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5-10-24

主办单位: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重庆科技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的重庆江北咀,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在主、附楼间以景观主轴广场联接,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物3层内部设置了巨幕电影院,支撑于下部楼面上;主楼屋盖采用三角形空间管桁架结构;主桁架支座采用万向弹性阻力支座;附楼屋盖采用正放四角锥螺栓球节点网架;斜山墙采用梭形空间管桁架柱.该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多项荣誉.
  • 摘要:本文首先对城市穹顶的概念进行探讨,明确一些可能的建造需求,介绍了一些曾经提出的城市穹顶方案.然后,以在北方寒冷地区建造一800m超大跨城市穹顶为工程背景,对双层网壳结构、巨型网格结构、索杆加强网格结构、索穹顶以及索承网壳-双层网壳组合结构等结构方案进行选型研究,对比分析了结构刚度、稳定承载力和经济性等指标,总结了各方案800m尺度结构性能特点,并进行了解释.经方案初步比选,给出超大跨穹顶结构概念性设计建议:选用合理高效结构体系,使结构以薄膜应力为主,减少弯矩作用,提高结构承载效率;适当增加网格尺寸,以适应结构的超大跨度:选用大范围抽空的巨型网格结构,以避免网格过密导致结构通透性不足;采用完全刚性或以刚性为主并在适当部位辅以柔性结构的组合结构体系,即根据结构不同部位的受力特点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采用装配式构造,以便于构件运输与施工安装。
  • 摘要:研究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两个拐点周期的统计特征以及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考虑震中距、震级和场地类型不同,筛选长周期成分丰富的破坏性浅源强震数字化记录,通过反应谱分析,基于Newmark-Hall模型计算加速度反应谱第一下降段特征点周期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分析特征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第一下降段特征点周期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随震中距和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场地类型对第一下降段特征点周期有显著影响,而对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的影响不显著;震中距和震级与第一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的秩相关性处于中等偏弱水平,表明该两个特征点周期随震中距和震级而变化,采用单一的震中距和震级估算设计反应谱的特征点周期,并非可靠;第一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的线性相关性为中等偏弱水平,现有规范以第一下降段特征点周期估算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的线性模型并不适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考虑震中距、震级和场地类型的综合影响,给出了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第一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的计算模型;依据四类场地上的统计平均值,给出第一和第二下降段特征点周期建议取值,可供规范修订时参考.
  • 摘要:基于超高层建筑异形截面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研究了两种不同截面形状的钢管混凝土巨型柱的轴压性能.进行了3个六边形钢管混凝土柱试件、3个五边形钢管混凝土柱试件的单向重复轴压性能试验,考虑了截面分腔构造、腔体内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试件受压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其损伤破坏过程、承载力和残余变形,提出了适用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分腔构造使多腔钢管对腔体内混凝土的形成了复合式约束,其承载力和延性明显提高,残余变形较小,耗能能力较强;腔内配置钢筋强化了对腔体内混凝土的约束,试件的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残余变形减小;配钢率及截面几何特性对试件力学性能影响显著,五边形试件实测荷载-位移曲线下降段较为平缓,工作性能相对稳定,试验停止时仍具有70%以上的剩余承载力;采用的折减有效约束应力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可较好的反应本文巨型柱的构造特点,计算与实测符合较好;研究的两种异形截面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均具有良好的抗压工作性能,可用于超高层建筑巨型柱设计.
  • 摘要:对内藏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进行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完成了4个1:4缩尺比例的内藏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的轴压试验.4个试件的主要区别为钢板和混凝土之间不同的连接构造措施:试件GhW-1钢板穿拉筋;试件GHW-2钢板两侧布置竖向加劲肋;试件GHW-3钢板两侧均匀布置长径比为5的栓钉;试件GHW-4中间750mm高度范围内钢板两侧布置长径比为10的栓钉,其余位置为长径比为5的栓钉.对比分析了各个试件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应变分布、钢板与混凝土承担荷载比例和分担相对刚度等.试验结果表明:钢板两侧布置竖向加劲肋和布置不同长径比栓钉的两种构件破坏形态为混凝土开裂,局部混凝土压溃;均匀布置栓钉和拉筋的两种构件破坏形态为钢板弯曲,混凝土压溃;钢板中部范围内布置长栓钉可以提高结构的竖向承载力,竖向变形及耗能能力.对于内藏钢板剪力墙结构,加劲肋板能限制混凝土应变的发展,有效地约束了钢板的整体屈曲;均匀分布的栓钉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塑性性能和钢板的竖向抗压性能.
  • 摘要:根据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的基本构造特点,引入耗能减震技术,结合低屈服点钢材的特性,提出了一种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减震墙板,实现了对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耗能减震控制.研究了密肋复合墙结构耗能减震控制体系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损伤性能及损伤分布规律,探讨了低屈服点钢对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地震损伤控制效果.计算分析表明,在密肋复合墙结构中设置少量的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减震墙板,就具有明显的损伤控制效果,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减小率可到达30%~60%.
