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722篇,会议文献有81篇,学位文献有409篇等,电影、电视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的主要作者有周星、贾磊磊、曾耀农,电影、电视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的主要机构有上海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弗朗索瓦·若斯特受到文学叙事学家热内尔·热奈特的影响,在电影叙事学的电影话语研究、叙事学及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若斯特对“叙事”和“叙述”及“叙事者”...
2.[期刊]
摘要: 探索政治与文艺相互交融、彼此激发的文艺创作模式,创造政治与文艺辩证统一的审美范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新实践的题中之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识性文艺形式,中...
3.[期刊]
摘要: “网络剧场”的出现是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重要现象。网络平台以剧场冠名播映网络剧集,进行类型化、品牌化和连续性经营。这些作品注重题材、风格、类型的延续性,注重采用陌...
4.[期刊]
摘要: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中发展成长,也受到各个学科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在理论框架和批评实践上取得不断突破。根据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发展的...
5.[期刊]
摘要: 自2015年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念被提出后,学界的研讨络绎不绝。作为一种紧扣中国电影当下发展实际,包蕴前瞻性、学理性和战略性的重要理论观点,对它进行全面解读...
6.[期刊]
摘要: 电影《孤味》通过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揭示中西伦理观念碰撞与融合。电影从式微父权入手,塑造父位缺席下的家庭女性群像,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谅和解,展示了中...
7.[期刊]
摘要: 孙师毅早期的电影理论文章有《影剧之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往下层的影剧》等数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梳理,可以发现,其电影编剧思想至少涵盖了价值性、题材、编剧者修养...
8.[期刊]
摘要: 新世纪以来,小说改编电影多数对原著结局采用了“道德化”“冷漠化”改写策略,道德化,通过增加“核心冲突消解”情节和“揭秘”情节,落脚于家国情怀,以对传统道德观念...
9.[期刊]
摘要: 《龙虾》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电影,描绘了一幅人被异化成为"非人"受婚姻制度的支配的未来社会图景.导演聚焦于单身主人公大卫在"都市""酒店""丛林"多元异质空间...
10.[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新媒体技术的推出与广泛应用对传统地市级电视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动荡的市场...
11.[期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项目创投和工作坊机制为例
摘要: 本文以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通过引入项目创投和工作坊机制,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作品拍摄和制作的构思与方法,提前熟悉和适应影视行业...
12.[期刊]
摘要: 陈旭光教授2016年提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新论后,我国学界即对其掀起了讨论热潮,其成为当下电影理论研讨的一个重要命题。将电影想象力分叙事、技术、哲学三个层面...
13.[期刊]
摘要: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场域,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被看作是青少年基础教育中的重...
14.[期刊]
爱尔兰民众走向觉醒的诗意表达--叶芝小说《多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摘要: 《多亚》是叶芝早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巨人多亚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多亚人生经历的描绘,表现了爱尔兰人从原初的伦理...
15.[期刊]
摘要: 从视觉经验与空间意识考察,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影具有相通性。“经营位置”即对应于电影的“蒙太奇”。早期中国电影依赖于传统物具、家居、建筑,所产生的是零散、破碎的视...
16.[期刊]
摘要: “五四”后中国电影身处与欧美互动的情境,而深具传统气质的《小城之春》等成为翘楚,这启示人们在大电影潮流中需要坚持民族电影主体性。电影主体性与民族性息息相关,它...
17.[期刊]
“跨媒介叙事”背景下《影视编剧》课程的“树人”与“育才”双向教学改革--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 本次《影视编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旨在以培养出新媒介环境下可进行“跨媒介叙事”的编剧创作人才为能力目标,以培养出合格的编剧为知识目标,以培养出心理...
18.[期刊]
摘要: “中华性”是20世纪末中国文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中国学者站在本土与民族文化立场上提出来的具有阐释效力的理论话语。随着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的不断丰富,“中华性”...
