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901~1908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89篇,会议文献有5篇,学位文献有19篇等,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901~1908年)的主要作者有李泽昊、左攀、唐靖,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901~1908年)的主要机构有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南开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在1908年的国会请愿中,各省签名上书和研究国会开设办法,两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请愿初起时,便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此乃空言请愿,很难打动清廷。为弥补这一缺陷...
2.[期刊]
摘要: 清季变法修律,旧的《大清律例》被改造成《大清现行刑律》,以为过渡之用的总成之作,其立法条文之变动、司法适用之情形,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某些法律变革之观念。其...
3.[期刊]
摘要: 近代中国"民政"建制一波三折,与时人对其概念的接引及改造息息相关.晚清以来,"民政"有民事行政及民主政制两种内涵,所指源于日本或欧美政制,与中国古制纠缠.新政...
4.[期刊]
清末自治思潮与地方本位主义的泛滥——以"制限外籍学生案"和"驱蔡风潮"为中心
摘要: 清朝末年,随着绅权的扩大和自治事业的兴起,地方本位主义随之泛滥.广西谘议局制定的"制限外籍学生案"和"呈请查办蔡锷案"就是典型的案例.地方本位的形成,是督抚权...
5.[期刊]
摘要: 1905年张之洞聘请日人松平康国担任政法顾问,之后曾就立宪和官制改革问题向松平咨询.后者主张中国借鉴日本和英国的历史经验,逐步推进立宪;官制改革先京官后外官,...
6.[期刊]
摘要: 立宪需要一定的国民程度,这是清末立宪派的共识.不过,对立宪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程度,如何提高国民程度,立宪派的论述前后有所变化.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前后,立宪派大都持...
7.[期刊]
摘要: 自1906年起,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县试办地方自治,天津绅商逐渐摆脱商人"在商言商"的传统,开始参与到区域政治的实际操作中。在天津县自治的筹备、组建和具体实施过程...
8.[期刊]
摘要: 弼德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仿效日本枢密院设立的一个中央宪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作用是辅弼皇帝、钳制责任内阁。在名义上,弼德院具有隆崇的地位,但...
9.[期刊]
摘要: 传统王朝时代政教分离,政治与宗教大致能和谐相处,两者间并未产生严重冲突。佛道各教信众数量较多,寺庙道观在各省分布较为普遍,形成丰厚的庙产财源。清季地方自治是一...
10.[期刊]
摘要: 清廷停废科举后,仍续办优拔贡等考试作为善后.己酉年决定继续举办争议甚大的优拔举贡职考试,为此朝野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包括袁树勋在内的多省督抚主张应暂停此科...
11.[期刊]
摘要: 王莽这个人是一个“奇葩”,他为人既相当狡诈,又有浓重的书呆子气,所以大脑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他篡位之初,就开始仿照古书记载,进行了一系列花样百出的官制改革,新...
12.[期刊]
摘要: 清季癸卯学制颁布,经学以分科的方式被纳入学堂体系.1910年,经科大学正式开办.围绕经科大学规制、条文以及实际运作情形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分科大学在近代的发...
13.[期刊]
摘要: 作为准代议机构,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资政院开院前,国会请愿代表恳请都察院代为上奏折稿,却备受冷遇;请愿代表希望借满族亲贵之力推动国会速...
14.[期刊]
摘要: 《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宣传禁、戒缠足的文章,从缠足影响国家兴盛、国家命脉、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揭示了缠足的危害性,虽然其也论述过缠足于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然其最终的落...
15.[期刊]
摘要: 1901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改革内容之一就是推行新式教育,开启民智.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被清政府所重视而大力推行.山西也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取...
16.[期刊]
摘要: 1903年,锡良调任四川总督,此时正值新政改革期间.锡良十分重视教育改革,尤其是发展留学教育.他先后派人考察日本、欧美等国的学务、创办游学预备学堂、派遣官费生...
17.[期刊]
摘要: 清末在民政部的主持下,一共进行了两次各省的户口调查.目前对甘肃推行这两次户口调查的研究仍有一些被忽略的地方.研究在发掘《甘肃官报》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试图梳理...
18.[期刊]
摘要: 1909—1911年,作为一省舆论机关的广西谘议局积极制定实业规划,努力筹划团练御匪,不断敦促整顿财税,为改变广西贫穷落后的面貌积极努力.但这些规划超出了地方...