  • 摘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结果通常采用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行表示,即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反应超过规定极限破坏状态的概率的关系.现阶段,学者们用PGA(峰值地面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的位移反应谱及速度反应谱进行研究,发现能表现结构响应的结构位移谱或速度谱能更好地反应地震动频谱特性对结构的影响.因此以不同的地震动强度作用下结构的谱位移或谱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分析结构的易损性,能更好地预测结构的破坏和损失.
  • 摘要:针对长周期结构隔震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在普通隔震层附加负刚度阻尼装置(NSD)的新型隔震系统,并讨论了NSD对隔震体系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推导和讨论附加NSD隔震体系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动力放大系数,指出该隔震系统可以显著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和增加结构阻尼比,较适合长周期结构隔震.然后,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铅芯橡胶支座(LRB)隔震体系、隔震橡胶支座(LNR)与NSD并联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后者的各种反应均比前者要小,对层间位移和柱底剪力降低更明显,并且LNR隔震层附加负刚度比不超过30%的NSD可以获得较好的隔震效果,更易实现长周期结构的隔震目标.
  • 摘要:屈曲约束支撑由于自身优良的性能,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产品种类和工程数量均呈增长趋势.论文针对目前屈曲约束支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技术选型和参数匹配两个层面论述了如何实现该产品的高效合理使用.针对小震如何发挥减震作用、如何利用BRB改善扭转刚度、BRB小震耗能与大震变形控制问题,通过案例进行讨论说明.推导讨论了BRB不同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不同参数合理控制方法和量化区间.论文所进行的概念剖析和参数研究结论,为屈曲约束支撑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提供参考.
  • 摘要:高强钢结构在建筑功能、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逐步在大量建筑和桥梁结构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本文全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对高强钢结构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强钢材料的力学性能、焊接截面的残余应力、轴压构件的稳定性能、受弯构件的抗弯性能、压弯构件的抗震性能、焊缝和螺栓连接受力性能、梁柱节点及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还介绍了清华大学主编的《高强钢结构设计规程》的基本内容,为高强钢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促进高强钢在我国钢结构工程的应用.
  • 摘要:为研究北京"中国尊"多腔钢管混凝土巨型分叉柱不同构造措施的影响,进行了2个1/10缩尺的分叉柱节点区域模型试件轴心受压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试件破坏特征,承载力、刚度及退化过程、延性及耗能能力.研究表明:试件(BAC)满足受力要求,极限承载力较高、刚度退化速率缓慢、延性较好、耗能能力较强;与试件(BAC)相比,试件(WAC)构造减弱,极限承载力变化不大,刚度退化速率较快、延性较差、耗能能力较弱.
  • 摘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阐述该工程支护结构方案设计、施工、现场监测技术要点.通过对基坑坑壁水平位移和锚杆拉力现场测试数据分析表明:坑顶水平位移随着基坑开挖逐步增大,开始时位移增幅明显,基坑开挖一定深度后渐趋稳定;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中,锚杆对约束基坑壁水平位移起较大作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大,锚杆部位坑壁发生位移,预应力锚杆拉力增大.
  •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消能梁段,其软钢腹板与高强钢翼缘相互独立并通过高强螺栓与周边构件相连,震后仅需更换软钢腹板.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下软钢腹板剪切屈服,而高强钢翼缘基本保持弹性.带有该消能梁段的偏心支撑框架往复加载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软钢腹板拆除后消能梁段残余变形显著减小,结构可修复性能良好.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台北艺术中心之工程设计案例,其基地位置位于台北市北侧,邻近士林夜市与捷运剑潭站,为一地上十二层、地下一层之剧院建筑.建筑量体主要包括一个大剧院、两个中型剧院以及对应的排练室、办公室及工作间.建筑总楼地板面积约为58,650m2,基地面积为20,750m2.本案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系统,相较于传统结构,采用隔震系统可以显着降低结构体的地震力,适用於本案复杂而不规则之建筑结构形式.隔震装置则采用首次应用于台湾之摩擦单摆型滑动支承(Friction Pendulum Isolation System).隔震层上方主体结构则为主要由箱型之梁、柱、跨层大斜撑及多组桁架系统组成的钢骨造结构.
  • 摘要:常设展区结构选型结合建筑造型,巧妙地将二层楼盖结构与三层楼盖结构沿纵向两侧连为一体,构成纵向跨层桁架,将双向大跨楼盖结构转变为单向大跨楼盖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指标,还实现了多层展厅室内无柱大空间;纵向跨层桁架在“船头”处外挑45 m左右,满足了建筑造型的要求;同时,格构式巨型柱与桁架构成双向巨型框架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抗侧力体系。通过复杂焊接节点的成功应用,避免了采用大型铸钢节点,可明显降低造价和缩短工期。带暗置节点板的相贯焊管节点试验分析及成功应用,解决了复杂管节点的连接问题。本工程大跨巨型结构设计对同类工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摘要:我国城镇既有建筑中,砖砌体建筑所占比例很大,且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大地震中倒塌比例很高,人员伤亡惨重.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抗震风险区现存的大量砖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现有的传统加固方法虽然可以满足部分工程需要,但是由于其具有造价高、工期长、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缺点,无法满足巨大的加固市场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城镇多层砖砌体房屋的预应力抗震加固技术.试验研究表明,预应力加固砖砌体墙体可以大幅度提高砖砌体墙体的抗震能力,改善破坏形态,对实现砌体建筑的"大震不倒"有重要的作用.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应力加固砌体墙体的抗震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该技术在北京市怀柔区某多层办公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等优势.
