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珍稀动物保护“珙桐迁地与就地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
珍稀动物保护“珙桐迁地与就地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

珍稀动物保护“珙桐迁地与就地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湖北恩施
  • 出版时间: 2009-08

主办单位: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会议文集:珍稀动物保护“珙桐迁地与就地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石蜡切片方法,对我国极度濒危水生植物中华水韭现存的三个居群中的水韭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的叶主要由叶表皮、纵气道、横膈膜、木质部、韧皮部和维管柱六部分组成。叶的横切面呈半圆形,内有四条不连贯的纵气道,一连串的横膈膜将纵气道隔开,形成梯形的纵面观;木质部由5-10个颜色较深的细胞组成,韧皮部呈半圆形,由许多大小不一、排列紧密的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柱由中央导管和周边维管束两部分组成,JD1和JD2居群内中华水韭的中央导管的数目为3,XN1居群内中华水韭的中央导管的数目为1;周边维管束在叶的横切面上有四个连续的分布点和两个间断的分布点。
  • 摘要:对珙桐资源的分布状况、国内外引种栽培情况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珙桐濒危原因、迁地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迁地保护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 摘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最典型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功能。rn 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到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700多个(其中林业系统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006个),总面积达1.7亿公顷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18%左右,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rn 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国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20%的天然优质森林、47%的天然湿地、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还涵盖了超过30%的荒漠地区,成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体。
  • 摘要:干旱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迄今,干早仍然是农作物生产和造林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植物体内水分几乎参与所有重要的生理代谢过程,水分胁迫对植物的生长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研究植物对干早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反应,探索其耐旱机理,培养抗早高产植物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吸水剂在农林业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抗旱造林和提高树木抗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对珙桐的种子结构特点及影响珙桐种子发芽的原因、珙桐的种子育苗技术、扦插和嫁接繁殖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
  • 摘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珙桐种子的休眠及催芽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机械破损、化学试剂处理、人畜尿液等多种种子催芽方法,本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仍以长时间湿沙层积种子,既能解处坚硬内果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又能完成种子的后熟作用,既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又能提高发芽的整齐度。
  • 摘要:苏铁类是自然界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实用价值,被视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然而,苏铁类植物资源稀少,是急待保护的濒危、孑遗植物。全世界约53%的苏铁种类被列为IUCN保护植物红皮书(IUCN Red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3.1,2001.);同时苏铁类植物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全世界约有40%的苏铁种类分布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因此被当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ship species)。这表明,虽然苏铁类植物的迁地保护十分必要,但开展苏铁类植物的就地保护工作更为重要。2002年我国政府将苏铁属所有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并作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大重点保护物种之一。rn 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 Y C.Zhong et C.J.Chen)是我国特有种,具极高的科学、生态和观赏价值。根据调查,在其发现后的短短几年间,其模式产地的种群数量已由原来的2000余株骤减到600株左右。德保苏铁为星散状分布,种群数量十分有限,分布点多系村民所有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开展就地保护十分困难。在所发现的16个种群中,除模式产地的种群数量较多外,大多种群数量在50株以下,有些种群甚至在发现时已因生境破坏而所剩无几。为了加强对德保苏铁及其原生地的保护,2007年国家林业局在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资助和启动了“德保苏铁回归自然引种项目”。该项目在对德保苏铁现有16个种群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拟将经过筛选的500株德保苏铁实生苗重新回归引种到距其模式产地不足10公里、与德保苏铁模式产地生态环境基本相似的广西黄连山自然保护区。rn 该项目的实施旨在保护和扩大德保苏铁野生种群数量,唤醒公众对濒危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进行保护的途径。rn 项目组对现有野生德保苏铁的主要致濒因素、种群结构、种群生存力、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病虫害等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后认为:导致德保苏铁濒危的直接因素是生境的破坏和人类的盗挖。也就是说,只要消除了其生境的破坏和人类采挖因素,通过人类的再引种和合理的抚育措施,恢复其种群数量是完全可行的。rn 项目执行单位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长期开展苏铁类植物的保育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苏铁保育实践经验,已成功繁育了大量德保苏铁实生苗。为了使拟回归苗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代表性,研究人员借助抗病基因多态性分析(RGAP)方法,在对野外13个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众多苗木中筛选出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500株实生苗,通过RGAP对比分析,这500株实生苗的内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t)、居群内的分化系数(Hs)及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09、0.251及0.324,而13个野生居群的Ht、Hs和Gst则分别为0.298、0.283和0.322。