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6h】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历史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创新点

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探析

2.1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理论生成

2.1.1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萌芽阶段

2.1.2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发展阶段

2.1.3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成熟运用阶段

2.2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理论阐释

2.2.1 交往的互主体性

2.2.2 交往的客体中介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解析

2.3.1 主体与客体

2.3.2 主体性概念分析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念分析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结构与历史演进

3.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结构

3.1.1 教育者主体性

3.1.2 受教育者主体性

3.1.3 教育活动主体性

3.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历史演进

3.2.1 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模式

3.2.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模式

3.2.3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体”模式

4.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4.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本质: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

4.1.1 交往实践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逻辑起点

4.1.2 交往实践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共同关注“现实的人”

4.1.3 交往实践既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目的又是手段

4.2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与演变

4.2.1 融合:各主体社会现实性交融

4.2.2 成形:植根于历史和文化发展

4.2.3 流变:各主体社会现实性的交互作用

5.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优化路径

5.1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建理路

5.1.1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5.1.2 价值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5.1.3 主要内容:链接现实生活

5.2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策略

5.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主体性

5.2.2 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5.2.3 转变教育状态增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袁丹林;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应杭;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U-N03;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