  •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砖砌体填充墙结构是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在设计中,由于填充墙往往被视作非结构构件,故其对整体结构地震破坏方式及性能的影响常常被忽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不同填充墙布置形式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的影响.其中填充墙布置分为无填充墙(纯框架),满布填充墙,及2/3层高填充墙三种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倒塌破坏,改变了结构原有的传力机理并削弱了其承载能力.计算结果显示,由于填充墙改变了框架结构固有的结构属性'事实上导致"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准则很难在框架填充墙结构中得以实现.
  • 摘要:框架-摇摆墙为新型受控摇摆体系,其可通过墙体的有限转动控制结构的侧向变形模式,并使其结构损伤依照预期既定的模式发生与发展,防止局部屈服破坏机制的发生.本文即以一个按现行规范设计的10层混凝土框架为例,于其纵向布置4面摇摆墙体,并对其与框架及相同尺寸的框架-剪力墙体系进行静力弹塑性及动力时程分析,以此考察此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摇摆墙较其他两体系可承受较高的地震作用,其主体框架剪力分配与框架体系基本一致,墙体剪力按楼层均匀分配且较小,设计时应予以考虑;于框架体系附加摇摆墙后,其一阶周期变化较小,且由于摇摆墙体的有限转动,主体框架侧向变形受到有力控制,层间变形基本一致,损伤更均匀;框架-摇摆墙体系损伤主要由框架梁承担,其耗能分配较为均匀,可改善框架及框架-剪力墙体系局部能量集中现象,易于实现"强柱弱梁"及整体破坏机制,抗震性能更优良.
  • 摘要:本文以鄂西南土家吊脚楼建筑的抗震性能调研为背景,总结了实际建筑中存在的若干抗震不利因素,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了结构抗震模拟计算.从柱底滑移摩擦减震效果、木结构连接节点刚度、新建筑材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结构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家吊脚楼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规范的构造措施是保证其满足抗震性能目标的前提条件.针对部分建筑中存在的抗震不利因素,提出了加强关键部位刚度、提高建筑延性的加固措施,进而达到减少地震损失的目的.
  •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耸钢结构塔架-基础体系风雨荷载的智能监测与控制问题.文中首先建立了输电杆塔-基础体系的强风荷载实测方法及荷载模型.其次,介绍了强降雨荷载实测方法及荷载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杆塔-基础体系的动力特性实测方法、远程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其系统、杆塔风雨灾害减灾控制技术方法.本文研究表明:提出的远程智能监测方法和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作用于输电杆塔-基础体系的风雨荷载监测、结构服役状况监测以及服役安全预警.提出的基于耗能阻尼器的减灾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塔线体系风雨荷载作用下的减振控制.
  • 摘要:建筑隔震工程是隔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要求,全面介绍了规范制订的主要技术内容、适用范围、强制性条文等内容,对保证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结构具有平面布置严重不规则,竖向多个超长穿层斜柱,楼板开巨洞,屋盖大跨不规则、大悬挑且设停机坪等特点.主体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屋盖采用网架以及平面主次桁架结构体系,框架柱的性能目标按《抗规》附录M中的性能3考虑,其余按性能4考虑,采用YJK、MIDAS GEN、ABAQUS等软件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在整体计算指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能力验算,对屋盖结构以及长细比较大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屈曲分析,对楼板薄弱部位、个别复杂节点进行了中、大震精细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屈曲约束支撑、严格控制结构层间位移及超长斜柱的应力比、楼板薄弱部位设斜撑加强等一系列措施后,结构能够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
  • 摘要:汶川地震中大量RC框架结构柱端先于梁端破坏甚至因此引起房屋倒塌,并未形成抗震设计规范期望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除楼板、填充墙、梁筋超配和钢筋超强等因素外,斜向地震作用也是主要原因.本文首先从受力和强度关系上分析框架中柱破坏机制,再针对按现行规范两主轴方向满足"强柱弱梁"设计的RC框架结构,取结构中柱空间节点进行沿主轴方向和45°方向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然后对轴向和斜向地震作用下RC框架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样的结构在主轴方向地震作用下梁端发生破坏形成梁铰破坏机制,而在斜向地震作用下更易形成柱铰破坏机制,以柱屈服耗能为主.
  • 摘要:为合理确定地震受损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分析模型,根据47个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在低周往复加载损伤试验条件下获得的滞回曲线数据结果,采用Park-Ang损伤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损伤构件不同损伤状态点对应的损伤指数值,并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建立了损伤构件刚度退化系数和强度退化系数与构件损伤指数值之间的拟合关系式;给出了考虑地震损伤的损伤构件恢复力模型确定方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结构地震损伤前后抗震性能的差异.分析表明:通过震害表现能够快速确定构件基于表观损伤状态的地震损伤分析模型,为震损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了依据.