19.[期刊]
摘要: 电影的地方视角是指在视听叙事中明确出现与真实地理空间相关的要素;民族化表达指向将抽象的民族文化观念寓于具体电影故事之中的策略。有意识地对地方故事进行深度探索,...
20.[期刊]
摘要: 面对数字化、“互联网+”的科技传播时代,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性”、各民族电影的审美间性需要学界认真审视。中国电影的“地方”建构有赖于地缘文化的支撑、“地方”人...
1.[会议]
摘要: 新媒体视域下电影的娱乐性是观众参与的日常性和电影自身大众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娱乐性虽适应了消费市场的需要,满足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但仍然应该重...
2.[会议]
摘要: 对于电影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最年轻的现代艺术而言,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诗骚传统同样浸润其中,并引导着中国电影艺术的诗意化走向.中国古典诗词所包含的优美和丰厚...
3.[会议]
接引与摆渡——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1984-1988)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学院派"转向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程季华和陈梅的推动下,中国影协在北京举办了五期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邀请国外电影研究学者来华讲授西方电影理论相关课,对中国电影人进行现代...
4.[会议]
通过莫霍利·纳热的理论和创作来分析作为艺术与媒介实践的包豪斯电影教育
摘要: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在经历过各种危难和结构转型之后延续至今.包豪斯的研究和创作集中体现了德国媒介艺术结合艺术、科技、生活的跨领域特征,以及源自...
5.[会议]
摘要: 构建面向影片内容的元数据标准,在影片的利用、管理、以及机器化操作方面都是必不可缺的一步,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未来产业需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内容的电影...
6.[会议]
摘要: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根系纽带,而文化遗产机构则担负着保护、传承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影像化文化遗产以其先进的传媒技术和独特...
7.[会议]
摘要: 电影的民族主体性一直是中国电影人孜孜以求的议题,当前中国电影市场面临再次升级,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被提上议程.随着"重工业电影"概念的提出,在新的产业形势下正确...
8.[会议]
摘要: 奇幻电影与一般所谓的特技电影、幻想电影、科幻电影、魔幻电影、神话电影等都相关,它主要指充分借助电影科(特)技的手段及电影的方法来强化表现那些或是具有很多奇幻视...
9.[会议]
摘要: 中国电视剧理论与批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电视剧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制播于1958年6月15日,已知的中国大陆第一篇论析电视...
10.[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电影理论发展中既非常独特又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思索:爱因汉姆“局部幻觉论”和“形象偏离说”理论与电影发展实际相背离,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全文通过三方面...
11.[会议]
摘要: 2010年,伴随着《一触即发》的横空出世,“微电影”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流行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思维和生活产生了潜移...
12.[会议]
摘要: 电影的命名是电影传播的起点,一部电影被命名之后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展现其话题性、意义感、象征性、叙事的想象以及的符码的所指.象征符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诺认为...
13.[会议]
摘要: 作为例行的仪式活动,电影节红毯是享有高度媒体聚焦力和极大传播影响力的公共空间,而当中向来被视作"欲望之投射"的女星们的争奇斗艳几乎堪称奖项角逐的前哨战.上世纪...
14.[会议]
摘要: 国家形象是当下中国理论界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多方努力,十余年间相继制作了北京申奥片、《中国制造》广告片和国家形象宣传片《人...
15.[会议]
跨文化传播的转型逻辑:华语电影本土性的影像表征与新世界主义的全球想象
摘要: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稳步推进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在影视传播领域,也显现出新的气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本土元素的影像表征更加偏重于...
16.[会议]
中国影视对非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北京优秀影视剧非洲展播季为例
摘要: 影视对非传播已成为中国建构在非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影视作为软性、娱乐对非传播,相比新闻、纪录片硬性对非传播,在满足娱乐信息需求、引发文化观念和审美共鸣、...
17.[会议]
浅谈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由《战狼2》引发的思考
摘要: 作为最容易凝聚全世界目光的影视作品,在创作时既要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又要避免过度强化后转向民族主义,既要考虑本国受众的观赏需求,又需要考虑其他国家受众的欣赏习...
