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整理和保管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063篇,会议文献有2343篇,学位文献有186篇等,藏品整理和保管的主要作者有吴来明、解玉林、徐方圆,藏品整理和保管的主要机构有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甘肃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陶器是我国出土文物的重要类型,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能够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陶器文化。作为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玉门火烧沟是出土陶器数量较多的遗址...
2.[期刊]
摘要: 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过程中所使用的溶剂需要谨慎、科学。总览既有的脱酸用溶剂体系,氟碳溶剂被视为良好的脱酸用溶剂。人工模拟常用的脱酸过程,使用全氟庚烷作为纸张脱酸...
3.[期刊]
摘要: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是浙江省唯一的全部县(市、区)均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长期的革命斗争在丽水留下了许多具有推进及转折性意义的革命文物。在新时代背景下,丽水...
4.[期刊]
摘要: 艺术品数字身份识别码是艺术品信息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虽然已有很多成熟的全球身份识别码实践,但是艺术品的特殊性依然要求一个专门的身份识别系统。本文在检视已有身份...
5.[期刊]
摘要: 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馆藏文物,共计235.4372万件文物信息作为数据来源,论文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国馆藏文物信息资源分类以及特征进行研究。通过从馆藏文物...
6.[期刊]
摘要: 为研究化学镀与电刷镀技术在鎏金铜器修复中的应用,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模拟补配材料的样品上镀覆效果良好,并对一件有残缺的...
7.[期刊]
摘要: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期刊集群作为一种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当前湖南省科技期刊发展较为缓慢,分布较为分散,亟待转...
8.[期刊]
摘要: 中国古书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收藏和传承历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因此得到发展。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
9.[期刊]
摘要: 作为保存馆藏古籍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馆藏古籍和文献是中国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重要文明成果,具有丰富...
10.[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书画修复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责任。同时,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频繁,源于西方的现代文物保护理念...
11.[期刊]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进人了信息化社会,网络也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了一部分,互联网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促进资源的整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
12.[期刊]
摘要: 介绍了武陵山区地方特色资源概况,通过调查研究,从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和获取情况两方面探析了武陵山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统一规划管理、深入挖掘地方...
13.[期刊]
摘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水体污染却也是现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4.[期刊]
摘要: 吉首大学图书馆2021年准备实施RFID系统建设项目,文章从图书馆现有条件、存在问题、总体考量、可行性与必要性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提出项目建设需注重地方教学科研...
15.[期刊]
摘要: 文物藏品是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化载体,体现古代文明的意识形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基层的文物保管单位,肩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古代先民智慧结晶的历史责任...
16.[期刊]
摘要: 广告学原理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明确的传播导向性和社会引领性,其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深入挖掘教学大纲中容纳的思政育人元素及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将培...
17.[期刊]
摘要: 合理有效地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规范里对文物保护环境的温度控制仅从环境温度方面着手,而该参数并不能真正反映文物的温度状态,以此为文物...
18.[期刊]
摘要: 文章介绍了藏品编目与词汇控制概念的发端及藏品数字化编目与受控词表的发展概况和关系,分析了《文物分类主题词表》的分面与层级结构,讨论该词表在藏品数字化编目工作中...
19.[期刊]
摘要: 用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馆藏弦纹铜銮上粉状锈的成分。研究了采用铝箔包裹法对其修复的全过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包裹7 h后铝箔和琼脂粉的微观形貌,并分...
1.[会议]
摘要: 由于汾阳圣母庙在当地的保护并没有受到重视,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通过三幅独具特色的内容表现出圣母庙壁画的艺术价值,虽然圣母庙经过一次保护,但是保护得并不彻底而且时...
2.[会议]
摘要: “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目前,关于会馆的定义也比较多,其中何炳棣先生认为:“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
3.[会议]
摘要: 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万园之园”.目前圆明园遗址保存有大量原有建筑构件,石质楹联题刻、匾额等.这些文物精美绝伦,展示出了清王朝时期高超的工艺...
4.[会议]
摘要: 创立于北京香山碧云寺的中法大学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关于它的一切却好像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消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法...
5.[会议]
摘要: 历史上历经风雨的醇亲王府南府是一座富含文化底蕴的府邸,历经时代的变迁,从喀尔楚浑宅、荣亲王府到醇亲王府南府到现在我们所重新修缮的醇亲王府南府,它记录着无数重要...
6.[会议]
摘要: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复工作,自开展以来不断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世纪80年代...
7.[会议]
文化遗产领域的若干关键问题——“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参会笔记
摘要: “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集中交流和研讨了国内对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的理论实践、经验教训的了解与认知.会议探讨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具体的...
8.[会议]
国际发展·理论研讨·管理实践·遗产与社会——“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会议综述
摘要: 本文基于“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9篇学术报告,从国际发展、理论研讨、管理实践、遗产与社会四大方面对主要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9.[会议]
摘要: 在韩国名胜是受文化财保护法保护的国家文化财,名胜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是投射了人们对于美的价值取向的自然环境.韩国现在管理名胜(包括名胜的保护、利用...
