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门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811篇,会议文献有28篇,学位文献有203篇等,蕨类植物门的主要作者有王全喜、戴锡玲、刘保东,蕨类植物门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而离体的愈伤胚胎发生既可以进行植株再生、又可以用于遗传转化。该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蕨类植物水蕨分别处于增殖期和分化期...
2.[期刊]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确定了陕西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10种,即红秆凤尾蕨(Pteris amoena Bl.)、岩凤尾蕨(Pteris deltodon B...
3.[期刊]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石松科(Lycopodiaceae)植物两个新记录,即柳杉叶马尾杉(Phlegmariurus cryptomerinus)和杉形马尾杉(P.c...
4.[期刊]
摘要: 于2020年,采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江西省上饶市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蕨类植物资源种类组成、资源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灵山有蕨类植物资源18...
5.[期刊]
摘要: 报道了分布于江西九连山的2种江西省种子植物新记录,分别为光萼唇柱苣苔Chirita anachoreta Hance(苦苣苔科)和宽序鸡血藤Millettia...
6.[期刊]
中国东南部复苏卷柏一新种:东方卷柏--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摘要: 卷柏和垫状卷柏是两种近缘的莲座状复苏卷柏,两者在亚洲皆有广阔的分布区域。本研究描述并修订了东方卷柏这一新种;该种是卷柏和垫状卷柏的近缘种,此前常被错误鉴定为卷...
7.[期刊]
摘要: 以蕨类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Brongn.)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质量浓度布雷菲德菌素A(BFA)分别处理10...
8.[期刊]
摘要: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卵发生进行了研究。高碘酸-锡夫反应(PAS反应)结果显示:颈沟和腹沟细胞...
9.[期刊]
摘要: 采用荧光显微镜对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 C.Presl)的大膜盖蕨(L.immersa C.Presl)...
10.[期刊]
摘要: 膜叶铁角蕨属隶属于铁角蕨科,有大约50种,我国西南地区是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截至目前,膜叶铁角蕨属的物种分类还存在重大争议,一些物种的界限还模糊不清,为了...
11.[期刊]
摘要: 孢子发生是蕨类植物无性生殖的重要环节,有关孢子发生过程中孢母细胞被膜和孢子被膜的形成以及孢子外壁的片层状结构和孢子外壁内层来源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利用透射电镜观...
12.[期刊]
摘要: 湖北省植物资源丰富,根据近年文献资料[1]13-850,[2-9]统计,湖北省分布有480余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近,作者对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馆藏的...
13.[期刊]
摘要: 孢子发生是蕨类植物无性生殖的重要环节,有关孢子发生过程中孢母细胞被膜和孢子被膜的形成以及孢子外壁的片层状结构和孢子外壁内层来源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利用透射电镜观...
14.[期刊]
摘要: 报道了陕西蕨类植物省级新记录种5种和新记录属1属,分别为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姬蕨属(Hypolepis)姬蕨[H.punctata(Th...
15.[期刊]
摘要: 于2019年4月,在贵阳、普定两地,分别采集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蕨类植物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Willd.)H.Ito)、剑叶凤尾蕨...
16.[期刊]
摘要: 为丰富并完善陕西秦岭山区蕨类植物种类记录,通过对秦岭山区的蕨类植物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发现秦岭山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属——荚囊蕨属,其属下种是荚囊蕨.该文描述...
17.[期刊]
摘要: 为揭示鸟巢蕨(Asplenium nidus)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促进野生鸟巢蕨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海南岛保护区自然分布的鸟巢蕨为对象,利...
18.[期刊]
摘要: 该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胞芽发育过程及营养器官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蕨类植物胞...
19.[期刊]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共发现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7种1变种,隶属于6科7属,分别为阔片里白〔Diplopterygium blotianum(C.Chr...
20.[期刊]
摘要: 报道了发现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1种浙江蕨类植物新记录——长柄车前蕨Antrophyum obovatum Baker,其所隶属的车前蕨属AntrophyumKa...
1.[会议]
摘要: 为阐明小尺度范围内濒危物种中华桫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种质资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屏边大围山的2个中华桫椤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用20...
2.[会议]
摘要: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蕨类植物孢子形态比较研究,在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采集蜡叶标本上的蕨类植物孢子进行SEM观察,由于保存条...
3.[会议]
摘要: 中国历来有食用野菜的传统,食用蕨类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本研究明确了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
4.[会议]
摘要: 为揭示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比较研究了扇蕨叶绿素荧光的基本特征及对生境光强变化的响应.配子体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与藻类相当,孢子...
5.[会议]
中国鳞盖蕨属(Microlepia Presl)(碗蕨科)的分类研究
摘要: 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碗蕨科的一个主要类群,自1959年中国植物志出版以来,迄今已经发表或记载76个物种,是全世界鳞盖蕨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
6.[会议]
摘要: 目的:鉴定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柳叶蜡梅叶经过水蒸气蒸馏法蒸馏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101个组分,64个成分配...
