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首届“地球科学·水与城市”高峰论坛
首届“地球科学·水与城市”高峰论坛

首届“地球科学·水与城市”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3-27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会议文集:首届“地球科学·水与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是政府管理城市、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工具。水环境是城市的名片。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城市规划必须尽一切可能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维护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保障国家的利益。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rn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未来城市环境建设必须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要从城市规划人手,充分考虑水的问题,重视水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将“水元素”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以下建议: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将水系规划作为上位规划;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注重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注重滨水景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等。
  • 摘要:"水与城市"是当前我国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非常复杂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水资源问题使全社会感到困惑、忧虑、争论不休,同时又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难题.围绕该主题,本文认为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的认识最具基础性和关键意义.同时也是地球科学最有依据切入进行研究分析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点以北京为例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一个方案.rn 当前,能不能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和科学调配管理水利,以达到最大可能保障水源供给的目标,是对我国当代人特别是科技队伍智慧的考验。我国历史上在防洪、抗旱、水利灌溉及槽运上做出了值得骄傲的业绩。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也根据自己国土条件创造了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患防治的高效益工程。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只有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找出路。rn 综上所述,北京的发展需严格按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规划,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总量及人口规模,应依据本地加外援可持续稳定供应的水资源量标准加以控制。解决京津水资源困境应从华北地区总体干旱问题着手,可以从全国水源引水,但以自流输水为上策。我国总体水资源还有潜力可挖,建议实行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水利方针治水。扩建京杭大运河工程,高效利用现有的运河河道、湖泊、渠塘等已占有的地面,不需扩大征地、不移民,建成后高效益零风险,子孙后代长远受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建成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技术上属21世纪世界领先的宏伟工程。新建运河引水功能的长期运行和对我国东部大水系水资源的科学调配与管理,将会大大改变华北地区水资源匾乏状况,有力地保障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
  •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为大旱和缺水而深受其苦、其害.于是千方百计兴修水利、合理调水、开源节流、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人工降雨等,以此加以应对,取得不少成效.自从1993年发现地球内部存在大体能等于500个现代大气圈的巨大热气流(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几十亿年里不断向上排气、排热之后,终于省悟除地表以上的地上气象之外,还存在地下气象.rn 笔者认为,从地质上讲,实际上长江是长达数千千米、宽达数百千米的大裂谷。由于裂谷向上超常排气放热,长江一带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热气墙。是它产生了一系列火炉子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是它造成了我国大陆总是南涝北就旱或者北涝南就旱的周期性翘板现象。rn 可以在长江某些地段打深钻,人工使它排气排热,一来消除火炉子城市夏天酷热冬天又湿冷;二来扒开长江气墙的口子,使南方云雨不至于被此气墙阻隔而北上。这样可以达到南方既不雨水过多产生洪涝(还有派生大滑坡、泥石流),北方又可以增多降雨。今后使大江南北降水趋向均匀化是有办法的。这是可以实现的千秋大计。此方案在地质学上有一系列科学研究结果为充分依据。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地下存在高热低阻软流层(体),这里才是地上种种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源。这方面早已有精深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和测量。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据预测,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最快的阶段,城市化将达到68%.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增加,城市将面临更多的水问题和饮水安全的考验.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饮用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本文提出了城市发展中饮水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制约城市发展、水退化、水浪费严重、城市供水系统(自来水)存在不安全因素、家庭供水饮水用具及设施安全问题。rn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如下:(一)制定《中国饮水安全法》和(健康饮水标准》。(二)建立《健康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笔者认为饮用水安全应建立三个保障体系。1.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2.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3.家庭饮水安全自我保障体系。(三)建议建立有效的饮水管理体制。(四)水资源的“开源、节水与保护”并重。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首先解决水量问题,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才能谈到水质问题。(五)提高全民科学饮水“123法则”饮水安全不但指人体外界的饮水量和饮水水质的保障,更主要的是要科学饮水。人体不但要外界处于安全的水环境之中,而且要使我们的人体内环境处于安全的水环境之中。如何保障人体内水环境的安全涉及水的营养学、水的健康学等水生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就人体内水环境的安全归纳为3点,即“科学饮水123法则”,主要为:保障饮水量、饮用健康优质水、饮水方式要科学。
