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19篇,会议文献有17篇,学位文献有24篇等,生产工具的主要作者有李强、杨麦、李斌,生产工具的主要机构有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梧州日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翼锭脚踏纺车作为现代纺纱机重要的雏形之一,虽与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车并没有联系,但也未曾在彼时的中国出现,这些问题在国内纺织史学界并未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文献研究...
2.[期刊]
摘要: 七七纺纱机是中国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七七纺纱机起源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文章通过对民国期刊及地方县志的查阅,发现七七纺纱机的起源...
3.[期刊]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楚雄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有大批老旧建筑被拆迁、改造,使不少铭文城砖散佚民间。就笔者近年来收藏的楚雄铭文城砖二十五品进行分析,其烧...
4.[期刊]
摘要: 人机工程学所关注对象是人对机操控和搬运的便利性,机的工作环境和制作材料的适应性;追求友好的人机关系;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人的疲劳程度。中国古代垦耕机械犁具从耒耜...
5.[期刊]
摘要: 湖北红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江淮官话黄孝片,总体上与普通话较为接近。红安作为农业大县,其方言中包含大量有关农事、农具、农作物、农谚等方面的农业词汇,其中典型的农...
6.[期刊]
摘要: 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学界对其源流、分布、形制、材料及工艺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则梳理了当地禾剪的各种具体用途,强调了禾剪与传统糯稻栽培之间的紧密联系...
7.[期刊]
摘要: 2007年后,六堡茶产业重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六堡茶冷发酵工艺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发酵、渥堆、陈化是三个主要的技术改进领域,产生了全自动化发酵罐、六堡茶加...
8.[期刊]
摘要: 六堡茶冷发酵工艺问世后,针对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不断作出自我调整和优化改进。当它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后,又不断发生流变,并派生出"湿仓发酵""泰茶""北越茶"...
9.[期刊]
摘要: 六堡茶冷发酵工艺问世后,迅速成为广西各地茶企六堡茶精制加工标准化技术,并在随后的60多年间经历了多次升级与改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变种(或亚变种)。对生产工...
10.[期刊]
摘要: 新的市场形势促使广西的技术人员基于加湿加热促进茶叶内含物质转化提速的发酵原理,创造性地研发出六堡茶冷发酵工艺,一举解决了六堡茶原来存在的汤色不够红亮、口感醇和...
11.[期刊]
摘要: 六堡茶冷发酵工艺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是市场长期酝酿和选择的结果。在这项工艺出现之前的漫长孕育期里,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为它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培育了广泛...
12.[期刊]
摘要: 秧马是旧中国时期江南地区的传统农具,被用于水稻的插秧及拔秧作业。时至今日秧马的出现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秧马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得到...
13.[期刊]
摘要: 秧马是旧中国时期江南地区的传统农具,被用于水稻的插秧及拔秧作业.时至今日秧马的出现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秧马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得到...
14.[期刊]
摘要: 农器是反映农业生产变化的最典型器物,它的形制变化,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黑龙江省已产生原始农业,从考古发掘出土农器看,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
15.[期刊]
摘要: 基于考古出土的实物,多综式提花织机无疑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提花织机,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多个综片储存和控制提花规律,并在织造过程中循环使用.文章结合历史文献和民间调查...
16.[期刊]
摘要: 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中国丝绸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逐渐被机械织造所代替,传统织造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文章以宋锦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研究对象,...
17.[期刊]
摘要: 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云南地区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青铜农具的大量发现直观地展示了本地区青铜文...
18.[期刊]
摘要: 在分析纺轮基本结构及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对纺轮的旋转过程进行了力学解析,对比分析了纺轮材质和形制对其纺纱的影响.研究表明,纺轮的材质、形状、半径是影响其纺纱平稳...
19.[期刊]
摘要: 《梓人遗制》是目前有关"罗机子"的唯一直接文献,狄特·库恩等学者曾深入分析机构,文章从库恩研究的未尽之处切入,旨在破解机构配合问题,为复原织罗技艺提供理论基础...
20.[期刊]
摘要: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
1.[会议]
摘要: 从江、浙、皖出土的许多青铜农具,能看出以下一些情况:rn 青铜农具在其他地方有,但发现不多,每次出土的数量很少。而长江下游则不然,尤其像浙江这样密集型的...
2.[会议]
摘要: 1997年吉林市博物馆征集到了五件农具,本文依据相关资料认为:其中四件器物可以组成两组器物范.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四件铜质器具为两组铜锌合金,即黄铜农具范:一组...
3.[会议]
水磨的生态价值与和谐文化价值——以怒江州丙中洛乡茶腊水磨为例
摘要: 水磨既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磨的产生、使用、发展和消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进程相依相伴.然而,作为一种纯生态的农业技术,虽然人...