  • 摘要:通过对5片1/2缩尺的剪力墙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重点研究受拉剪力墙的钢筋应力和受剪承载力.研究表明:加载初期,轴拉力能够增大剪力墙纵筋应力;达到屈服后,轴拉力能够增大剪力墙箍筋应力;轴拉力可降低受拉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配置抗滑移钢筋能提高受拉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受拉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满足设计的安全要求,但过于保守,建议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矩形截面框架柱和框支柱在承受拉力时其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拉弯剪复合作用下剪力墙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 摘要:广东科学中心常设展厅E区为大跨巨型钢框架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柱底设置隔振支座.由于柱距较大,无法设置统一的隔震层;另外因风载较大,抗风与隔震的矛盾难以解决.本工程经过详细的分析、试验,创造性地采用了无统一隔震层的隔震设计;并设计采用了小直径、大高度、大铅芯橡胶支座作为抗风装置,这种支座具有初始刚度大而屈服后水平有效刚度小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抗风与隔震的矛盾.
  • 摘要:随着我国消能减震工程应用的不断推进,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消能器产品标准,到消能减震技术规程、设计图集及设计规范,目前消能减震技术已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标准体系。汶川地震后,建筑减隔震技术成为研究与应用重点和热点,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也曾先后发文强制或推荐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为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水准,并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2013年6月9日,《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编号为JGJ297-2013,备案号为J1596-2013)颁布,从201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与作用效应计算、消能器的技术性能、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规程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建筑消能减震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熟、先进的工程设计经验,在其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国内外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消能减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科学研究取得了能够反映我国当前消能减震建筑领域设计、施工和验收整体水平的重要技术参数,从而确保了规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总得说来,《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主要起到了主要作用,不仅明确了消能减震部件设计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编入了消能减震主体结构的限高、抗震等级、构造措施和支撑(支墩)、连接板、节点板等构件的设计、构造等相关内容,使设计人员更容易操作;还进一步明确了结构各部分构件的设计要求和流程,比如将屈曲约束支撑纳入规程中,明确了屈曲约束支撑根据不同需求的不同性能要求,即当屈曲约束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时进入工作状态,则其必须满足金属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如果屈曲约束支撑只是普通支撑构件时,则只需满足支撑设计的性能要求;也给出了消能减震结构在不同分析方法中附加阻尼比的计算步骤和方法,明确了消能减震结构关键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为设计审查提供了参考依据;以及给出了消能部件的安装和验收方法,便于施工操作与验收。
  • 摘要:中国隔震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基本建立了从产品、设计、施工到使用管理的完备隔震技术体系。随着橡胶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大跨结构与桥梁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未来我国需进一步研发具有更大尺度、更低硬度的橡胶隔震支座,包括高阻尼隔震支座,关注隔震支座的极限性能研究,特别是拉-剪力学性能研究。同时,为了规范国内隔震产品,需尽快将隔震产品型号标准化。在隔震设计方法方面完成从两阶段设计到新的隔震设计方法的过渡与转换,对于重要的隔震建筑建议采用“基于性能”的隔震设计方法。由于我国还有约一半的居民生活在村镇,需进一步研发实用的简易隔震技术以用于低矮村镇房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于既有建筑包括一些历史性建筑的隔震加固会越来越普遍。此外,未来隔震技术会在核电站、高铁桥梁等工程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需进一步研发针对这些重点工程的隔震产品与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隔震技术,还需进一步规范对隔震层管线、隔震缝的处理与隔震支座的维护和检查。
  • 摘要:开合屋盖作为一种"动态"建筑,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舒适性,在国外大型场馆设施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建筑形式与开合技术也不断的实现突破.开合屋盖建筑近年来在我国也取得很大进展,在一批大型复杂工程中成功采用了开合屋盖技术.由于在开合屋盖设计中涉及了建筑、结构、机械、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国内外尚无系统性的规范标准作为依据.本文将对开合屋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开合屋盖结构近年的工程应用与相关规范标准的发展情况做简要介绍.
  • 摘要:随着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按照已有规范的连接节点大样,梁柱节点区域施工较为困难.上海某项目广泛采用各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通过对各类连接节点的不同型式在设计及施工方面的对比研究,依据现有施工技术及施工流程,并利用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采用设计可行,施工方便的节点连接型式.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消能减震技术在失效可控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出了超高层建筑失效可控的两种方式,即采用黏滞阻尼器和可更换连梁.就既有工程实例及应用、合理的布置方式和模拟设计方法这三方面,详细叙述了黏滞阻尼器和可更换连梁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两种消能减震技术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合理设置消能减振装置可以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失效可控.
  • 摘要:港珠澳大桥规模宏大,场地条件复杂,合理有效的桥梁结构设计可保证桥梁的经济性和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跨海大桥桥墩塑性铰设计不容许出现在海平面以下位置,然而由于施工和气候条件使得将塑性铰设计在海平面以上也存在较多问题.港珠澳大桥非通航段采用高架桥体系,具有采用减隔震桥梁设计的条件.本文通过研究对比铅芯支座、高阻尼支座、双曲面摩擦摆支座以及阻尼器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对港珠澳大桥非通航段进行隔震性能研究.研究还包括等截面与非等截面钢箱梁连续梁桥隔震动力性能分析研究,低墩区与高墩区桥墩隔震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等高区与非等高区桥墩隔震动力性能分析研究.