18.[会议]
摘要: 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成为2016年视频行业最具投资价值的热门资源.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移动终端为主体,用特殊的互动方式——弹幕,媲美电视综艺,...
19.[会议]
摘要: 在数字影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其艺术性的标准及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本文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价值以及大众创作数字影像艺术与职业艺术创作者的对比,深入研究数字...
20.[会议]
摘要: 本论文选取了2009年以来与高雄有关的两部电影: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2009年)和林靖杰的《爱琳娜》02015年),它们不仅取景于高雄,有着鲜明的高雄在地...
1.[学位]
摘要: 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曾说道: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随着现代信息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
2.[学位]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我国的本土资源逐渐引起了大众的重视,原本少人问津的古生物相关知识逐渐成为大众饶有兴趣的话题。动漫是当下最受关注的文化产...
3.[学位]
摘要: 在日本“治愈系文化”大行其道的文化环境下,日本美食电影应运而生。这类电影大多弱化叙事冲突、通过生活细节的堆积表现出个体的在生活洪流中的生存状态,食物构成了影片...
4.[学位]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界同样难以抵抗创作题材多元化以及电影生产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商业电影与独立电影之间...
5.[学位]
文化维度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以《家有儿女》及《摩登家庭》为例
摘要: 电视这一媒介形态承载了各国文化输出和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其影响力超过了其他文化形态。学界对影视符号化和文化传播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家庭剧这一电视节目类型因其代表...
6.[学位]
摘要: 正邪观的本质是人们结合自身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对于矛盾或矛盾对立双方的定位与看法,是一种大众普世价值的体现。正邪观是一个既具有广泛认同性又具有各民...
7.[学位]
摘要: 玄奘是中国唐朝时期伟大的佛教学者。唐朝至今,在影视媒介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对于玄奘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来自于文字记载,这其中既有史料,也不乏小说、戏剧等。在不...
8.[学位]
摘要: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成功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持续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喜爱,尤其是...
9.[学位]
摘要: 医疗剧是内地职业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行业的行为主体,医疗剧的叙事内容中离不开对医者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医疗剧作为艺术产品,其生产不可能脱离社会...
10.[学位]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传媒结构、话语权框架、社会交往结构和公共领域,公益微电影正是于新媒体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类新型影视形态。
公益微电影的...
11.[学位]
摘要: 自1953年诞生至今,回族题材电影总体呈现出作品数量较少、关注度低与影响力小的特征。在电影市场化的今天,面对商业大片的冲击,回族题材电影如何承担起回族文化传播...
12.[学位]
摘要: 电影的镜头语言指创作者使用摄制工具获取素材并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像语言一样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去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它以构图、色彩、景深、运动、组接等为语素,透过象...
13.[学位]
摘要: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具色彩的特征和不同的精神内涵,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也是每个城市要打造的城市名片的关键。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城市的活力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城市之间...
14.[学位]
摘要: 公益广告与商业性广告不同,它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在现代社会以及受众的生活工作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有其特有的价值与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打击腐败力度的...
15.[学位]
摘要: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电影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突然出现在影坛中的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让藏区文化开始走进国人的视野之内,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
16.[学位]
摘要: 《危险关系》是18世纪法国作家肖德洛·德·拉克洛以书信体的形式创作出的一部文学作品,它被誉为是“书信体小说的集大成者”。作者巧妙的通过175封书信的来往为我们...
17.[学位]
摘要: 美国二十世纪后期涌现的新黑色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章。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三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独特性,在人物塑造、内涵表达上更彰显时代的特征。美国新黑色...
18.[学位]
商业大片冲击下的现实主义电影——以201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电影为例
摘要: 中国电影自推行产业化以来,在2010年度,电影票房突破了100亿大关。然而,以“内容为主”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却严重出现了脱离现实、题材趋同、类型单一、趣味低俗...
19.[学位]
摘要: 本文对《西游记》影视剧改编的流变进行了研究。《西游记》小说自从成书之日起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对于小说《西游记》的研究便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影视艺术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