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江苏省第三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江苏省第三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江苏省第三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江苏省第三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媒介技术发展到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阶段,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前所未有的转变与挑战.VR技术以其震撼视听的"沉浸式"体验、丰富多维的交互方式、真正全景化的传播效果等特点迅速被国内外各大媒体所采用,并争相应用到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本文从VR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切入,简要介绍VR新闻的兴起与发展,着重阐释VR技术在新闻空间信息可视化和数据信息可视化两个方面,让新闻生产从二维走向三维,并分析了VR技术在传播效果上对受众"沉浸化"和"在场感"体验的实现,最后总结出VR技术对新闻生产与传播所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与意义深远的影响.
  • 摘要: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输出对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公共外交与新媒体结合,发挥新媒体及时、交互、海量、门槛低的特点,使得公共外交的表达更具精准性.本文选取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英国首相微博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的精准表达.
  • 摘要:在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和服务不断细化、多样化,催生了许多网络互动方式.然而无论是facebook、Instagram这些国际性社交网络工具,还是经常使用的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新型网络社区,在针对一条状态或是新闻进行互动时,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是这四类:转发、评论、点赞、收藏.表达否定的快捷按钮曾短暂出现,又终被多数社会化媒体取缔.虎扑论坛开放并保留了这一功能:在虎扑,针对板块内的评论,用户可以选择"亮"或者"灭","灭"这一功能即是与通常所说的与"点赞"相对应的、表达不赞赏或反对意见的快捷按钮.这样的功能提升了虎扑的自净能力,但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从目前状况看,这一功能更适用于垂直类新媒体,尚不宜向更多的综合类社会化媒体推广.
  • 摘要:本文通过网络口碑营销与传统口碑营销的对比,分析网络口碑营销的优势和劣势,论述品牌在进行网络口碑营销时经历的运作步骤,结合口碑营销的5T原则、人际传播相关理论以及传播的基本模式,将品牌的网络口碑运作划分为三大步,提出企业在营销运作中需要明确完成策划内容、积极引导和吸收反馈三个重要任务.然后选取小米手机、周星驰电影、"iPhone girl"事件作为品牌网络口碑营销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品牌的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最后总结了目前品牌在网络口碑营销中遇到的三个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了社会的数据化和信息化,使得当代社会形成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拥有自我转化的超能力,符号也被各种各样的组织与目标所借用,迅速扩大成为各种应用与用途,并反馈给符号本身.符号的意义不断增加,并创造其传播的种种渠道,在这样一个被符号控制的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商品在生产分配中进行整合,又按照个人的身份品味量身定做.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符号的特征,探析仿像符号异化的特征,从而研究全媒体中仿像符号商品的消费逻辑以及商品消费的精神危机.
  • 摘要:"互联网+"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影视业也毫不例外.网络长剧即为"互联网十电视剧"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以《纸牌屋》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长剧崛起,开启了网络自制剧与传统影视剧分庭抗礼的新时代.在中国,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宣布加大对网络自制剧的投入,网络长剧是其投资的主要阵地.本文以《暗黑者》为例,通过分析其生产者、内容来源、叙事特征等问题,对当前中国网络长剧的生产模式进行分析,同时梳理部分网络长剧下架原因,对中国网络长剧内容监管提出可行性意见,探索如何健康持续地生产网络长剧.