  • 摘要: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抗震安全性受到广泛重视.基于弹塑性计算的倒塌分析是研究结构抗震安全的重要手段,并已在常规结构设计中得到大量应用,但是在超高层建筑中此类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结合某500m级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实例,采用倒塌分析对其抗震设计方法及改进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涵盖工程设计的主要过程,从结构体系、到设计参数、再到具体构件的设计方案.研究工作表明,倒塌分析可以帮助改进结构抗震设计,提高抗震性能,同时控制工程造价.本文研究可为类似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台北市某隔震建筑结构物借由强震仪之监测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借由回馈资料与原设计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数值分析模型研析结构物主要的动态反应特性,例如自然频率、阻尼比与振态等,并利用结构物监测仪器量测之资料进行系统识别,修正数值分析模型;进行结构动态分析以求得建筑结构的各项结构反应行为,研究结果提供作为该建筑物日后震后之结构管理维护应用参考依据.
  • 摘要:针对一栋13层框架-剪力墙消能减震结构,设置8种具有代表性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采用ETABS进行7条地震动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对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及能量反应进行结果对比,提出框架-剪力剪结构阻尼器的合理布置位置.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供设计人员参考.
  • 摘要:本文提出将一种串联型黏滞质量阻尼器(Series Viscous Mass Damper,简称SVMD)用于控制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采用储罐的两质点简化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附加SVMD的隔震储罐的系统动力方程.通过分别对附加黏滞阻尼器(Viscous Damper,简称VD)和SvMD的隔震储罐进行时程分析,并考虑了黏滞阻尼系数的影响,得到了两种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比较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阻尼单元的黏滞阻尼系数越大,附加SVDM隔震储罐的基底位移和基底剪力的控制效果越差,而晃动波高的控制效果越好;相对于附加VD的隔震储罐,当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2g时,附加SVMD的隔震储罐的最大基底位移、基底加速度、基底剪力和晃动波高分别降低约22%、21%、8%和15%.
  • 摘要:沈阳宝能金融中心T1塔楼高565m,采用巨型空间斜撑框架一劲性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伸臂结构体系,有效满足了该超高层结构的设计要求.工程设计研究主要有合理配置内筒外框结构及其连接构件,形成多重抗侧力空间结构体系十分重要。外框结构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空间带状桁架、巨型钢斜撑、周边大跨钢梁刚接等,有效提高外框结构刚度,增加多余约束,形成较为可靠的二道防线,有利于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提高整体结构抗震能力。首创的周边双框梁结构,有效提高周边框架刚度,增强了大跨钢梁对巨柱的空间约束作用,同时实现了27m大跨无柱空间,为建筑提供了极好的视野景观,体现了建筑与结构的和谐。结构在风及多遇地震作用下,能保持了良好的抗侧性能和抗扭转能力,主要指标均满足极限状态设计和抗震设计第一阶段的结构性能目标要求;中大震作用下,整体结构及个构件性能均较好的满足了抗震设计二阶段的性能目标要求。拟进一步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等单位完成整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等,进一步研究改进结构性能。
  • 摘要:超高层建筑结构常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利用外框架和核心筒之间的竖向变形差,在外框架和核心筒之间设置消能器,形成消能伸臂体系.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消能器构成的消能伸臂,通过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了这三种体系减震效果以及经济性,研究表明,粘滞阻尼器消能伸臂减震效果最佳,剪切阻尼器消能伸臂经济性最优.
  • 摘要:本文以实际建筑物案例,探讨两岸抗震规范之差异性.以一栋20层高钢筋混拟土大楼,假设座落于金门、厦门与台北盆地二区,分别以两岸之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比较其设计结果.相同楼层高度,相同地盘,因为考虑施工性,柱之纵筋比控制在3%以内.选择此两地之原因,是因为金门与厦门地理位置较相近,所以地震力基本上较接近,主要凸显,台湾与大陆两者,在类似地震力,柱尺寸之不同.所选择建筑物高度,尺寸是台湾较具代表性建筑物,所以可以做为类似建筑物抗震设计之参考.
