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数字化背景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关联性表达
【6h】

数字化背景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关联性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1.2.2 创新之处

1.3 相关名词解释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法规与标准

2.1 国际相关法规中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2.1.2 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丰富时期(1962年-今)

2.2 国外相关法规中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2.2.1 北美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2.2.2 欧洲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2.2.3 日本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2.2.4 小结

2.3 国内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相关法规与标准

2.3.1 民国以来相关法规

2.3.2 我国近期不可移动文物分类规范与标准

2.3.3 我国现行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问题

2.4 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类型比较

2.4.1 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相同之处

2.4.2 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不同之处

2.4.3 小结

第3章 数字化背景下国外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与关联性表达

3.1 元数据标准与类型表达

3.1.1 元数据标准概念

3.1.2 国外相关元数据标准

3.2 知识组织与类型控制

3.2.1 知识组织

3.2.2 国外相关知识组织系统

3.2.3 AAT与MTT对比分析

3.3 知识图谱与关联性的建立

3.3.1 知识图谱

3.3.2 CIDOC CRM

3.3.3 如何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AT建筑环境层级与案例展示

4.1 AAT建筑环境层级与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4.1.1 建筑环境层级介绍

4.1.2 建筑环境层级参考性探究

4.2 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与关联性案例展示

4.2.1 不可移动文物单一类型案例

4.2.2 不可移动文物关联性案例

4.3 本章小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以互联网相关技术发掘与呈现文物信息的系统性知识为其重要目标,而文物类型和关联性是上述目标的基础与核心。目前,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需求来看,我国现行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方式并不能充分地表达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和关联性。相较之下,欧美文化遗产信息领域已有较成熟的发展,对文物信息的组织和呈现已形成指导性的标准和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工作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我国在表达不可移动文物类型和关联性时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国外在此领域的做法;其次从国外在数字化环境中使用的不可移动文物元数据标准出发,探究其中涉及文物类型和关联性元素的受控词汇需求,进一步观察与分析元数据与受控词汇在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本体模型中的应用情况,以阐明其可参考性与可操作性。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由美国盖蒂研究所发展的艺术与建筑叙词表(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中建筑环境层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层级结构和呈现方式,阐明受控词汇在揭示文物信息与关联性时的重要作用。通过试作案例,展示其在数字化背景下以多维度表达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的方式,有利于揭示与建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性知识;同时,本研究参考国际文献工作委员会之概念参考模型(CIDOC CRM)和英国历史环境数据标准(MIDAS Heritage)元数据信息组,以北京故宫为例尝试建立其信息本体模型,以探究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的构建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