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60篇,会议文献有1篇,学位文献有49篇等,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主要作者有黄鸿琼、傅如明、奚榆,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主要机构有泉州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科技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瘗鹤铭》被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它的作者和创作时间一直是学人讨论的话题之一,至今尚未有定论。论文从文字书写的发展演变史、“华亭”“朱方”等地理名称的沿革及...
2.[期刊]
摘要: 【作品概况】《十七帖》为一组尺牍书,共27帖汇集在一起,134行,1166字。草书。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十七帖》是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
3.[期刊]
摘要: 《张猛龙碑》是最具代表性的"洛阳体"铭石书之一,康有为评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的"正体变态之宗",并将其列为精品,称誉其有"承古振今"之功和"周公制礼,事事皆...
4.[期刊]
摘要: 1月18日下午,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三楼大会议室里,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第二届全体干部职工迎新春联欢会在此隆重举行。联欢会以修院部演唱歌曲《青...
5.[期刊]
摘要: 隋朝南北书风融合,入唐后,软媚书风侵袭,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因政治需要、文化风气、书学观点实行一系列发展书法的政策,又著有《晋书·王羲之传赞》把王羲之树立为绝对典...
6.[期刊]
摘要: 魏碑体是指以北魏石刻书法为代表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楷书字体,但因没有署名体例,故其书写者鲜为人知.结合历史文献和传世碑刻及其拓片,对北魏碑刻可考的书人文献进行了全...
7.[期刊]
摘要: 魏碑体是指以北魏石刻书法为代表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楷书字体,但因没有署名体例,故其书写者鲜为人知。结合历史文献和传世碑刻及其拓片,对北魏碑刻可考的书人文献进行了全...
8.[期刊]
摘要: 魏晋书法世家的兴盛是中国书法史上绚烂的文化景观,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门阀制度、庄园经济、家族教育传承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经济教...
9.[期刊]
摘要: 道光以还,与全国书法发展同步,湖北的碑学书法运动渐成蔚为大观之势,就中成就最高当属张裕钊与杨守敬。
10.[期刊]
摘要: 民国书法的主流是以碑为本,兼采法帖和墨迹。而沈尹默的书法由帖转碑,又由碑转帖,主要取法于法帖和墨迹,追求二王的审美趣味,具有显著的书风倾向,并以此来兼融北碑,...
11.[期刊]
摘要: 公元351至355年,王羲之正在会稽内史任上,在此期间,殷浩率领东晋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讨伐北方异族的北伐战争.对此时的东晋北伐,王羲之持消极反对态度,并极力上...
12.[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简述《张玄墓志》分析北魏汉化都时代背景入手,从用笔、结构和章法特点上对《张玄墓志》进行了细致的赏析,概括了《张玄墓志》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
13.[期刊]
摘要: 风吹过兰庭,流云在天,笔流泻知悟,水文在地,王羲之曾痛快书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宇宙和品类就是晋人琢磨的精神与物质。一支毛笔俯仰之间,让整个天地都溢...
14.[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简述《张玄墓志》分析北魏汉化都时代背景入手,从用笔、结构和章法特点上对《张玄墓志》进行了细致的赏析,概括了《张玄墓志》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
15.[期刊]
摘要: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虽然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它是中国的书法发展极其辉煌的时期,有着极高的地位,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
16.[期刊]
摘要: 刻意失天趣,随缘得禅机。有位朋友对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异议,认为还是颜真卿的《祭侄稿》更好。他的理由是自唐之太宗朝后,虽有冯承素、虞世南...
17.[期刊]
摘要: 本文是由《中国书画导报》总编辑黄金亮先生主持的首届中国中老年书画家班结业主题讨论整理,书法专业讨论主题是“王羲之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18.[期刊]
摘要: 我随机问过一些书法家朋友.你会背《兰亭序》吗?大都回答“不会背”。《兰亭序》是一篇精短的美文,全文仅324个字,熟读和记住它应该是不难的,书法家朋友们之所以“...
