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1898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25篇,会议文献有15篇,学位文献有45篇等,戊戌变法(1898年)的主要作者有彭平一、茅海建、孔祥吉,戊戌变法(1898年)的主要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
2.[期刊]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以《缙绅录》数据库为中心
摘要: 吏部是传统政治体制下的重要行政部门之一。自戊戌变法起至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使官员的人事嬗递与群体构成发生了整体性的重大变化。然而,从《缙绅录》记载来看,进士和举...
3.[期刊]
从“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以戊戌变法前夜康有为“孔子制宪说”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
4.[期刊]
摘要: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2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
5.[期刊]
摘要: 时务学堂事件是近代湖南士林的第一次大规模意识形态论争与分化,在近代湖湘文化"巨变"的时代语境下,双方因文明判断的标准、经世致用的范围和舆论斗争的手段呈现出差异...
6.[期刊]
摘要: 龚氏系出武陵,清康熙初年(1662)自安徽迁居苏州,入吴县籍。咸丰末年(1861),龚庭桂(晴卿)因避太平军战乱而客居上海法华镇,在金业谋生。1875年,光绪...
7.[期刊]
摘要: 严复的进化史观不仅源自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也受中国传统变易史观的深刻启发,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进化的主体、动力和特点等方面。严复的进化史观不仅为维新派变法...
8.[期刊]
摘要: 严复的进化史观不仅源自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也受中国传统变易史观的深刻启发,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进化的主体、动力和特点等方面.严复的进化史观不仅为维新派变法...
9.[期刊]
摘要: 近代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诩,而日本却有向外来文化学习的特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中国缺少接受西方新思想的主体力量,而日本的经济体系相对开放,社会内部资本主...
10.[期刊]
摘要: 甲午之后,选拔与培养西学人才的要求得到清朝朝野上下重视.为此,打破旧有的保举与科举、捐纳三途并进的铨选格局,清理旧有仕途而选择新的有效的取才、培才途径成为更急...
11.[期刊]
摘要: 今传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最早收录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夏上海古香阁刊行的《公车上书记》.而在该书问世以前,上海《新闻报》还披露过《上清帝第二书》的一个...
12.[期刊]
摘要: “戊戌政变”后慈禧授意内阁颁布“求医上谕”,宣布光绪帝身体有恙,引发舆论热议,地方督抚、社会媒体和流亡维新派等各方力量纷纷对此发表意见。“求医上谕”使列强担心...
13.[期刊]
摘要: 《直报》是1895年初创办于天津的一份商业报纸,与北京《万国公报》、上海《强学报》等维新派报纸相比,《直报》创办时间早、存在时间长,是京津乃至北方地区不容忽视...
14.[期刊]
康有为中外比较仿洋改制的另一代表作——《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新探
摘要: 在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一部《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这部运用中外比较手法鼓吹仿洋改制的代表作,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深...
15.[期刊]
摘要: 此盒从色彩、纹饰及款识内容看,应是同治皇帝大婚时太后所用。同治大婚用瓷以其洁白精细的胎质、丰富多彩的釉色、寓意吉祥的图案、精致细腻的画工、成套组合的器用、数量...
16.[期刊]
摘要: 杨仁山是晚清著名佛学家,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振兴第一人,毕生致力于佛教近代化事业,建构了近代中国居士佛教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了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维新派知识精英...
17.[期刊]
摘要: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科学教育也与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使得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不断加深...
18.[期刊]
摘要: 对于戊戌变法中重要人物翁同龢的生平事功的官方记载,清国史馆的《翁同龢列传》和民初清史馆的《清史稿·翁同龢传》是两个重要版本,它们各有价值,值得研究.前者按照清...
19.[期刊]
摘要: 强学会这一中国近代政党组织的先进性体现在其组织成员的阶级组成和领导思想上.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政党性质的政治组织承担了解放思想的历史责任.然而,强学会最终...
20.[期刊]
摘要: 《公车上书题名》是研究“联省公车上书”的核心文件,它最早与康有为的上书全文一并收录在光绪二十一年刊行的《公车上书记》一书中。该书在同一年至少推出四个版本,而所...
1.[会议]
摘要: 早期维新派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主张的首倡者,这一主张的深刻的理论依据,是他们继承传统历史变易的思想资料,并吸收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形成了以朴素的...
2.[会议]
摘要: 皮、叶之争是湖南维新期间新旧斗争的重要一环,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因客观史料的限制,加上主观上的简单化做法,学术界对皮、叶之争所做出的评断,对皮锡瑞离湘赴赣的...
3.[会议]
中国新型女性形象的构画——从维新报刊对康爱德、石美玉的描绘说起
摘要: @@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维新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他们的女性解放思想,报刊是他们最普遍使用的宣传工具。当此之际,恰逢康爱德、石美玉毕业归国,这...
4.[会议]
摘要: @@年青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
5.[会议]
摘要: 陈三立、谭嗣同同为风流倜傥的清末“四公子”,一方面因为两人都极富才华,另一方面则两人都支持维新,同为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然而这两位才华横溢的名公子在维新变法...