  • 摘要:本文回顾了张弦结构起源和发展过程,将张弦结构按受力本质分为平面型张弦结构、可分解的空间型张弦结构和不可分解的空间型张弦结构.针对每种张弦结构,介绍了其体系组成特点,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对于弦支张弦结构而言,其节点设计存在两个难点:撑杆上节点,撑杆与上节点的合理连接方式是万向铰接。撑杆下节点,撑杆下节点是弦支穹顶中撑杆、径向拉杆和环向拉索的汇交点,受力大且较复杂,节点构造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弦支穹顶结构的张拉方案。拉索是张弦结构的核心构件,其性能对结构尤为重要。在实际工程中,拉索一般被简化为只拉不压的柔性构件,并以较高的安全系数来保障其安全性。但在实际使用中,拉索将经历如温度变化、高应力疲劳、拉索锈蚀退化等作用,使得拉索整体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继而影响拉索体系的力学性能及使用寿命,故需要对拉索的各项性能进行精细化研究。目前对拉索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拉索膨胀系数研究、拉索退化及预应力损失研究、拉索弯曲性能、拉索的索力测试等。
  • 摘要:混凝土柱外包钢管加固法指混凝土柱外包钢管,并在钢管内壁与原混凝土柱表面预留空隙,通过浇筑混凝土或注入水泥基灌浆材料填充,使之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以提高原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的一种加固方法。外包钢管加固法可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钢筋混凝土圆柱外包圆钢管加固法,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柱;第二种是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外包矩形钢管加固法,形成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第三种是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外包圆钢管加固法,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柱;第四种是钢筋混凝土圆柱外包矩形钢管加固法,形成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柱外包钢管加固可以大幅提高原构件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外包钢管加固采用浇筑混凝土或注入水泥基灌浆材料不支模的施工方法。外包钢管加固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工期且缩短施工现场作业时间。外包钢管加固是一种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绿色、简便、高效的新技术。
  •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结构,围绕粘滞阻尼减振技术及其应用,首先介绍了对硅油进行改性的试验研究,总结了改性粘滞流体的力学特性,并建立了力学模型;随后,设计了6种粘滞流体减振装置,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在粘滞流体减振装置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工程结构减振的分析模型和简化模型,提出了粘滞阻尼减振的智能优化方法和三阶段设计方法;进而,介绍了技术规程和减振设计图集的编制工作;最后,介绍了粘滞阻尼减振技术在北京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南京奥体中心观光塔、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等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本文的工作可为粘滞阻尼减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既有建筑物在结构加固上常使用扩柱补强工法、翼墙补强工法及剪力墙补强工法增加结构物之强度及韧性手段,达到结构加固之目的.然而,此结构加固手段在中高楼层常造成使用空间影响、施工不易等衍伸问题.近年来,中高层既有建筑物在结构加固上,经常采用结构被动控制方式作为吸收地震能量达到防震的目的.例如采用铝摩擦位移型、金属位移消能钢板、挫曲束制斜撑等金属组件的变形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或是采用速度型阻尼器之油体介质产生阻尼力达到吸收地震能量之目的.无论是采用位移型阻尼器或是速度型阻尼器进行结构加固,其策略都是增加结构系统阻尼比来降低地震力进入主要结构框架.然而,阻尼器组件进行结构加固属于一种干式的施工方式,可以降低施工造成的影响,但在室内安装组件常造成各各楼层的使用性及动线受到影响.本文将利用阻尼器提高结构阻尼比的特殊想法,对于中高楼层在屋顶层采用调谐质量块阻尼器(TMD)进行结构加固之可行性进行研究,可达到控制结构的位移及降低加速度等目的.既有住宅之屋顶通常为闲置空间、既有办公室之顶层空间通常为开放空间,因此利用TMD系统在此空间进行结构加固,势必大幅减少对使用者及空间的影响.本文将搜集相关参考文献之论述,并以12层楼建筑物采用TMD系统进行结构加固之案例进行说明.
  • 摘要:本工程采用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钢网格转换筒结构,网格筒上部需支承框架柱,做了钢网格转换筒群柱稳定分析和节点刚性连接性能分析及试验,运用了局部隔震减震技术,运用了屈曲约束支撑(BRB)、屈曲约束钢板墙(BRW)减震技术.
  • 摘要:为了提高新型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的整体性,防止由于竖向支承构件的失效形成楼板的局部或者连续倒塌,本文对3块新型预应力空心板足尺模型进行两点对称集中静力加载试验,其中一块为单块预应力空心长板,另两块由预应力空心短板通过板端连接,板侧纵向拼缝连接而成的长板,3个试件的计算跨度相同.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新型预应力空心板的破坏形态、裂缝发展、承载能力、应变、荷载-挠度曲线、弯曲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带拼缝的新型预应力空心板发生弯曲破坏,破坏未从拼缝处发生,说明连接可靠,受力合理,达到整块板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和弯曲刚度良好,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 摘要:总结了若干种常见的超高层建筑气动优化措施.介绍了正方形截面角沿修正的测压试验结果,指出角沿修正降低了涡脱落引起的脉动风力强度,改变了脉动能量在频域的分布形态,对抑制建筑物的横风向响应起到了积极作用.以838m的长沙远大天空城市为例,介绍了气动优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指出截面沿高度的非对称设计可以有效的抑制规则涡脱落,避免脉动风力在某一特定频率上能量过于集中,从而减小了横风向风致响应.
  • 摘要: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中容易出现严重损伤,震后修复困难.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开缝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旨在提高墙体的变形能力和控制其地震损伤.该墙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墙体内存在若干竖向通缝以减小墙体边缘混凝土的压应变,同时在竖缝中设置耗能连接件以提高墙体的刚度、承载力,以及耗能能力.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构造的开缝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传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开缝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墙体混凝土损伤程度也显著降低.