  • 摘要:《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对于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推动和保证作用。但是,在有些经济发达,工业、旅游开发速度较快的地区和地方,存在着贯彻不力,仍在不断地出现重要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问题。说明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认真对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建设速度快,容不得对水文化遗产的评估论证;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保护有空白区;水管理部门没有保护管理权限。rn 最近几年,水文化工作在水利系统内推开,水利部领导对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水文化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2009年水利部首届水文化论坛上,陈雷部长发表了重视水文化工作的重要文章,将弘扬水文化提高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要在工作中树立科学观、文化观,还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为此,对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rn (一)弘扬水文化、保护水文化遗产从水利工作者做起。建议把水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作为重点普查内容列人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rn (二)水主管部门应该介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水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介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文物主管部门共同保护与管理,这样可能会更为有利。rn (三)对于在用的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的建议。由于这些近现代代表性的水工建筑物,大多是正在发挥作用的新文化遗产,它和已失去作用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存在着保护方法和管理制度上的很大不同。建议由水主管部门与文物部门共同评估,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共同实施保护和管理。rn (四)重视河道生态治理中保护遗产和融入水文化因素。
  •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恩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因此,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rn 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城市水文化的探究,对于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粗浅地对城市水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意义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n 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废。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注定了人类基本生存和休闲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拥有水的城市是幸运的,但关键还是要看城市如何规划好、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水域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还传播了一个城市的悠久、灿烂的水文化。它的成功建设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增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一个新台阶。rn 城市水文化犹如无形的资产,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势必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 摘要:水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生命之源,从大自然中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及动植物物种的塑造和演变,到人类社会城市、乡村和工业、农业的发展演变与布局,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与水的关系密切又复杂,既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性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rn 京城的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自古以来京城就与水和谐相处,然而,现代京城建设高速发展,人口规模急速扩大,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人与水的关系已不仅仅是休闲与赏景的问题,而是深化为发展与否、生存与否的关系。奥运会之后,北京水文化更已超越治河理念、生态景观设计等层次,而且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不仅涉及工程,还深深涉及行政、经济、法律、全民意识等问题。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近10年来,笔者参与了北京一些水利工程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在水文化方面也做过一些探讨。本文以水为中心,从京城与水的关系出发,立足于现实状况,论述了现代京城水文化特点。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n 奥运会之后,水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宣传等方面都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这种现象就是现代京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要缓解京城水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人类做出艰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这种努力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摘要:镇江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运河十字交汇点,具备发展基础工业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优势条件,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江苏省及周边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镇江市的发展状况看,部分水系水质恶化,水土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镇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镇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将以镇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遥感技术对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其研究特色:rn (1)在研究角度上,采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镇江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rn (2)在研究内容上,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在建立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镇江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镇江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镇江市的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区,为镇江市的城市远景规划提出科学依据。rn (3)在研究理论上,重视基础数据研究,特别是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将遥感解译数据及定量遥感反演数据与有源数据(经济、环境、社会、地质、土地、气象、污染、灾害数据等)相结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即时更新,保障评价结果的稳定性。