19.[期刊]
摘要: 《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宣传禁、戒缠足的文章,从缠足影响国家兴盛、国家命脉、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揭示了缠足的危害性,虽然其也论述过缠足于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然其最终的落...
20.[期刊]
摘要: 督抚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清末预备立宪的实施过程中,督抚们态度不一,有的督抚热心宪政改革,有的则消极抵制,还有的态度复杂,难以明确归类.从总体来把握督...
1.[会议]
摘要: 1905年至1906年清王朝末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是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从“变法新政”到“预备立宪”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在清王朝被迫面向世界的应变活动中,具...
2.[会议]
从“官民合力”到分道扬镳――从湖南咨议局与巡抚的关系看清王朝的覆灭
摘要: 1909年成立的湖南咨议局是智囊团式的参谋咨询机构,或准议会机构。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时间,但它毕竟是一次政治近代化的尝试,客观上为立宪派提供了合法的政治舞...
3.[会议]
摘要: 有贺长雄因为在民国初年担任袁世凯的法律顾问,鼓吹君主立宪而被卷入当时舆论的漩涡,此后受袁世凯称帝复辟之牵连而长期处于负面的评价之中。对于有贺长雄在民初制宪活动...
4.[会议]
摘要: 在清末预备立宪期间,礼学馆作为礼部的附设机构,曾因为参与修订法律而一度走上了前台,备受时人和后人的关注。介绍设立礼学馆之议与礼学馆的筹备。修订《吉礼》与《嘉礼...
5.[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庚子国变后中日两国人员往来,庚子国变为近代中国转折事件之一,它对清国外交、内政产生深远的、直接的影响。载淬使德、那桐使日谢罪,揭开清廷皇族亲贵、政府大...
1.[学位]
摘要: 一九0五年六月十四日(7月16日),清政府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标志着清政府迈出了推行政治改革的关键一步,是“预备立宪”的起点。谕旨甫颁,即引发了国...
2.[学位]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变迁——以1900-1911年的山东省为中心
摘要: 本文以山东省为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1900-1911年间,在中央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对地方实业建设的推动,...
3.[学位]
摘要: 东三省为清廷皇室发祥重地,清历代均将其放在特殊地位。鸦片战争之后,东北地区叠遭兵燹,危机日深。日俄战罢,三省情势更是荆棘丛生,艰危异常。为挽救东北,以期达到维...
4.[学位]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外国的商品和资本不断涌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
5.[学位]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旧式教育已经很难培养出能够应对时局的人才,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清政府被迫在1901到1911十年间实行了被称为“清末新政”的改革。教育改革...
6.[学位]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试图寻找一条挽救危亡的道路。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却没有涉及...
7.[学位]
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的对外政策研究(1907-1911)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列强相互争夺之地,使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此时,处于风雨飘摇没落时期的清政府,为维护龙祥之地的主权...
8.[学位]
摘要: 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国人为求富强执著追求宪政,日俄战后,对宪政的渴望尤其强烈。一时间,立宪派的各种刊物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创立,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宣传...
9.[学位]
摘要: 政闻社是海外立宪派在东京组建而成的立宪团体。准确来说,政闻社成立的历史大背景是官制改革结果的颁布,而不是预备立宪诏谕的颁发。梁启超等人因不满官制改革结果,才欲...
10.[学位]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内政凋敝、外族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末立宪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国内重大的政治运动之一,它的兴起与发展离...
11.[学位]
摘要: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获取种种权利。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
12.[学位]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数次重大对外事件上的失误,造成了严重后果,引发了空前的危机。迫于形势,清廷不得已宣布改革,实行新政。清末十年新政是一次全方位的...
13.[学位]
摘要: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所以有关其失败的原因自然早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十多年来,研究者在历史观、价值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14.[学位]
摘要: 巡警部是在清末官制改革中新成立的一个机构。它的创设结束了各地警政向无最高专辖机关的历史,是我国警政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巡警部的成...
15.[学位]
摘要: 徐世昌在清末政坛职任显赫之时,意识到铁路对国防及经济发展的意义,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筹建铁路、完善铁路设置等积极的行动。本文试从其另谋修筑东三省铁路、整顿津浦铁路...
16.[学位]
摘要: 职务犯罪无论是在古代或是在现代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职务犯罪的预防及立法规定更是如此。《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