  • 摘要:广义解调可将时频分布为曲线的信号变换为时频分布平行于时间坐标轴的信号.在介绍广义解调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广义解调和希尔伯特变换构造了一种新的信号分解方法.利用该分解算法分析了二层时变结构的振动响应,成功分离出结构的第一阶和第二阶振动响应,并利用分离出的振动响应计算了时变结构的瞬时频率.结果表明了分解算法的精确性及其在时变结构瞬时频率识别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台湾位处亚热带海洋气候地区,高温、潮湿、多雨,腐蚀条件本就较严峻,尤其主要都市接近海边,钢结构之腐蚀机率增加,因此钢结构建筑之腐蚀问题与防蚀方式,在台湾越来越受重视.虽然钢结构建筑物之钢骨材料大都包在建筑物内部,较无腐蚀问题,但对外露钢骨、或为突显钢构件之大跨度建筑,因建筑钢结构之断面与钢板厚度,普遍较桥梁之钢结构为小,因此若产生锈蚀,其严重性与影响性将较桥梁为重,因此外露之钢结构建筑甚须注意腐蚀问题.虽然钢结构之防蚀方式很多,但台湾大部分钢结构建筑都是采防蚀涂料之表面保护方式为主,近年来虽亦有采用热浸镀锌方式、或是再加防蚀涂料之双重保护,但仍常发现钢结构发生腐蚀问题.本文主要将说明常见之各种锈蚀情形,进而探讨造成原因和改善方式,并提出防范对策,期能增进钢结构之防蚀保护能力,以增加钢结构建筑之耐久性和确保采用钢结构之目的.
  • 摘要:现阶段,我国木结构建筑主要用于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建筑物,按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功能区分,比较普遍应用的有传统民居,住宅建筑,综合建筑,旅游休闲建筑,文体建筑,寺庙建筑,以及木结构混合建筑.我国木结构建筑应用的现状表明:一是,现代木结构建筑已在我国各地被广泛采用,而且,木结构建筑通过抗震救灾的方式已进入我国农村住宅的建设中。木结构可建造高级别墅,也可建普通的居住建筑,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现代木结构建筑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能有效地适应各种各样建筑对相关的功能要求。三是,基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木结构建筑是以何种方式建造,无论它在建筑市场的占有率还相对较小,但是,各种现象说明,在我国木结构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且,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木结构建筑以不同的形式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未来木结构建筑将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木结构建筑将在学校、幼儿园建筑中得到大量应用,木结构建筑将在体现个性化的会所或俱乐部建筑中得到大量的应用,木结构建筑将在旅游度假建筑中得到大量的应用,木结构建筑将在体现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建筑中得到一定的应用,木结构建筑将在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中得到适当的应用,以及木结构建筑将在建筑工业化中得到发展。
  • 摘要:设计规范须配合研究成果,台湾的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与耐震设计规范大致上约每隔4到6年,会因应理论技术之进步及工程环境之需要而作修改.近年来台湾的设计规范除持续加强韧性规定与使规定更明确外,由于过去建筑物大都采用韧性立体刚构架来当结构系统,但基于使用性及建筑物愈来愈高,并为因应设计地震力之提高,近来结构系统中采用结构墙或剪力墙之建筑物普遍增加,故新近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亦因应此情况,增加结构墙及此种墙中之边界构材、连接梁之设计规定,并因应楼版大开口、不连续,增加横隔板与水平桁架、集力构材等之设计要求.本文主要将就耐震设计部分,介绍台湾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主要考量重点,及说明在实际设计与施工上常遭遇问题,并探讨一般工程应用之对策与说明台湾钢筋混凝土新设计规范,在耐震方面之修改方向与其考量因素.期能提早提供工程界作为后续设计时之因应,并供两岸、各地结构界同好之参考与对规范之了解、比较.
