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817篇,会议文献有21篇,学位文献有52篇等,天文学史的主要作者有唐泉、石云里、刘次沅,天文学史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授时历》(1281)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历法,也是江户日本天文历学的基础,对日本传统数理科学产生巨大影响。《元史·历志》在日本不断被翻刻,是江户时代天文历算...
2.[期刊]
摘要: 行星运动理论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齐天算家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与行星公转不均匀现象之后,刘焯首次将该重大发现引入到《皇极历》五星推步算法中。本文在解...
3.[期刊]
摘要: 《正光历》和《兴和历》是《魏书·律历志》中目前尚存的历法,历史上,信都芳与《兴和历》作者李业兴曾围绕《兴和历》行星位置推算误差有过争议。鉴于行星理论在中国传统...
4.[期刊]
刘徽《重差》从《九章算术》注本分离的时代问题——基于李俨编史观启示的研究
摘要: 刘徽《重差》是远距离测算高、深、广、远的重要著作,原缀于其《九章算术》注本末章“勾股”之下,后单行乃至以《海岛算经》之名行世。《重差》何时分离为史家所关注,主...
5.[期刊]
摘要: 清代中叶,广东道教徒李明彻曾编绘出版以《圜天图说》为代表的科学著作。虽然《圜天图说》只是一部内容比较基础的天文地理学普及著作,但由于阮元等著名学者把《圜天图说...
6.[期刊]
摘要: 行星理论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内容,行星视位置的计算精度更是检测历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崇天历》是宋朝行用时间最长的官方历法,该历中的步五星术将中国古代行星...
7.[期刊]
摘要: 三家注作为对《史记》释解最具代表性的注释,是唐前《史记》接受研究的一座宝库,对历史和文学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其中天文学的材料亦很丰富.这些记录一方面提供了南北...
8.[期刊]
摘要: 相比地心说,日心说并未得到太多经验事实的佐证,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因素,即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是为了追求数学上的简单、和谐,而不是出自对于天文现象的大量经...
9.[期刊]
摘要: 由隋代道士张宾领衔制定的《开皇历》是隋代颁行的第一部历法.《开皇历》颁行后,受到刘孝孙、刘焯和张胄玄等历法家的激烈批评.针对刘孝孙等人的批评,张宾集团进行了积...
10.[期刊]
摘要: 以天文学方法,梳理了各种武王克商之年和商代积年之说,推定商代始年为公元前1679年,商代积年共629年.利用殷墟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含有的纪年日期,推排出商...
11.[期刊]
摘要: 通过分析新发现的傅圣泽中西对照星图,认为与同时期其他在华传教士绘制的科学星图不同,傅圣泽试图借此星图考证先知时代的体系,从中揭示出隐藏其间的基督教教义.分析了...
12.[期刊]
摘要: 双星星族光谱拟合的实质是在双星星族理论光谱库对应的参数空间进行搜索,通过最小二乘法找到与被拟合观测光谱最相近的理论光谱.快速、准确的拟合是有效利用星族合成方法...
13.[期刊]
摘要: 古希腊人相信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一旦违背,就要"拯救现象".文章从古希腊早期哲学思考的转向入手,讨论了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与思想转变过程,认为托勒密在《至大论...
14.[期刊]
摘要: 利用古籍和金文中所记载的日期和天象,以天文学方法,分析了武王伐纣的天数和年份,推断武王十一年是连续使用了两年.由此而复原出武王伐纣的全部日期和文王至成王年表,...
15.[期刊]
摘要: 霓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中国古代对霓虹的观察和认识由来已久,秦汉以前的文献中就有很多记载.本文分析古代对霓虹的观察、描述、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信仰、宗教仪式...
16.[期刊]
摘要: 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不是在观天方面提供更多的数据,而是把天文学造就成为科学.科学的第一个预设是,在表面上多样、复杂、变化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单一...
17.[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历法从东汉《乾象历》开始就把月亮近地点设定为用于修正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月离表的起始点.然而,在颁行的中国古代历法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历法中的月...
18.[期刊]
摘要: 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及传播对17世纪的欧洲天文学以及中国的历法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对有关伽利略望远镜的文献史料进行考证的基础上,推定最早的伽利略望远镜于1...
19.[期刊]
摘要: 针对梅文鼎的五星运动理论一直被归于“左旋说”的观点,参照梅文鼎在《历学疑问》与《五星纪要》中的论述,再次复原了梅文鼎宇宙模型,指出梅氏“左旋说”中的日月五星运...
20.[期刊]
摘要: 通过以太阳运动模型为中心,探讨明清之际几部官修历书所表现出的编新与述旧的矛盾及原因.明末,耶稣会士来华,藉天算而传教,翻译西洋天文学书籍.起初,利玛窦在翻译十...
1.[会议]
摘要: 殷墟卜辞中的全部13次日月食记载与公元前14至12世纪所发生的6次日食和7次月食完全相符.仲康五年秋和禹三年"天再昏"两次日食也确认了《今本竹书纪年》夏代纪年...
2.[会议]
摘要: 《鶡冠子》认为: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生成了天、地、万物.九宫、四象、二十八宿构成了天体空间,并通过五方、干支与时间联系为一体,使宇宙具有了时、空的兼容并包性.
3.[会议]
摘要: 《黄帝内经》从天文讲起,并把天文因素作为疾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调控诱因。尽管这种思路很难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天文因素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与地位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会议]
摘要: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是由皇家垄断的。这种垄断局面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被打破,而进入清代之后,随着西方天文学在清代取得官方地位,局面发生了剧烈的、彻底的改变。这...