  • 摘要:植入式广告的历史由来已久,相较于传统广告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简单粗暴的广告植入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成功的植入式广告,不仅能够达到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曝光度的目的,还可以提升企业和商品的美誉度.本文着力探究植入式广告在电视真人秀综艺节目中的体现和实际运用,并通过个案研究,分析该模式在综艺节目中体现出的利与弊,为电视植入式广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对相关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得出,植入式广告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完成升级.此外,想要把植入式广告运用得当,避免走入误区,必须把握好植入式广告2.0版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奔跑吧兄弟》的个案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植入式广告在其他媒介上的成功运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 摘要:2014年,伴随着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和一系列高价签约主播选手事件的发生,电子竞技直播频道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分析"斗鱼电子竞技视频直播频道"这一游戏直播平台,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斗鱼电子竞技频道为主要调查对象,基于对电子竞技的历史发展、电竞频道的现状以及斗鱼电子竞技频道的现状、特色、运行基础、运营结构与盈利模式的分析,总结出斗鱼电子竞技频道存在同质化严重、版权、虚假资本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这些不足点提出跨界立体经营、开展电子商务合作等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吸收国内外现有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开发研究实例,探讨中国电子竞技频道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中国电子竞技频道的长久发展、运营和管理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本文以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电视辩论为切入口,采用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框架,通过文本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呈现等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台湾"大选"电视辩论的仪式化模式,分析台湾"大选"电视辩论的传播要素和社会功能;同时借助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从微观层面分析这一媒介仪式的运作机制.通过量化分析和逻辑解剖,本文认为台湾"大选"电视辩论涉及一种既有协约性又有霸权性的关系,信息在媒介、党派和民众之间循环传播,是构建台湾民主政治的表征.作为一个媒介仪式,电视辩论通过构建制度性的政治符号巩固和传递了台湾共享价值,促进政治信仰的代际传承;通过邀请台湾公众作为电视辩论的裁判,实现了权力制衡和参与式民主的构建,从而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团结和政治社会化.本研究对深入理解台湾选举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有关部门改进对台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在当前时代,所有信息集纳于互联网之中.同时,互联网的普遍性与匿名性促使多数人都有上网检索、自由发言等权利.在上述两个前提条件之下,当前网民针对某一事件检索出的结果,便是所有网络上的发言者对此事的观点看法以及发言者所发布的事实.越是遇到有争议的事件,就越容易出现事实不明或表意片面等问题.当这些网民受到部分言论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网上发表之后,他们的这些观点又将汇集到相关的总体搜索结果当中,对后来者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里约奥运会期间的"霍顿言论",探究在当前互联网数据传播背景之下,在舆论事件中的互联网民间舆论场的发声现状以及与互联网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负面影响的应对方法.
  • 摘要:在现今的网络时代,煽情性新闻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影响着整个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成为了煽情性新闻传播的主阵地.煽情性新闻在民间舆论场传播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从发起到高潮直至引起舆论阵地的转变.煽情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传播,一方面会在受众中形成强烈的共鸣,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过度煽情化的现象,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社会问题.因此,在传播时,新闻传播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有原则地、合理地煽情,注重深度报道和人文关怀,政府则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尽量避免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 摘要:热点舆情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意见领袖发挥着意见生产、传播和影响公众的作用.在移动传播环境下,他们的议程设置过程表现出新面貌.议题类型呈现出去严肃化、世俗化的征兆,且不同议题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也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随着事态走势的进展,内容逐渐从严肃走向戏谑,与事件的关联度逐渐减弱,衍生发散效应增强.公众的反馈态度成为议程再设置的重要依据,越受欢迎的议题越呈现聚合之势.此外,舆论场中公域与私域的混淆错乱、议程设置愈发显著的商业化倾向、公众的窥探欲与焦虑感增强等成为议程设置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 摘要:雾霾问题在中国一直广受热议.信息化时代公民不再局限于从媒体中被动地获得雾霾的信息,而是更多地利用自媒体平台表达看法.本文对2013年和2015年雾霾事件中的网民微博进行分类和定量统计,从微博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普通网民是这两年雾霾事件中最主要的传播者.相较于理性思考和传播讯息,中国的网民更倾向于将微博作为一个情绪的发泄地.在传播模式上,雾霾事件微博的传播过程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同时兼具分众传播的特点.因此,官方微博等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微博应在适当的时机发布科学信息,引导公众观念,帮他们培养正面情绪.