  • 摘要:在地震作用下,场地地震波记录是否能反映实际地震波的长周期分量,与仪器的性能关系不大,而与地震波记录的长度有关。一个地震波记录能反映的最长周期是其记录长度T。在地震作用下,场地地面运动(地震波)是震源地的地面运动经介质(地壳及其覆盖层)传播过来的,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传递函数,这个传递函数起到滤波的作用,与卓越周期(频率)相差越小的频率成分越容易到达该场地,而与卓越周期(频率)相差很大的频率成分就不容易到达该场地。因一般场地的卓越周期在0.4s作用,故在地震作用下,场地地面运动的长周期分量不会很大,长周期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也不会很大。理论上,地震作用影响系数(反应谱)可用一系列地震波,用数字方法计算(数字杜哈米积分)后统计得到得到。但数字方法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对自振周期为零或周期接近零(自振频率为无穷或接近无穷)的结构,数字方法就失效,其原因是采样的频率不可能无限高。如果要计算自振频率为f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其加速度的采用频率必须大于2f。如果想得到较高的精度,采用频率还应更高。同样,对自振周期为无穷或周期接近无穷(自振频率为零或接近零)的结构,数字方法也失效,其原因是加速度记录不可能无穷长。如果要计算自振周期为T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其加速度的采用长度必须大于T。如果想得到较高的精度,采用长度还要加长。理论上,无穷刚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质点的加速度等于地面加速度,质点的绝对位移等于地面位移,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为O,由此可以得到周期为零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位移系数为0,由此可以拟合出自振周期为0-Ts的地震影响系数。同理,无穷柔的结构,质点在地震作用下处于不动状态,其绝对加速度和位移均为零,故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为零,由此可以得到周期为无穷(频率为零)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零;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等于地震作用下的地面位移,由此可拟合出周期Tm到周期为无穷(频率为零)结构的的地震影响系数和位移系数。本节给出的反应谱的拟合方法合理可行,使用方便,可用于无穷长周期的反应谱。规范给出的反应谱有不合理之处,在5Tg后明显偏高,应予以修正。得到实用反应谱的方法是,在中周期Ts~Tm段,选用大量有代表性的地震波记录,用数字方法得到反应谱及位移谱,并得到地面最大位移和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r= dmax/aomax关系的统计规律,为长周期的反应谱拟合作准备;而在短周期(0-Ts)和长周期(Tm-∞)范围,用本文的方法拟合得到反应谱及位移谱。
  • 摘要:针对近年来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的震害特点并结合现行规范要求,指出了目前楼梯结构几种常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框架类楼梯结构的梯板与梯梁之间设置橡胶隔震防倒塌支座的做法,其目的是大震时卸掉梯板斜撑效应,并保证楼梯间结构大震不倒.给出了楼梯结构橡胶隔震防倒塌支座的设计方法,对高烈度区楼梯间的抗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剪力墙结构由于整体性能好,抗侧刚度大,承载力高,在水平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结构中得到普遍应用.传统的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多种形式的脆性破坏.为了改善传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金属耗能减震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是耗能钢连梁联肢剪力墙结构、框架—耗能减震钢板墙结构和耗能钢板联肢剪力墙结构,并且概述了其构造、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的概况.
  • 摘要:北京新机场为大型枢纽机场,国家重点工程.航站楼南北长996m,东西方向宽1144m,总建筑面积约78万m2.航站楼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及支撑结构采用钢结构.其中,中心区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支撑结构采用C型钢柱、支撑筒、钢管柱及幕墙柱;指廊部分屋顶采用钢桁架结构,支撑结构采用钢管柱和幕墙钢柱.中心区在±0.000层设置了隔震结构,解决结构超长和抗震问题.本文针对复杂曲面屋顶钢结构、C型钢柱、超长钢结构体系、隔震结构等结构特点与难点,介绍了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
  • 摘要: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抗震设防标准可低于新建工程的设防标准,体现在地震作用的折减和抗震构造措施要求的适当降低.本文回顾了不同时期中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的差异,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三水准设防目标对应的等效超越概率、地震作用影响系数及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了按不同后续使用年限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时的地震作用合理折减系数,指出了现行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中地震作用折减方法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今后中国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修订时应进行改进:抗震验算时应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相同的反应谱,保持标准自身的延续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不同后续使用年限下的地震作用可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计算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的方法直接体现,也可在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上间接体现,但达到的目标应一致。多层砖房采用面积率简化方法计算时,对于8度( 0.30g)、9度设防区的烈度影响系数应予以提高,以确保结构抗震安全性。大震变形验算时,明确后续使用年限30、40年的建筑,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折减系数取0.84、0.92,采用现行标准中的系数偏于不安全。
  • 摘要:从地震能量耗散的设计视角,可以区分功能集成型和功能分离型的结构体系;认为前者仍是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主体,但传统的设计理念需要更新,结构抗震性能需要提升;提出了预期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局部化、阶段化、变形可恢复性和损伤构件可更换性是功能集成体系性能提升的着力方向;展示了钢结构支撑框架体系和框架体系的研究实例.
  • 摘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等技术标准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体形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和超长大跨度建筑工程。超限高层建筑暨大跨结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目的是: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安全性,保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质量。通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向审查,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促进了建筑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包括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相关规范标准的不断改进提高和修订积累了经验。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工程与科研的发展存在的重大的问题就是科研积累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需求。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工程实践中可以看出,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突破,而科研总是被实际工程推动着向前发展,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具体工程、在工程的设计阶段进行的。科研结合工程当然是必要的,但我国目前的建设速度非常快,设计、建造的周期都非常短,没有充分的前瞻性研究,仅仅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短期内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往往只能得到一些局部的、妥协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也就缺少对工程实践的引领作用。这点是和国外有差距的,国外的结构工程师和研究者已经根据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对更高的超高层建筑进行方案性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新型的结构形式,也在不断摸索这新型的建筑材料和组合构件。虽然在前瞻性研究方面一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根据多年来超限审查的经验积累,各科研单位和高校针对超高和复杂高层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及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持续对重大建筑结构方面的科研投入,在超高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本次“审查要点”的修订中得到了体现。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三质点系模型,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研究.通过增加隔震层顶板质点,将隔震层的力学性能特性与上部结构分离.对不同的质量比以及不同周期刚度特性的上下部结构反应进行时程分析,得出层间隔震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规律,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