rn (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低、中、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新方法,为掌握生态环境信息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其结果将为镇江市政府部门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城市群在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水环境及其衍生问题。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城镇密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这些要素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水环境承载力逐步在增强。一个地区在水环境承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原区、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现状不同,其承受外部的能力也存在不同。这两个方面决定着整个城市群国土规划中产业选择、城镇布局和发展方向,影响着国家粮食供给稳定。rn 因此,摸清城市群地区水环境现状,评价该区水环境承载力是城市群国土规划的基础工作。城市群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目的在于城市群地区国土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全面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为城市群地区做出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rn (一)水环境承载力强区水环境承载力最强的地区,但如果位于山区,地形坡度较大,则不利于产业布局和人类居住,且该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强,适于成为水土保持区;如果坡度小,则适宜于布置强污染工业,其地表水环境容量大,地下水环境抗污染能力相对较强。rn (二)水环境承载力较强区山区且坡度小,则适宜布置较强污染的工矿业,地表水环境容量较大,地下水环境抗污性稍高,地下水更新能力强;低山区因其水环境容量较大,地下水环境抗污性能相对较好,水资源供给能力较强,适宜布置工矿企业,但由于该地区一般地质灾害相对发育状况,应加以预防。rn (三)水环境承载力一般区一般位于山前地带,这些地区适宜布置小污染工业企业,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于农业灌溉,其地表水环境容量较大,地下水环境抗污能力稍高,稍难污染,地下水更新能力一般。rn (四)水环境承载力较弱区平原区一般适宜布置人类居住和农业灌溉,因其水环境容量小,地下水环境抗污性能稍低,稍易污染,地下水更新能力一般。rn (五)水环境承载力弱区河谷地区应控制人口发展规模,限制布置工业,适宜于农业灌溉,且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水环境的面源污染增强。
  • 摘要:作为中国民间组织一绿家园志愿者的发起人,作者这个有着20多年的“环保”从业经验的女记者,对幸福一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本文主要描述作者乐水行活动的感受。要在留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留住人在自然中的那份真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和信任。这便是关于幸福的最高层次的理解—每个人向自然学习,人与人的交往能够达到真诚的境界。当然,在促进社会幸福方面政府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对政府来说就是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比如说河流移民的补偿问题,开发一个地方,利益关系都在里面,应该协商,所有利益相关群体都有发言权。这是政府善治达到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的根本和开始。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政府是否能将改善民生、促进幸福的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 摘要:从2001年我国的昆曲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n 水与人类生活一直处于动态的联系之中。村镇依河而成,大型村镇的形成又促使商业文化的发达,同时又带动了地区文化活动的兴盛。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ard)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人类因水而生,依水而居。rn 水文化中积淀着人类古老的文明。由水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民俗事项,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给予深刻的反思,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所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处在一种静态的保护过程中,应是一种动态的衍生,以这些文化遗产为依托去构建今天的城市文化,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沉积,是一座城市的标识,是人们精神世界深处古老的家园。在我国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目睹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失语的尴尬,这份遗产的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必须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留住文化身份,留住集体记忆。
  • 摘要:水是生命的摇篮,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人口迅速膨胀,河流、土地、植被等自然条件不断被侵扰和蚕食,生命之水渐渐地变少了,变脏了,变浑了.这时人类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足够能力来改造自然,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活动,巍巍大坝、浩浩长堤,非但没有把水治好,反而使一向平和柔弱的水变得时而暴虐,时而遁形,水怎么了?还是人怎么了.本文列举了荷兰、德国城市建设中的经验,以便用于我国城市建设。rn 同样是一把刀,可握在谁的手里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把它当成凶器威吓他人,有的人可能用它雕琢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人们的精神享受,其中的关键是这个握刀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工程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创造世界,也能毁灭世界;既能创造美,也能毁灭美。没有文化支撑的工程技术,发展得越快,其破坏力就越大。文化虽然发挥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是乘在工程效益上的倍比系数,先进时这个系数就大于1,落后时这个系数就小于1。rn 一个社会是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全面和谐型的,不在于它的工程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工程技术背后的文化深度和当地社会人文思想的高度。文化与水利建设实际相结合,就会给水利工程注人新的思想和活力,就会形成新的世界观和生产力。反思一下水利工程,都是按统一规范标准生产出来的标准件,设计师变成画图师,设计院成了画图院,做出来的产品全国都是一个样,堤坝渠是只有规模上的差异,没有设计形式的区别;只有水清水浑的差异,没有形态特色的区别。只要去一个水库就可“窥一斑可知全豹”。水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水既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基质。水利工程在发挥蓄水、引水、防洪、灌溉、供水、排涝、发电、航运等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思想性、标志性、史记性、游览性、宗教性、风情性、休闲性和愉悦性,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要把文化植入设计理念之中,就能让水利工程“锦上添花”,使冰冷的钢筋水泥鲜活起来、与环境协调起来、美起来。如果工程技术更多地融合人文的精髓,有的工程就可能换一种设计思路,自然界可能就不会被“改造”成今天这般模样,或许社会对“工程”的不同声音就不会那么大了。
