妊娠,以改善孕母结局。
  • 摘要:心脏横纹肌瘤是胎儿期或婴儿期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常伴有结节性硬化症,预后差。产前筛查对早发现、早干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手段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发现、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可靠方法,对于肿瘤定位、评估继发性病理改变及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对羊水过少时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超声(US)筛查出羊水过少胎儿的MPI,并将US、MRI结果与引产后或出生后随访结果对照。通过MRI采用感兴趣区工具(region-of-interest tool, ROI)测量胎儿肺肝信号强度比(lung-to-liver signal intensity ratio, LLSIR),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羊水过少胎儿MRI均能清晰显示其结构,泌尿系畸形13例(其中同时伴肺发育不良8例、同时伴肺发育不良和心脏畸形2例、人体鱼序列征1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1例、单脐动脉1例),腹腔囊肿2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1例,2例胎儿无明显畸形。除3例引产未尸检外,其余MRI结果均由出生或引产后结果证实。结论 MRI是羊水过少时胎儿畸形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能明确诊断羊水过少时的胎儿肾脏及肺异常,发挥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作用,尤其是超声显示不清时。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母血清标志物产前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lecsys 2010对8675例妊娠15~25周孕妇检测血清中的游离雌三醇(uE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用PRISCA产前筛查风险分析软件计算风险率。以1:250作为截断值,对高风险者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筛查出高风险631例,阳性率为7.27﹪。其中唐氏综合征高风险528例,占6.08﹪,18三体高风险103例,占1.18﹪。接受产前诊断者190例,染色体核型异常者9例,占4.74﹪。其中三体综合征共3例,占染色体核型检查的1.58﹪。结论 孕中期应用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是减少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使用脐带双极电凝术对单绒毛膜双胎之异常胎进行选择性减胎的经验,探讨单绒毛膜双胎减胎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3例中孕期诊断为单绒毛膜双胎一胎异常的病例,其中2例为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双胎之一为无心胎,在超声和胎儿镜的引导下使用双极电凝法阻断异常胎脐带血流,减灭异常胎。术后超声连续监测活胎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频谱,并随访其术后发育以及母胎手术并发症。分娩时检查胎儿及胎盘。结果 3例病例分别在孕21、22和24周使用双极电凝术成功阻断异常胎的脐带血流。已经分娩的两例中,一例在减胎术后7天死胎发生胎膜破裂,32周剖宫产一健康男婴;另例38周剖宫产一健康男婴,两例产后经胎盘检查确认为单绒毛膜双胎,死胎脐带可见明显的电凝痕迹。此外,一例目前孕35周,随访正常。结论 脐带双极电凝减胎术是适用于单绒毛膜双胎的有效的减胎手段,有助于改善正常胎的妊娠结局。
  • 摘要:目的:探讨光谱核型分析技术(spectral karyotyping, SKY)在标记染色体诊断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工作中未能确诊的标记染色体病例,按SKY操作常规进行制片杂交,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分析结果。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c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C显带和银染技术进行辅助诊断。结果 应用SKY技术明确了6例标记染色体的来源;除1例外,均被FISH证实;并指导了2个产前诊断病例的妊娠结局。结论 SKY技术可以明确诊断不明来源的标记染色体,并对预后评估和妊娠结局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双胎妊娠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探讨双胎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B超介导下对以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双胎妊娠行羊膜腔穿刺54例、脐带穿刺26例、绒毛活检1例,追踪术后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并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本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7.21﹪,其中一胎畸形占62.5﹪。(2)羊膜腔穿刺、脐带穿刺的染色体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7.33﹪、100﹪,术后2周内流产率分别1.85﹪、5.56﹪,总的胎儿丢失率分别为5.67﹪、5.26﹪,>35周分娩率分别为72.4﹪、72.7﹪,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产前诊断后3例双胎行选择性减胎术,均获一健康活婴。结论 (1)双胎妊娠存在一胎畸形时,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2)双胎妊娠的羊膜腔穿刺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单的技术;脐带穿刺操作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其应用将逐渐受到限制;基于早期诊断的优势,绒毛活检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产前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建立超声测量中、晚期胎儿后颅窝池大小的正常参考值,探讨后颅窝池大小与胎儿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关系。方法 经腹部超声对孕14~41周共3056例胎儿进行检查,其中2848胎儿进行了后颅窝池大小测量,并对正常儿后颅窝池进行统计分析。对后颅窝池宽度大于8mm者每隔2~3周后复查,动态观察积液量的变化,并追踪胎儿及新生儿情况。因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异常或生育过畸形儿、染色体异常儿、有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史、此次妊娠有病毒感染、超声发现后颅窝池增宽、先天性畸形胎儿或实验室生化检查发现异常(HCG或AFP,唐氏高风险)者共111例孕妇,其中56例抽羊水,55例取脐血分别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 本组中14~41周共2848例胎儿能获取满意的后颅窝池声像,进行了后颅窝池大小测量,出生后新生儿经体检证实为正常婴儿2772例,经引产证实为畸形儿63例(染色体异常3例),染色体异常16例(胎儿畸形3例)。初步得出妊娠14~41周正常胎儿后颅窝池的参考值范围;部分畸形胎儿如脑积水、典型Dandy-Walker综合征等后颅窝池增宽,后颅窝池增宽且合并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增加。208例后颅窝池超声测量不满意,出生后新生儿经体检证实为正常婴儿196例,12例B超发现为畸形胎儿(其中无脑儿9例),经引产证实。