也就是说,拟回归苗木较好地代表了德保苏铁现存野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rn 在对拟回归地进行了适当改造后,500株德保苏铁于2008年4月被回归定植到广西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回归定植后的跟踪调查表明,500株回归德保苏铁苗木长势良好,一年后发叶率达94%以上,且根系发育强壮,并伴有一定量的珊瑚根生长,成活率达到100%。rn 濒危植物回归工程是一项科学性强、持续时间很长的工作,涉及到植物分类学、种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多种学科。接下来项目组还将开展回归种群的分布格局、消长规律、传粉、繁殖机制等一系列的研究监测和生态恢复试验,直到德保苏铁能在回归地能正常开花、结籽,成功繁育出下一代,并最终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rn 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的启动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阶段发展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以迁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的新阶段。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引种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联结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重要桥梁,也是迁地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的最终归宿。通过开展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不但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同时还将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如何保护该种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上,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一的物种保护。
  • 摘要:调查了板桥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党参种植情况,鉴定了板桥党参的质量特征,分析两者间的内在联系.结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桥镇作为板桥党参的原始产地,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是形成板桥党参特色药材的先决条件。
  • 摘要:笔者通过对恩施市新塘乡境内野生状态下珙桐自然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得出自然状态下珙桐繁殖能力十分低下的结论。鉴于珙桐野生数量稀少,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它树种更替的危险,人工育苗已取得技术性突破,提出实行迁地保护的方案与相关对策。
  • 摘要: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的武陵山余脉,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避开第四冰川运动的洗掠,保存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29种。本文通过对保护区内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 摘要:石杉科植物作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川东-鄂西-湘西北拥有华中植物区系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这里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大量药用及园林观赏植物资源。川东-鄂西-湘西北分布有应用潜力的石杉科植物10种,分别是蛇足石杉,皱边石杉,南川石杉,四川石杉,峨眉石杉,伏贴石杉,凉山石杉,锡金石杉,康定石杉和雷波石杉。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石杉科植物的药学应用价值颇高。该科植物普遍含有石杉碱甲,石杉碱甲作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具有低毒,高效,可逆和高选择性等优点,对重症肌无力。记忆力减退和老年性痴呆具有很好的疗效。像石杉碱甲这种从纯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类大脑记忆功能障碍的新药还为数很少。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还需加大对石杉科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寻找其它可做为石杉碱甲药物来源的物种。另外,石杉科植物姿态优美,有些种类观赏性强,是优良的垂直绿化材料,可点缀于围墙、栅栏、棚架等,或应用于假山和岩石园中。rn 可被用作观赏园林的地被植物和盆景中的点缀物,有很高的园艺应用潜力。但目前实际应用于园林之中的种类却屈指可数。因此,加快我国野生石杉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乡土植物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当前城市垂直绿化落后的局面;rn 还有助于减缓野外掠夺性采集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趋势;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本文作者简要论述了恩施自治州珍稀植物资源概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
  • 摘要:采用铁氢化钾染色法对珙桐和光叶珙桐进行CAT酶谱分析;用碘量法进行CAT酶活性的研究。研究结果:珙桐有酶带两条,Rf值分别为0.74和0.9,CAT酶活性为0.40824 mg.g-1·min-1;光叶珙桐也有两条酶带,Rf值分别为0.76和0.93,CAT酶活性为1.3608 mg·g-1.min-1;表明珙桐和光叶珙桐在遗传特性、生物进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光叶珙桐代谢比珙桐旺盛,光叶珙桐是珙桐的变种,抗逆性更强。为珙桐种质生化分析、植物学分类及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对我国珙桐资源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在珙桐分布的中心地区虽然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但仍有很多保护区未将珙桐作为保护的主要对象.或者没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珙桐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仍需加大珙桐资源保护措施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加大珙桐资源保护的力度。并针对目前对珙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珙桐保护的策略与建议。
  • 摘要:位于鄂西南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4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部分珍稀植物数量日益减少,生长环境处于较恶劣状态。本文分析了影响珍稀植物濒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阐述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可采取的措施。
  • 摘要:为了抢救珍稀濒危植物珙桐,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到一些育苗经验。本文从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方面简述了珙桐繁殖技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