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生物学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6h】

高中生物学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迷思概念研究概况

(二)迷思概念的特点、成因及诊断

(三)迷思概念转变教学的概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一、实验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测试材料

(三)研究过程

二、实验过程

(一)迷思概念水平的诊断

(二)基于迷思概念转变策略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学生迷思概念转变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二)实验前后学生生物学学业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实践体会与建议

三、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物学(浙科版)必修1相关概念的二段式测验问卷(A卷)

附录2 高中生物学(浙科版)必修1相关概念的二段式测验问卷(B卷)

附录3 实验班二段式诊断测试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前测)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概念是知识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生物学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之前,通过生活的中的各种渠道,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和科学概念一致的,有些却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这种与科学概念理解不一致甚至相悖的想法或观点称之为“迷思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迷思概念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对学生进行概念转变的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的迷思概念难以有效的转变为科学概念。迷思概念的研究是当前科学教育中关注的热点和主题,但国内对迷思概念转变的课堂实践研究却还相对较少。
  基于以上背景,开展了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尝试通过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定的概念转变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概念转变策略的有效性。围绕这一论题,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国内外有关迷思概念以及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了解国内外迷思概念及概念转变研究的现状,并对迷思概念的特点、成因、诊断方式、概念转变的条件及教学策略进行论述。并以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第二、编制二段式诊断测验问卷,对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进行诊断和分析。选择“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教学实践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和访谈的方式,确立需要探查的概念并编制问卷。以实习学校的两个理科班为调查对象,用问卷对他们的迷思概念水平进行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第三、依据诊断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论文中以“酶”和“细胞的概述”为例,详细论述了基于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过程。根据知识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了科学史、演示实验、类比、直观教具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迷思概念情况进行测试,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不同学生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有些概念的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有些却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造成学生迷思概念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经验及媒体因素、学习环境因素及个人认知因素。这些迷思概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先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情况,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概念转变教学。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析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变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低于对照班,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教学中运用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能明显的降低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