4.[会议]
摘要: 本文将从食品加工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几件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石磨实物样本进行科学论述,以求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5.[会议]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摘要: 农业是文明的基石。英文中表示文明和文化的词Culture,同时也具有耕作和栽培的意思,在Culture上加前缀,变成Agriculture,就是农业的意思。与...
6.[会议]
摘要: 本研究从已发表的材料出发,根据形态特征将渭水流域手斧分为三型九式,通过其与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手斧的比较,发现渭水流域手斧拥有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地区的元...
7.[会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具民俗传承探析——以广饶县域传统农具田野调查为例
摘要: 传统农具民俗是民众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创造传承的一种农业民俗文化,现代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的社会变迁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农具民俗的传承.围绕传统农具民俗传承...
8.[会议]
摘要: 文章通过研究“安阳小南海文化”地区发现的一块新石器早期先民使用过的石碾,分析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9.[会议]
摘要: 高平开化寺壁画中的纺织机械结构清晰,真实地再现了宋代的纺车和织机状况,文章通过对山西高平宋代开化寺壁画中纺车和织机的结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宋代纺车和织机的基本...
10.[会议]
摘要: 水磨是以水为动力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制粉为主要特点,尤其是小麦制粉,在历史早期多称水硙,或与水碾混称水碾硙,根据当前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尚无法断定水磨在中国起源...
11.[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胜金店墓地两座发掘的墓葬及相关木器,胜金店墓地修路时被破坏墓葬中采集的部分木器,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来分析,胜金店墓地与吐鲁番盆地先前发现的苏贝希文...
12.[会议]
摘要: 本文讲述了扎滚鲁克毛编绳的绳编方法,分析了扎滚鲁克毛编绳的类型,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58件(对)毛编绳,根据它的截面轮廓形状,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上的一些变化,扎...
13.[会议]
摘要:
14.[会议]
摘要:
15.[会议]
摘要: 犁是传统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犁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变革和进步。本文结合铭文、纹饰对“蜀郡千萬”款青铜犁和铁锸的年代、产地进行了初步探讨,将文青铜犁经EDX...
16.[会议]
摘要: 三峡地区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开展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石器工业提供了条件.在观察了大量相关遗址的石器并对典型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认为,锐棱砸击制...
17.[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的研究,分析得出神农是广大劳动女性的化身,并从考古学、文字学考证耒的发展历史、形制及主要功能,揭示了耒在农具史上的地位及...
1.[学位]
摘要: 骨角器是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工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分析古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认清骨角器的来龙去脉与存在的意义,才更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古代人类...
2.[学位]
摘要: 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随葬品中,石质工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甘青地区的史前墓葬中,作为随葬品的石质工具是个较为活跃的因素,研究它的变化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葬俗所反映的社...
3.[学位]
摘要: 随着中国史前蚌器的不断出土,蚌器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目前相关蚌器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功能、制作工艺和使用方式等方面。蚌器在旧石器时代主要有贝刮削器、蚌刀和蚌...
4.[学位]
摘要: 纺轮是纺车发明以前人类最重要的纺纱工具。纺轮的使用让人们可以连续获得大量较高质量的纱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它所隐含的诸多社会信息,包括纺纱技术、身份象征...
5.[学位]
摘要: 西夏的农具可分为垦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谷物加工工具。垦耕农具有犁铧、犁壁、镬、锹;播种农具有耧车;中耕农具有铁锄、铁铲;收割农具有铁镰;谷物...
6.[学位]
摘要: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史前时期农具的发展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在一个时期之内经历了重大变化,其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农具...
7.[学位]
摘要: 辽东半岛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是连接胶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是十分清晰...
8.[学位]
摘要: 辽东半岛三面临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青铜时代先民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海事活动也自然成为了该地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为...
9.[学位]
摘要: 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等地表水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主要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由于某种程度上,传统农业是...
10.[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东北地区史前的叉鱼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及分析。选取后套木嘎遗址一期出土的叉鱼工具为观察基础,并以此为着手点逐步将研究对象的出土地点扩大...
11.[学位]
摘要: 山西地区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西现存的壁画(含墓葬壁画及寺观壁画)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农耕文化的场景,其中许多场景展现了我国传统农具的形制及使用场景,为...
12.[学位]
摘要: 汉代是我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也是我国铁农具飞速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无论是材料、动力,还是种类、结构等方面,汉代铁农具都有突破性发展,对汉代农业生产...
13.[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对近代中原地区手工纺织机具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纺织工具的相应操作技术做了细致探讨,对近代以前的纺织机具沿革做了简单介绍。随着手工纺织工具的不断...
14.[学位]
摘要: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统治阶级把农业作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具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农具的发展变化不仅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
15.[学位]
摘要: 民用杠杆工具作为传统造物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与民生现实息息相关,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古人利用巧思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同时也进行...
16.[学位]
摘要: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文章通过对大溪文化生产工具的研究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现象。
首先文章整理了目前大...
17.[学位]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稻作农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创造丰富文化的经济基础。在史前考古发掘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