  • 摘要:2011年初,中央颁发第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中强调水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指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国家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意义.rn 近年来,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瓶颈”,提升为战略性资源,有力地推动了一个新兴学科-水资源学的创立与发展。这门新学科,是以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为特点,其任务是主要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形成及演变规律,科学利用规律,来解决人类生产、生活(生命之源)、工业(工业血液)、农业(农业命脉)、城市建设,以及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水资源学,已有分支:水资源生态学、水资源环境学、水资源信息学、水资源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系统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法学、水资源伦理学等,并向水资源社会学延伸与发展。
  • 摘要:水是城市的生命线,正在走进一个缺水的时代,水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大家关注水的问题,这是自然的.话说:"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亡".这是完全正确的.亘古以来就是这样.总体说来水并不少,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或者气象条件改变,水太多了出现洪灾,水太少了出现旱灾,人们兴建水利工程进行调节,预防或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rn 在这里,需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生命线”与“水的生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因水“而生”、“而兴”、“而美”,是由于维持和保护了水的生命;因水“而亡”是因为损害和扼杀了水的生命。特别是现代化时代,水问题,就不仅是气象变化导致它太多或太少的问题,而且有向水体排放大量污染物质、水污染造成水生命损害的问题;用水不当,兴建大型水坝或大范围调水,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问题等。水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紧迫的问题。从水利工程的角度开始讨论这个问题。rn 现代经济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认为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水、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没有价值的。依据这样的观念,人类发展经济,大举向自然进攻,大肆掠夺、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浪费和滥用”的用水模式,导致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出现严重的水安全问题,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水的性质和水的价值,产生了新的“水观念”和新的“用水模式”。rn 总之,关于“城市与水”,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需要确立“水是生命”的观点、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这就是,水是生命体;水的生存是整体性生存:水与土共生,水与山(森林)共生,水与人共生;人类水安全取决于水生命健康;人类活动对水生命健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对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生命整体性观点,运用生态系统整体性思维和生态学整体性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风调雨顺、江河安澜、山清水秀、城乡繁荣、国泰民安。
  • 摘要: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信、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但也因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频繁而使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威胁人民安全、宁静而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尤其在水环境设计理念上还未认识到人体的"生物钟"及地球运行对人的影响,无法形成人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的境界.利用自然界江河径流、山川俯仰的变化,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为了人们的生存和居住地的安全、合适,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rn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长寿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然而,现实并不完全尽如人意。水是生命之源,有的城市出现了资源性或水质性供水危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有些地区却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对人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一些过去少见的疾病竟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一些过去基本绝迹的疾病竟然出现苗头,一些过去很少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非典”等人畜共患疾病也相继出现并威胁生命安全。水是人类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然而,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同时,城市化人口聚集增加了耗水量,导致水源匾乏,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等。rn 水环境设计体现为加强源头控制和生态理念,维系河道自然生态特性和功能,构筑一个生态良好性循环,居民安居乐业的人类聚居区,实现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和现代化城市。
  • 摘要:用科学小品的形式讲几个水的故事,说明水对北京生死攸关的作用和戏剧性的历史,其间大致涉及环境、游览、供水、航运、排水、消防等专业,供交流与参考.总体上说,水和北京还算和谐,水环境日趋完善,居住更加宜人。但老天自有规律,人类顺应不好也会出些乱子。久旱不雨,庄稼照样减产歉收;降雨急了大了,下水道堵塞了,排水不畅也会成灾;浪费和污染,都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产生矛盾。从容对付这一切,除了管理者要有清醒的头脑之外,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爱水惜水,视水为生命。
  • 摘要:本文介绍了来自长期实践的建城理论:由人群聚落发展为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一过程中,人在与水的相处中,摸索出建设家园和城市的多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以致理论。春秋战国时已比较成熟,有代表性的表述是《管子》一书。上述理论,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城池建设模式。当然,因地形或其他特定约束,可以有所变通,但基本要素都要具备。村镇、沿河码头、商埠所形成的聚落不在其列。rn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地理经典,全书内容以水为纲,记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轨迹,尽可能地保留了相应的文化遗存,历代读者惊叹其观察的精深和笔墨的神采.可惜原文没有地图与之映衬,难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其笔下的宏观含义.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绘有《水经注图》一套,使用了他创制的朱墨套印绘制历史地图的办法,将书中内容(用黑笔)一一落在当时刚刚出现的实测地图(用红笔)上,给人们深入阅读《水经注》开启了方便之门.rn 《水经注图》上,表示《水经注》内容的黑字疏密不同地落在大小不同的河边、水边,离河与水越远,黑字越稀,直至大片的空白,历史上人类活动与水的关系一览无遗;居民点、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在《水经注图》上,留下了大量的珍贵信息。“以水证地”的表述方法是对人水关系的最直观的科学描述,谈城市与水的关系应从这里开始。