结论 (1)本组的结果中正常胎儿后颅窝池宽度随孕周不同而不同,范围为2~13.4 mm,平均(5.80±1.64)mm,95﹪参考值上限8.5mm。32周之前后颅窝池宽度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33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减少,最大<13.5mm;(2)正常儿后颅窝池积液发生率仅占8.84﹪,畸形儿后颅窝池积液发生率占17.46﹪,说明畸形儿后颅窝池积液较正常儿发生率高;(3)染色体异常儿中期妊娠大部分后颅窝池宽度正常,而晚期妊娠胎儿后颅窝池增宽且合并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增加。建议后颅窝池增宽且合并胎儿畸形者抽羊水或取脐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羊水乳酸水平与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250例≥37周无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的产妇进行产时胎心电子监护、羊水乳酸水平测定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其中正常胎儿监护图形116例作为组1,异常胎心电子监护图形134例根据胎监异常类型分为变异正常合并晚期减速组(组2)、变异正常合并变异减速组(组3)、单纯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组(组4)和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合并晚期减速组(组5)、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合并变异减速(组6)。结果 异常胎心监护病例羊水乳酸水平和脐动脉血气分析异常(pH<7.20)明显高于胎儿监护正常病例(P<0.01),其中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组4、组5和组6的羊水乳酸水平和酸中毒发生率明显高于组2和组3者;并且基线变异性降低持续时间越长羊水乳酸水平和酸中毒发生率越高。结论 羊水乳酸水平升高与胎心基线变异性降低提示胎儿窘迫的存在。羊水乳酸水平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无创的诊断胎儿窘迫的方法,结合胎心电子监护可以有效提高胎儿窘迫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胎母输血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即胎儿红细胞由胎盘的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征候群,是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本病发病隐蔽,早期诊断困难,故围产儿死亡率较高。本文分析近10年来我院分娩7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病例,其中3例因胎心监护为正玄曲线,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新生儿元一例窒息;其余4例,3例因胎心监护异常行剖宫产,术后发现新生儿皮肤苍白与评分不符,急查血红蛋白及母血中胎儿红细胞明确诊断。严重贫血病例,经输血治疗恢复良好。胎母输血综合征病因不清,与产前出血、创伤、外倒转、脐带穿刺、羊膜腔穿刺、脐静脉血栓、绒毛膜血管瘤有关,82﹪患者原因不明,由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于有如上危险因素的孕妇,出现胎动减少,胎心监护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做相关检查,母血胎儿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母血中甲胎蛋白、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MCA-PSV)和脐静脉最大血流速(UVmax)等,明确诊断。对于未足月胎儿可采用宫内输血的方法,延长孕周,减轻胎儿水肿症状。宫内输血在FMH进展期可反复进行,常采用脐静脉穿刺少量多次输血及腹腔内输血。输血量不超过30ml/kg,并注意输血速度。宫内输血应该使用5天以内的采用血液,Rh阴性O型与母亲血清配合的红细胞。为减少胎儿发生血容量负荷过度的风险,血细胞比积80﹪。对于成熟胎儿,一旦诊断明确,应尽快终止妊娠,产后根据新生儿贫血程度积极输血治疗。RH阴性产妇若估计胎儿输血量超过30ml,给母亲注射Rh免疫球蛋白300μg对抗Rh阳性红细胞,减少抗体产生,以免对以后妊娠造成不利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对胎儿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随访胎儿的MRI,其中泌尿系61例、生殖系统11例,孕龄21~39周,平均29周,并将MRI、US结果与引产后或出生后随访结果对照。通过MRI采用感兴趣区工具(region-of-interest tool, ROI)测量胎儿肺肝信号强度比(lung-to-liver signal intensity ratio, LLSIR),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泌尿系异常胎儿中肾不发育9例(同时伴肺发育不良2例),盆腔异位肾2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5例(同时伴肺发育不良5例),梗阻性尿路疾病23例(其中重复畸形或输尿管异位开口3例、同时伴肺发育不良1例),肾发育不良9例(同时伴肺发育不良3例),脐尿管囊肿2例(1例合并睾丸鞘膜积液),左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11例生殖系统异常其中卵巢囊肿8例,睾丸鞘膜积液2例,右卵巢畸胎瘤1例,其中1例睾丸鞘膜积液存在全身水肿,1例卵巢囊肿还存在脑发育不良及右心房增大。除2例引产未尸检外,MRI诊断不正确1例,其余MRI结果均由出生或引产后随访结果一致。11例羊水过少肺发育不良胎儿LLSIR为1.06~1.29,平均值为1.20±0.08,较正常明显减低(P=0.000<0.05)。结论 MRI是胎儿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有价值的产前影像诊断方法。能提供超声以外的信息,发挥超声的重要补充作用,尤其是超声显示不清时。
  •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成人健康与疾病的发生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 for health and disease,DOHAD)学说倍受关注。是指在包括受孕、妊娠及生后早期这一期间特定环境的影响下,可以诱发胎儿远期一系列成年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生。自英国Barker教授基于大量临床流行病的研究结果提出,宫内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预示其成年疾病发生增加以来,近年来围绕这一领域进行了很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在我国目前孕期营养缺乏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在减少,但孕妇营养过剩,妊娠期高血糖以及高出生体重儿发生不断在增加,同样,对胎儿近、远期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现主要阐述宫内高糖环境对子代的近、远期影响。
  • 摘要:近年,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与北京妇产医院及我院ICU、新生儿内科、超声科合作,开展了"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围产期管理、畸形儿转远与早期手术治疗"工作。小儿外科与产科、超声医生在畸形诊断、围产期管理和治疗方面的合作,将使相当一部分在胎儿期获得诊断的畸形儿,立即得到包括小儿外科在内、多学科医生的共同关注,以尽早决定引产、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进行包括手术在内的积极治疗或密切观察工作模式对进一步提高先天性畸形的诊断治疗水平起了积极作用。现针对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围产期管理与新生儿外科处置问题进行介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