19.[期刊]
摘要: 近代墓志的大量出土促进了人们对墓志文化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墓志的收藏、 保护、鉴赏和研究.许多书法精美的墓志也成为重要的书法艺术学习范本,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断以...
20.[期刊]
摘要: 梁武帝雅好书法,在其书论当中,他推崇钟繇、张芝书法为"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偏爱草书"巧媚争呈""随态运奇"之姿,力倡"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的书法中和审美观,...
1.[会议]
摘要: 本文作者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和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史籍所载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对这一时期的碑刻存佚状况和书迹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拍摄了碑刻的场景图...
1.[学位]
摘要: 本文所提出的“晋唐书风行草大轴化”,是指发轫于宋元时期部分书家的直幅创作,而在明清形成基本定式的、取法晋唐法书名迹格调进行创作的行草大轴类书作。对这一在明代中...
2.[学位]
摘要: 晋韵,是指晋人书法的神韵、韵味。“韵”的兴起代表着书法家人文精神的觉醒,书法不单只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书法家个人精神的体现,书法的审美特质渐渐增强。东晋时期,...
3.[学位]
摘要: 由唐至清,言书法者只尊钟、王,不称卫氏,四卫之中地位居末的卫铄也是因为是王羲之启蒙恩师的缘由才被后世熟知。三国西晋时代,卫氏一门书家在北方的地位显赫,对东晋的...
4.[学位]
摘要: 魏碑书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文字的通称,基本上属于楷书范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魏碑书法萌芽于魏晋时期,上承汉晋、下启唐宋的魏碑书法,在魏晋...
5.[学位]
摘要: 近百年来出土的北魏书迹,以洛阳时期的品目为多,论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篆书限于墓志盖的题额,富有装饰意味。楷书却蔚为大宗,其中碑刻、造像记、墓志、写经,形...
6.[学位]
摘要: 墓志是我国石刻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尤其是孝文帝“汉化”政策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厚葬风气的兴起,也推动了墓志书法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刻工精良、风格各异的墓志书法...
7.[学位]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经过秦、汉年间的沉淀与沿革,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了全面的自觉。对于书法艺术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
8.[学位]
摘要: 两汉魏晋的女性书法家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新、旧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的在岩石上刻划象形文字或符号,就是我国书法艺术最早的“祖先”,这...
9.[学位]
摘要: 书法美学自开始出现文字时其实就已出现,但由于当时的书法不具艺术性,因此人们很难发现它的美,到汉代,书法理论开始兴起,直至魏晋,书法理论逐步完善,书法美学思想更...
10.[学位]
摘要: 魏晋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统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和连绵不绝的战争,文人士大夫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失望,而故作洒脱...
11.[学位]
摘要: 在魏晋玄学思想盛行和初唐重视法度规范的背景下,书法表现趋于魏晋书法的刚柔相济与初唐书法的瘦劲阳刚。作为晋唐两代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开创自然飘逸的流美书风,欧...
12.[学位]
摘要: “书法热”带来了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然而,在当代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膨胀的书法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书法艺术在...
13.[学位]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无论在学术文艺方面的变异和成就上,还是在政治上的更迭变化上都表明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政治上的松驰约束力,为学...
14.[学位]
摘要: 魏碑作为北朝时期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风气的演变。它具有多元化的美学特质...
15.[学位]
摘要: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学科,很少从其书体美学角度分析研究。而关于古文字的饰笔这一文字构形现象早有学者提出,但其系统的整理工作至今还不够全面。本...
16.[学位]
摘要: 自汉字产生以来,在文字的书写过程中累层地建构起书法艺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是书法艺术早期的稚拙形态,建立在文字实用的观念上。至秦始皇一统四海,书同文树立秦...
17.[学位]
摘要: 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分裂,南北双方对峙的局面使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客观上造成了南北书法发展的不同,这种现象也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埋下了...
18.[学位]
摘要:
本文旨在对北魏《杨宣碑》进行研究,文章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对《杨宣碑》基本信息进行考订,指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记《杨翚碑》,为《杨宣碑》之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