5.[会议]
摘要: 雷学淇,嘉庆甲戌进士,初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后改为贵州永从县知县,贵州地远僻荒,不久雷学淇便“以亲老告归”,以著述终生。作为清代嘉道时期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
6.[会议]
摘要: 本文对中国最早的天文和气象类期刊《观象丛报》作了历史性考察,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所载天体力学、气象观测学、地球磁力学和大地测量学等方面的论文作了解读,侧重于有...
7.[会议]
摘要: 介绍了整个清代天文数学研究发展的轮廓大势,广州天文算学发展大致与全国同步,但也有某些自己的特点。大体而论,清代广州天文算学研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每一时...
8.[会议]
摘要: 十二支,有的学者称它为地平十二支,有的学者称它为黄道十二支,这两种称谓都是用西方天文学的内容张冠李戴中国天文学的十二支。追溯中国天文学的史前史体现的十二支与天...
9.[会议]
摘要: 仕唐印度天文学家瞿县悉达在奉旨翻译的《九执历》开篇作按语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历来对于“五通仙人”一词或有误解,或对其理解未能透彻。本...
10.[会议]
摘要: 中国传统历法和西方历法的巨大差异,集中体现在对日、月、五星不均匀运动的改正上。“先建立一种几何模型,并用几何学的方法来描述日、月、五星的运动及其有关的天文学问...
11.[会议]
摘要: 作者成立了一个古文献研究的课题小组,这个小组的主要工作目标有两个:一个目的是对水运仪象台原始历史文献《新仪象法要》的版本校勘和系统解读,考证不同版本的差异和记...
12.[会议]
摘要: 实际上极力强调君权神授使唐代学术将注意力再一次转向天空。对天象解释的兴趣不仅在当时的几种文献中,而且在李氏王朝垮台之后还存在的占星术文献中都能够很好地表明这一...
13.[会议]
摘要: 本文拟利用目前《新仪象法要》释读和校勘工作的成果,对书中关于水运仪象台的机构和零部件的相关记载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现代机械学理论对之加以分析,以期...
14.[会议]
摘要: 相传黄帝时代根据北斗昏建来定二十四节气,并以BC2697年为甲子纪年的起点。斗建的思想一直流传到现在,己经逐步蜕变成一种文化图腾。但北斗昏建适用的年代一直没人...
15.[会议]
摘要: 道士李明彻著有《圜天图说》,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1817~1826年在任)为之付印出版并作序.本文简述了关于李明彻及其《圜天图说》的前人研究与基本情况后,介绍...
16.[会议]
摘要: 在中国古代,"太白昼见"被视为大凶天象,常常出现于各正史之中.本文从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整理出192次太白昼见记录,借助Skymap等软件逆推昼见时太白的视星等...
17.[会议]
摘要: 本文对中国天文观测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民国政府陆地测量总局的测量队,在玉环岛上首次用天文观测方法进行当地的地理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的过程。
18.[会议]
摘要: 本文对传教士汤若望的新法地平式日晷进行了研究与复制。文章围绕汤若望在华从事天文活动情况、新法地平式日晷的制作与影响等进行了论述。
19.[会议]
摘要: 本文对清钦天监的职能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钦天监时宪科的基本职能、钦天监天文科的基本职能、钦天监漏刻科、主薄厅、助教厅的基本职能等进行了阐述。
20.[会议]
摘要: 本文对中国近南极星座的设置变迁与定纪始末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西方近南极星座的设置过程、中国近南极星座的创立、西方航海12星座的由来、中国近南极星座的渊源与变化...
1.[学位]
摘要: 出洋士人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走出国门接触到西方文明。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也带着由这种文化所灌输的宇宙观来到欧洲,并在接触到欧洲天文学后...
2.[学位]
摘要: 天文学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天文学自明末清初传入后引起中西之间的争端,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天文学再度传入中国,在承继前次天文...
3.[学位]
摘要: 距今约2500 年前的周代已经有了简陋的天文观测仪器八尺之表。它是中国文献已知最早的天文仪器,也是周代最主要的天文观测仪器,其观测与应用技术组成了周代的天文学...
4.[学位]
摘要: 通过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方言馆学者,天文学家、数学家贾步纬的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试图再现清末学者贾步纬的生平与学术历程,反映出清末中国天文学学者的研究状况...
5.[学位]
摘要: 当前国内外对科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种途径,一是对科幻的文学研究,二是把科幻作为科学知识普及方式的研究。相较而言,从科学史视角对科幻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见。...
6.[学位]
摘要: 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在历史中留下大量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这些记录通过转换,已成为应用天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别是其中古代客星记录,为现代天...
7.[学位]
摘要: 本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界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史家薮内清进行了专门的人物研究。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学界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
8.[学位]
摘要: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对近代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选取以“伽利略天文学成就在中国的传播”为研...
9.[学位]
摘要: 哥白尼地动日心学说的创立。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
10.[学位]
摘要: 朱文鑫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天文学史家,他利用现代天文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丰硕成果,赢得海内外同仁景仰,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其遗著《十七史天文诸志...
11.[学位]
摘要: 《测天约说》作为介绍西方天体测量学的理论简说,是大型历算丛书《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该书涉及西方的数学、视学、球面天文学、天体测量学的相关理论,在《崇祯历书》...
12.[学位]
摘要: 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数理天文学经典,自三国时代赵爽为之作注后,在经学传统下历代校勘、注解不绝。受中国文化影响,《周髀算经》传播于汉字文...
13.[学位]
摘要: 日本学者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他们的研究越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对日本学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清楚的发现国内关于日本科学...
14.[学位]
摘要: 在中国古代,“天”的概念有双重旨归,即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自然和人格化的精神本原。它牢笼万物、无所不包,且与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思想...
15.[学位]
摘要: 纳西族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对纳西族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纳西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另一方面有助于对纳西族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