  • 摘要: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两大舆论场互动共生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以魏则西事件为例,对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互动进行探讨:事件初期社交媒体舆论对于主流媒体舆论的形成呈现"倒逼"事态;二者在此次事件中通过"溢散"和"共鸣"的议题互动形成舆论共振,进而实现舆论监督互动;同时,在互动中还存在着"共振断裂"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二者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冲突与合作共生共强,最终殊途同归促进事情解决.
  • 摘要:本研究重新阐释了"媒介影响力"——不仅包括对受众精神世界的直接影响部分,还包括影响受众间接创造的人工物质产品和人类精神产品等部分.并选择人民日报"批评官员"的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什么在决定党媒官方微博影响力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研究发现,高影响力微博的"关注性"一定高,但高"关注性"微博的影响力不一定大."受众满意度"与微博的影响力大小无决定性关系.对于党媒官方微博而言,受众并不在意微博内容是否有趣.但是,"关情性"对媒介影响力的生产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媒体官方微博需要高度重视"新闻价值属性的分层"对媒介影响力建构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即使作为党媒官方微博影响力最大的人民日报微博,其对微博所具有的传播功能的运用仍然存有提升的空间.
  • 摘要:关于"微信营销"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国内,但是基于微信在国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使用者,以及微信本质上类似于Facebook、WhatsApp和贝宝组合成的一个应用程序.所以国外关于微信营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微信营销效果",故以"wechat marketing"为关键词进行外文文献(主要是英文)的"全文检索",摘取其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相近的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本文献综述能够对国内关于"微信营销效果"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以"世界那么大"体的传播为例,探索全民造句现象中网络公共性的运作逻辑.文章认为,全民造句所表现的戏谑态度作为一种公众情感,对网民的社会参与发挥着重要的动员作用,但由此形成的共同体并不具有稳定的批判性力量,其内部是分化的.全民造句中网络公共性的实现最终需要依托传统媒体的专业实践.最后,文章分析了由情感为起点建构网络公共性的合法性基础及其隐含的现实危机.
  • 摘要:papi酱作为网红界的领军人物,一度是新媒体行业的热门人物,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该领域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对象.其成名的渠道以及个人营销途径的特殊性为她带来了较高的研究价值.papi酱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网红产业是否可以实现流水复制操作,这些都值得去关注和研究.而作为典型案例的papi酱,其成功模式也就值得探讨,她的个人形象以及品牌塑造情况,可以通过精英社区知乎中的网友评价来进行有效统计和内容分析.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个例分析法,借用"奇观"理论,以《申报》在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上的报道为切入点,探讨民国体育文化奇观主要有精神奇观、觉醒奇观、建筑奇观等;同时分析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对于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认为有全景式报道、塑造体育明星、政治联姻、锦标主义四大体育新闻报道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那个时代特有的体育文化奇观,作者以史为鉴,正视当下,充分地考虑体育新闻传播于人、于社会、于时代的积极效应.
  • 摘要:本文将人民日报微博关于"房价"的高影响力微博分为政策公告、互动、政府机构公告、亲民评论、知识普及、社会现象、调查七类.依据转发量、评论量和点赞量分别研究其特征,并与人民日报微博媒介自我形象建构进行比较.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高影响力微博的特征与媒介形象自我定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维度解读媒介形象自我定位与媒介运营实践产生不同点的原因.
  • 摘要:选举和传播紧密相连,媒介效果研究范式一直居于传播研究的主导地位.本文从西方三大经典选举研究入手,包括伊利县调查、查普希尔研究(以及夏洛特研究)、1965年联邦德国总理选举研究,着重研究其中的议题和研究方法,并对诞生其中的有限效果论、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三大媒介效果理论进行考察,以梳理选举研究和媒介效果理论发展的关系.本文最后总结得出:选举研究在媒介研究上具有显著地位,同时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影响.
  • 摘要:藏博会是西藏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是西藏与内地、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在藏博会期间制造了独特的西藏文化景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传播问题.本文从传统媒体传播互动共享、新兴媒体传播初试、自媒体参与度微弱三方面展开论述,并为现代化视阈下的西藏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传播策略.