10.[会议]
摘要: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圈中主流的艺术形态之一,在世界各大当代艺术展中亦占据了相当...
11.[会议]
文物本体数字展示探索——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明代斗拱数字复原与展示
摘要: 智化寺万佛阁斗拱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是一次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是一个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探索,是一种展示形式的创新.通过对明代斗拱表现形式的挖掘,探索其背后包...
12.[会议]
摘要: 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给博物馆带来了巨大变革.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根基,科学管理藏品将提高博物馆...
13.[会议]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
14.[会议]
摘要: 目前,博物馆已经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数字化技术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博物馆在采集与保存非...
15.[会议]
摘要: 为进一步探究馆藏文物的有效防震措施,在与传统文物防震固定技术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被动控制技术的馆藏浮放文物水平和竖向隔震装置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新...
16.[会议]
摘要: 博物馆是珍藏历史文化文明的宝库,文物在博物馆里为了便于展览,一般会采用陈列展示的方式.因此在博物馆经历地震等灾害时,文物会因为未采取有效的抗震固定措施而破坏....
17.[会议]
摘要: 通过在兰州的一次考察活动见闻,分别介绍了4件出土于甘肃境内的“纸品”文物,探讨了“纸品”文物的属性和正确表述方式;并对放马滩“纸地图”的重新认知和甘肃博物馆展...
18.[会议]
摘要: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对浙江历代作家的故居(旧居或祖居)、祠馆(如祠堂、庙宇、纪念馆、纪念室)、萍踪地(如求学地、工作地、活动地...
19.[会议]
摘要: 对三维激光扫描和多源点云数据联合处理技术在古文物精细三维建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
20.[会议]
摘要: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新信息技术成果的支撑,中国博物馆已进入向智慧博物馆转型的新时代.藏品管理的智能化与藏品信息的开放共享,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内容...
1.[学位]
基于DEA方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效率分类比较研究
摘要: 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的推动下,可移动文物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
2.[学位]
摘要: 近年来,中国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可移动文物修复需求量大增。因此,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颁布了新的管理办法用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增加可移动文物修复供给。同时,为了...
3.[学位]
摘要: 北京地区石质文物数量庞大,大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饱受环境侵蚀,产生了诸多病害,需要采取措施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其中,在石材表面施加防护材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
4.[学位]
摘要: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以互联网相关技术发掘与呈现文物信息的系统性知识为其重要目标,而文物类型和关联性是上述目标的基础与核心...
5.[学位]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潮流,文化行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指出为了促进传...
6.[学位]
摘要: 中国革命在金寨县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遗迹和遗物。目前经有关部门统计后显示,金寨县保存着如立夏节起义旧址南溪镇丁埠大王庙、红11军第32师成...
7.[学位]
摘要: 课题来源于省级项目《数字考古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负责的内容是文物档案管理。文物档案是文物在发掘征集,保存保管、整理维护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8.[学位]
不可移动文物劣化状况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故宫养心殿石质文物、燕喜堂金砖、金华侍王府壁画为例
摘要: 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大量不可移动文物的材料性能不断降低、劣化,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破坏消失。为及时识别、保护...
9.[学位]
摘要: 馆藏文物因腐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博物馆内的腐蚀性气体会加速馆藏文物的腐蚀。研究馆藏文物的主要腐蚀性气体,了解这些腐蚀性气体对文物的腐蚀破坏作用及机理,快速检...
10.[学位]
摘要: 本研究分别于2016年夏季(S1)、2016年秋季(S2)、2016年冬季(S3)、2017年春季(S4)、2017年夏季(S5)5个时期对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
11.[学位]
摘要: 近现代文物是中国文物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和制订了管理措施,为近现代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总的来说,...
12.[学位]
摘要: 计算机辅助文物虚拟复原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破损文物实体的重组问题,该技术不仅提高了手工复原的效率而且避免了对文物再次破坏。文物碎片断裂部位几何结构复杂,部分碎片由...
13.[学位]
摘要: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在众多文物中露天石质文物由于长时间存放于自然环境中,面临着多种健康风险,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文物健康评价是用预防...
14.[学位]
摘要: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由于自然环境变化等原因,不可移动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保存状态受到极大威胁。随着物...
15.[学位]
摘要: 碑文是古代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重要载体。鉴于其珍贵性及人工修复存在的技术挑战,除少数具有显著凹凸性的阴、阳碑文得到有效人工修复外...
16.[学位]
摘要: 文物登录制度是世界各国为文化遗产保护而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性文物工作制度。2009年我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一次提出我国实行文物登录制度。而直到2012...
17.[学位]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现实,“乡村记忆工程”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保护工程,目前已在山东省、浙江省等多省相继开展,龙口市西河阳村是山东省“乡村记忆工...
18.[学位]
摘要: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多种文物。如何保护文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能够实时而有效地保护文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ZigBee与WiFi的文物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