  • 摘要:宏村的水系工程设计得非常科学,无论塘湖和各家的水井,鱼池都靠一根根“牛肠”贯穿,终日清泉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人们漫步在溪旁的青石板路上或者站在精巧的小石桥上,就能清晰地看见溪中错落有致的高墙深院在水中的倒影和一群群游动的鱼儿。当那袅袅烟烟在晨曦中升起的时候,溪旁三三两两活动着的洗洗村姑和嬉戏的孩童,弥散出一片田园牧歌式的恬静与安宁。rn 一股清澈的山溪活水,在宏村老房子之间曲曲折折地向前日夜奔流,流过了古屋环峙的村心月塘,流到了美如西子的南湖,流向了碧绿盎然的田野,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展现在到访的游客面前,他们在惊叹之余,都想了解宏村古水系的历史渊源和工程全貌。巧妙独特的水系设计,处处都闪烁着宏村汪氏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它是古宏村的标志性建筑,既是宏村人的骄傲,也是徽州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对环境与生态的危害,以及水质型缺水问题也日益严重地显现出来,给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对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涉水管水的部门来说是新的重要的挑战。rn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依然是由建设主管部门在主导、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协调的不够。而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城市的景观美化更需要优良的水环境。rn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不能“越摊越大”,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地搞“形象工程”,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适度规模,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清醒地认识到调水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解决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方式。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必须寻找第三种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发展低水经济,营造节水社会;以水定城、量水定城。必须树立“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城市与水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资源利用的代际原则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水资源的水质保障与水量保障,水资源总量的宏观控制与用水定额的微观管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与生态系统安全,城市规模的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 摘要:空气中的氧、洁净的水和阳光是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3大自然物质.人体的50%~60%的重量是水分(儿童体内水分多达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态系统,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但是,越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越有可能是人们了解不多的,也缺乏一种正确的"对待"观念.对水的了解就相对贫乏,很少有人在观念上将水重视到视之为资源,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取代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正因为人类没有确立起一种正确的“水观”,所以,在人们的行动和行为中肆意地浪费、糟蹋水资源,导致了今日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水危机。人类应当如何面对世界性的淡水资源“危机”,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开源节流”,但问题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根本的问题在于人们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水观”。rn 首先是对人类自身数量的控制。其次,开源并不是真正解决“水荒”的正确途径。面对“水荒”,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是“开源”—开发更多的水源。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常规的开发水资源的方法有:一是开发地下水;二是增加蓄水能力以丰补歉(包括植物蓄水和水库蓄水);三是跨区域修筑渠道进行调水;四是海水或其他咸水的淡化处理。除了上述常规的开发水资源的方法之外,目前设想到实施的办法还有,一是从含水化合物中获取水;二是从空气中获取水等。但是,所有这些“开源”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荒”!而中国采取以“留住天上水、拦蓄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淡化海咸水”的水资源开发战略。最后,树立节水思想。节水型社会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是现代化的标志。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通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江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四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与河道断流、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江河综合治理有四大重点和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水土流失问题和水土保持工作受到了国家重视和支持,纳入了国家和部门规划。rn 城市开发建设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我国开发建设项目乱开滥挖、乱倒滥弃的现象十分严重,江河沟道成其垃圾场,造成的水土流失令人触目惊心!给防洪保安带来极大的危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水和谐,遵循自然规律,要以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为前提,统筹城市规划,协调各方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rn 近几年来,北京市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构筑水源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新思路,统筹水土资源规划,从源头抓起,一条一条小流域(沟道)扎实推进,群众拥护,效益显著,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rn 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区。主要通过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截至2010年4月,北京市已有5万山区农民走出大山,221个村从北京地图上消失,搬迁已腾退土地133.33公顷,1.6万公顷林地恢复生态,得以休养生息,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11万吨,相当于新造0.4万公顷林地吸收碳量,造林价值相当于6000万元。rn 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主要通过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和产业,加强农村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水源保护与人水和谐。rn 第三道防线:生态保护区。主要通过加强管理和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营造并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达到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的目标。