7.[会议]
摘要: 本文是2008中国蕨类植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内容涉及蕨类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区系与分布、植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态学与环境...
8.[会议]
摘要: 用HPLC法测定4种云南产石松中行杉碱甲的含量,结果发现石杉碱甲在所测定的4种云南产伸筋草Lycopodium japonicum Thumb、垂穗石松Pal...
9.[会议]
摘要: 从中华双扇蕨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二萜,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为:16β-hydroxy-l7-[(Z)-p-cotunaroyl]-ent-ka...
10.[会议]
摘要: 研究了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孢子无菌培养的繁殖方法。结果表明,1/2MS的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合于诱导绿色小...
11.[会议]
摘要: 通过石蜡切片方法,对我国极度濒危水生植物中华水韭现存的三个居群中的水韭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的叶主要由叶表皮、纵气道、横膈膜、木质部、韧...
12.[会议]
摘要: 观赏蕨类虽然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它们以其古朴典雅、线条和谐而独树一帜,在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福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调查发现具有观赏...
13.[会议]
摘要: 对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19科34属,以蹄盖蕨科、岩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等为优势科,以岩蕨属、卷柏属、...
14.[会议]
摘要: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蕨类植物23科46属107种.其区系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以温带性质为主,但有较明显的热带残遗性和亲...
15.[会议]
摘要: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6.[会议]
摘要: 研究了银脉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Victoriae')孢子无菌培养的繁殖方法.结果表明:1/2MS的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合于诱导绿...
17.[会议]
摘要: 华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物种丰富,但对该区系蕨类植物的研究较少.通过调查及统计,华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30科69属269种(包括亚种及变种)...
18.[会议]
摘要: 以幼嫩叶、根状茎为外植体建立了波士顿蕨Nephrolepis exaltata 'Bostoniensis'的再生体系,发现通过形成类似愈伤组织的褐色增殖体和...
19.[会议]
摘要: 采用玻璃化法对二歧鹿角蕨绿色球状体(GGB,Green globular bodies)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以继代培养30d的GGB为试验材料,将继代培养30...
20.[会议]
摘要: 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简明综述了黄酮的结构及其分类,生理活性与人类健康,以及蕨类植物黄酮的研究进展等等,为了进一步开发蕨类植物黄酮提供了理论依据。
1.[学位]
摘要: 在浙江省低山丘陵植被退化地区,芒萁分布于暖性针叶单优群落下层、杨梅茶园和疏灌草丛的多种光环境,且为酸性土的典型指示植物,常常形成单优草本层片。为探究在光强和酸...
2.[学位]
摘要: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研究是有性生殖研究的重要部分,不同系统演化地位的蕨类植物有性生殖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在 Smith系统真水龙骨目中,真水龙骨Ⅱ类蕨类...
3.[学位]
摘要: 镉(Cd)等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影响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蕨类植物具有适应能力较强、生长速率较快、抗逆性较强及耐贫瘠等特点。蕨类植物也是最为原始...
4.[学位]
摘要: 蕨类植物具有丰富黄酮类化合物,是蕨类中重要的药用成分;蕨类黄酮的代谢途径仍不清楚,阐明其代谢途径对解释蕨类植物黄酮代谢的机制,调控黄酮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肾蕨...
5.[学位]
摘要: 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真水龙骨类中广义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 sensulato)的一个较大的类群,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6.[学位]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红盖鳞毛蕨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摘要: 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抗氧化、抑菌消炎、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抗HIV活性等功能,且毒性较小。相比于其他植物类群,蕨类植物中的黄酮具有...
7.[学位]
摘要: 蕨类植物孢子发育是无性生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孢子囊绒毡层对于孢子壁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以及绒毡层的结构特征也是蕨类...
8.[学位]
摘要: 桫椤科(Cyatheaceae)是蕨类植物中十分稀有的一种类群,该科植物都是树形蕨,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现存在有9个属,约650种。我国有2属(分...
9.[学位]
摘要: 苔藓植物是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在进化上介于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分为苔纲、藓纲、角苔纲三类。苔藓植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分为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两大类...
10.[学位]
摘要: 本文选取自建立以来其分属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的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和蕨类植物中最大类群之一的铁角蕨科(Aspleniaceae)的两个代表...
11.[学位]
摘要: 蕨类植物作为陆地上古老而复杂的一大类群,其物种的形成和进化备受关注。由于其复杂的倍性,和多种繁殖方式,导致自然杂交事件频繁发生,然而过去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杂交...
12.[学位]
摘要: 中华水韭是水韭亚门孑遗的原始维管植物,因生境受到严重威胁,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几近灭绝。目前,我国的水韭属植物都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稻瘟灵是我国水稻产...
13.[学位]
摘要: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均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因其自然居群的大量丧失和种群数目急剧...
14.[学位]
摘要: 石松科(Lycopodiaceae)约388种,全球广布,主产热带地区。围绕石松科已开展了细胞学、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了对石松科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