6.[会议]
摘要: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1894)到戊戌(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
7.[会议]
摘要: @@《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其维新变法精心打造的理论基础,时人目之为“康学”,其本质即依托今文经学的“孔子改制”、“三世”说等理论宣传西方的民...
8.[会议]
摘要: 戊戌年新政之发轫,关键在于康有为及其改革主张得到光绪帝的高度重视。通常认为,康有为在戊戌年春迅速进入争帝的视野,与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稣(号叔平)的一力举荐...
9.[会议]
摘要: 本文探讨了早期维新士人对西方议会制度向往、对民主民权的认知以及对自由、平等的态度,影响了近代自由意识开始初步觉醒,中国早期的民主政治思想的演进的。
10.[会议]
摘要: 康有为所提倡的孔教运动,即以孔子为教主,将儒教奉为国教的运动,被认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反动的运动,其评价极为不佳。本文从整理“宗教”概念的导入过程入手,来考...
11.[会议]
摘要: 本文无意于全面分析维新派内部的矛盾纠葛,仪从"康党"与其他维新派关系的离合这一主线入手,分析维新派对"康党"态度的前后变化、"康党"的主要特征及双方关系离合的...
12.[会议]
摘要: 既往研究对于袁世凯与戊戌政变之关系研究比较深入,尽管大多数学者已基本认同政变发生与袁世凯告密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于慈禧于八月初六宣布训政的根本原因探讨不够,特别...
13.[会议]
摘要: 由黄遵宪、汪康年和粱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期间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曾经其到过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这份重要刊物因为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深藏...
14.[会议]
摘要: 宋育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之一。本文重点以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的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同时代进步人士的比较,对宋育仁展开专题研究,肯定宋育仁为...
15.[会议]
摘要: 1898年八月六日(9月12日)戊戌政变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变法中绝,维新运动受挫。这一悲惨的结局不免令无数的维新志士扼腕叹息。他们在谴责守旧势力的同时,也不能...
1.[学位]
摘要: 近代中国一直在屈辱中寻找出路,自鸦片战争之后,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从师夷长技到师法西方,从学习物质文明到引进制度文化。西方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市场...
2.[学位]
摘要: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人中的先进分子发起了维新变法的运动,同时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不缠足运动。维新派利用报刊媒介为不缠足运动大造舆论,积极创办不缠足会,并把不缠足运...
3.[学位]
摘要: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维新志士从“女学兴国”角度出发,将“兴女学”同民族国家命运及女性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他们通过报刊媒介、...
4.[学位]
摘要: 汪康年是戊戌时期的重要政论宣传家,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政论,提出设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倡导“相爱”的群学观;主张自下而上进行改革。这些政论对推动政治改革思想的...
5.[学位]
摘要: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为日后维新派的发展和壮大积蓄力量。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横滨发起并创办《清议报》,这是戊戌政变后海外维新派人士的宣传舆论阵地。《清议...
6.[学位]
摘要: “群己之辩”是中国历来思想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到了近代,尤其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的“群己关系”有了新的...
7.[学位]
摘要: 本论文的主旨便是以剖析《格致新报》为切入点来管窥戊戌启蒙思潮的波光掠影。 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报刊学、科技史、政治思想史、心态史学等领域。本文内...
8.[学位]
摘要: 社团是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中国近代社团出现于戊戌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危亡之际的中国在欧风美雨的...
9.[学位]
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以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为主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
10.[学位]
摘要: 本文以晚清时期江西籍的旅外官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笔者对他们个人信息、活动交集、相关历史事件的史料的挖掘与整合,探究了旅外官绅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江西籍旅外...
11.[学位]
摘要: 清末以降,特别是戊戌时期,普遍的民族危机感使许多具有忧患意识、努力寻找民族出路、探索救国方略的仁人志士们,在政治上对比中国、日本、西方后,要求变法维新、民主共...
12.[学位]
摘要: 在近代中国救国救民的时代潮流中,有识之士就时代所能给予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各种努力,黄遵宪就是其中的一位。十数年的驻外生涯,使他亲历了西方政治文明。在此基础上,...
13.[学位]
摘要: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一些立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在对比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后,...
14.[学位]
摘要: 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束缚中国的枷锁,签约伊始,国人就开始了废约实践。甲午战败之后,戊戌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挽回国家利权,戊戌维新派提出各种方法措施,其中...
15.[学位]
摘要: 长沙城经济社会的变动是长沙城市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因,从1898年戊戌维新到1938年长沙大火,这40年间,长沙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经...
16.[学位]
摘要: 谭嗣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维新变法的时代,作为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且深远。而我们现在也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所以对他的“变易”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的...
17.[学位]
摘要: 曾经的康广仁是康有为胞弟,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但关于他的详细及深入研究却不多见,其原因:一则是因其兄康有为光辉太甚,以至掩盖了康广仁的风采;二则是由于其殉...
18.[学位]
摘要: 早期维新思想主要是指形成于甲午战前的一股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改革意识的时代思潮,初步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是一批脱胎于洋务思潮的开明知识分子,他...
19.[学位]
摘要: 作为戊戌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孔教思想,以及其在戊戌时期所提出的诸多变法策略,前人对之多有著述。然而,对于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变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