  • 摘要: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rn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rn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文化研究引起了水利行业和学术文化界的重视,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发掘民族水文化遗产方面,还是在总结实践经验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水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应当拓宽国际视野,从中外比较角度审视我国的水文化建设,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从国内外水文化比较研究角度看,我国水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加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水法律法规;培养全社会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和习惯。rn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水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水文化建设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水文化研究者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以积极态度正视水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开拓创新的姿态迎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挑战,不断促进我国水文化研究和建设深入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大禹治水是言而有征的历史事实夏朝是我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是凭靠着自己的努力,以治水成功的业绩才获得了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普遍流传,是传承有序的"素地",包括下层民众都很清楚,而且在中国古代官方记载的历史当中,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已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rn 文化是一个过程,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明,不断前进。一个民族失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衰亡的开始。国家消亡了还可以重建,而传统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彻底沦亡了。犹太人国家亡了上千年,而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根本原因就是犹太人顽强地承传着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传统文化,值得世人借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和变化中,产生和消失”。这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是,发扬光大大禹精神,团结全世界的华人,聚合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
  • 摘要:纳西人原始朴素的自然观在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先理水,再修城”,水是古城的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今天的古城,皑皑的玉龙雪山上的雪水融化后汇集到了黑龙潭,经过黑龙潭的淀积蓄势贯穿古城,进入古城之水又分为中、西、东三支溪流。中河为远古的自然河水,这条河的存在与天地同寿,因为它是太阳出月亮落的时刻里诞生的;西河是木氏土司用人工挖成的河,以分中河之水,它是与丽江古城一同诞生的;东河则为改土归流后开挖的河,东河再分中河水。古城的布局,实现了对水的充分利用,街道和房屋摆脱了整齐划一,方正对称的中原建筑模式,更多的是依山就水,不对原来的地形地势做过多的改变,“以水为脉,顺其自然”,三条河像三条小龙,自然地把河水送到了每一个街巷,有街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顺着水走,就会走到南城外,逆水而行,就能回到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只要跟着水走,就不会迷路。整个古城无不体现着一种灵活变通、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小桥、流水、游鱼、纳西人家,“高原姑苏胜似姑苏,东方威尼斯美过威尼斯。”rn 文化传承于意识形态之中,形成人文观念和思维,并产生自觉的实践和行动。一个地区的生存环境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如果工程技术更多地融合文化的精髓,有的工程就可能换一种设计思路,自然界可能就不会被“改造”成今天这般模样,这正是丽江水文化的最大启示。
  • 摘要:生命的缔造者—水,千百年来演绎着智慧的奇迹,其善利万物而不争,悄然孕化着世间一切生命.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工农业产业飞速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短短5000年的人类文明便造就了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凸显.据相关调查显示,世界上有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rn 在对未来城市形态—生态城的研究中,从物种、资源、运行模式、人-城市-自然的关系等8个方面为生态城赋予了不同层次的内涵,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以生态城建设理论体系为基础,讨论生态城中水资源的管理模式。rn 生态城水资源的管理目标应是尽量在城市近距离内实现水资源的供给,污废水在无害周期内通过自然还原与人工还原使其完成还原的过程,尽量缩短由于污废水处理而产生的能量流动与资金流动,实现水资源从源头到处理的可持续过程。污水与净水的区别是与水分子共生的其他分子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区别。而水的分子结构在不同信息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则应该是水健康程度的标志。这种水的健康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命状态或者说决定着人的健康。
  • 摘要:随着社会及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水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地位,认识到水系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是用好水资源、建好水环境、推进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新阶段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城市水系规划应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规划之一。rn 杭州市水系规划编制着重水系总体布局、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滨水空间控制等内容。城市水系规划应通过“合理水布局、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体现水文化、发展水经济、有序水空间”等规划目标的定位,实现城市水系“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总目标。城市水系规划涉及水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市政工程等诸多领域,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共同耦合的结果。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将各专业从不同角度完成的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对涉及水系的基础设施进行协调,避免冲突和矛盾,使各专业规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安全性、历史性、协调性和综合性。rn 城市的水系规划编制,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水系规划,相当于总体规划阶段;第二阶段是单条河道的规划,相当于详细规划阶段。在城市水系规划的框架下,再编制单条河道的规划,将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有关理念及方案予以具体落实。应通过各地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建立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制定适用于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导则,为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填补国家在城市水系规划理论方面的空白。