  • 摘要: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成为2016年视频行业最具投资价值的热门资源.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移动终端为主体,用特殊的互动方式——弹幕,媲美电视综艺,甚至在观众受欢迎程度上赶超电视综艺.弹幕已成为主流视频网站综艺制作的必要元素.作为时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常见的互动观影仪式,弹幕依托互联网提供的互动技术,成为实现群体分享共同情感体验并获得自我认同的一种网络虚拟互动仪式,反映了网络空间中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因此,本文将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分析当前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中弹幕的文本、互动行为,揭示弹幕亚文化在网络自制综艺产业里的经济动因.
  • 摘要:近年来,微博的发展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拟社会互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和社会渗透理论,以流行音乐电台听众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分析节目主持人的社交魅力、声音魅力,听众的工具性动机、孤独感,以及主持人在微博粉丝专页上的自我表露数量、深度、效价等变量对拟社会互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主持人的社交魅力、声音魅力与听众的拟社会互动体验存在正向关联,听众的工具性动机与孤独感则没有显著影响;在主持人运用微博粉丝专页进行自我表露方面,深度最具影响力,而数量与拟社会互动存在负向关联.此外,还探讨了白天与夜间的收听情境是否影响上述变量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着重探讨广播融合微博这一新形态的媒介使用对听众拟社会互动体验的影响,分析论述了此形态下的听众新面貌.
  •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已占网民总数90.1%.在此形势下,各媒体纷纷抢占移动互联新闻资讯客户端市场.在这些客户端中,包括新闻门户移植类(新浪、腾讯等)、传统媒体转型类、垂直细分领域类(虎扑体育)以及包括今日头条与天天快报在内的聚合类.聚合类新闻资讯客户端自诞生之日起便扎根互联网的土壤,这一类客户端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整合者与搬运者.然而,正是因为聚合类客户端自身并不生产内容,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抓取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版权争端.面对这一缺陷,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新闻客户端纷纷采取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打造媒体开放平台,朝着平台媒体的方向发展.
  •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及移动上网速度的不断提升带来人们社交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社交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受到用户的青睐.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社交中最常用的软件之一,而微信朋友群是基于线下朋友关系建立的线上社交圈.从银行的"电子红包"业务发展起来的网络红包,特别是"微信红包",逐渐颠覆传统的社交模式和支付方式.本文将从用户角度出发,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进行田野调查,分析使用"微信红包"的媒介需求和主观心理认知,探析"微信红包"社交功能的两面性和支付功能对传统金融业提出的挑战以及微信支付自身存在的问题.
  • 摘要:纸媒式微,众媒崛起,媒体的全产业链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全新的"众媒时代"已然来临.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是摄影师和表演者,媒体变得无处不在.半个世纪前,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正在演变为现实.在众媒时代的传播结构中,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成为常态.社交化传播的定义包含以下几点:环境在社交媒体中进行,属性为社交媒体的属性,特点符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受众首先在自己的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上接收到新闻客户端推送的内容,然后将自己愿意与朋友分享的信息发到微信、微博上,由此"两微一端"建立了联系.私人订制的新闻客户端、圈子化的社交平台的信息服务个性化,在某种意义上编织了一个"信息茧房",信息在内并未自由流动.
  • 摘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流媒体视频服务正日益成为主流.本文以美国流媒体服务业领先者奈飞公司(Netflix)与老牌有线电视网/美国家庭影院频道(HBO)开展流媒体服务创新的情况为对比案例,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核心,用RPV框架分析两家公司在启动流媒体业务破坏性创新上分别获得成功与遭遇困境的原因.结合RPV框架,本文分析了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近几年流媒体业务发展状况,证实由于不对称的动机和能力,主流企业在破坏性创新中容易陷入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需要从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出发识别破坏性创新业务,以具备符合新业务价值观的机构为依托,尽早开展新业务,重新配置资源,采用应急型策略开发流程探索业务流程,遵循新业务的成本结构制定利润率.