  • 摘要:自然界中,最能活化环境的两大要素“风”和“水”,其中水至上至深至圣,只有水才能使环境生命化、活力化。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以寻找水为主要标志。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对水的物质需求及防治水患灾害的需要,研究水科学成为无数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是论述水的哲学、水的智慧。rn 在大自然中,城镇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同时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生、传承和发展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城镇,基本上皆依江河而布局,江河成了发生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于是"母亲河"这一伟大的称谓便承载了人类对江河的爱戴和感恩之情.rn 水主宰着人类不同地域的发展走向、发展方式和发展程度。根源在于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执政理念。2011年,中央1号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水是治国安邦之大事,并号召全国人民大搞水利建设,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十二五”将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治水的高潮时期。以水定幸福,以水定安全,以水定生产,以水定发展,水贯穿了整个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当然,这些主要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人民幸福的落脚点在“和谐”,谋求和谐的生活,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以和谐的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文明为目标。就人类社会自身而言,前无古人,那么,谁是实现和谐文明的道德标杆和智慧典范。
  • 摘要:潇湘是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我们将隶属于长江水系的湖南洞庭湖以及湘、资、澄沉四大水系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称潇湘文化,亦即湖湘文化。潇湘文化是自春秋时期长江中游最早发展的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湖湘文化的核心要素。rn 潇湘水文化主要集中城市为岳阳、武昌、长沙、永州、常德等地。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历史的长河中,潇湘文化结合当地不同的经济人文、风俗民情形成不同类型的水文化。潇湘地区是一片文化艺术的热土,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rn 湖湘水文化作为我国区域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湘的水文化就是潇湘人民长期与水共生共荣中的一部历史画卷,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开拓创新、勇于拼搏治水精神的体现,也是潇湘作为文化之邦的宝贵财富。沈从文善于写“水”,善于表现“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水”在其作品中都随处可见,他笔下的水是有灵性的,“水”作为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原型,渗透着作者孤独情结的生命体验,并从中可探寻潇湘文化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对沈从文影响的传承性,有着超现实的价值意义和审美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湘西水域独到的“水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有这样的理想情怀,心胸气概,自然之水一旦被文人笔墨渲染,其就有了审美的意味、有了思想与灵魂,自然之水便成为了审美之水、文化之水。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淡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地均淡水资源并不贫乏,人均淡水资源少是人口多的结果。淡水资源的主体靠自然再生,静态库容的作用是以丰补歉。淡水资源不能依赖进口,只能立足于国内。我国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剧了供需矛盾。地下含水层储存的地下水可以和银行存款相类比。它能应付短时间入不敷出的紧急情况,但不能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地下水的储存量也有不同于存款的地方。提取第一笔存款与提取后一笔存款在手续上没有区别。而随着地下水储存量的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超过一定限度,即使有水也难以利用。rn 淡水是可再生资源,靠大气降水补给.静态库容只是调节空间,不能解决长期供水需要.我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并不少,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高3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我国大气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使蒸发量加大.农业离不开灌溉,更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淡水是少数几种无法依赖进口的资源之一.今后只能依靠节水和现有淡水资源的科学调节来解决我国的用水问题.rn 淡水是人们生产生活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资源。似乎应当属于常识范围内的事。然而每当听到有关“地表水、地下水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好心人关于“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警告,某某地方“地下大水库的发现”,以及一方面惊呼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于寻找新的深层地下水源,就感到人们对淡水资源的认识并不一致。而认识是否符合淡水资源的客观规律,对正确决策有很大影响。
  • 摘要:当前北京和上海都以建成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目标是符合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因此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但其关键在于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其规模,应如何由科学发展观指引.rn 北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水资源政策呢?rn 实际上解决城市水问题只有三条途径:一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把人调出来;三是把水调进去。迄今为止,世界城市的科学解决办法是,以第一条途径为主,第二、第三条途径为辅。rn (一)建立“用水人口”的新概念。一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是多还是少,应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用水人口”新概念来衡量。现在城市人口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各有各的用处,但最本质地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用水人口”,常住人口2个人各住半年即1个用水人口,流动人口365个人每人住1天,即1个用水人口。rn (二)继续提高用水效率。用水效率的基本衡量标准是单位GDP的用水量。北京2009年的万美元GDP用水量是203立方米;尽管连年下降,却仍高于极端缺水的以色列(149立方米)。伦敦、东京、巴黎和纽约因不包括郊区无农业,而且是发达国家不具可比性。rn (三)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与南水北调。
  • 摘要: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常规水资源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任务,要求研究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技术。笔者对水土资源进行的非常规技术研究,简介如下。rn (一)沙漠地区“水保”非常规技术常规水保的方式是:多雨地区主要是防洪,少雨地区主要是灌溉。在沙漠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沙性土质水的渗漏性能好、保水性能差,不具备树木生长条件,常规方法不能解决沙漠地区水保和绿化任务。rn (二)石漠化山体、荒山恢复治理技术南方暴雨,有部分山区水土保持工作不佳,许多山区的土体被暴雨冲刷。土体流失,森林被破坏,山体裸露,发生山体“石漠化”现象。我国采矿业大规模发展,地下水大量排放,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山体“荒漠化”,北方尤为严重。对此进行研究和治理,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研究非常规技术。rn (三)研究全植物材料餐具,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的污染,采用全植物材料餐具材料与工艺。本技术以食用粉,掺入植物长纤维为主要材料,采用优质植物胶改性,用常温水拌和,成塑性状态的半成品,用模具成型,加温干燥。rn (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几类方法,有物理方法(过滤、沉淀、填埋);化学方法(投药消毒、燃烧分解);生物方法(建设湿地、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生物过滤);微生物方法。污水处理一般需要综合技术,微生物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建议更多地研究和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
  • 摘要:滨州市的基本情况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属山东鲁北平原,辖六县四区,面积9600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有耕地750万亩.滨州北部濒临渤海,海岸线长240千米.滨州市为地级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7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60余万人.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城区着力建设大绿地,加强城市水土保持,滨州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复核验收,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这标志着滨州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全国一流水平,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水系绿化率的提高,增强了水源涵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周边居住环境。2002年以来,围绕“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充分发挥城市紧靠黄河的优势,进行滨州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显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蕴,开展以“四环五海、水活滨州”为重点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以及城镇居民对亲水环境的热衷,城区的发展沿着河流扩张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显示出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在缺水的城市该如何保证有足够的生态景观用水,又不对周边地区的用水及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则是对工程建设倡导者的严峻考验.rn 本文主要讲述河道工程现状,及城市河道景观整治工程情势。纵观11个地级城市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以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为主,均需要一定水资源量作支撑。为提供景观用水量,少则用水几十万立方米,多则需用水数千万立方米。rn 我国目前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得并不均衡。在大中城市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助推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以城市为中,扩大了水资源配置已经存在的城乡差异。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打造生态城市,下大力气进行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但要防止以行政手段将缺水地区大量的宝贵水源引调人市营造水景观,片面追求人居和商住环境的奢侈改善。政府和决策者应该把视线投放到城市之外更远方的广大农村。认真审视城市里所获得资源,以及营造出的良好环境是否影响了城市之外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是否损害了生活在城市之外的人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流淌在城市河道里的水原本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的保命用水,如果是为了保持城市里河道景观用水的清洁,而将城市河道的污水下排或改道而行,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河流和环境,显然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 摘要:实现污水再生回用是城市资源领域的战略问题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缺水和水污染危机无疑已经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rn 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经净化后回用主要可作为工业用水、市政生活杂用水、城市绿化浇灌及景观生态用水。水用过之后不再是抛掉,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得到再生回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对高质量淡水水源的需求,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也从根本上防治了对下游水域的污染。最新发明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系统(美国发明专利号:US 6358407)将污水的“一级初级处理”和“三级精细处理”程序合并设计在一个SPR污水净化器罐体内,在30分钟流程里快速完成。rn SPR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化学方法使浴解状念的污染物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选用高效而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和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靠水力学原理使这些悬浮物和药剂形成的絮体在罐体内自动形成一个致密的悬浮泥层,混凝净化后的清水经过此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精细处理的水准,出水实现回用;再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原理,将污泥与水快速自动分离;污泥则在罐体里的污泥浓缩室内自动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系统的污泥浓缩效果也达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无需再添加调节助滤剂就可以直接送人机械脱水装置脱水,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以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 摘要:我国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源、输配水系统、净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瞩目的成就。这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仅举几个城市供水工程的范例,可见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水在城市中的作用,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本文列举了古代净水技术,如作为滤水用的滤水器,供清洁净水之用。400多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当地村民就设计建造了功能齐全的“净水系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处理工艺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rn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点,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