  •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生活各领域的深入,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阅读方式的变革便是重要表现之一.如今,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阅读方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微信作为当今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之一,阅读功能也已经成为微信的重要功能.大学生群体一直是微信的活跃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熟知微信的各项功能.他们通过微信中的碎片化阅读,更加方便、快捷地获知了大量信息.这些海量内容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领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也同样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同样值得警惕.本文从微信碎片化阅读着手进行研究,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微信的日常使用情况入手,围绕专注度、媒介素养、麻醉作用、使用与满足、病毒式传播等方面进行假设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 摘要:本研究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大学生自我呈现、隐私保护、设限态度的研究假设并分析证实了其中的联系.发现微信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建立社会"强关系""弱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与目标人群相关度来区分自我呈现的态度,并影响隐私保护程度的高低.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伴随而来的是数据新闻的蓬勃发展."新闻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一种呈现形式,即通过可视的方法让原本静态的新闻被受众感受到、体验到.本文将围绕数据新闻带来的"新闻可视化"现象,列举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生动案例,深入探讨可视化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视化图表和第5代HTML语言,并对数据新闻的未来趋势和发展进行预测和反思——"悦读"体验将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和受众的欢迎,人才素质和技术需要的鸿沟成为数据新闻工作普及的一大阻碍.期望论文可以为数据新闻这一新兴事物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对处于存亡之际的传统媒体而言,数据新闻的兴起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内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兴起并不算晚,但目前数据新闻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面临困惑与瓶颈.本文以《新京报》为个案,通过对其数据新闻实践的内容分析,探索纸媒数据新闻的实践特征,管窥中国纸媒数据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提出对数据新闻的思考.
  • 摘要:在互联网强竞争的环境下,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创新.新媒体下的娱乐报道不仅需要提供娱乐的"可读性","可视性"强的报道能让娱乐报道更加活泼化、大众化."可视性"新闻主要是依靠数据的处理,来实现信息、数据、图片、音源、画面等融合呈现,最终达到新闻的可视化、信息的可视化、数据的可视化等.如今娱乐新闻除了提供信息外,还要达到宣传目的,提供信息订制,抓住粉丝用户,以提高媒体营业额.但多样娱乐信息的无限快速推送与受众的有限接收矛盾,因此,如何吸纳用户,丰富传播渠道和方式成为网络媒体娱乐报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程.本文围绕"可视化"新闻,探讨娱乐新闻如何快速吸引人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在快速阅读环境下可以突破用户的过滤筛选,此外还对娱乐报道的"可视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发生激烈变革,而数据新闻正是在大数据席卷全球的浪潮下应运而生的.大数据给新闻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对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体验传播这一全新视角出发,以里约奥运会为例,比较了中外体育数据新闻.研究发现,国内体育数据新闻存在着制作质量低、数量少、交互不足、数据挖掘程度不深等弱点,造成新闻产品的吸引力不足,用户体验较差,从而致使传播效果及影响力不足.因此,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外媒体的比较看出自身的不足之外,更主要的是寻找改变不足的方法:核心在于完善新闻产品的用户体验.
  • 摘要:随着农村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农村环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等"三农"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或舆情危机不断积聚并日益凸显."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三农"网络舆情表达与乡村社会治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问题和挑战.如何创新大数据背景下"三农"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突破传统管控的治理弊端,实现"三农"网络舆情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推进乡村基层治理迈向善治,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从"治理—善治"理论视角,对"三农"网络舆情的特点、"三农"网络舆情的"治理"困境和应对策略等进行考察分析.
  • 摘要:大数据时代到来,人们接触并改进大数据技术,但尚未真正进一步探究大数据时代下的内核和要义.随着数据财富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庞大的数据模拟和数据应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侵犯着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本文在阐述大数据的含义以及提出数据财富化概念的同时,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真实"与"个人形象"的关系进行探究,提出"镜像人性化"的疑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来探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及解决对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